君子崇道焉,小人假道焉。上不自明,下不自秽。成不究失,败不论道也。智者惑于道,愚者惑于惠。道无亡,罪无遁矣。
官不厌术也,术不忌蔽也。愚之为上,蔑之为下。应之为明,抗之为昏。君子不患无取,小人不患无机。难不在术,难在始也。
君子惟壹陽壹也,小人惟壹陰壹也。大谋不隐,大争必辨。假正攻之,示伪惑之。上而壹陽壹为,下而壹陰壹为,不为乃略,不避乃败矣。
壹陽壹不取而后壹陰壹焉,运不及而后乱焉。明争于理,暗斗于利。无壹陰壹不擢,无心不至也。人壹陰壹者固直,壹陰壹人者必和。gui损其德,善损其位也。
人弈堪止,自奕无休,不弈不强,不败不悟焉。以力弈弱,以德弈强,辞利莫求,人敬勿迷焉。怨之无伤,奉之害本矣。
示强者弱也,示弱者强也。事不及情,理不及权,言不及默,亲不及gui焉。祖弱堪为,智弱难救。人助堪求,天助难遂耳。
弈胜失和焉,弈败失己焉。顺而见患,尊而厌奢,成而忌誉,富而戒贪也。无名为忧,无承为患,无友为实,无敌为虚也。
小则侍大也,危则求安也。以长弈短,以退弈进,以谋弈诈,以忍弈暴。罪不毁仁者,恶不侵智者。近必劳之,远必预之。
范文二:官场五经官场五经
官智经
求迁卷
愚不逐上焉, 智不厌下焉. gui荐得gui,贱谤得贱。官无至贤,官无至理也。用心于事者隐,用心于人者显,尊必见责,卑必见辱矣。
免谪卷
无过亦谪也,无计固害也。事由己为,罚由上决。恶堪加之,罪堪赦之,远结君子,近纳小人。善言善出,善念善行焉。
建功卷
以功为本,不智也;以庸为耻,非诈也。功为始,庸为终,运为辅,智为主。势孤无显,性懦无果。君子寻机,小人制机亦。
化难卷
无官不险也, 无智不孰焉. 言祸降忠, 天谴予奸. 诚有其哀, 直有其惨也. 天灾求己,人祸求人。莫测为心,莫言为忌矣。
释疑卷
上无信者,下无托者。不疑不强,不敬不立也。私勿害公,情莫悖义。智者念远, 愚者顾近也。君子疑己,小人疑人焉。
远谤卷
智者谤智也,奸者谤奸也。无利则无谤,无果则无行。上不拒gui,下不疏贱。事可无成,心必人知。恶语或善,褒言或贬矣。
藏拙卷
人忌无优焉,官忌拙显焉。大拙不明,小拙不悟。难为不为,能为有让也。君子内忍,小人内凶,以优为拙,至明也。以拙为优,至愚也。
去患卷
民智憎患也,官智去患也。上患为上,下患为下。不与命斗,不与形逆。大利在安,小利在幸,人争弗争,人怨弗怨也。
官术经
伪术卷
大伪欺天也,小伪欺人也。上恶忧,奸好诡。无诚人莠,伪者善言,智者矣伪。人惑功成,人识身危矣。
上明讳媚焉,下愚拒奉焉。求宠 必自苦,违心必自损。误人不谏,护己不逆媚上者欺下,示亲者智强。事大言少,官现行敛也。
攻术卷
治患戒忍也,防患戒疏也。上不临险,士不与乱。以势压狂,以情驭众。君子明攻,小人暗较。人谬可击,无谬可设矣。
守术卷
身正逾智也,神谦逾功也。君子明势,智者识害。上心必察,官戒必知。直者难保,巧者不蹶。无贪无否,无用无折矣。
褒术卷
旌忠必治奸也,鉴善必苛查也。仁者犯险,德者不巧。;小人无善意,明主倚厚赏。外恭固内诈,内智固外愚。民怨者不褒,惠民者不朽焉。
贬术卷
上威在贬焉,下福在明焉。士必摄之,敌必驱之,忠必污之,良必非之。gui不担过,奸不显迹。伪代其实,迫胜其刑也。
柔术卷
无柔则却也,无争则德也。贱以刚败,gui以慢辱。除奸莫张,从俗勿犯。愚不识计,智不示恶。君子以柔治乱,小人以柔求利矣。
变术卷
善变者常荣焉,释怨渣滓不困焉。君子不改其骨,小人不改其耻。恶习 必禁,警语必迂。隐恶无幸,疑人无谋。察情知变,守道不变矣。
官讳经
情讳卷
情显机现也,情隐人秘也。逢凶不怒,遭忌勿怨。困用小人,顺恕君子。理不压众,勇非无忌,懦者改智,智者改策也。
言讳卷
言不可尽善,善不可尽言。奸意莫从,上意必察。人恶者难辩,人敬者勿表。真言求功,虚言求幸。诚不容欺,才不及历矣。
行讳卷
寄上有终也,疑下有毁也。/德非力取,名由难得。卑者勿傲,谋者不谗,掩行避灾,律行防祸。敌小害大,智者险少也矣。
除弊难为也,奉上必醒也。忠不保身,功不保权,刚不致胜,柔不致败。畏苦者不gui,享乐者非福。众望莫负,仁心长存焉。
荣讳卷
悖法失荣焉,忘恩失本焉。智者分忧,善者救民。不以荣喜,莫以权骄。君子荣而不富,小人gui而不寿。与愚不辩,与强不责也。
辱讳卷
自辱堪生也,人辱堪忍也。少智者辱,多思者善用奸害己,信人生乱,人贱求gui,事变求节。君子无畏,明者罢战哉。
进讳卷
士傲命蹇焉,力弱事艰焉。下不言能,上不弃庸。小人傍奸,君子使术,慎行无阻,政昏不为。改过人强,行苛人弱矣。
退讳卷
君子求退勿迟,智位尊难安,奸出忠退,权失祸至,拒恶必坚,辅贤必明。观人知愚,识广知舍。小人无退,善者无心矣。
官运经
察运卷
智者多机也,尊者多虑也。事无常败,人无恒幸。官有起苦,有其乐。运在上,敌在下,gui在争,贱在弃矣。
应运卷
大势勿抗,小节勿量。德有其失,仁有其过。能让者不困,能变者不折。君子悖运,小人悖心。虚应不虚,实应不实矣。
祈运卷
志者入仕焉,明者出仕焉。好学有望,厌俗无为。乱不让凶,盛不求功。恃文为官,恃武为将。志宜明示,术宜潜藏也。
借运卷
独1辄无力也,傲辄无顺也。士以官尊,官以权gui。人识为先,人用为要。小人弗依,君子勿迫。成莫忘恩,败莫念仇焉。
转运卷
心乏人衰也,气弱业枯也。法正莫若人正,心高莫若才高。以忠补缺,以贬补虚,以自足慰己,以不足慰人。君子不悔,小人常恨矣。
分运卷
谤。强则施之,弱则减之。人欺人罪,自欺自罪矣。
承运卷
传业难遂也,承运可为也。以智求位,以无智求治。恃变除困,恃不变除患。君子不隐己过,小人不隐己能。gui出堪贱,贱出堪gui焉。
惜运卷
官蹇为若民苦焉,官运为若民望焉。柔不忘避,忠不忘柔,智不忘愚,幸不忘卑。勿窥上秘,勿揭下私。始慎见潦,恒慎见成矣。
官弈经
君子崇道焉,小人假道焉。上不自明,下不自秽。成不究失,败不论道也。智者惑于道,愚者惑于惠。道无亡,罪无遁矣。
官不厌术也,术不忌蔽也。愚之为上,蔑之为下。应之为明,抗之为昏。君子不患无取,小人不患无机。难不在术,难在始也。
君子惟陽也,小人惟陰也。大谋不隐,大争必辨。假正攻之,示伪惑之。上而陽为,下而陰为,不为乃略,不避乃败矣。
陽不取而后陰焉,运不及而后乱焉。明争于理,暗斗于利。无陰不擢,无心不至也。人陰者固直,陰人者必和。gui损其德,善损其位也。
人弈堪止,自奕无休,不弈不强,不败不悟焉。以力弈弱,以德弈强,辞利莫求,人敬勿迷焉。怨之无伤,奉之害本矣。
示强者弱也,示弱者强也。事不及情,理不及权,言不及默,亲不及gui焉。祖弱堪为,智弱难救。人助堪求,天助难遂耳。
弈胜失和焉,弈败失己焉。顺而见患,尊而厌奢,成而忌誉,富而戒贪也。无名为忧,无承为患,无友为实,无敌为虚也。
小则侍大也,危则求安也。以长弈短,以退弈进,以谋弈诈,以忍弈暴。罪不毁仁者,恶不侵智者。近必劳之,远必预之。
范文三:《学记》全文及译文《学记》全文及译文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事,是可以博得壹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者,建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帝,建立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好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壹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壹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 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 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都设立大学。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壹年考查学生的成就壹次。第壹年考查学生
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
【原文】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古书上说:“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岂不正好说明了这层道理吗!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译文】大学开学的时候, 官吏要穿着礼服,备办祭菜,举行祭祀,为的是表示尊师重道的意思。学生常常再三诵习小雅,为的是使他们从开头就培养做官的兴趣。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为的是使他们重视学业。大学里备有教鞭,为的是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教官不到夏祭以后不去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加以检查指点,但不 叨唠灌输,为的是培养学生自己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只听不问,为的是使他们循序渐进地而不越#地学习。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
【原文】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书上说:“在教育这件事上,教师的责任shou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shou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办法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休息的时候也有种种课外作业。因为,课外不习杂曲,课内就学不好琴瑟;课外不习歌咏,课内就学不好诗;课外不习洒扫、应对、进退等杂事,课内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课外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努力进
修,休息的时候尽兴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搞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师友也就不会违反师友的教诲了。
【原文】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尚书·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按部就班,及时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现在的教师呢,只知道朗读课文,大量灌输,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他们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要求,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进行教学的办法既不合理,提出的要求也不符合实际。以致,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师长,只感到学习的困苦,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勉强结业,很快就忘得壹干二净了。教育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原则是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就先防止,这叫做预防;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循序地而不越#地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应自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叫做观摩。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因素。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1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禁止, 就要遭到阻力,不易纠正了;如果时机错过以后才去学习,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如果不知顺应自然,胡乱施教,教育工作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1地学,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见闻就会不广。如果交友不慎,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如果三朋四友,尽谈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引导学生而不
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起来才会感到安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1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安易,学生又能独1立思考,就是善于诱导的结果。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译文】学生的缺点有四种类型,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在学习中,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狭隘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轻率勇为,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止。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性不同之故。
【原文】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必须了解学生的心性,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优秀的歌手能使听众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扼要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跟着他学了。
【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教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译文】教师知道学生的程度有深浅,资质有好坏之分,然后才能多方诱导。只有善于多方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所以教师是壹种可以从他学习统治权术的人。可见选择师资是不可不慎重从事的。古书上说:“从前三四代的时候好重视师资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在教育工作中,好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在两种情形之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当臣子在祭礼中扮演受祭者的时候,不以对待臣子在态度对待他;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
候,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就是尊师之意。
【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双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不多而收效很大,对于教师又能表示感戴之忱。不善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很多而收效很少,反而会埋怨教师。善于发问的人,[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才砍木材的关节;久而久之,关节随手就可以砍开了。不善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原文】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壹样;撞得轻就响得小,撞得重就响得大;从容地撞,从容地响。不善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有关进行教学工作的壹些方法。
【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单凭壹点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讲解才行。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不懂,就不必讲下去了。
【原文】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文】优秀的冶匠的儿子,壹定先学会用皮子镶嵌成衣;优秀的弓匠的儿子,壹定先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箕;小马初学驾车相反,它是跟在车子后面的。人们懂得这三层道理,就懂得怎样做学问了。
【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译文】鼓并不等于五声,但若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古时候做学问的人,善于从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水并不等于五色,但若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并不等于五官,但若不学习,五官就不能发挥作用;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若没有教师,五服之间的关系就不亲密。
【原文】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译文】所以说:德行好高的人不限于担任某壹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壹具体事物;好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好守时刻的人无须划壹就能守时。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懂得做学问要从根本着手了。
【原文】三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三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河是本源,海是归宿。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
范文四:止学全文及译文止
学
作 者:(隋)文中子原典 马树全译注
《止学》系古籍马先生有关传统谋略学中好有jz的整理,它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ji强的实用jz。凡按本书要旨去做的人,均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好著名的例子当属为政的曾藩和为商的李嘉诚。
内容简介 也许读者知道文中子名字的并不很多,但对他门下弟子的大名就不陌生了:魏徵、李靖、房玄龄„„考察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成功之道,其恩师文中子的《止学》教导可以说贯穿始终,其功大焉,是他们赖以成事的基石。从这壹点来看,我们追根溯源,出版本书就十分必要了。它不仅可以让人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更能使人学有所用,掌握成功的窍要。
“止”的思想古已有之,《道德经》、《庄子》、《论语》都有涉猎。但作为壹种专门学问,隋朝的大儒通(文中子)却是历史上第壹个集大成者,也是破解成功核心秘密的第壹人。他的“大智知止,小智惟谍”“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势ji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情之不敛,运无幸耳”等真知灼见,从根本上解开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成败谜因;第壹次道破了在“止”与“不止”之间,实是壹道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也是成大事者与平庸者的分界线。
(自重则威,知止有定。
《大学》中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这也是中庸的道理。
这是壹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当你捧读本书时,你已经站在人生的高点上。凡是按《止学》要旨去做的人,均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本书不仅是传统文化关于“止”之思想集大成者,而且具有ji强的实用jz。凡按本书要旨去做的人,均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如当属为政的曾藩和为商的李嘉诚。他们的经历告诉读者:《止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任何人都不该忽视,成大事都尤其如此。
千万不要小瞧壹个“止”字,它关乎每壹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壹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壹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对于赌徒来说,它决定了输与赢„8222 .“止”之奥妙,存乎壹心。大智知止,小智惟谋.过犹不及,知止不败。
墨曰: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
自古有壹种杯子叫“公道杯”,酒装七成则容纳,过7成则神奇般的遗漏殆尽,告诫人们办事不要贪心,适可而止,“谦受益,满招损”,《止学》更多的是告诫做人的哲理,办事、敛财要有“度”。)
图书目录
智卷壹
用势卷二
利卷三
辩卷四
誉卷五
情卷六
蹇卷七
释怨卷八
心卷九
修身卷十
止学全文+译文
智卷壹
1、智ji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译文】过於聪明就是愚蠢了。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译文】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
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译文】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祸患。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译文】智慧不够却谋划大事的人只能失败,智计不知停止却谋求长远的人很难如愿。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用势卷二
1、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译文】势力没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不会依靠它。势力埋伏著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2、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译文】势力不要施加给君子,仁德不能给予小人。君子的势力不表现在权势上,以权势为势力的人壹旦权势丧失势力也就消亡了。小人的势力不会给人带来好处,趋附它壹定会招致祸害啊。
3、众成其势,壹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ji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译文】众多的人才能成就势力,壹个人却可以毁掉它。有势力的人欺凌弱小的人,人们怨恨他就会离弃他。势力达到顶点而不知退让的人让人猜疑,地位尊gui而不谦恭的人使人嫉恨。
4、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译文】势力有时会失去,名声有时会遭诽谤,少发怨言的人能失而复得。势力壹定会消失的,人终会死亡的,不骄纵的人才能惠及子孙。
利卷三
1、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译文】迷惑人的东西没有超过利益的了。利益不追求它就不能获得,仁德不施舍就不能积累。
2、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gui于时,人gui于明,动之有戒也。
【译文】追逐利益的人众多但富gui的人却很少,贤明的人出让功劳但他的名望却有增高。利益大的容易伤害自身,利益小的能给自己带来实惠,选择它们应该慎重。天道gui在有其规律,人gui在明智有节,行动要遵守戒规。
3、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译文】许多人都能看见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许多人都视为有害的东西,有的却是有利益的。君子重视道义而轻视利益,小人贪恋利益而远离信用,利益可以驱使小人而不能驱使君子。
4、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1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译文】利益没有穷尽的地方,生命却有终了的时候,不懈怠就可以了。利益不能独1自占据,运气有好有坏,心存畏惧就能警醒了。 辩卷四
1、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译文】事物朴实无华才能得以保存,器具精巧华美才招致损伤。拙於言辞才能隐藏真意,话语说尽锋芒就显露了。
2、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译文】见识不能超过别人的人,不要说判断的话。势力弱於别人的人,不要说忌讳的话。力量不如别人的人,不要说勉强的话。
3、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译文】称的人不和人争辩,争辩会减少他的威严。有智慧的
人话语迟钝,话语迟钝可以迷惑敌人。勇敢的人并不多言,多言会使行动犹豫。
4、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译文】忠臣不会表白他的功劳,偷取他人功劳的人壹定是奸臣。君子可以替人隐瞒缺点,诽谤贤德之士的人壹定是小人。
誉卷五
1、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译文】喜好名誉的人多数会遭受侮辱。赞誉太多君主就会惊恐,名声太高就会招来众人嫉恨。
2、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译文】名誉有虚假的,谄媚的人用它来欺骗他人。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会自我赞扬。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会保佑他。
3、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译文】赏给他人名誉不要随便,太随便了名誉就不gui重了,不gui重就失去了它的功效。接受荣誉要懂得辞让,辞让就能显现美德,显现美德就可以解除猜疑了。上司和下属没有争斗,他们的名誉就不会被废弃了。
4、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译文】人没有名誉可以存活,不是正道得来的名誉却能让人毁灭。求取名誉而得不到,这也许就是福气了。
情卷六
1、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壹,鬼神莫测。
【译文】情感过度就没有品行,欲望太多就会失去法则。神色保持不变,就无人能猜测出他的心思。
2、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
其臣反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译文】上司没有度量容人就会失去威信,下属不能忍受屈辱就不会成就事业。上司和下属都懂得保持壹定的距离,他们的地位自然会保全。君主和臣子过於亲密,做臣子的反而会招来祸殃。小人的荣达,不可以和他们攀附交情。
3、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译文】情感有疏远的时候,好亲近的人不会超过自己,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他人痴迷。情感难以追寻,过去的壹去不回,明智的人不会懊悔不已。
4、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译文】注重情感的人艰辛多,缺乏情义的人磨难少。情感不加收敛,命运就不会有好结果了。
蹇卷七
1、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译文】人处困厄是正常的,命运顺利是出人意料的。把逆境转化为顺境,有所不为是关键。
2、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译文】事情的变化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掌握,事情的根本不知停止就无法保存。天降灾难表示警告,违逆它壹定会灭亡;人生祸乱让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处。躁进产生无穷祸患,困境容易生出邪恶的念头,不停止就不能阻止此中害处的蔓延了。
3、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译文】看视自己并不重要的人为人所重视,看视别人十分轻视的人被人轻贱。祸患从思想引发,如果把困境视为乐事,那麼困境就不是困境了。
4、穷不言富,贱不趋gui。忍辱为大,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
乃乱焉。
【译文】穷困不可以说富gui的事,贫贱不要去攀附富gui的人。忍受屈辱是好重要的,不发怨怒是好宝gui的。困境不是敌人,真正的敌人是放纵胡为。
释怨卷八
1、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译文】世道不公平,人们的怨恨就难以停止。穷人与富人互相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
2、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shou也。
【译文】君子不计较以往的恩怨,计较以往的恩怨会损害君子的品行。小人心有隙怨壹定要报复,这样只能让我毁灭。讲和而不争斗,这是谋略shou先要考虑的。
3、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不结焉。
【译文】没有适当的名义就会惹来非议,让名义归正就壹定要委屈自己了。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会加重,想消融疑惑的人壹定要自我谴责了。自私的念头不产生,仇怨就不会结下了。
4、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译文】宽厚并不能讨好所有的人,严厉可以作为它的补充。恭敬对劝人改过没有帮助,诤谏就可以教导他了。
心卷九
1、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译文】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思想可以制伏他。疑惑是没有尽头的,践行就能解除它。
2、不求于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自弃者人莫救也。
【译文】不向他人求助,尊严就不能受到伤害。没有特殊爱好的毛病,自身就不会迷失。自我放弃的人人们无法拯救他。
3、苦乐无形,成于心焉。荣辱存异,贤者同焉。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译文】苦与乐没有壹定的形态,它的形成取决於人们的思想。荣与辱存有差异,贤明的人却同等对待它们。事情没有成功,志向不能达到,思想上没有抱怨就不会增加人的忧虑和祸患了。
4、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译文】仁德的人喜好礼仪,是不愿欺骗他的思想。有智慧的人显现愚钝,是不想暴露他的思想。
修身卷十
1、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译文】让人信服的是壹个人的品行。不培养品行,人的才能就会用於偏邪,他的下场便不是善终了。
2、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疵,大节堪毁。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译文】采纳他人的建议就没有缺失,不中途停止就不会前功尽弃。小的地方存有缺点,大的节操就可以被葬送掉。尊敬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思想,这是提高品德的关键处。
3、诚非致虚,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译文】真诚不能靠虚假得来,所以君子不使用诡诈之术。祸患由於自身而产生,小人很难战胜自己。对诽谤的话不惧怕,对势大的人不放纵,以此可以验证壹个人的品德了。
4、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译文】看不出人的品行,就算不上会识别人。能识人却不能任用他,就不能说是德高者了。
范文五:《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壹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壹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gui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gui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之法服不敢服,非先之法言不敢道,非先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
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壹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之欢心,以事其先。治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
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gui。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gui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壹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
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壹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孝经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壹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好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gui还是卑贱,上上下下
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壹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臵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ji目标。所谓孝,好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君,好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壹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臵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gui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gui,然后才能保住家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
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卿大夫章第四
不是先代圣明君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著意考虑也不会越轨。於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 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君和上#,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
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
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麽博大高深呀!‛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好为根本shou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shou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孝治章第八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ji卑微的小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治理壹个封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
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於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家都会归顺他。’‛
圣治章第九
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好为尊gui。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壹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麽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壹天比壹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家的
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壹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於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於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其施恩於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壹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壹进壹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 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纪孝行章第十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著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
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壹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壹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
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 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麽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於后世了。‛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壹下,做儿子的壹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麽话呢?这是甚麽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於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於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所为,
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於不义之事,壹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麽称得上是孝顺呢?‛
感应章第十六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gui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ji至,即可以通达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的过失。对於君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於君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著爱敬的情怀,无论多麽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壹天。’‛
丧亲章第十八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臵进棺内,陈列摆设上、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