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树德是老一辈的知名中医临床大家,他在学术上强调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特别重视辨证论治,主张用整体观和动变制化思想去分析观察疾病发生、发展、传变、合并、转归的规律。要求理、法、方、药,丝丝入扣。现提供焦树德老先生一则临床医案供中医从业者们借鉴参考,他治疗这一疾病的主方是牵正散。
牵正散:
处方:白附子50g、白僵蚕50g、全蝎50g。
制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g,黄酒调服。
主治:中风(发病突然)口眼歪斜,半边脸面瘫痪,口不能撮,鼻唇沟歪斜不正,一侧嘴角下垂,一只眼不能闭合,全身无其他症状者,即西医所谓颜面神经麻痹。
按语:中医认为此证主见口眼歪斜,别无他症,知为足太阳、足阳明二经(足阳明经夹口环唇、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风痰蕴热,经脉牵急而口眼歪斜,其他经脉脏腑并未受邪,故无他证。
此病虽也称中风,风字实为表示发病突然、快速之意,并非专指伤风所致。本方取白附子性辛散而驱头面游风;白僵蚕性气轻清上走头面,成能软化痰浊,辛能驱散风邪;全蝎为治风要药,有小毒,可破风痰结滞;又以黄酒调服,辛温疏散,引药人经络而正其口眼。近代多把此方改为汤药服用,并且常常是随证加味而运用。一般每药用量为6~10g,白附子可稍轻些(一般5-6g),疗效也很好。
我应用本方加味曾治愈许多面神经麻痹患者,大部分患者能完全治愈,无后遗症。我常用的经验方为:白附子6g,白僵蚕10g,全蝎9g,白芷10g,葛根10-15g,荆芥穗6-10g,防风10g,蜈蚣2-3条,苏木12-18g,红花10g,细辛3g,炙山甲6g。水煎服,每日1剂。
另用白芥子细末,以浓茶水调为稀糊状,推在纱布上,贴于患侧。贴前先在口腔中患侧類内黏膜上,用针尖挑之出微血。一般是令患者张口,沿患侧上齿边挑3针(前、中、后各1针);沿下齿边挑3针,上下齿中间黏膜处挑3针。然后在患侧面部贴摊有白芥子末所调稀糊的纱布。纱布可按面形预先剪好。一般宜在晚上贴,至后半夜药力已无,则可弃掉。每晚或隔1晚贴1次。贴后如皮肤有起疱或破皮处,可等皮肤长好后再贴。再贴时可将其白芥子糊调稀些,推薄些,以免再破皮肤。一般说内服上方、外贴此粉末,约1~2周即可明显见效。1个月左右可渐痊愈。要注意,最好是内服汤药、外贴白芥子粉同时并用,这样可提高疗效,如再配合针灸治疗每周2-3次,则见效更快。
1980年我一学生的母亲突患口眼歪斜,病例如下。邵某某,女,50岁,初诊时间为1980年11月29日。
初诊:前1天突然左側面瘫,口向右歪斜,左眼亦不能闭合好,舌发木,左侧耳鸣、心跳、素有便秘之情,此次发病前曾患咽喉疼痛,舌苔薄微黄,脉象弦滑。据此脉证诊为风中于络,内有郁热,内外合邪,经络闭阻,发为口眼歪斜之证。治以疏风清热、平肝活络之法。牵正散结合消风散以加减。处方:荆芥10g,防风10g,白僵蚕10g,白附子6g,全蝎6g,菊花10g,生石决(先煎)30g,金银花10g,白蒺藜10g,苏木20g,黄岑10g,玄参15g,灵磁石(先煎)20g,蝉蜕6g。3剂。
二诊(1980年12月2日):口眼部仍歪斜,头晕,左側耳鸣,舌左侧发麻,味觉不灵敏,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细。再加减前方,加重平肝清火。处方:生芥穗10g,防风10g,蔓荆子10g,白僵蚕10g,全蝎6g,白附子9g,菊花10g,白蒺藜10g,苏木30g,生石决(先煎)30g,生赭石(先煎)30g,炒黄芩12g,生大黄3g。3剂。
三诊(1980年12月5日):左口角已能自主活动、口已无明显歪斜,左面部及眉棱骨部疼痛,舌苔黄,脉滑。再守前方稍事出入,去白蒺藜、生大黄,加白芷10、炙山甲6g、红花10克,改生石为40克。5剂
四诊(1980年12月13日):口眼已不歪斜,只有在大笑时可看到稍欠对称,尚有左侧耳鸣,舌脉同上次。再加减前方。处方:白芷10,防风10,红花10,生芥穗9克,白附子6克,全瓜菱30g,炒黄芩12g,苏木30g,白個蚕10g,川芎9g,菊花10g,生石决明(先煎)30g,炙山甲6g。5剂
五诊(1980年12月19日):面瘫、口眼歪斜已痊愈,只有仔细端详下,可看到鼻唇沟偏左侧稍浅,左耳尚鸣,大便不爽,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细弦讲尺脉明显。据此脉症,知尚兼有肾火
改方如下:炒黄柏10g,知母10g,生地黄15g,白芷10g,防风10g,红花12g,全蝎9g,白附子6g,白僵蚕10g,瓜蒌30g,生石决(先煎)30g,菊花10g,炙山甲9g。5剂法
六诊(1981年1月2日):面部形态已完全恢复正常,左侧面部的感觉亦恢的复正常,舌的感觉亦正常。近几天大便干结,口干,左耳尚鸣,舌质红、苔薄黄少津。面瘫已愈,尚有肝肾之火。治宜加强益肾平肝。处方:生地黄20g,地骨皮12g,防风10g,白芷12g,全蝎9g,白僵蚕10g,白附子5g,生石决明(先煎)30g,灵磁石(先煎)20g,草决明10g,天花粉15g,蔓荆子10g,全瓜萎30g。6剂。
追访数年,未再复发。
我的大女儿于1960年(18岁)突患口眼歪斜,我当即用针刺太阳、耳门、上关、下关、颧髎、地仓、合谷,隔日一次,一次刺患侧,一次刺健侧,同时用牵正散加减:白芷10g,防风10g,白僵蚕10g,全蝎10g,白附子6g,皂角刺9g,炙山甲9g,红花10g,羌活10g,当归尾10g,赤芍10g。水煎服,每日1剂。另用毛巾包裹本方煎汁后的药渣熨敷患处,10天即痊愈。
古方中还有一名为“不换金丹”的丸药:荆芥穗、甘草、防风、天麻、白僵蚕各一两,薄荷叶三两,羌活、川芎、白附子、乌头、蝎梢、藿香叶各半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三钱(相当于现代剂量的9g).每服1丸,用茶水或黄酒送下。也治中风口歪。也可用酒化开,涂口歪处。
二方相比,不换金丹有退风散热、祛痰祛寒作用,药力大于牵正散,遇中风口眼歪斜,不但风邪盛大,而且夹塞、夹痰及气血闭塞之证者,可采用不换金丹,也可随证加减,改为汤药使用。牵正散药味少,便于随证加味,故应用较多。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