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中国人的桌子,最有情

图|物道 ©

物道君语:

中国人的一生,不过三张桌子。

对中国人来说,吃饭是头等大事。而饭桌像是我们一生许多瞬间的见证。

但事实上,人生的见证并不止于饭桌。就像叶圣陶的孙子叶永和,在回忆爷爷时,就从家里那张八仙桌开始说起。爷爷对他的教育,从入席规矩、饭后礼仪到识字写作,都在那张八仙桌上。

当桌子用来吃饭,就是饭桌;用来学习读书,就是书桌;用待客小坐,便是茶桌……

我们的大事小事、人情世故似乎都围着桌子。正因此,中国人的桌子,最有情。

图|物道 ©

记得儿时有次过节,全家都从各地赶回家过中秋。哥哥从北方的大学来,姐姐从海边的城市来,舅舅、姨妈好多长辈从城里的单位来。

过节的仪式,往往由一顿团圆饭开启。

约定的时间早就过了,没想到哥哥堵在路上,大家已经等了很久,菜也凉了不少。

小弟弟想“偷”两片肉,没想到被爸爸打掉筷子。又过了一会儿,他大叫“我已经饿瘪了!”他妈妈连忙在耳边说小话,怪他不懂事。

图|物道 ©

爷爷一直很宠弟弟,终于发话:“大家边吃边等吧!”几个大孩子其实也饿了,假装缓缓拿起筷子,然后飞快夹起肉往嘴里送,大人们也开始吃起来。

哥哥终于进门,一脸歉意,但是看见大家都正吃着,又松了一口气。

他坐下来,突然看见爷爷面前的碗筷还是干干净净,眼底泛出一点红,马上又憋了回去。他刚放下包,立马端起酒杯自罚。

只有我看到,哥哥快坐下的时候,又给自己满上,单独碰了碰爷爷的杯。

“人没来齐,不能动筷子。”成为了儿时温情的一堂课:爷爷的等待,是给孙子的一份宽容,又或是疼爱。

图|物道 ©

还顺便给哥哥上了一课:若是不想让爱你的人久等,那一定要记得守时。

在饭桌上,长辈教我们各种规矩:要爱干净,所以饭前洗手;要尊重长辈,所以不要先动筷子,不要大声说话……

吃饭时,怎么拿碗筷,怎么夹菜;不要自私,所以不能只守着最喜欢的菜;要懂事,吃饭后要帮忙洗碗擦桌……

殊不知,他们自己做的比这些多的多。妈妈总说自己爱啃鸡爪,爸爸常常把大棒腿先夹给我们……渐渐地,我们也懂了关心,懂了谦让。

关于爱的规矩,变成了相处之间的温情与习惯。

许多人总觉得喝茶是一件讲究事,但梁实秋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

喝茶,不过是很生活气的一件事,藏着俗世里的人情。

四川人应该会很认同这句话。据说,他们的一生,有十分之一都坐在茶桌边。

年轻茶客玩着手机,中年茶客虽然坐着,但时不时要望一望围着桌玩闹的孩子。

老年茶客一边唠叨家长里短,凑在四方桌上打麻将,手边是盖碗泡着的茶。思索间,一手端着碗底儿,一手扶着盖子,撇两下,啜一口。

图|物道 ©

若说成都今日的茶桌像一副世俗风情画,是不错,可比起旧时,还是差远了。

旧时的茶馆是会客的体面地方。茶桌边人来人往,三教九流。

会客谈话,必然会有矛盾、扯皮。茶桌就成了最好的“评理”的地方。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

两方理论,中间人调解。如果双方各有不是,就各付一半茶钱;如是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茶钱……

汪曾祺说过,自己的学问是从茶馆里面泡出来的。

图|物道 ©

这句话不错,如果来到潮州,几乎能看见家家都摆设有一套功夫茶具。“茶薄人情厚”潮汕人的待客之道,茶里的人情是关心,因为并不是每个来潮州的人都爱喝茶。

所以,茶主人会懂得如何根据客人的喜好,控制茶色的浓淡、如何让一泡茶减少些苦涩,多些回甘。

而如果来到北京,便能看见这里的茶和人都很自由自在。除了边喝茶边看戏的茶馆,还有能下棋的“棋茶馆”,听评戏的“书茶馆”,喝酒谈天的“茶酒馆”,开在荒郊野岭的“野茶馆”......

在北京喝茶,茶里的人情很随性。不同的茶桌边,他们以茶会友,遇见灵魂相似的人。

茶桌就是一个小社会,桌边有最丰富的人情。

书房,像是把自己的精神世界现实化的地方,而书桌便是书房的缩影,或者更像一个放大镜,一个人的修养、审美甚至性情都能在书桌上,得以窥见。

很多人都希望,拥有一间安静、雅致的小书房。而庭园设计师谢応岷,就在城市一隅,造了一间古人的“山房”,重现文人的生活。

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书房。右边是一方书桌,桌前是古朴的宋式支窗。

桌上的很多器具都有年代感,一个剔红砚盒,纹饰精细。一双青铜镇纸,拿在手中,有分量,很沉静。

他觉得:“古人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许多生活方式仍然值得我们玩味。”

图|物道 ©

身处山居,看看书,写写字,作作画,窗前满目绿意,镇静笔墨,也镇静人心。“书与画,一为养心,二为遣兴,终为写情,其中意蕴,不是电脑打字所能比拟。”

坐在这样的书桌边,像是坐进了一种意境。拥有这样的书桌太难,但是自创一方意境却不难。

想起刘禹锡,只有一间陋室,可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却让陋室多了几分雅致。

所以在今天,很多爱书之人,都会在书桌摆上一些小花小草,仿佛带了一点山野田园的幽静到眼前。更讲究的人,会在书桌摆一盆“七里香”,它在古时叫“芸草”。因为古人常用它帮书防虫,所以书斋也叫“芸窗”、“芸馆”。

图|物道 ©

而作家萧乾的书桌就不讲究了,尽管很乱,但仍然是他的“归宿”。

他也十分羡慕朋友们那窗明几净的书房、整洁干净的书桌。但还是希望书桌要很“实在”,“它得出活儿”。毕竟,在这还要继续写、编百万字的书。

作为编辑出身,他的书桌一向是乱中有序。短文、信件、联系人的住址本都清楚分好类,放在书桌周围的许多盒子里——大都用中间糊有玻璃纸的咖啡盒子改装的。

图|物道 ©

想起小时候,我们的书桌也要这般“实用”,不能摆太多东西,不然被妈妈担心,读书不专心。不能太小,不然放不下书,承不起那么多的期望和压力。

长大后,终于可以决定书桌的样子了,不如按自己心意,心情,好好安排一番。

在书桌上坐累了,就合上书,把玩把玩摆件,给小盆栽浇浇水。有了闲情,便多了几分好性情。

梁实秋曾听人说起一个笑话:有个中国人向外国人夸说中国的伟大,圆餐桌的直径可以大到几乎一丈开外。外国人问,“那你们的筷子有多长呢?”

“六、七尺长。”

“那样长的筷子,如何能夹起菜来送到自己嘴里呢?”

“我们最重礼让,是用筷子夹菜给坐在对面的人吃。”

桌子上的礼,的确很夸张,但中国桌子上的情,却从不夸张。无论是围桌而食、围桌夜话,还是独坐一桌,都有不同的情。

图|物道 ©

想起美国一位建筑师说:“ 木头是最有人情味的。”

而木桌,也是中国人最常接触的桌。当有情的木头,变成桌子;桌上摆满了有情的饭菜,悉心照料的花草;桌边围坐着人,它就成了最“有情”的桌子。

有人在饭桌上看到教养,有人在书桌上看到了审美,还有人从茶桌看到了世俗风情……

那你的桌子是什么样的?桌子上,又藏着什么情呢?

图|物道 ©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