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
——卡尔·马克思
在职场中您是否会常常纠结过去,既有“往日不可追”的遗憾,又有“万事成蹉跎”的追悔;又或者经常会产生质疑,为什么别人“轻轻松松、信手拈来”就能完成的工作,自己做起来却需要绞尽脑汁、大费周章;为什么大家能在公众场合侃侃而谈、畅所欲言,自己却只能噤若寒蝉、缄口无言......
这大概是很多职场人都会遭遇的困境,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想做,却什么都做不好,于是越挫败越想努力,越努力就越感到无力。面对这些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提升自我,实现高质量成长。
一套实现职场逆袭的万能公式,与君共享。
人的高质量成长=思维效能×能力效果×行动效率×杠杆效应
01
思维效能
哲学家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真正能限制一个人的,不是经济上的贫穷,而是思维上的禁锢。
诚如查理·芒格所言:“对于拿着锤子的人来讲,全世界都是钉子”。
大多数人总是会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任何问题的必然发生都是单一的原因所致、认为任何问题有且只有单一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总会觉得只有先把一件事情想成什么样,才有可能去把它做成什么样——即先有想象,后有结果。殊不知这种单一的视角和浅薄的认知往往阻碍了前行的脚步,这世上并不存在任何一种万能方案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敢于打破思维的牢笼,培养思维能力,发挥思维效能,以多视角来观察、审视这个世界。
具体需要掌握以下五点:
第一、站得有多高
站位即格局。
著名巨商胡雪岩说:“如果你有一乡的眼光,你可以做一乡的生意;如果你有一县的眼光,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有天下的眼光,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某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举个例子:站在万峰林之巅往下看,满目美景;站在纳灰村老百姓家的房子往下看,处处平凡。一个人如果没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问题。眼界决定世界,只有格局够大,眼界够宽,才能做出更大的事业,看到更壮阔的风景。换言之,胸怀天下,方能驰骋天下。
第二、想得有多深
思考的深度决定了系统思维能力强弱的程度,只有具备系统思维能力,才能洞察事物背后隐藏的一系列规则及信息。陆以湉《冷庐杂识·阮文达公拟疏》中说:“是沉谋重虑,制胜万里,师徒不劳,兵矢未折,功莫伟焉。”面对任何事情,不能仅仅运用简单的点对点的线性思维去思考,而是要由点及线及面学会立体的思维方式,在脑海中构建出饱满而丰富的立体图形。
职场中,不乏“一根筋”的人。这种人一般只会线对线的简单思维,思考既不全面系统,又缺乏深度,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很难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因此,只有拥有系统性的思考,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第三、看得有多准
即抓事物关键的能力,避免无效勤奋。
要想成为职场中的20%,就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对于盲目的船来说,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只有找准定位、锚定方向,既不盲目也不盲从,把自己的工作镶嵌在领导、部门以及企业的总体规划及具体事务中去,才不会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才不会生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茫然,不至于被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
关于如何准确抓好重点,有一个很著名的四象限法则:
第一象限包含紧急而重要的事情
第二象限包含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第三象限包含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
第四象限包含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充分利用四象限法则,可以助力我们把握工作重心,避免无效勤奋、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上,在“24小时内”创造出远高于“24小时外”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抓关键的能力对于管理者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两军交战,主帅的才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职场对垒,领导的能力决定了团队的运行是否高效;所以一将无能,累及全军。
第四、做得有多实
有两层意思,一是做,体现在行动上;二是精,体现在程度上。
做,即付出实际行动。美国诗人德兰克曾说:“行动才是果实,言辞不过是树叶!”
194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弗莱明整整10年,将自己困在一个实验室里,研究霉菌,反复试验,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论证和主观臆想,最后终于发现了青霉素,当他与青年朋友分享成功经验的时候,只说了一个字:“做”。
何以至千里?积跬步。“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创造未来”,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和抽象的概念,而是付诸实际的行动和实践。
一次行动,胜过千万遍心动。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想征服星辰和大海,就要先从这半亩方塘迈出一只脚。
精,即精深、精细。老话常说,技多不压身。可现实却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除了少数天才之外,没有谁可以样样精通。
技多固然不压身,但是如果没有自己看家的手艺,往往很难有好的出路。百艺通不如一艺精,要想在职场中脱颖而出,必须练就一项实实在在的看家本领,有所专精,把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才能在职场的丛林法则中游刃有余,才更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从容立足于社会。
第五、走得有多远
第一层意思是坚持长期主义。
心理学上有个非常著名的二十英里法则——从美国西海岸的圣地亚哥,到东北部的缅因州,被称为“美国大陆最长的距离”。这段3000英里的路程,地貌复杂,气候恶劣。为了弄清楚走完该段路程的时间,心理学家吉姆·柯林斯组织了3批人进行试验。
第一组选择在好天气时快速行进,一天行进40-50英里,坏天气时休息;第二组队员信心满满,表示每天将行进50-60英里;第三组选择无论天气如何每天坚持行进20英里。5个月后,出人意料的是第三组先到达了终点。
这就是“20英里法则”的来历。它告诉我们“其进锐者,其退速”,只有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才能成功抵达梦想的彼岸。
第二层意思是辩证看待付出与收获。
《道德经》中有三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利益相比哪一样更为贵重?付出与收获相比,哪一个更有害?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个人过分纠结于得与失,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但如果一个人不会衡量得与失,也必定会作出错误的抉择。
因而,只有形成在长度和效率上合理对投入与产出的测算思维,才能行稳致远。
第三层意思是稳得住。
稳,便如山岳之重,便如静流之水,行稳方能致远。古语有言:“临杀勿急,稳中取胜;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人生如棋局,稳得住的人才能赢得与命运的对弈。
诚如苏轼在《杭州召还乞郡状》所言:“守其初心,始终不变”,要想在职场中有所建树,既要能承外界所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又要能坚持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时还要做到不人云亦云,不偏听偏信,不做乌合之众。
02
能力效果
即是一个人的价值输出能力,只有拥有价值输出的能力,才会真正有用武之地,才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能力效果有五个关键:
一是勤奋,勤奋是改变现实的有力杠杆,是通向成功的基石。想要在职场中快速成长、实现屌丝逆袭,唯一的诀窍就是勤奋,并且是高效而可怕的勤奋。
埃隆·马斯克在南加州大学商学院的毕业演讲中总结到:“要努力工作,别人工作50小时,你就工作100小时。”很多人把他的成功归因于其异于常人的工作理念——平均每周工作85个小时。实际上,高效而可怕的勤奋确实是埃隆·马斯克取得诸多建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专注,曾国藩说过:“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雄鹰,一种就是蜗牛。雄鹰依靠的是雄健的翅膀,而蜗牛则是源于专注。专注力是当代年轻人最稀缺的一项核心能力,对于职场而言,需要我们专注练就一项别人不可替代的技能,让自己远离“泯然众人矣”的悲剧,成为整体中稀缺的20%。
三是坚韧,心理学家达科沃斯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不是情商,不是人脉,不是天赋,而是一个人坚韧不拔的意志。
达尔文曾说过:生存下来的也许不是最强大的生物,也不是最聪明的生物,而是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
这些学者先哲们所传达的含义,都指向了一个与我们人生息息相关的因素——心理韧性。
“唯坚韧者始能遂其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人无恒,终将一事无成,坚韧是我们对抗“时也、命也”的利器,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助力。
四是温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经历着被撕裂与被重构的变革;适者生存的法则下,互联网这张无形的网,把人与人的距离边界拉得更远,再不复曾经的“人闲车马慢,路遥星亦辞”,总让人生出“世味年来薄似纱”的喟叹。
正因为社会竞争太过激烈,变革太过迅速,边界太过清晰,反而没了人情味,背离了人性。
因而在这个稍显淡漠的时代,“温暖”的能力尤为可贵。
生命可以短暂,可以残缺,却不能没有温度。不妨多行温暖事,多言温暖话,让自己变成一个在思想、情感、能力输出中都有温度的人,而我们也将在给予温暖的过程中,收获来自他人的温暖与善意。
未完待续
本章小结
人的高质量成长=思维效能×能力效果×行动效率×杠杆效应
提高思维效能的四要素:站得有多高、想得有多深、看得有多准、做得有多实、走得有多远
提升能力效果的四要素:勤奋、专注、坚韧、温暖
下期预告
行动效率与杠杆效应
敬请期待!
如果你同我一样喜欢研究文化、职场、社会、经济、商业,可以公众号搜索关注“攀登Zhe读书会” 这里有更多优秀的深度文章、实用的工作技巧、用心推荐的书单。热点的、冷门的、有趣的、有用的、深度的、温度的,都在这里!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