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川芎用量谈 [[芎用量谈川i芎是一味治疗头痛的...]]

川芎用量谈川i芎是一味治疗头痛的良药,无论古今均已定论,至于临床用量,医家大多认为以6~1og为宜,唯自清·陈士铎之后,尤其是现当代,颇多主张大量应用的(30~60g)。差异甚大,孰是孰非?
1 升散香窜宁轻勿重就药性而言,川芎味辛性温,善于升散香窜,所谓“性最疏通,味薄气雄,一往直前,走而不守。”(《本草正义·芎膂)用之过量,容易造成助火、动血、耗气、伤阴之弊,所以,张锡纯先生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说“生平用芎劳治头痛不过三钱”(医学衷中参西录·芎芬),秦伯未、蒲辅周先生也主张川i芎不宜重用。还有报道,治疗外感头痛用10克川芎,即感头晕欲吐。一般认为,若胸有成竹,一般不宜提倡大量用药。
就病位而言,头为清空,风寒湿型、血瘀型头痛病位在上,治宜轻清之剂,即药性轻清升举,用量较轻,才能顺其轻清上浮之性。例如,治疗头痛的代表方川芎茶调散,方中主药川芎用量仅及薄荷一半,且仅占全方(7味药)的六分之一(每服6g)羌活胜湿汤、清上蠲痛汤、通窍活血汤等,用量也都只在6~ 9g之间。再如,其他疗头痛的良药防风、羌活、白芷等,也少有大剂量应用的。
2 量不在大中病则灵头痛有寒热虚实之分。笔者体会,川i芎长于祛风散湿、活血行气,对风寒湿或血瘀所致头痛疗效显著,一般用量为6g,实践证明,只要药证合拍,服2~ 3剂即可见效,且未发现有何不良反应。若是风热外袭、痰浊上扰、气血亏虚型,则可不用或少用川i芎。当然,尚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斟酌其用量,这是一般常识,无须多议。至于肝阳上亢、肝火炽盛、高血压危象、脑肿瘤以及脑溢血、紫癜、妇女崩漏等有出血倾象者,均不宜大量应用川芎。
3 斟酌配伍扬长避短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川芎的疗效,最大限度地抑制或缓和其不良反应。临床比较常用的是,川芎与白芍配伍,两药一散一收,一温一凉,刚柔相济,相反相成,既加强了止痛效应,又无辛散之弊 l川芎与当归、地黄同用,消补兼施,防止其耗伤阴血。有的学者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由于“重用川芎有头晕的副作用”,因而将它与大队平肝潜降药物如知母、黄柏、牛膝、天麻、石决明、石膏等聚为一方,窃以为似有“有药无方”之嫌,不足为法。另一方面,用量的轻重,也须视药物配伍而定。如川芎茶调散治疗风寒湿型头痛,方中已有诸多发散风寒药,若再重用川芎,就难免有过汗之虞 血府逐瘀汤已有若干活血化瘀药,若再重用川芎,岂无出血之虑? 遇到这些情况,用量或大或小,应反复斟酌。

4 中病即止以防伤正川i芎的主要功效既是“镇痛”,那么,临床上,一旦头痛缓解,一般即须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措施,笔者体会,主要掌握两个要点:① 见效后即子减药乃至停药或改药l② 不宜久服。例如,头痛缓解后,气血亏虚者,改以补益气血为主,肝肾阴虚者,改以滋养肝肾为主l脾胃虚弱者,改以健脾益气为主。给药剂数方面也有讲究,若大剂量应用川i芎时,剂数宜少不宜多,一般可给1~2日剂数,并密切注视病情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对策。清·陈士铎《辨证录·头痛》在这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如“头痛即痊,不可再用(川芎)以耗真气,故改用白芍、当归,肾肝同治。”“若用1两而服至十剂,恐汗出不收,似宜少用之。”很有临床参考价值。总之,若用少量(6~9g)有效的,自应提倡少量应用,若属沉疴痼疾,病重药轻无济于事的情况下,可考虑大量。此外,大剂量应用某种药物 (如川芎)治疗某种疾病(如头痛),亦有利于“专病专药”的研究、发展。但是,必须持十分审慎的态度,或者从较小剂量用起,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加重,并密切观察。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