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基于我们团队(TCS)的管理咨询经历谈一谈我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可能角度和大家有所不同。大家一直说“顶层设计是战略的战略”,刚开始我觉得太空洞,我始终坚信再好的管理理论或者工具,如果最终无法在企业财务报表中体现或者用财务的语言进行描述,要么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管理艺术,要么是空洞的管理学“心灵鸡汤”。彭剑锋教授强调企业顶层设计的核心目的是帮助企业家完成系统思考和帮助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达成(对未来的)共识。那么对于后者而言就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这也是我为什么提出从财务的视角开展企业顶层设计的原因之一,唯有财务的语言,才可以将“天马行空的飘忽思想”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指引,唯有财务的语言才是企业上下共同的语言。顶层设计着眼点是企业未来,战略规划着眼点也是企业未来,二者有何不同呢?我的理解是,战略规划是基于可认知的一系列假设通过相对严谨的推导所衍生出来的企业经营管理行动计划,但顶层设计则需要挑战部分未知,更偏于方向或赛道,衔接战略的也唯有财务的语言。尤其是近几年受疫情影响以及变幻莫测的政治经济环境影响,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所以今年以来企业纷纷开始关注现金流,既有生存所需的短期现金流,又有未来发展所需的现金流,似乎回归到了企业经营的本质即企业价值管理(VBM,Value Based Management)上了,这也是我最近几年始终推广的管理咨询课题。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我从财务的视角谈谈我对企业顶层设计的思考。
系统思考与凝聚共识的核心是什么前面所讲的,落到具体的企业实践里,我认为其实要聚焦到两个问题上,企业家系统思考的核心是什么?团队共识要凝聚到哪个点上?我们回归企业的经营本质来看这两个问题。从财务的角度来讲,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是现金流的问题,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也是现金流的问题,包含现金流的大小,现金流的增速,现金流的时间价值。因为企业经营得再好,最后还是要回归到现金流。西方企业在做价值管理的时候特别注重一个指标,不是净利润指标,而是EBIT(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指扣除利息和税金前的收益),这个指标考验的是企业运营现金流的能力。尤其是现在整个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外部的系统风险提高了(或者说贝塔值高了),现金流的增速自然要更高或者说资本回报率必然更高些。这可能促使企业对于一些回报慢、回报低的项目不得不忍痛割爱。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常说“企业家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原因,不连续的经济政策或者前后矛盾的经济政策,是对市场的严重伤害,让很多企业不敢去投更长期的项目。企业不管生存还是发展,核心还是现金流管理的问题。所以企业家往往思考的焦点是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在哪儿,未来的现金流多大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谈战略共识就是空对空,落不了地,因为最后所有的经营还是体现在三张报表上,所以我认为,在回归VBM思考时,首先要注重运营现金流的问题。第二个要思考的问题是时间,时间无非就是增长的速度。什么时候现金流才能翻番?如果说增长管理是战略管理的核心,那就需要谈到增速问题。如果回归到现阶段的管理,有一个基本法则,叫“72法则”,我们有时候也据此给企业定营收或利润总额增速是多少。简单来讲,大家拿“72法则”来倒推年均增速定到多少比较合理,达不到这个增速一定需要反思经营上是不是出了问题。这个核心是从资本回报的角度即现金流的角度思考企业增长速度。第三个要思考的问题是风险评估。从财务的角度来讲,外部的系统风险可以通过贝塔系数来度量和评估。越是外部环境不确定,企业内部越需要做风险评估,或者是风险建模。前面我所说的那家集团公司制订价值增长因子时候,专门将风险作为一个增长因子进行管理(可能很多企业认为风控管理是一个成本项),他们认为把风险评估好、管理好,实际上就会带来企业的价值增值即企业现金流的增长,因为能够把一部分风险提前预估、评判、规避、分散。所以风险管理实际上是企业价值管理中很重要的内容,我们在VBM项目管理咨询中专门会考虑到风险因子,用风险因子度量资本的成本问题。比如风险成本大,资本成本要求高了,折现率就要求高一点。总的来说,从财务的角度来讲,在目前这种不确定性环境渐渐成为常态的前提下,我认为企业最大的思考是现金流的问题,是增速的问题,是风险的问题。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