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痛症的归纳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乃中医千古闪光名言。用现代的话来说,痛是因为血液、水液阻塞不通或气行不畅引起。平常人都会有这种体会,跌打损伤瘀肿,局部由于血液、水液循环不通畅、不能正常运行,所以很痛;身体里长了异物,例如结石、肿瘤,也因血液、水液循环不通畅而痛。
中医治疗痛症,比西医具有优越性,因为,中医不象西医那样“见痛止痛”——对症治疗,而主要是对因治疗。当然,西药止痛的效速是西医的优点。
中医的痛症病因可归纳如下几点:
寒:“寒主收引”,人体受寒,会引起肌腱紧张收缩(筋脉拘挛)故尔疼痛,这寒常因风起,所以风寒引起疼痛的现象是普通的,例如伤风感冒头痛、风湿病中的“痛痹”——以寒为主要原因的痹痛。阳虚也表现为寒,可归入寒这一类。
热:“血热妄行”,人体因热使血行脉外(如渗出性出血性疾病),引起血液循环障碍故尔不通则疼痛。如夹风的热则为风热,如风热感冒头痛、风火牙痛、胃火牙痛(火为热之极)。因热引起的痛多数与西医的炎症疼痛类似。
血瘀:血瘀即血液循环障碍或血液、水液循环同时发生障碍,例如跌打损伤,心肌梗塞和其它器质性病变。
痰结:中医分有形与无形的痰,痰结可能相当于水液循环障碍,当水液胶结成块时即引起阻寒疼痛,例如肺痛或肺心病之肺痛、胸痛,有一部分肿瘤疼痛也属于痰结疼痛。
气郁:“气为血帅”,气行才能血行,气郁则血行不畅,故尔疼痛。例如肝胆疾病、妇科疾病、胃病,常有肝气郁结疼痛症状。
针对以上病因,中医治疗痛的方法有:
辛散温通:中药止痛药多数是辛温或辛热药,辛可以疏风解表,温(热)可以温通经络。此法适用于寒痛或风寒通。主要方药有:细辛、白芷、羌独活、威灵仙、荜拨、乌头、附子、肉桂、川芎茶调散、九味羌活汤、蠲痹汤等。
辛凉解表:对于风热症而言,主要方药有:菊花、薄荷、蔓荆子、葛根、柴葛解肌汤等。
清热解毒:如黄连治胃火痛,龙胆草治肝火胁痛,蚤休沉喉痹痛,败酱草治脓瘀性疼痛等。此类药多能治炎性疼痛。
活血化瘀:如川芎、元胡、降香、苏木、石见穿、活络效灵丹、失笑散等都是活血止痛常用方药,可以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吸收瘀血。
化痰散结:如白芥子、白附子、天南星、海蛤壳、栝蒌薤白及其类方等。
理气解郁:气行则血行,郁解则痛消。如香附、木香、佛手、橘叶、川楝子、麝香、冰片、丁香、檀香、沉香、苏合香丸等理气药和芳香走窜药。
舒筋活络:因寒主收引,筋缩而痛,除了要使用温通法外,常配合舒筋活络法,如一些主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的药就是(木瓜、白芍、小活络丹等)。
上法有时要综合运用,如风寒要辛、温解表;风热要辛、凉解表;火郁要清热散火;寒湿痹则要温经祛湿甚至加舒筋活络法;血瘀则治法更多:①.夹气血虚者在补气血基础上活血化瘀,如王清任的几首活血名方,补气的黄芪要大量,活血药少量,其意即气行血才行;②.夹寒者温经与活血同施;③.痰瘀互结者要化瘀消痰齐下,对于一些重病、怪病常常用此法收效;④.气郁血瘀者则要理气解郁与活血化瘀并举,如止痛名方金铃子散是由理气的川楝子和活血的元胡组成。另外,在具体的用药上,有时要根据疼痛的部位选择归经药。
中医治疗痛症可用两个字概括:“打通”,以上治疗痛症的法则和药物其作用不外是对“痛则不通”其不同病因进行“打通”的,其中以辛温药和芳香走窜药的止痛力最强(如羌独活、细辛、荜拨、乌头、附子、麝香等),故有时治疗不属寒痛的其它痛症,在辨证方药中加入这些辛温“治标药”,取其止痛之力胜也(例如风热头痛可用石膏、菊花、葛根选配川芎、细辛、白芷、羌活等)。
中医的痛症,以风寒风热、气郁多见但易治,以寒瘀痰性疼痛难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