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赤子之心,星斗其针

作为医者,我喜欢从自己医案中看成长,早期的笔记里是我整理随父跟诊的医案,而后是自己在大学临证和假期独立应诊的针案,大三学习伤寒方脉的案子就多了起来,毕业后诊所医院两边临床,针药并用,内外治法合参。但是针刺手法的应用频率并不高,只有大二医案里一则风池取热治感冒。

2016年四月份之后,我的医案中手法寒热,揣爪循摄,飞经走气,比比皆是。那时我在学习张缙老师的授课录音和针法讲稿,加之每日诊所医院,北京保定高频率的临证,我已初见成效的针法体系,瞬间被整合拔高了。如果从那时算来,我和老师学习已经三年多了。

直至昨日的医案里,起手便是寒热手法,四年的时间里我从未停歇过打磨针法,四年的时间里我从未停歇过讲授手法,但仍感觉自己在此领域仍是小学生。在老师的九十岁寿辰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希望能是一张让老师满意的答卷。

考研让我得以去冰城了解到张老的针刺手法体系,如获至宝的学习和习练,一个学期的授课录音,我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听了五遍,上下班路上,门诊间隙,伴我入眠和醒来的都是老师那浑厚且给我信心的声音。

因为有家学基础和临床机会,老师讲的飞经走气,气满自摇,针法寒热,变成了我临床中的一个个鲜活的医案。烧山火,透天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赤凤迎源,苍龟探穴,这些听上去消失在临床的复式手法一次次被我在临床上验证,二十四式单式手法已然被我拆解和灵活的配合在了每一次治疗中。即便那时我与老师还未曾谋面,却总感觉您这位慈爱的老人一直在我身后投来关切的目光。这也是我敢于闯荡北京的底气,前不久在北中医青年中医论坛演讲后,有学生问,针刺手法于临床真的那么重要吗?我底气十足的说,针灸是青年中医临床立足的捷径,针刺手法是提高针灸疗效的重中之重。

第一次见老师,是老师来北京开会在好友高峰的引荐得以与张老诉说自己学习手法的历程和读书授课心得,一时间紧张的有些口吃。老师和我聊了标幽赋又问了我手法操作的细节,说这么年轻不容易,送老师去南苑机场,走的很慢,想到如此年纪还给我这样的后辈谆谆教诲,感动之余觉得责任好重,我也要如老师一般把针道传承下去,才不辜负老师,不辜负历代针灸先贤。

2017年有幸去冰城拜张老为师,系统的学习了针刺手法理论,得知老师的梦想是让在世界范围内让中医与西医,双峰并翠二水分源,那时课堂里的我热血澎湃,觉得这也是我一生要追求的事业。课间老师语重心长的说,中医的发展要靠三种人,学中医的人,教中医的人,管中医的人,你们无论是哪一种把技术学好,把理论打扎实,都是大有裨益。当时只觉得老师看到长远,而没有给自己定位。

课程的最后,老师为我们进行了针法演练,老师揣穴外关后,速刺进针左手压在穴旁,0.45的针没有任何痛感,反而是胀感直窜到了手肘,继而老师虚搓针柄,针感则聚于针下,揣手和刺手同时操作,现在针下是麻窜感,现在到手指了,针下感觉皆如老师所言,而后再把针感送到了手臂,讲解操作要领后,取针压穴一气呵成。这是我第一次感觉老师的针法,用炉火纯青评价一点不为过。

最后是答疑环节,原来只以为张老是把针法研究的特别精湛,后来才知道整个《针灸大成》都是张老注解的。当我们问老师应该读哪些书时,张老给我们如数家珍的推荐了许久。

在此我做了简要记录:第一本是《灵枢经》、灵枢经是远远早于素问。素问和灵枢完全不一样,一个是理论性的东西,一个是实战的。灵枢第十篇经脉篇讲各个经脉的循环,要注意一些细节,就是每讲一条经脉都会加上寸口脉怎么怎么,人迎脉怎么怎么样。其实这个讲的是根本不是经气循环,是经脉循环,营血循环。我豁然开朗,一下子就明白了。灵枢一定要读,灵枢读完素问,素问是理论上的东西,相互对照会发现很多根基性的东西。好东西要学住,坏东西要慢慢扔掉。

期间张老讲,针刺手法古代有三杰,第一个,是窦汉卿,标幽赋。第二个是泉石心,金针赋。第三个杨继洲,针灸大成。你要研究经典,不只是临床。

第二本书要读的书是《针灸甲乙经》, 这本书是一本极好的教材,表述精准一定要看。第三本是《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这本书集合上面两本书灵枢和针灸甲乙经的特点,标穴和整体解释非常棒,体系规整。第四本《外台秘要》,重讲的是灸法,灸法的实战及应用。第五本《千金方》,孙思邈不只是药王啊,针法超然的,自古针药不分家的。第六本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第七本,是窦汉卿,大家都知道他有《标幽赋》,还有一本《针经指南》,针灸指南如果买不到就买《 针经三书 》包括了针经指南,子午流注针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都是金元时代作品,那时代民不聊生,所以很多针灸大师应运而生。

再次与老师机场聊天,我已经成为了传承班的学生,已经开课五期培养了一批专长手法的医生,去香港迪拜游学归来。老师见我便拉我坐下,握着我的手说,小宝你的书我读完了,文笔很好,这于你的学习是优势,你不能辜负了这个能力。但你剑走偏锋,如果能踏实下来,读经典把临床教学搞扎实,此生一定会有一番作为。我记得老师手我的很近眼中满是关爱。可惜我那是心未定,陪老师在机场书店读灵枢,满心都是如何把针灸声势搞的更大的想法,而忘了这个年纪本应该是夯实基础,打磨技术的。

之后与老师会面,只是合影和听课,并未多交流,我的针灸体系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了些许长进,但忙于琐事并未有太大突破,最近一次去衢州探望老师我兴奋的给老师说,我成立了公司,建立了团队,和高校合作去将去北欧讲学。老师只是点头,而后对我说,小宝你要用好的才华,不要只做一个会写文章的针灸医生,要和这个大的时代相契合,历代名家都是与时代相合才应运而生的。我心中狂喜,觉得这才是我以后该走的路。

如今想起来,老师眼中应该是对我失望的,我貌似离一个医者越来越远了,没有扎实的针灸理论基础是走不远的。我再想到老师最初讲的,中医发展的三种人,我应该还是在学中医的阶段,而且远远不够。尤其是我在北欧,北中医,授课回来后,发现你的名头头衔并不重要,关键是你会什么。兜兜转转走到现在,老师推荐的书还没看完,针法远没达到老师高度,临床还有很多无法攻克的疾患。

于是,沉下心来,读书临床做一名针灸小学生,把基础打好,才能对得起老师教诲。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赤子其心,星斗其针。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