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进忠《证治备要》
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
(三) 其次,找出很多病因中的主要发病原因:例如,“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证中的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等,为阴阳气血大衰;然其目前却是由劳伤心气,火浮不敛,心肾不交,火不摄水所致,所以,仲景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解肌去邪气,调阴阳,敛浮阳来治疗。
二、论治方法
(一) 针对证候性质进行治疗:例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清涕,喉痒,咳嗽,声重,痰吐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等证。是由风寒客表引起的,只要根据风寒表实的发病原因,采用辛温解表,就可迎刃而解,不必见头痛再加治头痛药,身痛再加冶身痛药。
(六) 处方用药时,要注意促进每味药物有效作用的发挥,抑制不需要作用的出现:例如
第一章
第一节
二、清气热法:是清泄气分热邪的方法,它具有清热保津、除烦止渴的作用,主要适用于邪热入里而未入营动血的气分证。由于病邪部位的不同,所以有轻清宣气、大清气热、清热泻火的各异;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热邪初传气分,里热不甚的身热微渴;心中懊恼,苔薄黄证;大清气热,适用于阳明胃热炽盛的壮热,汗多,心烦口渴,苔黄,脉洪数;清热泻火,适用于热蕴气分郁而化火的发热口苦,烦渴溲赤,舌红苔黄。另外,还应根据病情加减配合应用。
八、熄风法:是以清热凉肝或滋阴镇潜之品平肝熄风,定惊止痉的一种治法。由于有热极生风和阴虚生风的不同,所以有凉肝熄风和滋阴熄风的差别。凉肝熄风,适用于热盛动风的手足抽搐,灼热肢厥,神迷口噤,脉弦数等;滋阴熄风,适用于肝肾阴虚,虚风内动的手足蠕动甚或瘛丛,肢厥神倦,舌干绛少苔,脉虚细等。
九、滋阴法:具有滋补真阴、壮水增液的作用,适用于阴虚液耗的证候。其中滋养肺胃,适用于气分热邪渐解,胃阴或肺阴受伤的口干咽燥,舌苔干燥,或干咳无痰等;增液润肠,适用于阳明温病;津液不足,肠燥便秘,咽干口渴,舌红而干等;滋补肾阴,适用于热邪久羁,灼烁真阴的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神倦欲眠,舌绛而干,脉虚细等。
以上辨证和治法不能孤立看待,必须结合各种情况灵活应用。至于其它原因引起的传染病,—般治疗均应从内在的主要原来考虑,如肺结核一般按照脏腑、气血、阴阳虚损的情况来辨证和治疗。肠寄生虫病一般固应采用杀虫驱虫的方法,但亦应适当考虑体质的强弱来配合应用,故亦有健脾杀虫,消积杀虫、利湿杀虫等的不同。
第二节
感
感冒,中医亦称感冒。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和病因的差异,汉代将恶寒,身痛,无汗者,称为伤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称中风。明清以后温病学说兴起,将冬春发病,发热微恶风,咳嗽,口微渴者,称风温;秋季发病,咽干鼻燥,咳嗽少痰者,称秋燥;夏季发病,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甚或呕吐,泄泻者,称伤暑;雨湿较盛季节,头身重痛,微恶寒,脘痞不渴,舌苔白腻者,称湿温;秋末冬初发病,开始有鼻塞恶寒,继而但热不寒,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胸腹灼热不除者,称伏暑等。
辨证论治
(一) 风寒表实证
临床表现:恶寒严重,头痛,全身关节肌肉疼痛严重,口不渴,咳嗽或无咳嗽,无汗,舌苔薄自,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麻黄汤加味(李翰卿法)。
麻黄9克
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越婢桂枝汤。
麻黄9克
加减: 若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者,去白芍、加麻黄9克(既大青龙汤)。
治法:调和荣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9克
用法:服药后饮开水或热稀粥一碗,盖被微微出汗。
加减:咳嗽者,加杏仁9克
金银花9—15克
成药:银翘解毒丸或羚翘解毒丸,一日三次,一日两丸。
(六) 表热里实证
临床表现:发热,头晕头痛,口干,脉浮,大便微干,舌苔白或黄,脉浮。
治法:解表攻里。
方药:升降散加减。
蝉蜕9克
刘渡舟按:升麻力强,桑叶力微。
方药:香薷饮加减。
香薷9克
加减:舌苔黄者,加黄连9克。
汗出呕吐,泄泻较重者,用藿香正气散:
藿香9克
临床表现:夏季发病,发热微恶寒,汗出,严重疲乏无力,口干,舌苔白,脉濡或虚大。
方药:桑杏扬加减。
桑叶6克
刘渡舟按:方中栀子,用子不如用皮为善。
另外,临床中常见的还有以下六种类型:
1.营卫不调证
临床表现:身体一般比较健康,但偶有汗出,遇风则喷嚏流涕,全身酸痛,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李翰卿法)。
2、表虚不固证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容易出汗,稍遇风寒既全身酸痛,脉缓。
治法:补气解表。
方药::五屏风散(李翰卿法)。
炙黄芪3克
3.气阴两虚、表虚不固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疲乏无力,经常感冒,全身酸痛,舌质淡,手心时热,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气养阴,佐以解表。
方药:薯蓣丸(李翰卿法)。
用法:一日二至三次,每次一至二丸。
4.里有积热,卫气不固证
临床表现:口苦口干,大便秘结,时有口舌生疮,头晕头痛,经常感冒,发病后即头痛加重,全身酸痛,脉滑数。
治法:清里解表。
方药:凉膈散或牛黄上清丸。
临床表现:经常疲乏无力,胃脘或腹部冷痛,舌苔白,脉沉细弦。
治法:温阳、益气、解表。
方药:再造散加减(李翰卿法)
党参9克
6.肝郁气结、营卫不调证
临床表现:胸胁苦满,心烦,腹胀,纳差,口苦,脉弦缓。
治法:舒肝理气,调和营卫。
方药:柴胡桂枝汤。
柴胡9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注意季节时令:例如、冬季多数是风寒,春季多数是风热,夏季多数是暑,秋季多数是燥。
2.经常感冒者要注意感冒与其他疾病的关系:例如、有的月经来潮前很容易感冒,有的大便一出现干燥即容易感冒等。
(二)论治
1.治疗感冒时除注意表证外,难于治愈的感冒要兼治他证:例如、便秘者应兼治便秘。
2.处方只能以解表为主,佐以治里,不可本末倒置:例如:表热里实证应用升降散时,大黄只能用3一4.5克,不能用量太大,否则表邪入里,病必难除。
3。应用桂枝汤时,不但要注意适应证,而且要注意服药方法,例如:服药后必须饮热稀粥或热白开水一碗以助药力,否则难予奏效。
4.经常反复的感冒,不但要注意正气虚,而且要注意里热,例如:肝郁化火和里有积热而卫气不固者,必须先治其肝火郁里之积热,否则难于治愈。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传染性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不渴,脉浮紧者,称伤寒;发病急,大流行,憎寒壮热,头痛身痛,脉数者,称瘟疫。
辨证论治
(一)
临床表现:恶寒严重,头痛身痛严重,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麻黄汤加减(见感冒篇)。
(二) 表寒闭郁,内有郁热
临床表现:高热寒战,烦躁,身痛,脉浮紧。
治法:外散风寒,佐以清热。
方药;大青龙汤。
麻黄18克
(三) 三阳合病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痛,全身疼痛,口干或口苦,脉浮或浮数或弦滑数。
治法:解表清里,和解少阳。
方药:柴葛解肌汤加减。
柴胡12-15克
(四) 表寒闭郁,肺热炽盛证
麻黄9-12克
加减:里热炽盛,应用上方无效,舌苔黄,脉滑数者,三黄石膏汤加味:
麻黄15克
仍无效,甚至出现抽风者,加羚羊角粉3-6克(冲服)。
(五) 热邪炽盛,引动肝风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身热如炭,头痛身痛,抽搐,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表,佐以熄风。
加减: 神志昏迷者,加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
(六) 邪入少阳,脾湿不化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口苦干,恶心呕吐,泄泻,胸腹满闷,舌苔白、脉弦或弦滑。
治法:燥湿和胃,和解少阳。
方药:柴平汤加减。
柴胡9~18克
(七) 邪入少阳,内挟秽浊(邪入膜原)证
临床表现:寒热,日哺益甚,头痛身痛:胸满、心烦、口苦干,舌苔白或苔白如积粉,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和解除秽。
方药:达原饮加减。
厚朴9克
加减: 身痛严重者,加羌活9克
苔黄胸满,甚至便秘者,加大黄3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麻
麻疹,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称为麻疹、糠疮、痧子。
辨证论治
(一) 一般调理法
可用葡萄干或三椿柳,或蝉退,芫荽各3克等的一种煎汤内服帮助透发。发疹后,发热较重,疹点逐渐密布,疹色加深,流泪,咳嗽,苔黄质红,脉数等邪毒炽盛,肺胃热甚者,清热解毒透疹,蝉蜕6克。薄荷6克、芥穗6克、葛根6克、银花15克
(二) 疹毒内陷,肺气不宣证
临床表现:发疹期,突然皮疹消退,高热咳喘,紫绀。
治法:宣肺透疹,清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6克 杏仁9克
加减:
呼吸困难严重,紫绀,甚至抽搐者,加羚羊粉3克(冲服) 钩藤15克。
鼻衄者,加丹皮9克、赤芍9克;昏迷者,加至宝丹。
突然出现哮吼样咳嗽,声音嘶哑,吸入性呼吸困难者,六神丸15—30粒,溶化,频频服。
(三) 疹毒内陷,正气不支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皮疹隐退,腹胀,呼吸困难严重,舌淡神昏,肢冷,脉细数。
治法:温阳发表透疹。
方药: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
桂枝3克
(四)疹毒内陷,阳气欲亡证
临床表现:呼吸极浅表,腹不胀,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人参四逆汤加减。
人参3-6克
(五) 气阴两脱证
临床表观:呼吸浅表,汗出身热,口干,舌嫩红,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固脱。
方药:生脉散加味。
人参9克
(六) 疹毒内陷 热灼肝肝阴证
临床表现:角膜障翳,目涩难睁。
治法:养肝清热、明目祛翳。
方药:羊肝一具 草决明30克 谷精草15克(朱庆丰法)
用法:先将羊肝煮熟(不许放盐),再另把草决明、谷精草浓煎。使用时将羊肝汤与药汁兑在一起服用,并将羊肝吃掉。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宜用辛凉透散,不宜辛温、
降沉、收敛。
(二)疹毒内陷时的治疗原则是:一般仍宜辛凉透表,
解毒清热。但是疹毒内陷,正气不支,寒邪闭塞者,非温阳发表透疹不能透其邪;气阴两脱者,非益气养阴固脱不能益其正,驱其邪。
风
风疹,中医称为风痧。根据历代医家的不同认识,又将其包括在斑疹的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风热客于肺卫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可用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9-15克
加减:
发热、淋巴结肿大者,加赤芍6-9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宜辛凉,不宜辛温;宜疏散,不宜攻下。
带
带状疱疹,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称为缠腰火丹、火丹。
辨证论治
(一) 火毒郁结证
临床表现:疱疹密集成片,灼热疼痛,皮肤红赤,脉弦或弦滑。
治法:清热泻火,舒肝解毒。
方药:瓜蒌青芍汤(李翰卿法)。
瓜蒌100克
外用:鲜马齿苋捣烂外涂,一日数次(李翰卿法)。
针法:耳廓压痛点。
(三)温热郁结证
临床表现:水痘大如黄豆大,或黄或白,容易糜烂,疼
痛较重。
治法:清热燥湿。
方药:三妙丸加减。
苍术9克
外用:雄黄、白矾各等分研细末冰片少许,茶水调涂(.李翰卿法)。
针法:同上。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以热毒客于肝经者为多见。
水
水痘,中医称水花,亦包括在广泛的痘病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一)热毒客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或不发热,或有轻微咳嗽,流涕,水痘较稀疏,明净如水珠,周围绕以红晕。
治疗: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金银花9-12克
(三)热毒入于营分证
临床表现:高热,痘形大而密,色紫暗,疱浆混浊,根盘明显,周围有深色红晕,面赤唇红,舌苔黄质红,脉数。
治法:清营解毒(李翰卿法)。
方药: 金银花l2克
加减:
神昏惊厥者,加犀角6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本病的主要病因是:热毒客于卫分。
2.热毒入于营分的标志是:痘色紫暗或水痘周围深色红晕,舌质红。
(三)论治
1.本病的主要治法是:清热解毒,疏风透表。
2.热毒入于营分寸的治疗原则是:按照温病热入营分的治疗原则处理。
3.兼有便秘的治疗方法是:必须通便,若不通便则气不通,肺气失宣,热毒不解。但是,泄下时只可使其微通,不可大泻下,否则邪气必然入里而更甚。
病 毒 性 肺 炎
病毒性肺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冬春感受风热,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渴者,称风温;秋季发病,咽干,鼻燥,咳嗽少痰者。称秋燥。
辨证论治
(一) 燥热客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疲乏无力,咳嗽,咽喉干燥,苔白,脉浮。
治法:疏风清热润燥。
方药:桑菊饮加减。
蝉衣9克
治法:润燥化痰。
方药:加减麦门冬汤。
麦冬15克
加减:胸痛严重者,加瓜蒌15克。
(三) 热毒犯肺、燥邪来除证
临床表现:发热较重,咳嗽吐痰较多,咽干,脉数。
治法;解毒、清热、养阴。
方药: 金银花15克
(四) 风寒客表,内有积滞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咳嗽微喘,腹满而胀,舌苔黄白,脉弦滑。
治法:疏风散寒,理气导滞,宣肺止咳。
方药:达原杏苏加减方(李翰卿法)。
紫苏9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传 染 性 肝 炎
传染性肝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历代医家分别将黄疸为主者,称黄疸;身热不扬,头痛,微恶寒,身重疼痛,脘痞不渴者,称湿温:胁痛为主者,称胁痛;肝脾肿大为主者,称症瘕;仅仅表现食欲不振者,称纳呆;胃脘痞满者。称痞。
辨证论治
治法:芳香化浊,利湿清热。
方药:茵陈15-30克
临床表现:黄疸,大便稀溏,胃脘满闷,舌苔白或黄, 脉濡。
治法:利湿清热。
方药:茵陈四苓散加味。
茵陈30克
4.湿热蕴结、热重于湿证
临床表现:黄疸,食欲不振,心烦,尿黄赤,大便干, 脉数。
治法:清热燥湿,佐以通腑。
茵陈30—60克
治法:阴阳双补,利湿清热。
方药:首乌黄精汤。
何首乌30克
7.阴阳俱虚,外挟风湿证
临床表现:黄疸久不愈,失眠多梦,遗精阳萎,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小腹满胀,皮肤经常搔痒,手心热,面色微青黑,脉沉细。
方药: 生地12克
杏仁15克
或茵陈15克
3.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病程较久,肝区疼痛较重,或刺痛,坠痛,脉沉弦涩不调。
治法:理气活血。
4.肺肾俱虚,气郁不畅证
临床表现:病程较久,胸胁满闷,肝区胀痛,腰困痛,心烦,乏力,头晕,脉沉弦。
柴胡6克
方药:黄芪9克
胃脘痞满,加神曲9克
黄芪30克
木香6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急性阶段要善于区别有无表证:即具有发热恶寒者,为表证;反之,则无表证。
5.注意气阴俱虚:即脉虚大者,为气阴两虚。
3.注意虚证的用药:即气虚者,必予补气;阴虚者,必予养阴;肾虚者,必予补肾;营血有热者,必予清营凉血。
4.注意痰火:痰火郁结者,必须化痰泻火。
流 行 性 乙 型 脑 炎
治法:清气凉营,开窍。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犀角6克(先煎)
加减:
高热汗出,惊厥,脉数,除继续应用上方外,并应同时在头部放置冰袋或冷水毛巾(朱庆丰法);昏迷严重者,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一日二丸。
(三) 热邪入营,阳明腑实证
临床表现:高热,惊厥,昏迷,颈项强直,便秘,舌苔黄燥,质红绛,脉数。
治法:清营,泄热,通腑。
方药:犀连承气汤加味。
犀角6克(先煎)
(四) 二阳合病,引发肝风证
临床表现:高热,项强,角弓反张,昏迷,泄泻,舌苔黄或黄白,脉数。
治法:清里发表,熄风定惊。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李翰卿法)。
葛根30-60克
(五) 亡阳欲脱证
临床表现:发病数日后,突然四肢厥冷,二便失禁,昏睡,或下颚,鼻尖冷,或面部反红,苔薄白质淡,脉沉微。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人参四逆汤。
人参6克
(六) 湿热不化证
临床表现:高热已退,低热或五心烦热,神志清醒,或时见朦胧,舌苔白,食欲很差,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浊。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蔻仁9克
(七) 阴虚风动证
临床表现:低热,午后热甚,盗汗,阵阵痉厥,舌质红绛,脉细数或虚数。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龟板30克
加减: 自汗盗汗均有者,加五味子9克。
(八) 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证
临床表现:强直性瘫痪,痴呆,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肝,舒筋。
方药。龟板15克
至宝丹,一日1—2丸。
(九) 痰热阻滞证
临床表现:失语,流涎或不流涎,脉弦滑。
治法:化痰开窍。
方药:竹沥15克(冲)
针法:哑门、听会、通里、翳风、大陵。
加减: 若上方应用一个多月仍然无效,舌质红绛者,为阴虚有热,加麦冬15克
(十) 热灼肝肾,目失滋养证
临床表现:失明或目视昏花,舌质红,脉细数。
4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检查本病的重点和辨证的主要根据是:舌苔舌质的改变,
腹肌矛盾软硬和压痛,大便的秘结和稀溏。
(二)论治
1、用药的原则是:除按照卫气营血的不同用药外,腹实便秘者必须痛便;苔白腻者,必须除湿;便溏者,必须燥湿。
2、本病后遗症的治疗原则是:首先分清痰热和阴虚,然后处方论治。
流 行 性 腮 腺 炎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根据发病部位和传染性,分别称为痄腮和蛤蟆瘟。
辨证论治
(一) 温毒外客证
临床表现:腮腺肿胀,疲乏无力。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紫金锭。 用法:磨汁醋调涂局部。
或,二味拔毒散。 用法:醋调涂。
或,蟾蜍锭。 用法:磨汁,醋调涂。
(二) 温毒外客,外挟风热证
临床表现:腮腺肿胀较重,发热,头痛,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方药:蝉薄汤(李翰卿法)。
僵蚕9克
(三) 热毒凝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夏枯苏木汤(李翰卿法)。
夏枯草15—30克
(四) 热极生风证
临床表现:腮腺肿胀,发热,抽搐昏迷,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定痉。
方药:蝉苏汤加味。
僵蚕9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另外:板蓝根是本病清热解毒的要药,苏木配夏枯草是本病软坚散结的有效配伍方法。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治法:清热解毒,凉营熄风。
龙胆草15克
加减:大便干燥者,加大黄6~9克;昏迷者,加安宫牛黄丸1—2丸。
(二) 邪入血分,阴阳惧衰证
临床表现:大片瘀斑,唇、指、趾青紫,神志清醒或昏迷,或抽搐,舌质红绛,脉微弱或虚数。
龟板30克
加减: 抽搐较重者,加鸡子黄三个(冲);或大定风珠。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以温毒炽盛,气营两燔者为多见,其治法也以清热解毒,气营两清为主。
败
犀角6~9克(先煎)
(三) 热入下焦,肝肾俱虚证
临床表现:骨蒸劳热,自汗盗汗,斑疹,神疲,或抽风,舌质红绛,少津,脉细数或虚数。
治法:滋阴凉血
方药:大定风珠加丹参、知母(李翰卿法)。
(四) 热入营血,阳明腑实证
临床表现:高热寒战,神昏谵语,腹胀便秘,舌质红绛,苔黄,脉数。
治法:凉营通腑。
方药:犀连承气汤加味《李翰卿法》。
犀角6-9克
(按)
(一)辨证
1.辨证时的关键:舌苔舌质是辨别在气在营的关键;汗出与否与面色的恍白是辨阴虚与气阴两虚的关键。
2.本病的常见类型是:一气营两燔,二热入营血,三肝肾阴虚。
(二)论治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气营两燔者清气凉营,阴虚者滋阴清热,
气阴两虚者益气养阴,营血热炽者清营凉血,便秘者必须通腑泻热。
细 菌 性 痢 疾
辨证论治
(一) 少阳兼湿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头身酸痛,恶心呕吐,便如水样,脉弦数。
治法:和解燥湿。
方药:柴平汤加减。
柴胡15克
加减:
大便不爽,或胃脘胀痛,脉滑者,去生姜,加干姜1.5克、大黄4.5克。
(二) 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或发热恶寒,头晕或头痛,大便如稀水,或脓血,有或无里急后重,脉数。
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30—60克
(三) 湿热积滞,湿重子热证
临床表现:里急后重,便痢脓血,腹胀痛,大便5—30次左右,脉滑数。
治法:除湿清热,理气导滞。
方药:芍药汤加减。
白芍9克
(四)湿热下痢,热重于湿证
临床表现:便痢脓血,鲜血甚多,里急后重,脉数。
治法:清热燥湿。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
白头翁15-30克 秦皮9克
(五) 疫毒内犯,热极生风证
临床表现:高热烦躁,甚至嗜睡,昏迷,抽搐,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定惊。
方药:
加减: 呕吐者,加苏叶3克;昏迷者,加紫雪丹3克。
(六) 脾胃虚寒,挟有余热证
临床表现:慢性痢疾,腹痛,遇冷则腹痛加重,便粘液为主,舌苔白,脉弦大。
治法:温中散寒,佐以燥湿清热。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味(李翰卿法)。
附子9克
(七) 寒积不化证
临床表现:脐腹冷痛,里急后重,便为粘液及不消化食物,胃脘或腹部有压痛,脉沉细。
治法:温中攻下。
方药:理中大黄汤加减。
附子9克
加减: 泄泻一日5—6次者,加生山药30克。
用法:吃一剂后,大便次数往往增多,应停药5—6天,使脾胃之气稍稍恢复,再服第二剂,不可连续应用,若连续应用不但症状不减反而加重,停药几天以后,大便自然明显改善(李翰卿法)。
(八) 阴虚下痢证
临床表现:慢性痢疾,五心烦热,腹冷痛,有或无里急后重,便血为主,脉沉细或沉细数。
治法:养阴止痢。
方药:驻车丸加减(李翰卿法)。
阿胶9克(烊化)
附:简易方:
(1)大蒜1—2头
(2)马齿苋60—120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急性痢疾发热的辨证要点是:少阳兼湿者,必见恶心和泄泻;太阳阳明合病者,必见发热,脉数,泄泻。
2.发热不明显的急性痢疾的辨证要点是:白痢为湿热,赤痢为热毒。
3.慢性痢疾的辨证要点是:鉴别寒热、虚实的多少。即脉滑者,为热多于寒;脉弦或涩者,为寒多于热。血痢者,多兼阴虚;白痢者,多兼寒积;里急后重者,必兼气滞。
(二)论治
1.急性痢疾发热的治疗原则是:有表证者必解表,少阳证者必和解。
2.血痢、白痢的常用方是:血痢者,白头翁汤;白痢者,芍药汤。
3.芍药汤中的肉桂配大黄作用是:对预防形成慢性痢疾和经常腹痛有显效。
4.慢性痢疾采用温下法时的具体方法是:一周1—2剂,不可多服。这样既可驱邪,又可扶正。
布 氏 杆 菌 病
布氏杆菌病,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急性期,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关节酸痛者,称为湿热;慢性期,关节肌肉疼痛,疲乏无力,盗汗,午后潮热者,称为湿热痹。
辨证论治
(一) 三阳合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身痛,心烦口渴,胸满,脉弦滑数。
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达原饮加减。
白芷9克
加减: 渴甚者,加花粉15克。
(二) 阴虚受风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口渴,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佐以散风。
方药:秦艽鳖甲散加减。
青蒿15克
(三) 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骨蒸劳热,五心烦热,疲乏无力,自汗盗汗,脉虚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
方药:黄芪鳖甲散加减。
黄芪9克
破
破伤风,中医将成人外伤后引起的,称破伤风;小儿断脐后发生者,称脐风或四六风。
辨证论治
因本人缺乏经验,仅将家父和其它方法罗列如下。
(一) 疮口未合,外受风邪证
临床表现;发病初起,牙关紧,头痛,恶寒发热,甚至全身痉挛,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苔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解痉。
方药:五虎追风散。
(二) 邪毒攻心证
临床表现:呼吸急促,痰涎壅盛。
治法:开窍化痰。
方药:木萸散加减或夺命汤。
(三) 邪气入里,正气欲脱证
临床表现:病程稍久,抽搐,或见高热,脉浮大散乱。
治法:补气救脱,熄风定惊。
方药: 生黄芪60克
另外: 应配合针法: 人中
阿 米 巴 痢 疾
阿米巴痢疾,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称血痢或赤痢。其中慢性腹泻和便秘交替者,又称休息痢或久痢。
辨证论治
(一) 寒热夹杂证
临床表现:急性腹泻,肠鸣,大便一日3—10几次,口苦干,脉弦滑。
治法:苦辛通降。
方药:生姜泻心汤。
生姜9克
(二) 湿热下痢,热重于湿证
临床表现:便血如果酱状,一日数次,发热,脉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
方药:白头翁汤加味。
白头翁30—60克
(三) 病久脾虚,湿热及于血分证
临床表现:便血较久较重,脉滑。
治法:清热燥湿,健脾活血。
方药: 生山药30克
(四) 脾虚血热证
临床表现:大便稀溏,久久不愈,时而便血如果酱状。
治法:健脾清热止痢。
方药:生山药30克,煮成糊状,送服下药。(健脾清热止痢方)
三七粉6克
(五) 阴虚下痢证
临床表现:病程长,便血,五心烦热,腹冷痛,脉沉细。
治法:养阴止痢,佐以温散。
方药:驻车丸加味。
黄连9克
(六) 脾湿不运,积滞内停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时而腹痛,吃饭不合适即发生腹泻,舌苔白,脉弦滑。
治法:健脾燥湿,消积导滞。
方药:苍术15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阿米巴痢疾的常见证:急性者,以热为主;慢性者,以脾虚血热证为多。
2.慢性阿米巴痢疾的常见类型有三:一脾虚血热,二阴虚下利,三脾虚不运,积滞内停。其鉴别要点是脾虚血热证见大便稀溏,便如果酱状;阴虚下利证见五心烦热;脾虚不运,积滞内停证见脘腹满胀。
(二)论治
1.阿米巴痢疾的常用方:急性之热重于湿证,白头翁汤加味方;慢性者,健脾清热止痢方。
2.慢性阿米巴痢疾的处方中,要十分注意寒热、补泻药物的配合:如驻车丸中的干姜,平胃散加味方中的干姜配大黄等。
黑
黑热病,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分别将寒热如疟者,称疟;衄血者,称衄血;脾脏肿大者,称症瘕。
辨证论治
(一) 少阳阳明合病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纳呆,恶心呕吐,泄泻,脉弦滑或弦滑数。
治法:和解攻里。
方药:柴平汤加减。
柴胡9克
(二) 瘀血阻滞,肠胃瘀积证
临床表现:脾大过脐,腹胀大,发热,尤以手足心为甚,脉滑数。
治法:活血消积,清热凉血。
方药:大黄
用法:两药混匀,一日三次,一次2—6克。
二龙膏一张。
(附)走马牙疳的治法
1。白信石少许
用法:研极细,放入冷水中,棉球浸入至湿,再用该棉球涂擦局部至出血,然后用浓茶水反复漱口。
2.雄黄
用法:研末。乾棉球沾少许粉末,涂擦局部出血,再用茶水漱口。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以瘀血阻滞,肠胃积滞证为多见。
(二)论治
1.应用二龙膏的方法是:一周一张。
2。应用大黄硫酸镁方的注意事项:服后以大便微溏,一日2~3次为佳。若便不溏者,应增加用量,否则不但发热不减,而且症瘕难除;若大便超过4次,便如稀水状者,应减量服用,否则邪不去而正反伤,病必难除。
3。衄血用药:大黄为止血佳品。
4,砒石、雄黄用药方法:用砒石水棉球或雄黄粉棉球涂擦局部至少量出血为止,涂后用浓茶水反复漱口,以防中毒。
疟
疟疾,中医亦称疟疾。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原因的不同,分别将一身疼痛,四肢沉重,呕逆胀满,舌苔厚腻,脉弦缓等之偏于湿者,称湿疟;头痛目眩,呕吐痰涎,甚至昏迷猝倒,舌苔滑腻,脉弦滑等之挟痰者,称痰疟;嗳腐吞酸,胃脘阻塞,或食入欲吐等挟食者,称食疟;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其脉如平者,
称温疟;体若燔炭,手足如烙,但热不寒,汗出气粗,烦渴引饮,舌绛苔黄或见燥裂,脉滑数者,称瘅疟;但寒不热,脉象弦迟者,称牡疟;相互传染,胸脘痞闷,呕吐不纳,甚至神志昏沉,耳聋谵语,头痛如破,口渴欲饮者,称疫疟;久疟不愈,胁下积块,胀满硬痛者,称疟母;疟久伤阴,手足心热,暮热盗汗,小有劳倦,即发寒热者,称劳疟;发于岭南峰峦重叠地区,湿毒之气熏蒸而成者,称瘴疟等。
辨证论治
本病的类型很多,治法各异,其中虚证长期不愈者,可参考《温病条辨》。现仅介绍一个截疟方。
柴胡20克
加减: 口渴者,加知母10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截疟方必须在发病前一小时左右服用。
钩 端 螺 旋 体 病
钩端螺旋体病,中医没有完全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和季节的不同,分别将高热,全身疼痛,口干者,称暑温夹湿;发热较轻,全身肌肉沉重酸痛,口不渴,脉濡者,称湿温;发热,黄疸者,称黄疸。
辨证论治
(一) 内热外寒,兼湿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全身疼痛,咳嗽,脉弦紧。
治法:除湿,散寒,佐以清热。
方药:大青龙汤加味。
麻黄12克
(二) 湿热郁于表里证
临床表现:发热,全身酸痛,胸脘满闷,尿黄而少,舌苔白或黄厚,脉濡或稍数。
治法:祛湿清热。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15克
加减:
大便稀溏者,去芩、栀,加生薏米30克
恶心呕吐者,加半夏9克。
(三) 湿热郁滞,热重子湿证
临床表现:黄疸,发热,尿黄赤,大便干,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30克
(四) 内热炽盛,寒湿郁表证
临床表现:咳喘,烦躁不安,口渴,高热,身痛,舌质红,脉洪数。
治法:清热散寒。
方药:三黄石膏汤加味。
麻黄9~12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虽以湿热证为多,但必须注意表寒证。
伤 寒、副 伤 寒
伤寒,副伤寒,中医虽然早就有伤寒这一名称,但它所指一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一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伤寒论》)者,不是本病。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大致包括在湿温的范畴之中。
(一) 湿热外客,湿重于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下午较上午为重,或时有轻微畏寒,胸满,腹微胀,口渴,不喜多饮,头痛,身重,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清宣解表,化湿和中。
方药:三仁汤加减。
杏仁15克
(二) 湿热外客,热重于湿证
临床表现:发热有汗不解,面色垢滞,胸脘满闷,心烦恶心,腹满口渴,口苦口粘,小便短赤,胸腹有散在的玫瑰疹或白蓓,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连朴饮加减。
黄连6克
(三)阳明胃热挟湿证
临床表现:高热不退,口干喜饮,身重,舌苔黄,脉洪大。
治法:清热燥湿。
方药:苍术白虎汤加味。
生石膏30—60克
(四) 热入气营证
临床表现:身热稽留不退,神昏烦躁,谵语,入夜则剧,或时鼻衄,舌质红绛少津,边尖起刺,舌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营解毒。
方药:清宫汤加减。
生地15克
安宫牛黄丸
(五) 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身体虚弱,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参莲麦芽汤。
党参15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李翰卿认为:湿热交蒸是本病的主要特点,因此治疗时怎样处理好治疗湿和热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获得较好效果的关键。
猩红热,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称为烂喉痧或烂喉丹痧。又因发病与时令特点有关,又称时疫痧;因其具有传染性,称为疫喉痧。
辨证论治
(一) 疫毒化火,由气入营证
临床表现:高热,咽喉肿痛,斑疹,舌质红,脉数。
治法:清营泻热,解毒利咽。
方药:
加减: 咽喉疼痛剧烈者,加麦冬15克
(二) 热入下焦,阴虚风动证
临床表现:发热虽较前降低,但出现疲乏无力,自汗盗汗,气短心悸,痉厥,神昏,舌质红绛,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潜阳熄风。
方药:三甲复脉汤加减。
龟板30克
(三) 阴竭阳脱证
临床表现: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人参四逆汤。
人参9克
用法:服药至四肢转温,精神好转,脉较有力后,再给予加减复脉汤治之(李翰卿法)。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本病的常见证候是:气营两燔证。
2.危重证候的常见证是:热入下焦,阴虚风动。
(二)论治
1.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清营凉血、解毒清热。
2.攻下法的应用原则:一般情况下禁用攻下法,但舌苔黄厚干燥,大便秘结者,必须缓攻才能使热毒得解。
3.温热药的禁忌和应用原则:本病是热毒炽盛之证,所以一般必须禁用温热药以助其火势,但阴竭阳脱者,必须回阳救逆才能挽其欲绝之阳气。
扁 桃 体 炎
急性扁桃体炎,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称为乳蛾。其中双侧者,称双乳蛾;慢性者,称石蛾。
辨证论治
(一) 风热客肺,热毒壅滞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全身酸痛,扁桃体红肿,吞咽时疼痛,脉浮数。
治法:清热利咽,疏风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5克
(二) 风热客肺,阳明腑实证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腹微满,大便秘结,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散风攻里。
方药:升降散加减。
蝉蜕10克
简易法
针:颌下扁桃体压痛点、翳风。
(三) 肺肾阴虚,痰热不化证
临床表现:经常反复发作,咽喉疼痛,扁桃体肿大。
治法:养阴,化痰,利咽。
方药: 沙参12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急性扁桃体炎的病因主要是:一阴虚,二热毒。
2。急性扁桃体炎发热的主要病因是:一热毒,二风热。
(二)论治
1。急性扁桃体炎发热的治疗原则:一解毒,二疏散风热;三养阴润肺。
2.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时的治法:针刺颌下压痛点、翳风。
斑 疹 伤 寒
斑疹伤寒,中医没有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大致包括在温疫发斑,温病发斑的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气营两燔证
临床表现:高热寒战,头痛身痛,斑疹、脉数。
治法:清气凉营。
方药:化斑汤加减。
生石膏60-120克
加减: 脉大无力者,加人参3—6克;
腹胀有压痛,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为气营两燔证,因此治法以清气凉营为主。
丹
丹毒,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部位,将发于颜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称流火。又因其具有传染性,分别称为大头瘟,大头伤寒,大头风,风温时毒。
辨证论治
(一) 热毒在表证
临床表现:面部或其他部位,红肿发斑,高热,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方药:连翘败毒散加减。
连翘12克
加减:
发热较轻,颜面红肿较重,咽喉疼痛,脉数等热毒在上者,普济消毒饮加减(李翰卿法)。
黄芩12克
大便干加大黄3—6克。或升降散加味。
蝉蜕10克
外用:二味拔毒散,茶水调涂(李翰卿法)。
如意金黄散,茶水调涂(李翰卿法)。
(二) 热毒入络证
临床表现:反复发作,象皮肿或合并淋巴管炎。
治法:活血、清热、解毒。
方药:
(1)刘寄奴30—60克
(2)刘寄奴30—60克
(三) 气阴两虚,痰热阻滞证
临床表现:下肢浮肿,反复发作,气短乏力,痰多,舌苔白,脉虚大滑。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清热
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
黄芪15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本病的主要原因是:热毒。
2.病程较久,反复发作者,有虚、实之异,其辨证要点是:脉和局部表现,即脉大,为气血俱虚;脉沉者为瘀血。
(二)论治
1。应用连翘败毒饮和普济消毒饮的区别是:连翘败毒饮适用于肢体、躯干;普济消毒饮适用于颜面丹毒。
2.皮肤粗硬治疗时的主要药物是刘寄奴、苏木。
大叶性肺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大致包括在风温的范畴之中;若并发其他病者,又称其他病名。
辨证论治
(一) 风温客肺证
临床表现;寒战高热,咳喘,脉浮滑数。
治法:宣肺清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9-15克
用法:一日二剂。
加减:若药后二日内,高热不退,舌苔黄燥,脉滑数者,三黄石膏汤加味:
麻黄9—15克
若出现颈项强直,抽搐,昏迷者,加羚羊角粉3—6克(冲)。
(二) 热犯三焦,肺与大肠俱实证
临床表现:发热持续不退,咳喘严重,腹胀痛,大便燥结,脉沉实而数。
治法:清热通腑。
方药:凉膈散加减(李翰卿法)。
薄荷9克
加减: 大热大渴,痰涎壅盛,舌苔黄燥,脉沉而滑数者,宜承气合小陷胸汤:
瓜蒌10克
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者,宜宣白承气汤:
生石膏15克
(三) 肺热壅盛,热腐为痈证
临床表现:发热寒战,咳喘,吐脓痰,胸痛,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方药: 金银花30克
(四) 气阴两虚,热毒壅盛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自汗盗汗,咳喘,吐黄脓痰,发热,脉虚大而数。
治法:益气养阴,解毒排脓。
方药:桔梗汤加减(李翰卿法)。
桔梗12克
(五) 阴虚发热,络脉瘀滞证
临床表现:潮热盗汗,胸痛,咳嗽,吐白痰,脉细数或沉细弱。
治法:养阴清热,佐以活血。
方药:秦艽鳖甲散加减(李翰卿法)。
秦艽12克
(六) 亡阳欲脱证
临床表现:突然四肢厥冷,冷汗,气短,神疲欲寐,脉细疾或促。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人参四逆汤加减。
加减:
口干,脉虚数等气阴两脱者,益气养阴固脱: 人参9—12克
(七)肝肺气郁,痰湿不化证
临床表现:不发热,胸满,咳嗽微喘,平卧时咳喘加重,痰较多,舌苔白,脉沉。
治法;舒气,化痰,止咳。
方药:四逆散加味。
柴胡9克
(八) 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发热已退,但炎症迟迟不吸收,胸痛,脉沉。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
当归10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本病发热阶段的主要病因是:风温热毒。
2.病程较久者,必须注意脉证:即脉虚大者,为气血俱虚:细数者,为阴虚;脉沉沉者,为气滞血瘀;面色恍白者,为气血两虚;汗多者,为气阴两虚。
(三)论洽
1.高热寒战时的主要治法是:清热解毒。
2.高热寒战持续10一30日不退时,其主要发病原因有二:一气阴两虚,二热毒壅盛,其治疗原则;是:益气养阴,解毒排脓同施。
3。攻下法的适应证及用法:发热持续不退,咳喘痰多,腹胀便秘者,必须佐以攻下,只有攻下才可使喘止热除,但泻下时一定要注意脉象,即脉不浮者重在攻下,脉右寸实大者重在清肺热,且不可大泄下。
4.炎证迟迟不吸收的治疗方法:寒战高热已退,但胸满胸痛,咳嗽吐痰者,治宜理气化痰;胸闷胸痛,无咳嗽吐痰者,治宜理气活血。
5.羚羊角的适应证:一高热咳喘不减,二高热,颈项强直,抽搐。
百
百日咳,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如鹭鸶声,称鹭鸶咳;阵阵发作严重,称顿咳、痉咳;久久不愈,称为久咳。
辨证论治
(一) 燥热生痰,外受风邪证
临床表现:咳嗽,吐痰,流涕或不流涕。
治法:疏风润燥,化痰止咳。
方药:妙灵丹。
用法:一日三次,一次一丸。
拔火罐法:先用三棱针在身柱穴上挑破出血,然后拔火罐。
(二) 燥热生痰证
临床表现:病情较久,咳嗽严重。
治法:润燥化痰止咳。
方药: (1)百贝汤。
百部15克
(2)鲜侧柏叶45克(干侧柏叶30克)
用法:加水200毫升,煎取80毫升,加入冰糖60克、或蜂蜜20毫升,1—2岁每次20毫升,3岁每次30毫升,4岁每次40毫升,5岁以上每次50毫升,一日三次。
(三) 肺燥肠实证
临床表现:久咳不止,腹胀,大便干燥,脉沉。
治法:润肺止咳,通腑泄热。
紫苏6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白
辨证论治
(一) 热毒蕴结,肺阴受伤证
临床表现:发热和中毒情况严重,白膜面积较大,咽部较红,呛咳,吸气困难,声音嘶哑,脉数而大。
方药: 金银花30克
沙参15克
(二) 热毒内攻,气阴欲脱证
舌质淡者,加附子3克;因本病是一个极端严重的疾病,最好配合西医措施。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是热毒壅盛,阴液亏损之证。
(二)论治
本病治疗时的宜忌是:宜用养阴清热解毒,忌用辛温解表。
肺 结 核 病
治法:养阴润肺。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百合15克
加减: 咳血者,加白芨粉6克(冲服)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 青蒿15克
百部9克
加减: 咳血较重者,加白芨粉6克(冲)。
(三) 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咳嗽气短,痰吐稀白或夹血丝,骨蒸劳热,畏风,自汗盗汗,腹胀,食少,便溏,面色恍白或浮肿,舌质光剥少津,脉虚或虚数。
治法:益气养阴。
知母9克
(四) 气阴两虚,热腐成痈证
临床表现:身热极度虚弱,咳嗽,吐脓痰,兼有吐血,面色恍白,汗多,脉虚大而滑数。
治法:补气养阴,清热排脓。
方药: 生黄芪60克
麦冬9克
或桔梗汤加减。
(五) 阴虚络瘀,血热妄行证
临床表现:咳血严重,甚至反复大口咳血,脉虚或虚数。
治法:养阴清热,活血止血。
方药:
三七参6克。
用法:共研细末,分三十包,早晚各一包(家父法)。
或柴胡6克
(六) 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胸痛,或仪有轻微手心热,脉弦涩不调。
治法:活血逐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
当归9克
柴胡9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本病的常见病因是:肺阴亏损。
2.注意夹杂证的鉴别:本病阴虚者虽然比较多,但常常瘀血和气阴两虚同时并见,因此必须注意鉴别,即面色恍白,自汗盗汗,脉虚大者,为气阴两虚;脉细数,盗汗者,为阴虚有热;咳血量多而胸痛,脉沉涩者,为瘀血。
(二)论治
1.百合固金汤的适应证:本方主要适用于阴虚而火不旺者,即对咳嗽痰少,甚或咳血,脉弱、濡者效佳;脉大、数、滑者无效。
2.白芨的使用法:适用于阴虚血脱之出血,粉剂吞服比煎剂效果好。
4。咳血的治法:咳血的原因有阴虚和瘀血两种,其鉴别点是咳血量少或血丝者,为阴虚,治宜百合固金汤加白芨粉;咳血量多而胸痛者,为瘀血挟实热,治宜活血凉血止血之常用方。
5.活血法的适应证:没有明显症状,但应用中、西药物长期无效者。
颈 淋 巴 结 核
颈淋巴结核,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将淋巴结肿大者,称瘰疠;穿破流脓者,称鼠疮。
辨证论治
(一) 瘰疬初期(这一期以痰核凝结,肝气郁滞为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颈淋巴结肿大较硬,可移动,或不移动,呈串珠状,全身症状很少,脉弦缓。
方药:(1)夏枯橘药汤。
黄药子9克
加减:
咽喉不利者,加瓜蒌9克
简易法:委中放血,局部针刺。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外托。
加减:
脓色稠粘者,去肉桂,加金银花9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辨证论治时,首先应分清瘰疠和鼠疮,瘰疠治疗的原则是消散软坚,委中放血与局部针刺相结合和第一方比消瘰丸较有效;鼠疮应区别虚寒和虚中夹热毒,即脓汁清稀者,为虚寒,治宜益气养血,化痰外托方;脓汁稠厚者,为虚中夹热,治宜益气养血,清热解毒。
结 核 性 腹 膜 炎
结核性腹膜炎,中医没有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腹胀者,称鼓胀;腹痛者,称腹痛;腹部包块明显者,称症瘕;慢性腹泻者,称泄泻;骨蒸劳热,消瘦者,称虚劳;月经断绝,骨蒸劳热者,称干血痨。
辨证论治
(二) 瘀血阻滞证
治法:活血逐瘀。
方药:活络效灵丹加减。
丹参15克
(三)
临床表现:腹胀痛,有包块,有压痛和反跳痛,有柔韧感,脉滑稍数。
治法:舒气活血,化痰清热。
柴胡6—9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2.败酱草的适应证:对腹水、腹痛有较好的效果。
肠
肠结核,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分别将久泻为主者,称久泻;腹痛为主者,称腹痛等。
辨证论治
(一) 脾虚木乘,血络瘀滞证
临床表现:左少腹疼痛,泄泻,脉弦。
治法:舒肝助脾,活血通络。
方药:逍遥散加减。
当归15克
干姜1.5克
(二) 脾胃虚寒,食积不化证
乌梅15克
(四) 下焦有寒,瘀血阻滞证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治法:养阴止痢,苦辛合法。
(六) 命门火衰证
临床表现:便痢稀水,但有时便秘,久久不愈。
治法:补火止泄。
方药: 1.升华硫黄
用法:研末。一日二次,一次o.6克(朱庆丰法)。
2.硫磺30克
用法:共研细末,水合为丸,如梧子大,一日二次,每次15-30粒。(家父法)。
(七) 瘀血结滞证
临床表现:腹部包块,腹痛,泄泻不严重,脉沉弦细缓。
治法:活血消症。
方药:桂枝茯苓丸。
桂枝9克
简易法:
1.背部刮痧疗法,对腹痛、泄泻,便秘有效。
2.背部脾俞、胃俞、三焦俞、膈俞,气海、关元,拔火罐,对腹痛,便秘,泄泻有效。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本病常见的证候是:虚实、寒热夹杂证。
脉象:弦者,为肝木克土或寒;涩者,为寒;滑者,为积或痰。
(三)论治
1。逍遥散的适应证:对一侧腹痛、泄泻者有奇效。
结 核 性 脑 膜 炎
结核性脑膜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分别将小儿抽风者,称惊风;成人者,称痉证。
辨证论治
(一) 痰火化风证
临床表现:小儿烦躁爱哭,食欲减退,头痛,有时惊叫。
僵蚕6克
共研细末,每服0.3克,蜜调。
方药:1. 补中益气汤加减。
2.逐风汤加减:生黄芪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
(五)、厥阴肝寒、风痰上扰证
临床表现:头痛,抽搐,呕吐稀涎,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肝降逆,化痰熄风。
方药。吴茱萸汤加味。
吴萸30克
用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5克,一日二次,一次1-3丸,逐渐加量。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鉴别虚实寒热的主要方法是舌苔舌质和脉象。即:舌质淡、苔薄白者,为虚寒;舌质嫩红,为阴虚;舌质红绛者,为营血热炽;脉细数者,为阴虚热盛;虚数者,为阴虚风动;弦紧者,为寒。
(二)论治
1。大定风珠的适应证:阴液亏损,虚风内动的抽搐、发热。
2.定惊散配伍注意事项:必须是活全蝎。
骨 关 节 结 核 概 述
骨关节结核,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统称为骨痨或流痰。其中膝关节肿大者,又称鹤膝风或鹤膝流痰;腰、髋等寒性脓疡,称为疽。
辨证论治
(二) 肾阳虚衰证
临床表现:腰背困痛,偶而放射至下肢疼痛,舌苔白,脉沉细,尺大或虚大而弦。
治法:温肾壮阳。
方药:(1)八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15-24克
(2)阳和汤
(三) 气血俱处,阴阳不是证
用法:水煎三次,每晚一次。
黄芪15克当归9克 赤芍9克 金银花15克 连翘15克 白芷3克 白芥子3克。
临床表现:骨蒸劳热,盗汗,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青蒿6克
(六) 气阴两虚,痰热不化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疲乏无力,关节红肿疼痛,伸屈困难,脉虚大。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清热.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本病是一个以虚为主的疾病,临床所见大致有阴证、半阴半阳证、阴证化热证三种。阴证是气血阴阳俱虚所致,半阴半阳证是气阴两虚所致,阴证化热证是气血俱虚,痰郁化热所致,其鉴别要点有三:一为局部有无红肿,二为脓色清稀或黄稠,三为脉象的滑数、沉细、虚大。即:局部平坦,颜色不变者,为阴证;红肿而热者,为阳证;脓色稀白者,为阴寒证;脓色稠黄者,为热证;脉滑数者,为痰热或热毒;沉细者,为气血阴阳俱虚;虚大者,为气阴两虚或气血俱虚。
(二)论洽
在治疗时,一般首先根据常见的三种类型,分别按照气血阴阳俱虚之阴证,采用温阳益气养血之十全大补汤加味方;半阴半阳者,采用益气养阴化痰之四神汤;阴证化热者,采用李翰卿方。但用四神汤时若配适量黄酒其效更佳。
髋 关 节 结 核
髋关节结核,中医根据表现分别称髋疽或流痰。
(一)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有时夜间痛醒,脉沉细。
治法:益气养血,温经活血。
方药:托里定痛汤加减。
黄芪15克
加减:若药后不效,肝肾俱虚者,阳和汤。
(二) 气血俱虚,阴阳不足证
临床表现:若已化脓,局部柔软,或形成瘘管,流脓如清水状,舌苔白,脉沉细。
(2)十全大补汤加蜂房、鹿角胶、蜈蚣、全蝎。
(三) 气血俱虚,热毒蕴结证
临床表现:发热,脓肿已形成或形成瘘管,脓汁较黄稠,脉细数或虚数。
治法:益气养血,清热解毒。
白芥子1.5克(李翰卿)
膝 关 节 结 核
膝关节结核,中医称为鹤膝风;若再发展,膝关节形成瘘管,中医称为鹤膝流痰。
加减:
面色萎黄,疲乏无力,胃脘有时冷痛,舌苔白,脉沉弦细者,十四味建中汤主之。
当归9克 川芎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 党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三) 气血俱虚,热毒蕴结证
临床表现:脓肿已形成,脓色黄稠,身热,汗多,脉虚滑数。
黄芪15克 赤芍9克 当归9克 金银花9-15克 连翘9-15克 白芥子3克 白芷3克。
肾
肾结核,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大致包括在血淋、尿血、肾痨的范畴之中。
临床表现:尿频,尿痛,尿血,疲乏无力,五心烦热,脉沉细无力或虚大。
治法:理气活血,补肾。
2.
龙骨9克
副睾结核,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称頹疝。
辨证论治
本病初起以肾阳不足,寒凝气结为多见,溃破化脓后以阳虚为主。常见以下几种:
(一) 肾阳不足,寒凝气结证
临床表现。副睾硬结,坠痛,腰酸,脉沉细。
治法:温肾助阳,软坚散结。
方药: 1.橘核丸。
2.
两方交替应用。即腰痛严重时用八味地黄丸加减,腰不痛用橘核丸。
3、
(二)
临床表现:局部红肿热痛,全身轻度发热,脉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论治
蛔
蛔虫病,中医亦称蛔虫病。其中小儿腹大,消瘦,食泥土异物者,又称虫疳;腹痛者,称腹痛。
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小儿腹胀大,食欲不振,嗜食泥土异物,五心烦热,面有虫斑。
临床表现:脐腹阵发性剧痛,时痛时止,按之有索条状物,脉弦紧。
治法:安蛔止痛。
方药:附梅汤。
乌梅9克
加减: 便秘者,加大黄6克 槟榔6克;腹痛不止者,加食醋30一50毫升。
(三) 驱虫
雷君汤(中医研究院。王伯岳法)。
黄连3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辨别蛔虫有无的方法:有两种,一小儿面部有虫斑,二腹部按诊有索条状物者,为有虫。
2.腹痛与蛔虫的关系:脐腹经常疼痛者,可能为蛔虫;便检查有虫卵,服驱虫药无效者,为脾胃虚寒;服驱虫药后,常腹痛者,为脾胃虚寒。
(二)论治
驱虫是治疗本病的首要方法,若采用一般的驱虫药治疗无效时,多因脾胃素有虚寒之疾,可先用温中散寒法治疗;若服驱虫药后,腹痛仍然持续不止,也应予温中散寒,寒邪除,腹痛自止。
蛲虫病,中医包括在虫证的范畴之中。
一、辩证论洽经验
肛门经常作痒,夜间在肛门可见有白线样小虫爬出,有的大便中有很多白线样小虫。
(一)
分三次服完。忌茶。
(二)
(三)部槟汤(王伯岳方)。百部15克
(三)
钩
钩虫病,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称为黄胖病,或俗称脱力黄胖病。
(一)驱虫方。
榧子30克
用法:一日一剂,每剂分四次服完,共服四剂。并在服药的同时,吃大蒜三瓣,
以增加驱虫效果。
治法:益气养血。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辨证要点是:一方面可有恶心呕吐,腹痛或嗜食泥土异物的现象,另一方面可能出现面色萎黄,心悸气短,疲乏无力,浮肿等。
绦
绦虫病,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称为寸白虫。
辨证论治
驱
(一)
用法:先将南瓜子去皮打碎,加入少许糖水研成浆液状,空腹顿服。两小时后,再服槟榔煎剂。若4—5小时后,虫体仍不排出,可再服元明粉6克。
(二)槟榔120克
用法:雷丸研为细末,槟榔水煎后送服雷丸粉。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家父方的驱虫效果比槟榔南瓜子方为好。
囊
囊虫病,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大致包括在痰核流注的范畴之中。
治法:化痰软坚,杀虫散结。
克
丝
丝虫病,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分别将淋巴管炎,称为流火;乳糜尿,称为尿浊,膏淋。
出现红线或一片红,脉数。
方药: 防己9克
石膏30克。
临床表现:发热不严重或不发热,受累肢体肿痛,有红线或无明显红线,精索粗硬,睾丸肿痛,脉缓。
皮15克
加减:寒重者,去黄柏,加吴茱萸3克。
二、橡皮肿
水湿内停,淤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象皮肿,阴囊象皮肿,脉沉。
尿道或有热痛,口干苦,苔黄,舌质红,脉弦数。
萆薢15克
克
虚烦口渴,小便带血丝,血块,舌质红,脉细数等阴虚有热者,加生地9克
发作,消瘦,面色萎黄,神倦乏力,舌质淡,脉濡弱。
治法:益气升阳,健脾固涩。
克
加减:血尿者,加炮姜炭3克。
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苔少,脉沉细无力等。
子12克
第二章
第一节
数千年来,我国基本上是一个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职业病比较少,因此中医对职业病的研究也就不够。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过程和环境破坏引起的疾病日渐增多,中医也积累了一些治疗经验。其中硅肺的治疗一般按照短气的处理原则进行治疗;一氧化炭中毒,发病开始,一般首先应使患者脱离中毒地区,抢救昏迷,至于后遗症,则应按照后遗症的处理方法进行。
第二节
硅
硅肺,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气短为主者,称短气;胸闷痛为主者,称胸痹;咳喘为主者,称咳喘;喘咳胸满者,称肺胀。
克
(二)气阴两虚,痰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头晕,心烦心悸,胸闷或闷痛,气短喘咳,脉虚大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药:咳嗽遗尿方加减。
柴胡-6克
麦冬10克
其他诸证,可参考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辨证的原则:本病辨证时,必须按照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原则进行。
1、
进行治疗,不可见喘即予麻黄。
2、久病的治疗原则:本病病久体衰,止虚邪实,治疗时必须注意正虚、邪实的多少及其用药之间的比例。
一 氧 化 炭 中 毒
一氧化炭中毒,中医根据发病原因,称为煤气中毒。其后遗证,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痴呆为主者,称痴呆;瘫痪为主者,称瘫痪。
辨证论治
(一) 中毒后的治法
1.中毒轻症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眼花,疲乏无力。
治法:通风或改变环境。
方药:除急将门窗打开外,灌服下药。
①醋,②酸菜汤,⑧萝卜鲜汁。
2.中毒重症
临床表现。昏迷,面色潮红,呼吸急促,脉数
治法:清热化痰开窍。
方药:①牛黄清心丸。
②至宝丹。
(二) 后遗症的治法
1、痰蒙心窍,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痴呆或意识不清,全身瘫痪,失语或言语蹇涩,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开窍化痰,活血清热。
方药:活络效灵丹合至宝丹加减。
丹参30克
加减:下肢瘫痪不能缓解,左者加鹿角胶6克,右者加虎骨胶6克(李翰卿法)。
2。气血俱虚,血络瘀滞证
临床表现:四肢瘫痪,久久不愈,手足冷,脉沉细。
9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秽浊之气。其主要病位是:秽浊之邪侵入厥阴心包和厥阴肝经。因此治疗昏迷时,宜凉开,不宜温开;治疗痴呆时宜清热开窍活血;治疗瘫痪时早期宜活血舒筋3;较久者,必佐补益方可。另外,瘫痪的左右侧用药不同亦当注意
第三章、营 养 缺 乏 疾 病
第一节、
中医认为各种营养素的摄取一般受饮食和脾胃运化的胜衰所决定,因此,《千金方》《太平圣惠方》《普济方》《诸病源候论》等书中很早就记载了营养缺乏病和它的治疗方法,《饮膳正要》提出如何改善烹调法,
二。治疗脾胃运化失职的原因:例如:脾虚食滞泄泻形成的疳眼,采用健脾燥湿,消食导滞J胃热上炎形成的口疮,采用清泻胃火3气血俱虚出现的浮肿、乏力,采用益气养血等。
第二节、
维生素A缺乏病
维生素A缺乏病,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分别将夜间视物模糊者,称雀盲、夜盲;小儿泄泻引起者,称疳眼。
临床表现:夜盲。
治法:滋养肝阴。
方药:苍术9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临床所见,各种动物肝脏对本病治疗均有效,但以鸡肝的效果最好,其应用办法是只可半熟,不可过煮,亦不可加盐,否则效果较差。
辨证论治
(一) 胃热证
临床表现:口角糜烂,溃疡疼痛,张口时疼痛加重。
治法:清泻胃火。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甘露饮加减。
生地9克
久久不愈者,加肉桂3克;阴囊红肿,发痒者,加滑石9克
临床表现:舌红肿疼痛,久久不愈,脉弦细尺大。
治法:补阴益阳降火。
方药:十味地黄汤加减。
生地30克
(四) 肝肾俱虚证
临床表现:眼红眼干,流泪怕光,甚至角膜云翳。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明目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以脾胃有热者为多见,既有虚热,又有实火,其鉴别要点是看有无舌苔,有舌苔者为实火,无舌苔者为虚火。实火者,治宜泻黄散加减;虚火者,治宜甘露饮加减;虚火证以甘露饮加减无效者,必佐以肉桂引火归原方效。
阴囊红肿,发痒者,早期以阴虚湿热者为多见,病程已久,往往引起肾之阴阳俱虚,治疗时非滋阴益阳不效。
坏
升麻6克
方药:归脾汤加减。
黄芪15克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无华,疲乏无力,脘腹冷痛,脉弦细。
治法:补气养血,温中健脾。
方药。十四味建中汤。
黄芪15克
(四) 气阴俱衰,血络瘀滞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疲乏无力,胸腹疼痛拒按,脉沉细。
治法:益气养阴,佐以活血。
方药:
糙
糙皮病,中医没有完全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大致包括在斑疹,泄泻,口疮的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一) 肝郁脾虚,津不上潮证
临床表现:胸脘满闷,头晕心烦,纳呆食减,麻木,泄泻,舌红疼痛,脉沉弦。
治法:健脾舒肝,甘酸化阴。
方药:四逆梅瓜汤(李翰卿法)
柴胡3克
(二) 肝郁阴虚,筋脉失养证
临床表现:四肢麻木,烦躁易怒,恶心呕吐时作,指时膝呈棕红色,干燥脱屑增厚,或灼痛,舌红无苔,口腔粘膜、咽部红肿疼痛,脉沉细稍数。
治法:舒肝和胃,甘酸化阴。
方药:熄风通络汤加减。
钩藤9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以脾湿阴伤者为多,因此滋阴燥湿均难措手,只可采用酸甘化阴法以救其阴。
维 生 素 D 缺乏 病
维生素D缺乏病,中医没有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小儿者,称疳积;成人手抽者,称鸡爪风;产后发生者,称虚劳。
辨证论治
(一) 小儿软骨病
(1)脾虚失运,积滞不化证
阿魏化痞膏一张,贴脐部。
用法:除内服上药,外贴阿魏化痞膏外,并应配合捏脊疗法。
(2)精血亏损证
临床表现;消瘦乏力,齿迟,行迟,怯冷。
治法:大补精血。
方药:龟鹿二仙胶。
用法:一日三次,一次3克。
(二) 成人骨软化症
1。脾肾俱虚,精血亏损证
临床表现:怀孕期间腰背痛,腿痛乏力,脉沉细。
治法:脾肾双补,大益精血。
方药:何首乌15克 黄精15克 枸杞子15克 山药15克
2.气血俱虚,血络瘀滞证
临床表现:妇女产后背、臂、腿、腰、足跟、指趾疼痛,食欲不振,脉弦滑。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牛膝9克
3.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腰背疼痛,甚或全身关节疼痛,疲乏无力,汗多,五心烦热,舌质略红,苔薄白,脉虚滑数。
治法:补气养阴。
方药:芪脉汤。
黄芪15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发生于小儿者,多为积;成人者,多为虚。因此,小儿的治疗原则应以缓消积滞为主,积滞去再以补益,补益之法以龟鹿二仙胶为好;成人者的治疗原则应以补益为主,但本证常为虚中夹实,故补正之时必佐活血通络之品。
第四章、
第一节、
中医认为新陈代谢是一个“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过程,影响或完成这个过程,不但与脏腑、经络的功能有关,而且与病邪有联系,所以治疗新陈代谢疾病时,不但要注意脏腑经络的虚实,而且要注意邪气的盛衰。
第二节
糖尿病, 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口渴多饮者,称消渴;多发性痈疖者,称痈疖;麻木者,称麻木;疲乏无力者,称疲乏。
辨证论治
(一) 胃热津伤证
临床表现:口渴多饮,舌苔黄白,脉滑数。
治法:清泻胃火。
方药:黄连黑豆汤加减(朱庆丰法)。
生石膏60—90克
(二) 胃热津伤,痰湿郁结证
临床表现;消食易饥,胃脘痞满,或素有胃寒,舌苔白润,舌质红,或仅舌尖红,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胃增液,佐以苦辛。
方药:生石膏30克 花粉30克 苍术12克
(三) 寒热交结,木郁失达证
临床表现:胸脘满闷,心烦,胸偶痛,头晕,口渴或不渴,恶心,纳呆,大便干,小便较多,舌苔白,脉弦滑。
治法:舒肝化痰,苦辛通降。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柴胡6克
(四) 肾气不足,津不上潮证
临床表现:腰困痛,口渴多饮多尿,疲乏无力,脉沉细或尺大而弦。
治法:温肾生津。
方药:十味地黄汤加减(李翰卿法)。
生地24克
(五) 脾胃虚寒证
临床表现:口渴多饮,胃脘痞满,四肢厥冷,舌苔白腻,舌质淡,脉沉细稍弦。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味。
附子9克
(六) 气阴两虚,痰湿阻滞证
临床表现:口渴喜饮,疲乏无力,四肢沉重,胃脘痞满,口粘痰多,舌苔白,脉虚大。
治法:益气养阴,佐以燥湿化痰。
方药:清暑益气汤加减。
人参10克
加减: 腰困痛者,予补中益气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黄芪15克
(七)脾虚湿盛,木邪犯土证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下肢沉重,白带多,纳呆食减,胸满心烦,头晕头重,舌苔薄白,脉濡缓或沉细缓。
治法:健脾、燥湿、舒肝。
方药。完带汤加减。
白术30克
(八) 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脾湿不化证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消食易饥,口渴或不口渴,
治法:益气养阴,燥湿化痰,理气活血。
方药:参芪丹鸡黄精汤加减。
黄芪30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临床辨证时经常遇见的问题有二:
1。辨证时,不可因其口渴多饮而认为完全是胃热或阴虚。
2。辨证的要点有二:一脉象,二脾胃症状。
(1)脉象滑,为胃热或痰热;虚大,为气阴两虚或气血两虚;沉细弦,为阳虚;濡缓,为脾虚或湿盛;尺大而弦,为肾阳虚;尺大而滑数,为阴虚而相火妄动。
(2)脾胃的症状:胃脘痞满者,为痰热郁结;胃脘跳动者,为阳虚寒饮。
(二)论治
1.不可乱用滋阴:痰湿阻滞者,化其痰,津自上潮;寒热交结者,化其结,津自上潮;阳虚不能化水者,温其阳,津自上潮,切不可因其渴而必加滋阴生津药。
2.不可乱用寒凉:长期服用寒凉药,容易损伤脾肾阳气,因此泻火必不可损阳,滋阴不可耗气。
3.
应用降糖灵者,容易取效,也容易巩固效果。
4。几个方剂的适应证:柴胡桂枝干姜汤适应于脉弦滑而肝经症状较多者;十
四味地黄汤适应于腰困痛,脉沉细而尺大者;附子理中汤适应于脘痞,指趾厥冷,脉沉细弦或弦紧者;清暑益气汤适应于脉虚大弦滑;完带汤适用于脉濡者;调中益气汤适用于痰湿阻脾,气阴两虚者;参芪丹鸡黄汤适用于瘀血、痰湿、气阴俱虚者。
自发性血糖过低症
自发性血糖过低症,中医没有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大致包括在厥证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一) 气郁痰阻证
临床表现:恐惧,狂躁,胸满,甚至抽搐,脉沉弦滑。
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泻火。
方药:癫狂梦醒汤加减。
桃仁9克
(二) 中气不足,肝气上冲证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胃脘冷痛,心悸失眠,或疲乏思睡,虽睡而疲乏不减,脘腹悸动,时而突然汗出而厥,舌苔白,脉沉细弦。
治法:健中补脾,平肝降冲。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味。
黄芪15克
(三) 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疲乏无力,下肢沉重,头晕而重,手足心热,纳呆食减,脉沉细弱或虚大。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补中益气、六味地黄合方加减。
黄芪15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大多数与肝郁脾虚有关。
肥
肥胖,中医没有独立病名。其中腹满为主者,称胀满;浮肿较重者,称浮肿;头晕,心烦,胸满为主者,称郁证。
辨证论治
(一) 痰湿阻滞证
临床表现:脘腹满胀,午后至前半夜加重,上午减轻,日渐肥胖,全身蹩胀,疲乏无力,走路、登高、弯腰时均感气短,下肢轻度浮肿,口干,舌苔白,脉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消胀。
方药:木香顺气丸加减。
木香9克
(三) 气血俱虚,气滞血瘀,痰湿壅滞证
临床表现:肥胖,腹满腹胀,全身蹩胀,下肢浮肿,月经涩少,舌苔白,质暗,脉弦滑。
治法:益气养血,理气活血,燥湿化痰。
方药:参芪丹鸡黄精汤加减。
黄芪30克
(三) 肾气不足,痰湿郁滞证
临床表现:肥胖,腰腿疼痛,下肢浮肿,足冷,舌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温肾利湿。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生地15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临床发现本病以气虚痰湿证为多见,其病程较久者,往往出现气滞血瘀,因此治疗本病时,首先要益气燥湿化痰,及其病久时,必予活血通络。
第五章
第一节
变态反应性疾病,通过临床发现大多与风邪有关,其中急性者,外风多见,慢性者,内风恒多。因此,治疗此类疾病时,疏风清热,养血祛风,益气固表,疏散风寒,散风除湿等法,尤为多用。
一、疏风清热法:适用于风热外客,皮疹红肿痒痛,发热,咽喉干痛,脉浮数者,药如:金银花、连翘、蝉衣、薄荷、浮萍、僵蚕等。
二、养血祛风法:适用于血虚生风或血躁生风,皮疹痒而搔破出血,夜间痒甚或吃辛辣食物加重者,药如:当归、川芎、生地、熟地、胡麻仁、何首乌等。
三、益气固表法。适用于卫气不固,遇风则甚者,药如:黄芪、党参、白术。
四、疏散风寒法:适用于风寒客表,皮疹奇痒者,药如:防风、羌活、独活、苍耳子、细辛、白芷等。
五、散风除湿法:适用于风寒外客的皮疹,其中风湿兼热者,宜用苦参、土茯苓、地肤子、黄柏配苍术;风湿兼寒者,宜用桂枝、麻黄、细辛、白芷、薏米、苍术、白术。
六、调和营卫法:适用于营卫不调的皮疹,鼻痒,流涕,脉缓者,药如桂枝汤。
第二章
枯
枯草热,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分别称为鼻痒和伤风。
辨证论治
(一) 营卫不调证
临床表现: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10克
用法:药后饮热开水一碗,取微汗。
(二) 脾虚湿盛,风邪外客证
临床表现:鼻塞鼻痒,流清涕,打喷嚏,胃脘痞满,脉浮。
治法:燥湿祛风。
方药:消风散加减。
荆芥6克
加减:无效者,加乌梅三个,生姜三片。
(三) 表虚不固,风热外客证。
临床表现:久久不愈,头晕乏力,鼻流清涕,喷嚏,口干,脉缓。
治法:益气固表,散风清热。
方药:益气聪明汤加减。
黄芪15克 党参9克 升麻9克 葛根9克 白芍9克,黄柏9克
(四) 中气不足,外受凤寒证。
临床表现: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水鼻涕,舌苔白,舌质淡,脉浮大或缓。
治法:;补中益气,外散风邪。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15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本病以表虚不固,营卫不调者,为多见。
2。表虚不固和营卫不调的主要鉴别点是:全身症状。即营卫不调者,全身症状少;表虚不固者,具有气虚之证。
(三)论治
1.营卫不调者,桂枝汤是有效的方剂。
2。表虚不固者,多兼风热,故补气固表时,宜佐入寒凉药。
蔬 菜 日 光 性 皮 炎
蔬菜日性性皮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大致包括在斑疹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阳光照射后,颜面、手等暴露部位,突然发生弥漫性浮肿,质地坚实发亮,色鲜红或紫红,局部灼热疼痛,麻木或兼瘙痒,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
方药:金银花15克
加减:大便不畅者,改用升降散加味:
蝉蜕12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的主要原因是风热外客,因此疏风清热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药 物 性 皮 炎
药物性皮炎,中医没有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荨麻疹样者,称pei儡或风疹块;红斑者,称斑;麻疹样者,称瘾疹。
辨证论治
(一) 热毒壅郁,外受风邪证
临床表现:猩红热样或麻疹样皮疹,色红,发热,微恶寒,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方药: 金银花15克
加减:
局部发红较重,身热较轻者,加丹参15克,去大青叶;起疱疹,疼痛者,加栢蒌30克
(二) 营卫失调,阳明里实证。
临床表现:荨麻疹样皮疹,奇痒,食欲不振,舌苔黄,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佐以清里。
方药:桂枝大黄汤。
桂枝10克
(三) 里有郁热,外受风寒证
临床表现,荨麻疹样或疱疹样皮疹,奇痒,口苦口干,小便黄,大便干,脉弦紧。
治法:内清郁热,外疏风寒。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9克
(四) 脾湿不运,外受风邪证
临床表现:pei lei奇痒,脘腹痞满,口淡乏味,舌苔白,脉浮缓。
治法:燥湿疏风。
方药:消风散加减。
防风9克
(五) 热毒壅盛,卫气不足证。
临床表现:水泡,糜烂,大片脱落,高热,脉虚数。
治法:益气固表,清热解毒。
方药:生黄芪15克
外用:大黄
(六) 气营两燔证
临床表现;大片红斑,水泡,高热,神昏谵语,或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苔黄干,脉数或洪数。
治法:清气凉营。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地30克
甘草6克
(七) 热入营血证
临床表现:高热神昏,斑疹,舌质红绛无苔,脉数。
治法:清营凉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犀角10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皮疹的辨证方法是:色红、片大、起疱者,为热毒炽盛或热入营血;色不甚红,片小者,为风热或风寒。
2.脉象:浮数,为风热;浮紧,为风寒;洪数,为热入阳明;虚大而数,为气阴两虚而热邪炽盛;浮缓,为营卫不调;濡缓,为湿盛;细数,为阴虚有热或血虚有热。
(二)论治
可按“疹属肺,斑属胃” “疹在气分,斑在血分”的原则处理。
荨
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称为痦儡,瘾疹、风团。
(一) 风湿客表,内有郁热证
临床表现:急性发病,风团遍身,颜色鲜红或淡红,口干,大便干,舌苔黄,脉浮稍数。
治法:疏散风湿,内清郁热。
方药:防风通圣丸。
服法:一日二次,一次10克。
加减:仅口干,舌苔黄,大便不干者:
荆芥7克
丹皮1 3克
(二) 风寒湿邪客表证
临床表现:急性发病,遇冷时发作严重,口不干,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
麻黄9克
(三) 脾湿不化,外受风寒证
临床表现:胃脘满胀或胀痛,甚至恶心呕吐,风团遍身,头晕头痛,项背强急,目昏,舌苔白或黄白,脉浮。
治法:燥湿健脾,疏散风寒。
方药:消风散加减。
党参6克
(四) 风热客表证
临床表现:遇热或太阳照射时发作,风团奇痒,颜色鲜红,遇寒凉后痒及风团均改善,舌苔白,脉浮。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浮萍10克
(五) 气血俱虚,外受风邪证
临床表现:慢性反复发作,白天发作多,稍受风冷亦容易发作。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散风。
方药:黄芪四物汤加减。
黄芪13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白术10克 防风10克
加减:
风热较甚者,可予秦艽4.5克
犀角3.5克
(六) 血虚生热,外受风邪证
临床表现:慢性反复发作,夜间遇热容易发病,手心时热,脉沉细。
治法:养血活血,疏散风热。
方药。丹参银翘饮加减。
丹参15克
荆芥10克
加减:
气血俱虚者,宜益气养血祛风: 当归4克
生首乌4克
(七) 血虚络瘀,风邪因动证
临床表现:妇女每至经期发作,脉沉细弦。
治法:养血活血,佐以散风。
方药:四物胡麻仁汤(李翰卿法)。
生首乌9克
红花9克
(八) 气阴两虚,痰郁气结证
临床表现;慢性发病,久久不愈,妇女月经期间,男子每至节气相交,即发生少量风团,或兼喘,或兼腹痛,腹胀,口干,舌苔白腻,脉虚大弦滑。
治法:益气养阴,理气化痰。
方药:黄芪鳖甲汤加减。
黄芪15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辨证:
1。发疹与气候的关系是:寒冷气候发作者,为风寒;湿热气候发作者,为湿热;夏季发作者,为气阴两虚。
2.发疹与昼夜的关系是:夜间发作者,为血虚燥热。
3.腹部症状与发疹的关系是:发疹时腹胀腹痛泄泻者,为脾胃寒湿;便秘者,为阳明实热。
(二)论治
处方用药时,一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急性发作者,应予散风;慢性,反复发作者,注意养血、活血、健脾、益气。
2.兼有便秘者,必须通便;腹胀便溏者,必佐燥湿健脾;脉虚大者,益气养血之药不可缺。
3.方必须君臣佐使分明,不可以主作辅,也不可以辅作主,否则病必难除。
第五章、结 缔 组 织 疾 病
第一节
结缔组织疾病,通过临床发现大都由风寒湿邪所引起,并和肝肾亏损有关,因此治疗这类疾病时,疏风散寒除湿,燥湿清热,养血柔肝,滋补肝肾,温阳散寒除湿等法,尤为多用。
一、祛风散寒除湿法:适用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关节、肌肉疼痛,僵硬者,药如:麻黄、桂枝、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苍术、白术、薏米。
黄,脉滑数者,药如:二妙丸、海桐皮、防己生、薏米、晚蚕砂等。
生地、首乌,当归、桑寄生、女贞子、菟丝子等。
药如:归芍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五、温阳散寒法:适用于阳虚寒湿痹阻,证见畏寒肢冷,关节肌肉疼痛,脉微细者,药如:附子,肉桂、巴戟天、仙灵脾等。
六、活血逐瘀法:适用于瘀血阻滞,证见疼痛,瘀斑者,药如:当归、赤芍、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等。
第二节
结 节 性 多 动 脉 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中医没有与此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大致可以包括在温毒发斑的范畴之中。
辨证论治
(一) 阳明里热,兼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汗出,脘腹痛,恶心呕吐,全身酸痛,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红斑,或多形性红斑,紫癜,口干渴喜冷饮,舌苔黄或黄白,脉洪数。
治法:内清里热,外疏表寒。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减。
生石膏60-120克
加减:
恶心呕吐严重者,加半夏9克;呼吸困难者,加桔梗12克,杏仁12克。
(二) 邪入少阳,痰热郁结证
临床表现:胸满胸痛,呼吸困难,心烦头晕,寒热往来,脉弦滑数。
治法:和解表里,化痰清热。
方药:柴胡陷胸汤加减。
柴胡15克
竹茹9克
(三) 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躯干、四肢有紫色斑片,无发热,或仅五心烦热,脉弦缓。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9克
类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关节疼痛,与气候变化有关者, 称痹证;关节肿痛,如虎之啮者,称白虎历节;关节粗大疼痛者,称历节风;腰痛严重者,称腰痛。
辨证论治
(一)气血俱虚,血络瘀滞,外受风寒证
临床表现:全身疼痛,指关节疼,疲乏无力,口干苦,尿黄赤,脉沉细。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黄芪15克
克
(二) 寒湿化热证
临床表现:大小关节肿痛,尤以小关节肿痛为重,消瘦,下肢浮肿或不浮肿,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甚或恶心,口苦干,指尖冷,脉沉细或细数无力。
治法:通阳行痹,祛风除湿。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桂枝12克
(三) 气阴两虚,湿热不化证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消瘦汗多,发热,午后更甚,关节肿痛,尿黄,口干,脉虚大而数。
治法;益气养阴,燥湿清热。
方药:芪脉三妙汤。
黄芪1 5克
石斛9克
(四) 脾肾俱虚,湿热较轻证
临床表现:腰痛,关节肿痛,疲乏无力,头晕重,食欲不振,口微干,舌苔白,脉弦大而滑等。
治法:健脾益气,补肾利湿。
方药: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合方。
(五) 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小腹冷痛或胃脘冷痛,食欲不振,腰痛,关节肿痛,疲乏无力,舌苔白,脉沉细弦。
治法:阴阳双补。
方药:附桂理中汤合六味地黄汤。
生地24克
附子9克
加减:便溏者,加骨碎补9克
(六) 肾气不足,络脉瘀滞证
临床表现:腰冷痛,或腰腿冷痛,脉虚大或沉细弦而尺大。
治法:补肾活血。
方药:八味地黄丸加味。
熟地24克
加减:口干者,加元参15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是以气虚
硬
硬皮病,中医没有与此完全相等的独立病名。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别将重而不举者,称骨痹;血凝不流者,称脉痹;屈而不伸者,称筋痹;肌肉不仁者,称肉痹;寒在皮毛者,称皮痹。《素问·痹论》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素问·痹论》又曰:“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辨证论治
(一) 风寒湿客于肌表证
临床表现:局限性或系统性硬皮病,皮肤发硬光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疏风散寒,佐以除湿。
方药:麻杏薏甘汤加减。
麻黄10克
加减: 指趾厥冷者,加附子3克
(二) 寒湿内郁,风寒闭塞证
临床表现:胃脘满胀,四肢厥冷,局限性或系统性硬皮病,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化湿,散寒通阳。
方药: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
麻黄10-15克
(三) 心肾阳虚,寒水不化证
临床表现:局限性或系统性硬皮病,腹冷痛,四肢厥冷,疼痛,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微。
治法:温阳化水行痹。
方药:真武汤加减(任应秋法)。
附子12克
(四) 血虚络瘀证
临床表现:局限性或系统性硬皮病,指趾厥冷紫暗,舌苔白质暗,脉沉细涩。
治法:养血活血,温经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0克
(五) 肾气号损证
临床表现:局限性或系统性硬皮病,指趾厥冷,腰背酸痛,舌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气。
方药:右归丸加减。
附子9克
肉苁蓉18克
(按)辨证论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病是以寒湿为主的证候,因此治疗时必须以温化寒湿为主。
上一篇
蛋挞液的做法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