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二十五写出传颂千年的名篇,只恨天妒英才,一生太短!

王勃:独行天地间的寂寞旅人

萧树

老天把王勃分派到绛州王家,不是赏他一口饭,而是要他做一件事:在人间走一遭!所以王勃的人生,从行走开始,在行走中结束,就像《古诗十九首》所说:人活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为了让王勃一路走好,老天让王勃带着宿慧降生。什么是宿慧?就是前世的知识和智慧没被孟婆汤洗掉,带到现世来。不然,王勃怎么可能六岁能写出好文章,九岁能写出十卷的《指瑕》,把颜师古注释的《汉书》批了个体无完肤呢?

虽然王勃的祖父王通当年是神童,叔祖父王绩也是神童,但王勃这个神童,显然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一路走来风光无限,让人们交口称赞,更在十六岁科场及第,获授朝散郎,接着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少年得志,人生前途一片光明。

但帝王府又怎么可能是王勃这样的天才的归宿?

他天纵聪明,年纪轻轻的,不搞出点事情来,对不起他“神童”的光环!这不,他在沛王府呆了不到两年,闲得心里都长出草来,于是整出篇《檄英王鸡》,结果一下就玩出花来!

神童抖擞起聪明的确厉害,本来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两兄弟只是斗着鸡游戏一把。

为了马屁拍的响,王神童硬是上纲上线,把一篇斗鸡骈文写成两军交锋时的战书(檄文),把鸡飞狗跳拟人化,将两只鸡的格斗说成英豪间的生死对决,说“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说“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写得花团锦簇,富丽堂皇。

文章很快便传到唐高宗李治手里,李治一看,大光其火,怒喝一声:“将王勃这浑小子逐出沛王府!”

唐高宗这一逐,王勃不仅离开沛王府,更是离开了官场和前程,但刚刚十八岁的王勃还是太年轻,在这未经世事的当口,他有几分聪明,就意味着有几分天真。

他天真地以为,自己不过一篇游戏之作,唐高宗实在是小题大作了!

但真实情况是,唐高宗因为爱才惜才,宽大为怀,才留了王勃一条小命。

王勃也不想想,他千来字的一篇小文,通篇都在犯忌,而且犯的是李氏皇族的大忌!

皇家最怕被人提及,一直在竭力掩盖的大忌,让少不更事的王勃一竿子直接捅到了痛处:唐高宗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自己的同胞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才得到大唐江山。

这种血淋淋骨肉相残的事,从李世民开始,李家人花了无数精力心血用来掩盖和粉饰,但欲盖弥彰,以致讳莫如深,谁都不敢再提。

而王勃竟然将沛王和英王两兄弟间的斗鸡游戏,引伸为两雄相争,不仅将游戏升格为争斗,而且会让更多人联想起李世民弑兄夺谪的旧事。

王勃捅了这么大一个漏子,唐高宗仅仅将他逐出沛王府,这惩罚怎么说都算轻的。

王勃没有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就更不会因此上心、长记性。

在外面流落三年后,已经二十一岁的王勃从四川返回长安再次参加科考,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因为虢州药草丰富,而王勃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

参军之职虽不大,毕竟又入官场,王勃再次陶醉于自己的聪明中。这时,一个名叫曹达的官奴,平时与王勃关系不错,正好犯罪惹上了官司。

王勃脑子一冲动,凭着哥们义气把他藏了起来,但外面抓捕曹达的风声很紧,王勃害怕走漏风声,情急之下,又是一个冲动,把藏在家中的曹达杀了!

没几天东窗事发,王勃直接被下到死牢!杀人偿命,王家家世再显赫,也没能力捞他出来!

眼看就要秋后问斩,好在老天分派给王勃的事儿他还没开始干,所以不能让他死。

于是,一场天下大赦如期而至,王勃跟着被赦免死罪,改判三年刑罚。但这件事连他父亲都受到拖累,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今越南)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唐代名将裴行俭以善辨人才著称,他曾这样评价王勃: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

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衒露,岂享爵禄者哉?意思是说,入仕的人要走得更远,就必须把度量、见识放到前面,文辞、技巧摆在后面。

王勃虽然有才,但性格浮躁、爱显摆,不是当官吃皇粮的料!这番话如果评价王勃入狱前的人生,公允而精当。

但用在王勃入狱之后,那就失之偏颇,大为不当。

因为,这时的王勃经过三年牢狱生活的磨练,犹如醍醐灌顶,真正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格局、气度已迥然不同,不再是一只“凡鸟”了。

走出牢狱的王勃只有二十五岁,此时的他,既不能像祖父王通那样钻研学问,当一代大儒,又不能像叔祖父王绩那样当一个隐者,藉没于人世。

他虽已脱胎换骨,但远没有活够,这个世界有不尽的美景和人情在等着他,他得去走、去看、去品味。上天早早结束他的官场生涯,就是为了让他及时迈开行走人间的步伐。

《滕王阁序》是王勃在行走中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惊喜。

此文不仅有灿灿的文词美,更有浓浓的鸡汤香。把一座楼写得如此富丽堂皇,耸立于浩茫辽阔的山水之间,又浑然一体。

他没直接说楼之美,但在他意念牵引下,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都会觉得是在说滕王阁之美。

他以胸怀寰宇的大格局,裁剪了浩荡天地间的一幅壮丽图景,在这样的图景中,他的心绪跟着图景一起壮丽,并且爽脱,毫无被逐出王府、身系囹圄的那种失落和愁怨。

当然,惆怅还是有的,所以他说“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紧接着笔锋一转,马上就是“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时的王勃,腰杆直直的,坦荡、磊落、大放光明!

一浇块垒的畅达之后,他紧接着双写下《滕王阁诗》,但已经没有那种不尽之意,不抒之情了——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可以离开长序独立成篇,将感慨置于时空变迁,苍茫之中,品得出人生渺小而无奈的况味。

但王勃真是旷达之人,看他笔底豪情,就像看到昂藏高立的大丈夫——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打开头就大气,这气势直接从长安一路壮阔,壮到了四川从灌县到犍为沿岷江排开的五个渡口,没有扭怩儿女态,抬头便是心雄万丈!

第三四句是拍了拍送别人的肩膀,说你是我的同类,惺惺相惜,接着继续壮阔,海内、天涯都不是问题,豪气在前,长路无限,一路风光无垠。这样的送别,简直酷毙了!

那么,王勃在心情落寞时的送别,会是什么情况?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第一首很有名,第二首却比第一首更好。景色很壮阔,人很伤感,而气候突然就不对了:这离亭根本掩不下寂寞,江和山在这个夜晚,整个“寒”了下来!

他自己就是个不断行走的人,故乡一直在远方。但他却一直在与人道别。不道别的日子,他除了行走,主要就是写诗。

他写山——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

走入山中,看见山下横陈的长江,忽然就心下不爽,想起相隔万里的故乡。

这首诗告诉我们,心胸辽阔的人,连不爽都是辽阔的。先是雄阔的长江因他的离情而停滞,接着便借高高劲吹的秋风,席卷起山山黄叶,直接让离情铺天盖地而来。

不得不说,这样的思乡之情,真是雄浑而壮阔。

心情好的时候,他会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咏风》

也会写春园——

山泉两处晚,花柳一园春。

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春园》

这个不断行走的男人,也有身心俱疲的时候——

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

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

——《临江》

看,从连绵的东流水,到不绝的北上烟尘,骑马者与乘船人相别,唉,大家都是疲倦于行程的旅人啊!

累得很辽阔!

他就这样不停地行走着,跨越南国,走到交趾(越南),见到了受他连累贬谪此处的父亲王福畴。

他父亲生活困窘,让他非常难过,没多久,他就告别父亲踏上归程,却在渡南海时遇上大风浪,不幸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一个从北走向南,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天才,他以壮丽的心情,饱览了壮丽的河山,留下壮丽的诗篇,就这样突然终结了人生的行程。

他究竟是偶遇风浪,为大海所噬,还是自觉使命完成,蹈海以终?

我宁肯相信是后者。他短暂的一生,处处无奈,步步艰难。那么,在最后的时刻,理应让他自己作主,决定自己的归宿!

这样,他会面朝那片他不断行走的大陆,自豪地说:我来了,我走过,留下了脚印!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