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50期
作者/汤尔群 张立平 黄玉燕 郑齐 李志更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编辑 /刘刚⊙ 校对/张芊芊
俞根初(1734-1799年),名肇源,字根初,清代浙江绍兴著名医家,绍派伤寒代表人物,著有《通俗伤寒论》一书。其后,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徐荣斋等又在原书基础上加按、勘订、校勘、增补该书,使其内容进一步充实。
俞根初对仲景之学研究颇深,临床多有发挥,其经验方多用仲景方。据笔者统计,《通俗伤寒论》中记载俞根初常用经验方101首,与仲景方密切相关者36首,其中选自仲景方者11首,据仲景方加减者17首,合方者8首。此外,俞根初仿仲景之意自创新方2首,即苏羌达表汤与蒿芩清胆汤。俞根初沿用、化裁、合用仲景方,并仿仲景之意自创新方,对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挥仲景方具有示范作用。总结其运用仲景方的特点如下。
俞根初经验方中,选自仲景原方的有11首,包括小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桂枝加附子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姜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厚朴七物汤、四逆汤、真武汤。以上方剂与仲景原方比较,组成相同,剂量明显少于仲景原方,而药物之间用量比例也不相同。以小青龙汤为例进行比较分析,如下表所示。
仲景时期1两约为15.625 g,非衡量器药物剂量则参考相关专家的考证,清朝时期1两约为37.3 g。仲景原方的单位为两,(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俞根初经验方的单位为钱和分。由表1可知,俞根初经验方的小青龙汤与仲景原方组成相同,剂量不同,俞根初经验方剂量明显小于仲景原方。此外,俞根初还调整了药物剂量的比例。仲景原方麻黄、桂枝、细辛等辛温发散药药量大,所占比例高,半夏所占比例小;俞根初经验方辛温发散药药量小,所占比例少,半夏用量最多,所占比例大。
表1张仲景小青龙汤与俞根初小青龙汤比较
小青龙汤是仲景为治外寒内饮而设,诸药相合,共奏解表蠲饮、表里双解之功。从用量上看,以发散为主,以收敛为辅。俞根初运用小青龙汤,其特点为重用半夏之化饮降逆,轻用桂枝、麻黄、细辛、干姜之温散。说明俞根初治疗外寒内饮时,轻发其汗,重视化痰饮。这可能与浙绍之地湿多,其人腠理疏松,人多痰饮水湿有关,故不宜过于温散,用药要重视化痰饮。这也与俞根初提出的“化饮发汗法”之旨相合。
例如,俞根初桃仁承气汤乃仲景桃核承气汤去桂枝,加五灵脂、蒲黄、生地、犀角汁而成。相当于仲景桃核承气汤去桂枝、合犀角地黄汤及失笑散,三方合而成剂。在急下焦瘀热的同时,(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加强活血化瘀及凉血清热之力。又如,俞根初通脉四逆汤,乃是在仲景通脉四逆汤基础上进行加减,原方去大枣,加葱白、陈绍酒。增强了原方活络通脉之力。
俞根初灵活合用仲景方或合用仲景方与时方,以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是对仲景组方配伍思想的发挥。如柴胡陷胸汤,由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加减而成。小柴胡汤中去人参、甘草、大枣等补益扶正之品,加瓜蒌仁、桔梗、黄连、枳实等清热化痰、理气宽胸之药,(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在和解少阳的同时,加强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功效,又避免了滋腻敛邪。
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可能与绍兴当地之人,体质薄弱,腠理疏松,不耐辛散有关。二是仲景之方,原为治疗寒邪所致外感疫病及其变证、坏证所设,病情危急,病势凶险,仲景用大剂量药物急救为先,中病即止;而俞根初用方,是用于治疗外感时邪、小邪,病情轻浅,所以用量较少。三是俞根初对疾病病因、病机有着非常准确的把握,能抓住疾病的关键,才能做到量小清灵。
张仲景在《伤寒论·伤寒杂病论集》中指出其治学态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又指出创作《伤寒论》的目的“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也就是希望后世能活学仲景之学,不拘泥于一方一药。后世活学仲景之学者,当首推叶天士,程门雪曾说:“天士用方,遍采诸家之长,不偏不倚,而于仲师圣法,用之尤熟。”俞根初也是活用仲景法的典范,其推崇仲景之学,师仲景法而不泥仲景方,根据临床需要,沿用、化裁、合用仲景方,并仿仲景之意自创新方。药味上进行加减,药量上有所变化,比例上进行调整,拓展了经方应用的范围。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