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阿尔泰公路自驾:全球十大最美公路之一,领略清朝故土风光

“阿尔泰是俄罗斯人口最少的共和国,全国人口加起来都不如中国一个小区那么热闹”,俄罗斯向导妮萨琳笑着说:“我听说过中国人口最多的小区,第一名叫花果园,据说常住人口有50万,而阿尔泰全国人口不到21万。”

向导所说的是阿尔泰共和国,其实就是《史记》中提到的东汉“鲜卑国”和南北朝的“柔然汗国”,13-16世纪由蒙古帝国、金帐汗国和准噶尔汗国统治,1757年至1864年归属清朝管辖的阿尔泰乌梁海旗。

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阿尔泰在期间百余年里一直都处于半自治状态,1760年沙俄西伯利亚将军费尔多偷偷潜入阿尔泰,修了一堆堡垒妄图宣示沙俄土地。虽然这些堡垒最后被嘉庆帝一一拆除,但并未重视边境封锁与盘查,以致俄人逐渐渗透最终失去控制。

1864年,清廷与俄国军队在阿尔泰小规模冲突中落败,俄人武力逼迫清廷签署《塔尔巴加泰条约》,将90多万平方公里中亚及西伯利亚土地据为己有。至此,连绵2000多公里的阿尔泰山脉,只有中段南坡小小一截还留在清廷版图内,也就是现在的阿勒泰布尔津县一带。

阿尔泰在蒙语中意喻“金山”,早在汉代,就有汉藏维等族人民在阿尔泰开采金矿,清朝巅峰期矿工多达数万。除此之外还盛产玉石、铍等70多种高价值矿产,被誉为全球少有的“稀有金属博物馆”,煤矿储量至今都未曾完全探明,牧场及林木资源更是数不胜数。

苏俄内战期间,以邓尼金为首的白军在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建立临时政府,阿尔泰因地域偏远只发生过零星几次战斗,但白军为防止苏军反攻,炸毁了阿尔泰所有公路和桥梁,使得本就荒无人烟的阿尔泰更加艰难。

1924年,苏联拨款30万卢布修缮被毁的阿尔泰公路,用时两年建成仅供拖拉机行驶的砾石公路,直至二战后期才准备重新翻建。1944年,古拉格集中营西伯利亚第七号营的日本战俘被全部转移到阿尔泰,用简单的镐、撬棍、独轮车和铲子等工具,活生生的开辟出一条现代公路。

按照阿尔泰博物馆的资料显示,大约有1.8-2万名在战斗中投降的日本士兵被转移到阿尔泰,主要来自满洲、朝鲜和库页岛战场,以千人分队为单位逐批投入路桥工程(无存活数据)。

由日本战俘修筑的公路基本都是水泥路面,使用30年出现大量损坏和塌方,1980年又进行了一次彻底重建,定为联邦P256号高速公路,途经新西伯利亚、阿尔泰边疆区和阿尔泰共和国,终点是蒙古边境,全长968公里,没有隧道,共设有三座检查站。

根据地质分类,P256公路穿越了150公里的森林路段,200多公里位于河流两岸,最高海拔2150米,其余路段均位于平原和草原上。

2018年,《国家地理杂志》将阿尔泰公路列为世界十大最美公路之一,除了长篇累牍介绍沿途四季美景外,还为其谱写了浓重的历史底蕴:3000年前,南西伯利亚商人带着皮草与珠宝,长途跋涉跨越阿尔泰山脉抵达古中国,交换丝绸、瓷器和药材后再原路返回,才有了这条公路的最初形态。2200年后,蒙古大军也顺着这条公路展开欧洲征途。

俄罗斯三大历史学家之一的谢尔盖·索洛维约夫,曾经在书中感慨道:出乎我的意料,这条公路给后人留下的古老文明和痕迹,居然如此之多,就连天空、植被与河流也是那么的纯净无瑕。

为了完整感受阿尔泰公路的纯净之美,向导妮萨琳给我规划了4天自驾路线。

第一天从新西伯利亚出发,自驾大约220公里抵达新阿尔泰斯克市,中途绝大部分都是农场与草场。城市很小,却是西伯利亚交通枢纽的重要一环,也是俄联邦十大铁路枢纽之一,当地经济以木材和煤矿为主。

传说蒙古铁蹄曾在此城歇脚饮马,因而城后那条河取名为“饮马川”。有趣的是,这条河深度居然有6米多,且常年不淤不堵,在平原地带上非常罕见(游玩请注意脚下,有蛇出没)。

按区域划分,我们已进入阿尔泰乌科克高原,原住民是中亚游牧民族斯基泰人,也就是《史记》提到“与波斯人关系紧密”的萨迦人,曾经被斯拉夫人称为“草原霸主”,据说擅长养马,战斗力也十分强悍,曾有过1700个骑兵从高加索驰骋纵横到叙利亚的辉煌功绩。

需要注意的是,前方15公里有座边境检查站,持旅游签证的外国游客需提前60天申请通行证,如有本国人担保提前5天即可,主要报备无人机、相机等等设备。

往前230公里就是阿尔泰共和国地界的卡图河谷,入口有个名叫迈玛的小村子,是俄罗斯人口最多的村级行政单位,2001年统计有2.8万人口。

穿过村子往南进入河谷区域有上下两条小道,底部小道沿河而行直至“逐鹿山”,据说峡谷中有成千上万头鹿,每逢春季开猎时,猎户们只要沿着小河追逐就能收获满满,因而得名“逐鹿山”。另一条小道在河谷南岸,是早期山民砍伐林木留下的简易车道,苏联解体后被俄罗斯列为保护区禁止砍伐,小道也就成了观光专用道。

由于层层限制与地域偏僻等各种因素,卡图河谷在过去数百年里一直不为人知,也因而保存了近乎零污染的纯净地貌,是户外踏青、避暑露营的不二之选。

河谷两岸高800米,全长约45公里,据说沿河谷能直接徒步进入蒙古国境,苏俄内战期间有数千难民就是从此路逃往蒙古,但最终有多少人活下来却没有记录,另有一说是被派来修路的古拉格日军俘虏,不堪劳苦而集体逃亡。

由于阿尔泰山脉属大陆性气候,受亚洲反气旋高压影响,整体气候呈现冬季长、雪季久、雪量大等等特性,而卡图河谷恰巧位于高压区边缘,虽然冬季漫长、雪量也不小,但持续时间并不如山脉核心区那么长久,因此四季分明、植被繁密。

向导解说道:这条河谷是阿尔泰气候变化最大的区域,冬季最冷可达-60℃,夏季最高温度也有过35℃的记录,秋天雨季常有连续降雨十天半个月的现象,河谷水量是平时的8倍之多,届时全线都会被封闭禁止进入。

第三站是图克塔村,清廷与沙俄就在这里发生小规模冲突,双方都想夺得图克塔村附近的金矿,苏俄内战期间红白两军也在这里对峙月余,苏军阵亡97名将士仍埋在村后的乱葬岗里。

俄罗斯地质学家西什科夫曾经考察过图克塔村,找到300多处开采痕迹,以及数以千计的古墓葬和生活痕迹,但研究最后却被叫停,外界猜测是俄罗斯不愿揭开清廷管辖期的具体信息,因为这些墓葬极有可能是古代的汉藏维矿工。

金矿脉源于阿尔泰山脉的支系克孜勒钦山脉,淘金史已有两千多年,整体地貌以黏土为主,虽然有红黄绿紫多种色系,与喀斯特地貌极为相近,但实际并不相同,目前已探明矿石有金、铜、铁等等11个种类,具体储量未知。

再往前就是古拉格集中营的驻地之一,向导翻阅大量资料后才确认方向无误(不对外公开,自己去也可以),只可惜抵达时起了一场大雾,担心雨后被困只能草草走了一圈就下山。

集中营规模并不大,多数营房已倒塌仅存墙根,按照《古拉格群岛》的记载,阿尔泰公路建成后,苏联并没有释放或转移这批俘虏的打算,而是准备修筑铁路直达蒙古,最后因施工难度太大、投入太高而作罢。但是,这些俘虏最终去了哪里,至今都没有解密。

穿过阿尔泰公路最长的一座桥梁时,还得接受第二次边境检查,携带无人机和相机的游客需打开拍摄影像给他们看。边检员足足看了两个多小时才看完我的拍摄资料,略带委屈 说了一句:这有啥可拍的,不懂你是怎么想的。

在当地人眼里,阿尔泰代表落后和贫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仅缺少知识理论,对山外的繁华与便捷也没有具体印象,而山区再美再纯净天然,看多了也会产生疲劳感。

第四站离新西伯利亚已有800多公里,此时海拔已从上升到1900多米,河水流速也明显快了许多,两岸植被因海拔和气温因素,愈发的金黄,似乎提前进入秋冬季节。

“这里的水属于超一类矿物水,以雪山融水为主,流经阿尔泰山系各个矿脉时融入大量矿物质,且周边零工业与生活污染,不用过滤消毒都能直饮”,向导一边用水壶装水一边说:“在我看来,什么法国依云、美国贝弗利山,都不如这里的河水。”

事实证明向导所言不虚,河水甘冽清甜,入口冰凉又似乎有回甘的味觉,十分解渴。

溯河而上还有三座湖泊,其中一座就是阿尔泰山脉最大的捷列茨克耶湖,也是俄罗斯第五深湖,最大深度325米。夏季可环湖骑行、钓鱼,也可以潜水,冬季则是户外俱乐部的指定营地之一。阿尔泰公路自驾至此也算到了终点,因为再往前就到了蒙古地界,没有蒙古签证就只能原路返回。

以下为阿尔泰精选风景图

总体而言,阿尔泰公路非常适合自驾,沿途车辆稀少,但相应的补给和安全却很完善,适合感性又喜静的游客,可以慢慢回顾清朝故土的风光,感慨世事无常,国之冷暖。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