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藏书楼章程
【清】徐树兰 订
为捐建绍郡古越藏书楼恳请奏咨立案文
(光绪二十八年)
清
为呈明捐建绍郡古越藏书楼,恳请奏咨立案事。窃维国势之强弱,系人才之盛衰;人才之盛衰,视学识之博陋。涉猎多则见理明,器识闳则处事审,是以环球各邦国势盛衰之故,每以识字人数多寡为衡。方今朝廷孜孜求治,迭奉谕旨,广设学校,此诚兴贤育材,正本清源之至计也。近来各省府县次第设立学堂,急公好义之士亦多捐资辅助。职前于光绪二十三年筹 办绍郡中西学堂,创捐银壹仟圆。妥拟章程,以开风气,现已归并绍兴府学堂。第念学堂教授学生,每学不过数十人,或百数十人,额有限制,势难广被,而好学之士,半属寒畯,购书既苦于无资,入学又格于定例,趋向虽殷,讲求无策,坐是孤陋寡闻,无所成就者,不知凡几。伏念高宗纯皇帝特设文宗、文汇、文澜三阁,备庋秘籍,津逮后学,由是江浙人文甲于天下,成效昭然。
泰西各国讲求教育,辄以藏书楼与学堂相辅而行。都会之地,学校既多,又必建楼藏书,恣人观览。英、法、俄、德诸国收藏书籍之馆,均不下百数处。伦敦博物院之书楼,藏书之富,甲于环球。一切有用之图画报章,亦均分门藏弆。阅书者通年至十余万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以旧幕府之红叶山文库、昌平学文库初移为浅草文库,后集诸藩学校书,网罗内外物品,皆移之上野公园,称图书馆,听任众庶观览。其余官私书籍馆亦数十处,藏书皆数十万卷。一时文学蒸蒸日上,国势日强,良有以也。
近来东南各省集赀建设藏书楼者亦复接踵而起。绍兴统辖八县,缀学之士,实繁有徒。当此科举更章之际,讲求实学,每苦无书。职不揣绵薄,谨于郡城西偏,购地壹亩陆分,鸠工营造,名曰古越藏书楼,以为藏书之所。参酌东西各国规制,拟议章程,以家藏经史大部及一切有用之书,悉数捐入,延聘通人,分门排比,所有近来译本新书,以及图画标本、雅驯报章,亦复捐资购备,大凡藏书七万余千卷,编目三十五卷。建屋凡四层,前三层皆系高楼,分藏书籍,以中层之厅事为阅书所,桌椅器物皆备。延监督一人,总董其事,司事三人,分司其书。规模粗具,以备阖郡人士之观摩,以为府县学堂之辅翼。所需开办经费及常年经费,均由职自行捐备。
当此开办之初,事关阖郡,自应呈请奏咨立案,以期永久。所有拟设绍郡古越藏书楼缘由,理合缮具书目、章程、照绘屋图,呈请大人俯赐察核,奏咨立案施行,实为德便。再职系体念时艰,为造就人才之一助,不敢仰邀议叙。经费均系自行捐备,应请免造报销,合并声明。除呈明绍兴府县核转备案外,谨呈。
古越藏书楼章程
清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章
第二节
释义
第三章
第三节
古籍部分二类:曰学类(经、子、集括其中);曰政类(凡史部及各种行政诸书皆括入)。
释义
今籍部兼收中外,约分二类:曰普通;曰专门(普通学指教科各书,专门学兼政、艺、科学各书)。
第四节
释义
第五节
第六节
释义
第四章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书目册
器具册
阅书人姓名别篆住址册
收支会计册
第十节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五章
第十三节
发书单首行某先生,印某某,别篆某某,现住某处,今日欲阅某书,次行光绪某年某月某日,古越藏书楼第几号发书单(此单或有本人自填,而司事即照此誊入号簿)。
第十四节
第十五节
第十六节
第十七节
第十八节
第十九节
第二十节
第二十一节
第二十二节
第二十三节
第二十四节
第二十五节阅书者如欲用膳,其膳资理宜自备。本楼雇有庖丁,亦可承办。惟须本人自与 庖丁面订。欲用早膳,宜前一日向庖丁预订。欲用午膳、晚膳,宜早晨向庖丁预订(均须先付膳资)。有不欲在楼用膳者,听其自便。或所需膳品,庖丁不能承办,亦不得相强。
第二十六节
第二十七节
第六章
第二十八节
第二十九节
第七章
第三十节
(清光绪二十八年古越藏书楼刊本)
古越藏书楼记
张
浙东故多藏书家,旧时海内所艳称而职识之者,曰祁氏澹生堂,范氏天一阁,伟矣哉!謇尝闻郑珍之言曰:非居盛文之邦,或游迹遍名会,或膺朝省硕官,其人自负学好事而雄于财,又亲戚僚友子弟力为罗擿,贵鬻转钞,无不如志,不能名藏书家。夫以贵人而饶于财而藏书,而其家能嬗守之,如郑珍言亦仅矣。顾何如不私而公,不家守而国与守之为尤美乎?
会稽徐氏,世多贤者,藏书亦有名于时,吾友显民察使之太翁仲凡先生,乃举其累世之藏书,楼以庋之,公于一郡,凡其书一若郡人之书也者。其事集议于庚子,告成于癸卯。凡庋古今及域外之书,总七万余千卷,图器悉具。将蒇事,而先生即世。显民追述先德,襮宣而昌拓之,复鸠后事之所须,岁储若干缗,其事乃大备。楼成,其乡之人大欢,其有司亦为请褒旨于朝。嗟乎!世之号藏书者伙矣,要之璅璅,其贤者或仅著为簿录,以飨天下。下此者,则深键扃,得一善本,沾沾自喜,秘不使人知。其始也,以私其子孙,而终不能以再世。今先生独捐世舍故,不以所藏私子孙,而推惠于乡人,謇知其子孙必能嬗守而不失,亘千祀历万劫而无已也。
泰西之有公用之图书馆也,导源于埃及、希腊,迨罗马而益盛,今则与学校并重,都会县邑具有之。无惑乎其民愈聪,国愈丰。籀我国之图籍,列州郡盖亦二百五十有奇矣。使各得一二贤杰,举私家所藏书公诸其乡,犹是民也,何必不泰西若。謇持此说,亦尝有此志焉,欲效先生之所为,而亦欲海内藏书家皆效先生之为也。存古开新,宏愿实同,求诸当世,知必有任之者。先生于岁乙未曾创中西学堂于郡城,近并入公立学校。十年以还,越人知兴学以善俗者,自先生倡也。使郑氏犹在,于先生倾倒而嘉叹之,又何如也。光绪三十年岁在甲辰夏月。南通州张謇撰。
(录自清冯一梅编《古越藏书楼书目》,清光绪三十年上海崇实书局石印本)
附录:
徐树兰(1837—1902),字仲凡,号检庵,绍兴人。清光绪二年(1876)举人,授兵部郎中,以输资为候选知府,被用为道花翎盐运使。光绪二十二年,与罗振玉等在上海创办农学会及《农学报》,并与胞弟徐友兰等于光绪二十四年在上海黄浦之滨置地百亩,采购各国农作物良种,开辟种植试验场。光绪二十三年,慨然捐资,创办绍郡中西学堂。二十九年,创办古越藏书楼,并将历年来的家藏书籍和为建书楼而新购置的译本、标本、报章,包括反映近代科学体系的中外书籍数十类共7万余卷,全部捐入,同时对外开放。古越藏书楼为我国近代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