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成功的人生到底该做加法,还是减法?



我有两个Role Model,一个是趁早的创始人潇洒姐王潇,另外一个则是清华大师姐李一诺。

我喜欢潇洒姐,是因为她强大的理性、自制力和对目标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商业层面,她打造了一个我曾经梦想中的商业世界,因为我自己也是手帐狂热爱好者,我深深明白对于我这种枯燥死星球处女座人来说,make life count是一件人生头等大事。

曾经我的丈夫发过一条朋友圈,说今天早上雾霾,开一路风景都是一样的,真是处女座的大爱。然而这一点都不夸张,我就是这样一个boring到了顶点的人,我曾经可以整整一年每天早上吃一模一样的早餐:水煮鸡蛋 牛奶,每天带基本内容差不多的午餐去上班。我是个喜欢了、选择了,就很长情的人。稳定和完整,曾经是我的人生信条,完成to do list,曾经是我每天活着的目标。我无法忍受生活中的意外情况、不安全感。

然后又要回到了那个老掉牙的话题——生娃是个分水岭。当妈之后,我开始关注公益领域,也正因为此,李一诺才逐渐成为我真正学习的人生榜样。我会结合潇洒姐的趁早精神,用克制和理性去达成我的人生目标;但我的人生目标选择却会像李一诺师姐一样,不仅仅只是关注自身的提升,关注小我的需求,更多希望像师姐一样,放弃掉麦肯锡的合伙人身份,降职降薪去投身公益事业。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意义,或可知,或不可知。我愿意抱着永不放弃的精神去实现我的人生目标,这个人生目标会与更多人相关,与这个世界有关。如果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一些,那我也不算白活。

以前听到有人说要改变世界时,我都不以为然。过去的我一直活得很出离,很冷漠,我觉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灵魂,生命是一场盛大的幻觉,为什么要试图改变别人甚至别人的生命呢。你认为好的,别人未必就是觉得好。你一个人,能改变什么?你真的能改变么?

生命那么无常,现在,我只希望在死之前,能把我想做的事情都做了,想见的人都见了,努力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然,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在我实现之前,我不会告诉你们。用我们清华经管的名言来说,就是,行胜于言

最近看了一本朋友推荐的书,叫《精要主义》,正好解答了我心中对最近兵荒马乱的忙碌生活带来的无力感。




年初听潇洒姐在MOOC学院的微信群里分享时间管理的话题。她说,苏芒曾经对她说,你还没有资格做减法。2016年已经过去了一半,我回顾上半年,自己一直都处于一个不断做加法的状态。我相信自己是没有资格做减法的,我只有不断努力努力再努力。不愿意做减法的深层次原因,其实还是在于自己的贪心,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放弃,结果什么都要不到。我总是在焦虑或担心,怕自己落后于人。我以为自己会很开心过这样的生活,毕竟我已经太久没有正式回归职场了。偶尔有朋友很惊讶的说,你好棒啊,能同时做这么多件事!我会一时飘飘然起来。真实的是,一直以来生活都没有重心,处于失控的瞎忙状态。

说到底,say no要比say yes难得多,抉择比平衡要难得多。为了掩盖战术上的懒惰,我把自己变成连轴转的大忙人,却很难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看一部日剧,写一篇文章,思考一个问题。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这个道理我早就明白,却做不到。很多朋友建议我把美国交换留学期间的感想写成文章分享出来,我想,最大的感受,就是国外的生活很简单。

在国外,不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简单,面对的事情也很简单,我初到美国,却感觉自己像一尾自由的鱼终于回到了水里,有种回家的感觉。每天的生活很规律,早起吃自己做的早饭后去上课,上完课回来做饭吃饭洗碗,下午写写作业,跟家人FaceTime,去楼下健身房跑步,然后就是上网洗澡睡觉。一到假期就出去跟朋友玩,或四处旅行。



因为简单,所以幸福。在那里的每一天我都能发自内心的微笑。空气很好,环境很美,人们都很nice,我会因为早起看到了第一缕阳光而感动,也会因为蹭活动的免费午餐而一整天都很雀跃。所有一切都是真实的,欢笑不是因为吃了多贵的大餐,不是因为买了多贵的包包,是因为与朋友周末有时间欢聚,以及免费的音乐和啤酒会是生活中的小确幸。因为时差的缘故,我也不像从前那么依赖微信朋友圈,反而觉得国内的声音太嘈杂,太乱。

回国之前我很担心回去之后落后大家,也害怕失去很多好机遇,所以回来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自己列计划,不到一个月,我又回到了从前国内焦虑失眠的生活,虽然清单上的事情都完成了,可是我却像个欲求不满的哭闹的小北鼻,总是吵着要糖吃。因为北京的生活节奏太快,压力太大,大家都在拼命努力,竞争也很激烈,我又是个居安思危的人,虽然不喜欢也不想要这样的生活,却被周遭的环境绑架,过于软弱的我无力反抗,就像一个想等下一班却被挤上地铁的小白领。当然也不是说国外的月亮都是圆的,这种现状似乎是中国特色,同样的网站模式,国内的网站总是偏好走大而全功能的模式,不知是否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的国情有关。中美种种对比,也正反映出我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这本书,讲述了如何以一种精要的方式,来设计人生。其中提到了精要主义者的几个核心思维模式:选择,甄别,取舍。有时候我们会产生“你可以拥有一切”的幻觉,但那不是事实。我们无法拥有一切,我们只能选择我们想要的。

“若要最大限度成就真正重要之事,切忌贪多求全,事事应允。”精要主义者,提倡更少,但不是没有原则的更少,“更少,但是更好”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做减法比做加法更难,更加需要勇气,是一种自律的、系统的办法。




“If you don't prioritize your life, someone else will.” 书中这句话也对我震动很大。我们很多人都是“神经官能症”,不敢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承担责任,也不了解自己的需求,任由父母、领导等其他人来安排。

要注意的一点是,以前我也会误会,精要主义号召人们不要开放心态,用封闭的大脑去做选择,其实并不是这样。书里特别提到,精要主义的第一步恰恰是探索。先探索学习所有可能性之后,再进行第二步排除的工作。最后是执行。

MBA读书期间,因为有了一些自己的时间,我以一种完全开放的姿态,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和事,那时的我是一个空瓶状态,拼命的往里面装东西,当我接触的越多,世界打开的越大。我不拒绝一切可能性,一切对我而言都是机会,我觉得所有都很重要都有意义。现在,当这样的生活已经让我不开心的时候,我觉得是时候,要对生活断舍离了,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有意义,而无意义的正是大部分。

从经济学角度上,选择越少,机会成本越小,痛苦越少。因为带不了多少行李,在宿舍里的东西都是必需品,衣服也是自己最喜欢经常穿的那些,反而让生活效率大幅提高,所以你看,有时候多并不代表效率的提升。在国内的家里,东西多到根本堆不下,有时候看着满屋子杂乱的东西,压力会陡增,心思也难以集中专注。不是沉浸在一些不好的情绪里,就是脑子里被其他事情占据了,根本不能活在当下,专注于现在。于是昨天又把衣柜里不喜欢的、质量差的或者不经常穿的衣服打包出来捐出去了。Want不等于Need。



学会拒绝,学会放弃,专注于当下,都是提升自身幸福感的办法。

除了这本书之外,还推荐一本相关的书《少做一点不会死》,主要观点一致,但后者更focus在职场运用上。

所以,最近要做几件事,立此为据,为期一个月(2016年6月1日起执行):

1、把注意力转移到自身上来,投资自己,方式可以是晨跑来提高身体素质、多读书来沉淀自己、通过写作来训练专注度和疏导负面情绪。最近觉得好累好累,觉得心里面都是垃圾,每个人看我都觉得我气血两亏……好几个人见我都说我胖了很多,都是过劳肥 T T

2、通过思维导图用精要主义的思想来重新设计人生。我觉得对我而言一生中最重要的不是职场中多么成功,或者打造了一个多么牛的商业帝国(我也做不了),最重要的是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喜乐。近几年来,我由外向主导更愿意与人打交道转变为更愿意一个人创作和研究。当我一个人不为外界所打扰,安安静静地坐着完成自己的作品时最有成就感。

3、尽量不社交,关闭朋友圈,在9月份会对家里彻底来一次“垃圾清理”其实这一点对于一个做social marketing又爱social的人来说,最难了好么!(无奈脸)

在保证工作和陪伴家人的前提下,我要打卡:每天早起运动1小时(如跳绳、爬楼等,做到的话就奖励中午吃自己爱吃的食物比如麻辣烫,P.S.吃货的本质暴露了)、每周读2本书(坚持一周的话奖励自己去看展或话剧,爱玩的本质也暴露了)、好好吃早饭(坚持一周就奖励自己看一部电影),请大家监督我的生活简化计划,因为你们的监督,也是我简化生活计划的一部分。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