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国医大师张磊临证用药心法

古今名医,在精通药性、药物归经、四气五味的同时,没有不在药量上细加摸索的。中药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怎样,除取决于诊断是否正确、选方是否对证、用药是否合理外,与剂量不无关系。故医学大家岳美中曾感慨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同一种药物,有时用量不同,主治功用就不一样,临床效果就会差别很大,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深入挖掘药物的剂量和效用之间的国医大师张磊用药心法关系,是充分发挥中药功效,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的环节。
1.麻黄 麻黄以其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善达肌表,走经络,能表散风邪,祛除寒毒,用量宜重,若为风寒外感,用10-15克,常用的有麻黄汤、小青汤龙等;若为风寒湿痹,用15-30克,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乌附麻辛桂姜草汤,用量轻则效果不佳。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隐匿于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者,用量宜轻,3-5克即可,如阳和汤。老年男性患者,麻黄用量大,有致癃闭之嫌,但此副作用,可用来治疗儿童遗尿病,多配伍益智仁、芡实、金樱子、莲须等补肾制品。 2.柴胡 柴胡用量不同,临床功效差别很大,《药品化义》:“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泄,若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若用于解表退热,用量宜大,15-30克,如柴葛解肌汤、柴胡达原饮、小柴胡汤,用量过轻达不到退热效果;若用于疏肝解郁,量宜中等,10-15克,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如果用量过大,则使肝气疏泄太过,作用会适得其反,还会损伤阳气和肝阴;用于升举阳气,少量即可,一般不超过6克,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若用量过大,会减弱参芪等的益气功能,直接影响益气升阳之效果。 3.升麻 《辨证录》:“盖升麻少用则气升,多用则血升也”,升麻少量可以升举阳气,透表发疹,若用于治疗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崩漏下血等气虚下陷证及疹出不畅的风疹、麻疹等病,用量宜小,3-6克,如补中益气汤、举元煎、升陷汤、升麻葛根汤;重量可以深入血分,而达凉血解毒的功效,如治疗痈肿疮毒,热毒血痢等热毒炽盛之证,用量宜重,可以用15克以上,如升麻鳖甲汤、麻黄升麻汤;若用治疗一般的阳明胃肠郁热证,用量宜适中,10-12克,如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4.羌活 《本草汇言》:“羌活功能条达肢体,通畅血脉,攻彻邪气,发散风寒风湿。故疡证以之能排脓托毒,发溃生肌;目证以之治羞明隐涩,肿痛难开;风证以之治痿、痉、癫痫,麻痹厥逆。盖其体轻而不重,气清而不浊,味辛而能散,性行而不止,故上行于头,下行于足,遍达肢体,以清气分之邪也。”故若用于风寒外感,10-15克,如九味羌活汤;若用于风湿痹证,用量宜加重,15-30克,如除风湿羌活汤、羌活胜湿汤;若用于疡证以排脓托毒,发溃生肌,或用于脾虚湿陷证以升发脾胃清阳之气,用量宜轻,仅以为向导而任佐使之药,3-6克,如升阳益胃汤、羌活透肌汤。 5.黄芪 黄芪具有“量小则雍,量大则通”的特点,若补虚益损,用量一般为10-20克,如归脾汤、圣愈汤、十全大补汤等;若固表止汗,治疗汗证,黄芪的用量为30克,如气虚自汗的玉屏风散、阴虚盗汗的当归六黄汤;若升阳举陷,固气摄脱,治疗中气下陷、崩漏脱肛、脏器下垂,黄芪用量30-40克;若利水消肿,治疗腹水、下肢水肿,黄芪用量为40-60克;如补中益气汤治脾胃气虚、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等气虚下陷诸症,举元煎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若行滞通痹,治疗中风偏枯,手足不遂,黄芪用量一般从30-60克开始,逐渐加大,如补阳还五汤;同时还有对血压双重调节作用,若用于低血压,黄芪用量不超过15克,若用于高血压,黄芪用量在15克以上。 6.红花 《药品化义》:“红花,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若多用三四钱,则过于辛温,使血走散。同苏木逐瘀血,合肉桂通经闭,佐归、芍治遍身或胸腹血气刺痛,此其行导而活血也。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气,以助血海,大补血虚,此其调畅而和血也;若止用二三分,入心以配心血,解散心经邪火,令血调和,此其滋养而生血也;分量多寡之义,岂浅鲜哉。”红花具有“量小则和血,量大则破血”的特点。故若用于月经不调、经脉痹阻等证,用量宜小,6-9克,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若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癥瘕积聚之证,用量宜大,10-15克,如复元活血汤、八厘散、解毒活血汤。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