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中华文化千古一绝:苏蕙织锦回文《璇玑图》(1)

陕西扶风东晋时的名人窦滔之妻、才女苏蕙所织回文诗《璇玑图》,已传世1600余载。她以聪慧绝伦的头脑、巧夺天工的双手,在一个长宽各8寸的锦面上,用红、黑、蓝、紫、黄五色彩线,织绣出纵横各29字、共841字的文字方阵。这些文字内涵无限,变幻无穷,竖读、横读、顺读、倒读、退一字读、进一字读、交叉读、回环读等等,皆成诗文,有三言、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绝句、律诗,等等,诗文隽永,韵节合协,从中可读出七八千首诗来。一时震动朝野,成为千古绝唱。

苏蕙的《璇玑图》,在我国文学史上不但开了织锦回文的先河,而且开创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和派别,即回文体。

这小小的织锦浸透了一个位少妇对世事、对人生、对家乡、对爱情的无限贞珍和思恋,浓缩了苏蕙与丈夫窦滔之间一段凄美的爱情。

那么,他们夫妻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法门寺巧与结良缘

窦滔,字连波,东晋时人,生于351年,将门之后,右将军窦真之孙,窦朗之次子。女皇武则天说他:丰神秀伟,熟读经史,允文允武,多有政闻。他先后在扶风(当时的美阳县)周秦坡和法门寺居住。

苏蕙,字若兰,生于356年,是与扶风相邻的武功县苏坊人,其父苏道质曾任河南陈留县令。若兰从小智识超人,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她两岁学认字,三岁学画画,五岁学琴乐,七岁学绣绘,九岁便能织锦。到了十四五岁,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纺纱织锦,描龙绣凤,无一不通,无一不精,一时间芳名远播遐迩。

有了这么一位才情横溢、美若天仙的少女,周围豪门富贾及王孙公子前来求婚者络绎不绝,但却被若兰一一回绝,甚至不屑一顾。

苏若兰15岁那年的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这天,以藏有佛指舍利、被誉为关中塔庙之祖的法门寺举办盛大庙会。各地的黎民百姓、善男信女们,纷纷从四面八方来到法门寺祈福进香。若兰也在父亲地带领下,走出家门,远道来到法门寺游玩。

这天法门寺人头攒动,热闹非常,人声鼎沸,香烟燎绕。若兰跟随父亲,从街这头走到街那头,从寺院外转到寺院内,心里十分快活。她平时出门不多,今天可算大开了眼界。她在大雄宝殿进香时,心里还默默祈祷,愿佛祖保佑,自己能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

忽然,她看见寺外不远处的一个池塘旁围着一圈人,正在大声叫好。她与父亲挤过去一看,只见一个20岁左右的青年,正在挽弓射箭,他身姿优美,技艺娴熟,只听嗖嗖嗖,三箭射出,天空正在振翅飞翔的三只大雁应声掉下,惹得周围一片叫好声:“好箭法!”“好武艺!”

苏若兰不由多看了他几眼,只见这青年一身武生打扮,相貌堂堂,英姿勃勃,她不由心里狂跳起来。

正在这时,忽然一阵吆喝声传来,只见几个官兵绑着一个满脸伤痕的青年走了过来,后面一个须发皆白的老汉磕磕绊绊地追着喊着:“你们不能抓他呀,我就这么一个儿子……”

原来这是朝廷在抓兵。那射箭青年听了老汉的哭诉,顿生怜悯之心,劝官兵放还老汉的儿子,官兵怪他多管闲事,竟对他动起手来。那青年一怒,几拳打跑了官兵;并从怀里摸出一些银子,交给老汉和他的儿子,劝他们赶快逃走。

这一切,都深深印在了苏若兰的心里,她想,他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心地还如此善良,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不由心生爱慕。

回家的路上,若兰问父亲:那青年是何人?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笑着回答说,那是大将军窦真的孙子窦滔呀!是个远近闻名的人物呢。若兰随即含羞将自己的心事告诉了父亲。请父亲托人去窦家提亲。

窦家也闻听过苏若兰的芳名,婚事一拍即合。

第二年(372年),16岁的苏蕙与21岁的窦滔喜结良缘。

乱世显英才

窦滔和苏蕙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战乱的年代。当时东晋王朝屈居江南,北方各少数民族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朝廷换代像走马灯一样,史称“五胡十六国”。 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四处哀鸿遍野。直到建都长安的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后,社会才出现了一个难得的“小康”局面。

窦滔作为将门之后,非常痛恨战乱给黎民百姓造成的痛苦,一心想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点贡献。于是,就在婚后的当年秋天,他作出了一个“投军报国”的决定。他说:大丈夫当在疆场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才不妄来人世一场。

尽管他们少年夫妻,新婚燕尔,情意缱绻,但苏蕙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她很支持丈夫去从军报国。

深秋的一天,天空雁鸣阵阵,地上黄叶飘飘。窦滔牵着战马,在妻子的陪同下,走出了他们居住的法门寺小西巷(后来被人们称为织锦巷),上路从军。他们缓步来到初识时的池塘边上,若兰触景生情,不禁低吟道:

送君送到池塘东,当年射鸟识君容。

红线相牵结秦晋,不想今日两离分。

转过池塘,来到了小巷南,走上大街,若兰又吟道:

送君送到小巷南,只恨时短路更短。

此去前途茫无晓,不知何日得回还?

当他们相伴来到寺院西边时,恰遇寺院钟声响起,若兰吟道:

送君送到寺院西,钟声伴君跨征骑。

祷告神灵多保佑,等郎平安归故里。

尽管小两口难分难舍,但窦滔毕竟是个有大丈夫气概的男子汉,他摆脱儿女情长的羁绊,毅然与妻子分别,跨马扬鞭,奔向征程。

窦滔从军后,在南征北战中屡建奇功,很快成长为一员名将;尤其在协助秦苻坚攻取东晋的梁州和益州的战役中,他的文滔武略之才得以全面展现,深得秦苻坚的赏识,认定他是一位难得的人才。这样,在窦滔从军两年后的374年,23岁的他便被提拔为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刺史。窦滔回到故乡法门寺,接18岁的妻子苏若兰,一同赴秦州上任。

刺史的职责,各朝代不尽相同,但前秦的刺史,实际上就是本地的最高军政长官。所以窦滔既要管军,又要理政。适逢当地连年大旱,庄稼无收,而秦苻坚又要不断征粮扩军,开拓疆土。面对这种情况,窦滔巧妙周旋,全力抗灾救民,把当地治理的清平有序,政绩斐然。

但野心勃勃的前秦皇帝苻坚,不顾民众疾苦,一心想迅速东进南下,消灭东晋,统一全国。窦滔看到连年兵灾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耿直的他几次劝谏秦苻坚暂时息战,給百姓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苻坚认为他忤旨不遵,扰乱军心。再加上一些权奸之人妒贤嫉能,背后谗言陷害他,引得秦苻坚大怒,一道旨令,把窦滔贬谪到遥远荒凉的流沙(今甘肃墩煌)去做地方小官。

窦滔被发配边关,刚刚20岁的苏蕙一时手足无措,在痛别夫君之后,只好暂留秦州。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