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孩子挨欺负了,最想听的不是“打回去”,而是家长的三种行为

在孩子拥有更多的社交接触机会后,他们与同伴之间很容易会发生意见矛盾,而除此以外,也不排除孩子有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某种原因或者是单纯的他因而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对于父母而言,他们自然是看不得孩子挨欺负的,可是不得不说,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父母在面对孩子挨欺负的情况时无法给予他们最恰当有效的“帮助”“打回去”看似是一种强硬的反抗教育方式,但是事实上,在对方力量明显更强时,这种强硬的反抗方式并不会扭转局势

邻居张姐的儿子背着书包离家出走了,不过小家伙刚走出距离小区2公里的地方就被巡逻的民警发现了,在一番问询后小家伙被顺利地“扭送”回了家。在得知儿子离家出走的消息时,张姐很是诧异,“我家又没有虐待儿童,这孩子为啥想要离家出走? 原来,在几周之前,张姐的儿子在学校里被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了。在得知事情原委后,张姐情绪激动地教育孩子说,“再遇到这种情况,你就直接打回去,不要害怕,不要做怕事的孬种!”张姐自以为硬气地给孩子撑了腰,小家伙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敢勇敢反击了。 可是没想到,高年级的学生劲儿更大,小家伙勇敢反击后,也没有逃过挨欺负的结局,于是,每个周末那伙高年级的学生,都会拦住张姐儿子放学回家的脚步。眼看着又要到周末了,不敢告诉妈妈也不想再挨欺负的孩子,动起了离家出走逃学的念头。 了解事情原委后,张姐很是自责,“本以为教育孩子打回去会让孩子少挨欺负,可没成想这反倒让孩子有了压力。这回我可得好好向学校反映不能让我儿子再挨欺负了。”好心的民警最后还特意为小家伙录了段视频,“如果再有人以大欺小,警察叔叔就会好好教育他一下。

为什么孩子挨欺负后,父母让“打回去”的回应方式不奏效? 很多父母在得知孩子被欺负后都会很想当然地教育孩子“打回去”,但是事实上,在再次遭遇同样的欺凌时,敢“打回去”的孩子并不多 欺凌行为对于孩子造成的伤害不仅局限于身体,相比较而言,心理上的伤害要比身体伤害所衍生出的恐惧感更甚。对对方的暴力行为产生心理阴影的孩子很难如父母所想的那般轻易地作出反击举动。

另外,即便是孩子最终鼓起勇气反抗了,在面对自身力量不足的情况时,反抗大概率只会换来变本加厉的伤害。通常,欺凌发生在以大欺小的情况居多,贸然地让孩子“打回去”无疑会激发对方更大的愤怒和恶意,孩子被欺负的严重程度也会明显增加。 而且,教育孩子“打回去”其实也是在教育孩子“以暴制暴”,如果没有更多灵活变通的引导辅助的话,那么这只会让孩子增强对于暴力的盲目崇拜。显然,这样的暴力认知对于孩子的是非观形成没有好处

孩子挨欺负后,做好这3件事最有效

行为一:弄清楚事情的原委 在孩子挨欺负后,父母们要第一时间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并且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如果孩子仅仅是因为承受对方的恶意而遭受伤害,父母们更是要第一时间当着孩子的面指出对方的不对,并且表示会为孩子“撑腰”。此时,父母的支持和理解会给予孩子战胜恐惧的底气

行为二:联系老师沟通 在孩子挨欺负后,父母有必要和老师或者对方家长进行沟通。有了教师的留意,相信孩子继续受欺负的概率会有所减少,而与对方家长的沟通则是在提醒对方教育好自家孩子,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慑作用

行为三:教给孩子灵活的应对方法 在孩子挨欺负后,家长们也要教给孩子一些灵活的应对方法。比如说,面对与自己力量相差不大的欺凌者,孩子可以靠大声制止的方式来表示愤怒和反抗 如果对方仍然有进一步的欺凌行为,孩子可以试着尽力反击,这样可以让对方“占不到便宜”的同时心生惧意

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欺凌者时,一定要想办法告诉老师或者向“靠谱”的人求救。如果现场没有合适的求助对象,一定要找机会逃跑,事后再向老师或者家长反应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伺机逃跑要比“硬碰硬”更加有效

为了避免孩子挨欺负,父母要趁早对孩子做好引导

首先,引导孩子结交“亲密伙伴”。 如果孩子经常是一个人独处、独行,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因为“势单力薄”而成为欺凌者欺负的对象。所以从孩子的自我保护的角度来看,如果他们拥有1-2为关系亲密的伙伴,那么在遭遇欺凌的时候则会更有及时反击的可能。

其次,培养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好感。 家长帮助老师在孩子心里树立正面形象,可以让孩子对于老师更有信任感。在遭遇欺凌时,信任老师的孩子更能够及时地向老师汇报情况,寻求帮助 在学校生活中,老师的干预要比家长的干预来得更及时,愿意向老师求助的孩子更容易被获得即时保护。

最后,注重孩子的体能锻炼。 在欺凌行为中,身体瘦弱,力量不强的孩子,很容易被当做被欺凌的对象。所以在父母对孩子的自我保护教育中,锻炼体能、提升自身身体素质,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体能增强给予了孩子有效反击的能力,也为他们规避了部分“倚强凌弱”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Tips:当校园霸凌事件频发时,父母们一定不要轻视了霸凌行为对于孩子造成的伤害。孩子间的小打小闹和霸凌行为完全两码事,拎不清的父母只会将孩子推入无助的深渊。父母需要知道,“打回去”的教育方式其实也是一种无效教育,伤害孩子的除了霸凌者的拳头,还有父母的“视而不见”。

枕边育儿寄语: 在孩子挨欺负的事情上,父母们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即便孩子十分优秀或者父母保护得很好,他们也仍然有被欺凌的可能性。所以提早教会孩子正确的应对方法,这不是在杞人忧天而是未雨绸缪。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