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知识梳理~
知识点1: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一、具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段落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段,如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在内容表达上,富有特色。
二、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1、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3、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三、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上:
考虑句段与全文写作内容的关系,与主旨、作者情感、观点的关系。
2、结构上:
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3、表达效果上:
多是针对有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有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这里不展开分析。
具体分析如下:
A、段落:
(1)、开头语段:
引出所写的对象,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下文,总领全文(对内容的作用);
开篇点明题旨(主旨作用);
或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氛围)。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结尾段: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
呼应标题,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
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有这样作用的试题,往往这一句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有点"看不懂")。
(3)、中间段:
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
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近几年高考题中多属此类,要求会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
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正衬(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总领后文;
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
②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
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B、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首句、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交代人物活动背景、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句——承上启下;引起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句——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强化作者感情。
中心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知识点2: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1、文章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是全文内容的统合。
2、全文主旨:作者思路、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起着统率和支配全文的作用。阅读文章要整体感知文章,提炼文章主旨。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炼文章的主旨,实际上就是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3、写作意图:即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
归纳文章要点,是在对文章内容分析、提炼、统合的基础上,再用简明的文字按照要求表达出来。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必须对全文有整体气氛,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再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
“归纳”与“概括”的依据:
(1)依据位置重要的语句。文章的主旨往往集中在以下的段落中:开头部分的总起段、结尾部分的总结段、中间位置的承上启下段。
(2)依据文中的重要材料。文章观点与情感靠材料来支撑,是运用材料来阐发,材料就成了归纳文章要点的依据。
(3)依据相关标志。与主旨有意义上的密切关系的“标志”有:标题、线索、有关写作背景和意图的材料、文章中的议论抒情成分、文章的结构、作者明示性的语言、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词语等。
归纳、概括属于统合能力,提示则需要分析能力。概括的要领是:要点不能少,语言要简练。
揭示写作意图,必须对文体有一个基本判断。不同的文体创作目的不同,说明性文章介绍某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演变及趋势;议论文表达对某一个问题的观点、主张;散文借助人、事、景、物寄托主观情怀和现实的思考;小说刻画个性人物,反映社会生活。
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归纳要点、把握主旨关键在于分析结构,而散文的阅读关键在于对感情变化脉络的把握。
知识点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1、“推断”和“想象”即推测断定,它属于逻辑思维,要求依据已知的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可能产生的结果作出预测或判断,它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及理性色彩。“想象”属于形象思维,它是以现实为基础,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它具有形象性、创造性及感性色彩。
2、推断和想象的依据:“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是说推断的正与误、是与非,想象是否合情合理,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文本的依据包括:文章材料、文章语句、文章线索、写作手法、文章主旨、作者情感、作者观点和态度。
知识点4: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一、“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其实在近年的考试试卷中已经有对应考点和题型出现,比如是个中的字词赏析题,现代文中第二大题中的运用修辞句子的赏析题,但作为考点单列出来,备考时必须引起重视,可以从高考模拟卷中寻求这一考点瑜题型的备考规律。
(一)有表现力的词语
1、形象、贴切表现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的词语;
2、精准、有分寸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
3、形象、生动刻画景物特点的词语
4、恰当表现动作、心里细微差别的词语。
(二)有表现力的句子
二、运用描写手法的句子
1、景物描写的句子,可以表现景物本身怎么样的特点,从描写对象的内容、顺序、角度、手法进行赏析其中的表达效果,或者烘托氛围、营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
2、人物描写的句子,刻画人物的什么品行。或者是在情节上的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或分析塑造的人物形象作用于提供的背景,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暗示人物的命运,抒发主人公什么情感等。
三、在结构上单独成段,或处于句首句尾的句子
1、首句: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为后文做铺垫,提出观点或者是引出人物形象,或者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背景原因等;
2、中间句(过渡句):内容上起转换或者深入一层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尾句:照应前文,点题,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引发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在语法上看似矛盾,或重复出现的,或抒情或议论的句子
这些句子可以从语法角度赏析、强调特征与情感,或抒发某人某物的情怀、或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识点5: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
1、艺术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物象、诗歌的意象等。
2、鉴赏艺术形象指能够把形象特征、感受形象意境,体味艺术形象的审美作用,鉴赏时候要考虑文章塑造了怎么样的艺术形象,把握文学作品中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形象是怎么塑造出来的,分析形象中包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什么社会意义。
3、命题角度:
(1)形象的特点,文章中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2)形象的塑造,作品的形象使用什么样的手法塑造的。
(3)形象的意义,形象具有什么样的典型塑造意义或者是社会意义。
知识点6: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
1、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艺术手法,是指文章写作和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为恰当表达内容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2、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方式(谋篇布局)等。
3、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赏析如下:
设题角度 |
赏析点 |
概念阐释 |
主要效用及其赏析术语 |
答题范式 |
|||
表 达 方 式 |
自称 |
第一人称,用我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所思所想为文 |
1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2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真切感,增强表达效果 |
指出第一人称使用情况,分析其作用、好处 |
|||
对称 |
第二人称,又叫直接谈话式,第一人称的变化形式 |
1直接对话,真切自然2直面对象,便于抒情3若对象为事为物,则具有拟人化作用 |
说明情况,分析作用、好处 |
||||
倒叙 |
将记叙内容中的片断提前写 |
1强调突出被代表部分的内容2造成悬念吸引读者3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富于变化 |
说明倒叙情况,指出强调内容,分析倒叙好处 |
||||
插叙 |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某一片断 |
(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结构紧凑。 |
说明插叙情况,指出补充内容,分析作者用意 |
||||
人物描写 |
描写人物形象的用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 |
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增强形象的感染力和语言的生动性,还有推动情节、体现主旨的作用 |
分清描写类别、指出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
||||
景物描写 |
作品中对自然风光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
渲染气氛 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烘托人物的心情 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 使文章语言生动 |
概括说明景物内容,分析作用、好处 |
||||
白描 |
以勾特点、不设喻、少修饰为特点的描写方法 |
白描手法让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白描手法往往是连续性描写,如《湖心亭看雪》《天净沙 秋思》,能够创造出一个简洁而生动的意境。因此,白描手法在想象引导,意境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 |
引述白描文句,说明事物特征,分析白描好处 |
||||
摹状 |
对景物作细腻入微的描摹,有摹声、摹色、摹形等 |
1绘声绘色,使事物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2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
例说摹状种类,说明作用、好处 |
||||
间接抒情 |
与直抒胸臆相对的概念,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人写己、叙事抒情等方式 |
1将抽象的情感表现的具体形象,便于读者把握和理解2表意委婉,抒情含蓄,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
说明间接抒情的方法,分析其作用、好处 |
||||
比喻认证 |
用设喻的方法阐明观点 |
1化抽象为具体,将道理讲的形象生动,深入浅出2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增强议论的说明力 |
指出喻体、本体,说明所认证观点、分析作用、好处 |
||||
夹叙夹议 |
叙事中穿插议论、抒情 |
熔多种表达方式于一炉,笔法灵活,摇曳多姿,以叙事为基础,以议论画龙点睛,以抒情煽情造势,以描写渲染铺垫,增强文章表现力和感染力 |
概括叙事、议论主旨、抒情内容,分析如何结合,解说写法好处 |
||||
设题角度 |
赏析点 |
概念阐释 |
主要效用及其赏析术语 |
答题范式 |
|||
表 现 手 法 |
象征 |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
找准本体,指出象征体,归纳象征意义,分析效用 |
|||
联想 |
是指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心理思维过程。联想是联系眼前的事物与以往曾接触过的相似、相反或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
它能丰富文章内容,开拓作者思路,推动文章情节发展。它可以不受时空局限,让思维纵横驰骋,可以连接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可以让作者极大地发挥个体创造性,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塑造艺术形象。 |
找到联想的两方面,分析其在丰富内容、表达情感、引发共鸣等方面的作用 |
||||
对比 |
将相反的事物或事物相反方面进行比较的表现手法 |
反衬正方,突出其鲜明特征,突显主旨,表现作者的好恶褒贬,给读者深刻印象和启示 |
找出对比双方,提示对比用意,说明对比效果 |
||||
衬托 |
用次要事物做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有正衬、反衬两类 |
从侧面突出事物特征表现主旨,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启发读者联想、想象 |
指出衬托双方,提示衬托用意,说明衬托效果 |
||||
用典 |
采用典故表情达意,含用事、用文两种 |
用古人古事,借人写己,不但可以借古讽今,还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含蓄,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但用得多了往往晦涩难懂,不便理解。与诗人或词人的习惯有关,有的经常用,有的很少用。 另外也可以体现作者的博学。 |
指出用典之处,解释典故内容,分析用典意图,说明用典效用 |
||||
比兴 |
比,即打比方,兴,即托物起兴,古诗和民歌常见手法 |
比,取喻设譬,形象地表情达意。兴,先言他物,托物发端,触景生情,烘托气氛,奠定基调,引起所咏之词,总起下文 |
指出比兴手法,说明使用情况,分析作用、好处 |
||||
反讽 |
用夸张、反语等手段揭露、嘲讽或戏谑对象,有冷嘲、热讽之分 |
鲜明地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褒贬好恶,幽默风趣,增强战斗性、批判性或感染力 |
找出讽刺词句,说明讽刺对象及特征,分析其效用 |
||||
虚实相生 |
实指选取现实中的人、事、物,用艺术形式塑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作者对现实的审美认识和体验,虚指依靠实来间接地提示、暗示要表达的内容或情感 |
能够灵活、自由、含蓄地表现复杂的现实生活,抒发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独特的审美体验,引发堵着想象或共鸣 |
指出文中实的内容,分析与虚的联接点,揣摩作者借助实要表达的情感或思考 |
||||
抑扬 |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
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文章意脉曲折,增强可读性 |
分析抑或扬强调哪一点,揣摩其用意 |
||||
托物言志 |
借助于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或志趣 |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
把握所托物的品性,找出所托物与志的契合点 |
结构方式及其作用
社题角度 |
赏析点 |
基本理论 |
主要效用及其赏析术语 |
答题范式 |
结 构 方 式 |
开门见山 |
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
1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2总领全文3总起下文4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 |
说明开头情况,指出全文中心,分析开头好处 |
卒章显志 |
文章结尾时显示中心 |
1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2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3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 |
说明结尾情况,指出全文中心,分析结尾好处 |
|
过渡 |
层次段落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语或句子 |
1承上启下,使内容连贯,文脉畅通2使结构严谨,衔接自然 |
引出过渡文句,说明承上启下情况,分析作用、好处 |
|
题文照应 |
文章题目与正文的照应 |
1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凑集中2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 |
找出点扣题目之文句,分析反复点扣的作用、好处 |
|
首尾呼应 |
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
1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2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
找出首尾呼应文句,分析其作用、好处 |
|
前后呼应 |
上下文内容的前呼后应 |
1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2构思精巧、行文缜密,结构圆合严密 |
找出伏笔、应笔,分析其作用、好处 |
|
铺垫、伏笔 |
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或主要人物的出现预设的埋伏 |
1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2构思精巧、行文缜密,耐人寻味3结构圆合严密 |
由应笔上溯,找出伏笔,从意料之外发现情理之中,从而分析作用、好处 |
|
起承转合 |
文章基本结构方式,即开头、展开、转折、结尾 |
1有头有尾,结构完整2章法井然,结构清晰3环环相扣,结构连贯4接应自然,结构严密 |
概括段落大意,说明段间关系,分析结构特征 |
知识点7:鉴赏作品的语言风格
高考试卷中涉及的语言风格包括两方面:文体或作家的语言风格;文章的语言运用技巧。
1.语言风格:不同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具有不同的语言个性,不同的文学作品样式具有不同的语言特色,这就是作家与作品的语言风格。
2.语言运用包括一下几点: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作品语言风格和语体风格等。
3.命题类型:一是整体风格的鉴赏;一是语言运用局部技法的鉴赏,鉴赏必须与表达效果相结合。
4.掌握作品语言运用的特征和表达效果。如表:
表一·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主要形式 |
概念阐释 |
表达效果 |
整句与散句 |
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多使用对偶句、排比句;散句结构松散,句式长短不齐 |
整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散句语句灵活自然,富有变化 |
长句与短句 |
长句和短句是相对而言的,修饰语多、并列成分多、某一成分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反之就是短句 |
长句书面语的意味较重,表意准确周密;短句更接近口语,表意简洁、明确 |
常式句与变式句 |
按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修辞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的正常语序排列的句子称常式句;通过语序的变化,衍生出了一些常式句所没有的语义,具有修辞的功能的句子称变式句 |
常式句表意简明扼要;变式句突出、强调句子某一个句法成分所负载的语义 |
口语句与书面句 |
口语句式结构松散,灵活多变,用语多为通俗口语;书面句结构严谨,长句较多,讲究用语精准,关联词较多 |
口语通俗流畅,灵活多变,便于理解;书面语严谨、科学、明了 |
表二·语言风格及其表达效果
语言风格 |
概念阐释 |
表达效果 |
平实质朴 |
语言力求平淡,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辞,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
平淡中蕴含着深意,淡而有味,字短意长 |
含蓄隽永 |
含有深意,藏而不露。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
言少意丰,字里行间启人联想、开人悟性,读来留有余味,引发思考 |
幽默讽刺 |
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段,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突出事物特征,揭露事物本质 |
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和说服力,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引发共鸣或思考 |
表三·文体风格及其表达效果
文章体裁 |
概念阐释 |
表达效果 |
说明性文章 |
准确、周密、简明和通俗地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 |
平实说明准确、简明;生动说明形象、浅显 |
议论性文章 |
语言准确严密,用词有分寸 |
表意严密、精准,有说服力 |
演讲稿 |
适合一定的语言环境和听众,多用通俗易懂的口语词,明白晓畅的短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 |
口语化通俗易懂;感染力强;注重听众的接受度、针对性强 |
散文 |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语言形象化,具有生动性或生活化,体现作家个性化风格,或质朴,或幽默,带有作者感情色彩 |
语言形象而有抒情性,表达作者细微、复杂的情感变化和对生活的思考 |
小说 |
多用描写、叙述的表达方式,带有客观性、含蓄性、形象性、生动性和个性化特点 |
语言形象、生动,塑造人物的个性特征 |
从遣词造句的角度鉴赏。
包括用词的规范、精准、形象,包括修辞的运用,也包括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
知识点8:评价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
1、作品的内容:即文章的主旨。评价作品的内容就是评价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否健康,观点是否正确、深刻;主题是否鲜明、突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表现的人物、事件是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评价文章素材是否真实、妥当,说明的信息是否传播了新的信息,是否具有推广宣传的价值等等。
2、作品的表现形式:即作品的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征等。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即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优劣的评判。设题角度有:对作品的结构布局,选材剪裁,表达方式,语言特征等方面的优劣做出评价。
贰
~例题汇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阿根廷]莱·巴尔莱塔
晚饭时,饭店里走进一位高个儿,面容和蔼,脸上的笑容矜持而又惨淡。
他风度翩翩走上前台,朗声说道:
“诸位,敝人十分愿意应邀在此介绍一种奇迹,迄今无人能窥见其奥妙。近年来,敝人深入自己影子的心灵,努力探索其需求和爱好。兄弟十分愿意把来龙去脉演述一番,以报答诸位的美意。请看!我至亲至诚的终身伴侣——我的影子的实际存在。”
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中,他走近墙壁,修长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在墙上。全厅鸦雀无声,人们一个个伸长脖子,争看究竟。他像要放飞一只鸽子似的,双手合拢报幕:
“骑士跳栏!”
骑士模样的形状在墙上蹦了一下。
“玉兔食菜!”
顿时,出现一只兔子在啃白菜。
“山羊爬坡!”
果然,山羊模样的影子开始步履艰难地爬一个陡坡。
“现在我要让这昙花一现的形象具有独立的生命,向大家揭示一个无声的新世界。”
说完,他从墙壁旁走开,影子却魔术般地越拉越长,直顶到天花板上。
“诸位,为了使影子能脱离我而独立生活,敝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研究。我只要对它稍加吩咐,它就会具有生命的各种特征……甚至还会吃东西!我马上给诸位表演一番。诸位给我的影子吃些什么呢?”
一个炸雷般的声音回答说:
“给,给它吃这块火鸡肉冻。”
一阵哄堂大笑。他伸手接过递来的菜盘,走近墙壁。他的影子随即自如地从天花板上缩了回来,几乎贴近了他的身子。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身子并未挪动,那影子却将纤细的双手伸向盘子,小心翼翼地抄起那块肉,送到嘴里,嚼着,吞着……
“简直太神了!”
“嗯,你信吗?”
“天哪!夫人,我可不是三岁的小孩!”
“可是,您总不会否认这把戏确实很妙,是吗?”
“给它这块鸡脯。”
“梨!看着它如何吃梨一定妙不可言。”
“很好。诸位,现在先吃鸡脯。噢,劳驾哪位递给我一条餐巾?谢谢!”
所有人都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娱乐。
“再给它吃点饼,你这影子可有点干瘦呵!”
“喂,机灵鬼,你的影子喝酒不?给它这杯酒,喝了可以解愁。”
“哎哟,我笑得实在受不了喽。”
那影子又吃、又喝,泰然自若。不久,那人把灯全部打开,神情冷漠而忧郁,脸色显得格外苍白。他一本正经地说道:
“诸位,敝人深知这般玄妙的实验颇易惹人嘲讽、怀疑,但这无关紧要。总有一天,这项旨在使自己的影子独立于本人的实验,必将得到公认和奖励。临走前,敬请凡有疑问者前来搜一下敝人的衣服,以便确信我绝没有藏匿任何物品。诸位的慷慨惠赠,无一不为我影子所食。这如同敝人叫巴龙·卡米洛·弗莱切一样千真万确。十分感谢,祝大家吃好,晚安!”
“见鬼去吧!”
“谁要搜你的身子!”
“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吧!”
卡米洛·弗莱切,真名叫胡安·马里诺,他面朝三方,各鞠了个躬,神态庄重地退出了餐厅。穿过花园时,突然有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你给我滚!”警察厉声吼道,“下次再看到你,就让你和你的影子统统蹲到警察局过夜去。”
他低下头,慢慢地走了出去。拐过街角,他才稍稍挺直身子,加快脚步回家。
开门的是他女儿,十五六岁光景。
“你不回来,小家伙们不愿睡,他们可真累人呵!”
两个金发的孩子在一旁玩耍着,兴高采烈地迎接他。
小姑娘走过来,缓声问道:
“带回来什么没有?”
他没吱声,从衣服里掏出一方叠好的餐巾,从里面取出一块鸡脯,几块饼,还有两把银质小匙。
她把食物切成小块,放在盘里,同她的两个兄弟吃了起来。
“你不想吃点什么?爸爸。”
“不,”他头也不回地回答说,“你们吃吧,我已经吃过了。”
马里诺面朝窗子坐下来,茫然失神地凝望着沉睡中城市的屋脊,琢磨着明天该去哪里表演他的奇迹……
(沈根发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 马里诺说影子是有独立生命的实际存在,是让观众相信他对影子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他的表演技艺的高超。
B 马里诺离开饭店前,请客人上前搜身,以证明他没有带走任何物品,这表明他品行端正,爱惜自己的名声。
C 马里诺谢幕时,有人发出“幻术玩够了,来点音乐”的呼声,这呼声暗示客人们看穿了幻术,需要更多的娱乐节目刺激。
D 马里诺穿过花园时,遭到警察的威胁和警告,表明马里诺的影子表演缺乏新意,已经让警察感到厌烦了。
E 小说对马里诺在家中茫然失神状态的描写,真实反映了一个江湖艺人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物的同情。
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这表明他品行端正,爱惜自己的名声”错,他是要让人们相信所有的食物都是他的影子吃的。C项,“客人们看穿了幻术”于文无据,且“需要更多的娱乐节目刺激”也不准确,人们对幻术的欣赏已经够了,需要调节一下。D项,“遭到警察的威胁和警告”不是因为“影子表演缺乏新意”,而是因为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被人看不起。
2、“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形象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影子”对小说情节发展、塑造主人公形象等所起的作用的角度思考。“影子”是主人公表演时的道具,是小说主题的载体。马里诺的影子表演相当精彩,体现了他高超的表演技艺;也制造了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技艺的高超;③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
3、小说主人公马里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心理描写等来概括。主人公马里诺是一个卖艺者,他苦练“喂影子吃饭”的技艺,演技出色,但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养家糊口,他在人前强颜欢笑,取悦观众,却遭到观众厌弃和警察驱逐,在人后则独自承受辛酸和痛苦。
答案:①演艺精湛:能说会道,善于捕捉观众心理,赋予无声的影子以独立的生命;②地位卑微:人前强颜欢笑,依靠表演取悦观众,却遭观众厌弃和警察驱逐;③忍辱负重:为养家糊口而奔走卖艺,却只能独自忍受精神的孤独和痛苦。
4、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题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答题时要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达的效果。解答此题,可以从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究。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前后两部分有多处形成鲜明的对比,如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与他现实生活的平淡对比,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对比等。从表达效果上看,这样对比能够造成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有助于表现世态的炎凉等。
答案: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强小说的悲剧感;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1、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题时,要通读文章,找出文中对老人和牛描写的句子,注意从年龄、动作等方面进行对比。简单概括即可得出答案。本题从老人与牛形象对比的角度考查对小说形象的欣赏,包括主要人物形象与重要物象。小说对老人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叙述他的人生经历(表现他经历坎坷,饱尝痛苦等),他买牛的举动(可怜老牛,因老牛与自己有相似性),及他与老牛一起生活的情景(重在表现他们的相似性:“老不死”“坚强活着”等)。对老牛的描写,主要是晒场里“流泪”的情节(年老被杀的痛苦),还有后面劳动的情景(年高老迈,坚强活着),对二者都有村民看法的侧面描写(很像,“老不死”等)。然后比较整合,概括出二者的共同点。
答案: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1)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老牛”,喻体是“孩子”,福贵把老牛比作孩子,体现了福贵对亲人的渴望。(2)句对“两个福贵”进行了描写,说他们有共同的特点,这实际上采用的是细节描写的手法,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反映出福贵与老牛相依为命、同甘共苦的深厚感情,也暗示出福贵和老牛都已是风烛残年。
答案:(1)运用比喻,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望。
(2)细节描写,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
3、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本题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既包含自然环境描写,也包含社会环境描写。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①“炊烟袅袅”,“霞光”由“四射”到“逐渐退去”,“田野宁静”等自然环境,及女人的吆喝声,男人扁担的吱呀声,共同融合成了老人乡间生活的环境,写出了乡间生活的特点(风貌);②这是“我”听了老人的故事后的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小说的结尾,其中蕴含着“我”对老人坚强活着的一些感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也使表达更为含蓄。结构上,结尾段“霞光”“逐渐退去”与开头“充满阳光的下午”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作用的分析。注意从题目与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及艺术效果等方面分析。“活着”恰恰是小说中两个主要形象——老人和老牛的生存状态,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思考正是本文的主题所在,它引导读者去体会“活着”的意蕴,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从艺术效果来看,这个题目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而又耐人回味。
答案: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