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诡谲,不是因为你职场混得久了,就一定会成为高手。有些人在单位混了一辈子,照样还是是在底层。
这与能力有关,与关系、背景有关、也与自己是否真的搞懂了职场的“潜规则”有关。
因为天赋、经历、环境……这些差异,导致能力有大小;至于关系、背景,有些是与生俱来,有些是恰逢其会,也有运气的成分。
至于所谓的“潜规则”只是人们心里清楚,而不会对外说的事情。如果搞懂了规则,行为上自然会发生变化,自然会对职场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古人云:上无不智,下无至贤。意思是说,上司没有不聪明的,下属没有十全十美的。
职场上,经常有些人觉得领导能力不如自己,能力太强会给领导造成威胁,领导瞎指挥,不了解基层的情况……
事实上,领导之所以能走上那位置,必然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至于能力强,对领导产生威胁,那实在是杞人忧天。
哪怕领导就是一个地道的“小人”,也会遵循职场规则“趋利避害”,之所以领导压制你,是因为你能被压制,当他感觉压制不住的时候,自然会采取拉拢的方式,看那些行业内的专家,哪个领导不是尽力拉拢,哪怕是利用,都会尊重有加。
要知道判断你优劣的是领导,不要试图挑战领导的权威,作为资源支配、分配者而言,对你的看法决定了你未来可以获得多少的资源倾斜,能成就多大的事情。
所以,“别拿无知当个性”觉得领导这也不对,那也不行。领导安排的事情,先执行,再探讨,达成共识才是精明的职场人应该有的觉悟。
职场就是名利场,只要符合大家的利益,那就是对的,至少当下就是对的。哪怕这件事是对的,但是会损害大家的利益,事情也会被搁置,甚至是被完全否定。
职场不是考场,非要弄个对错,大家的立场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的判断也存在差异,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怎样才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就像岳飞是忠臣,但依然会被奸臣秦桧害死,虽然后世证明了对错,但当时岳飞却殒命。可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大家会选择淡忘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事。谁会为证明你是对的,哪怕有这样的人,也是在利用此事,抬高自己的手段。
所以,职场上维护彼此的利益,远比对错更重要;懂得分利就会有拥护者;能创造利益,就会成为引领者。
所谓的“对错”在职场中是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搞清楚这个道理,就不难做出正确的事情。
职场上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哪怕这个人看上去哪都不如你,因为你并不知道别人身后有何种背景,也不清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谁可能成为自己的阻碍。
有些大事情都是由一个个小人物推动的,有些人确实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或许没有能力帮助你,但暗处使个绊子似乎没什么问题。就像一个沙粒,虽然小,但是在鞋里它会十分硌脚。
千万也别高估自己,有些人总喜欢把平台的力量当成自己的能力,或许当下别人对你的尊重,只是尊重你现在的身份,身后的平台,当你的名片上只剩下名字的时候,要么你已经成事,要么就是被人抛弃。
真正的强者不屑向弱者证明,弱者由于自卑才会想尽办法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就像博士不屑向初中生证明自己有多丰富的知识道理相同。
所以,你看到的不过是别人让你看到的而已,你听到的只是让你听到的而已。谦虚,和善才是一个人处世智慧。
看得懂“眉眼高低”,别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你释放善意,不一定别人就要接受;你提出质疑,不一定别人就要解答……类似的事情职场上经常发生。
就像“所问非所答”,并不是别人没听懂你的话,而是不愿意继续这个话题,这时最好选择闭嘴,别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否则只能是为难了别人,作践了自己。
“有眼色”是职场人必备技能之一,把事做在别人心坎里,嘴上不说心里暗爽,无形中好感倍增,自然会有下一步的价值交换。
比如,说领导想说但不能说的话,做领导想做而不能做的事,领导顺心,安心,下一步自然会有资源倾斜。
职场上很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就落了下乘,“留白”才会有韵味,大家彼此心知肚明即可。就像一幅画,有“留白”才有无限遐想的可能。
人们总是对“少说多做”有误解,“管住嘴”不是不说,而是说得恰到好处。要知道上级的时间、精力比你的宝贵,没时间关注到所有人。
“不说”对不起自己的付出,“说多”会给人言过其实的感觉。人们总觉得这个“度”很难把握,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说。
事实上,只做了“1”的时候,选择闭嘴,如果做到了“2”那就说“1”,做到了“3”就说“2”……做的越多,能说的话就越多,但一定要比做的少那么一点点,给自己多留些余地。
事情是做出来的,从来不是说出来的。做事是一切的基础,而说话是为了不让所做的事情被埋没。
正确理解“少说多做”的含义,不要把两者分开来看,而是二位一体,相互结合。
混迹职场,不是说混得年头越长,就越有阅历。许多人工作了十年、二十年,只是重复一年的事情。除了空长了岁数,并无任何收获。洞悉职场上这几个规则,才会让脚下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