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怪病怪治——耳内流血症(耳衄)

耳内流血症(耳衄)

广东珠海市杨某,女,66岁。耳内流血5天。患者于6天前左耳开始鸣响,同侧头角偏痛。第二天该侧耳内流血疼痛,鼻涕带红,并感口干而苦,但不思饮,夜寐盗汗淋漓,声低气怯,胸闷不舒,畏寒,四肢清冷如冰,纳少。苔薄腻、色淡黄、质干、脉沉细。过去无耳病史,血压正常。就医治疗3次,根据风热上犯清窍处理,药用桑菊饮加味,外以黄连水滴耳,不效。

患者高年之体,下元不足,真阳不守,火不归源,浮越上炎,气血错乱,阳不摄阴,血溢络外,上出窍道,故有此证。治宜温补摄纳,潜阳入阴,导火归源。处方:制附子、五味子各3克,肉桂2克,枣皮6克,生地、磁石各12克,白芍、茯苓(朱砂拌匀)、胡桃肉各10克,龙骨、牡蛎各15克,沉香1克。药进2剂,耳衄涕红均止。头痛得减,尚有阵作,仍觉口微干,疲乏,腰膝酸软,舌转淡红,苔薄白而干,脉细略弦。淤血已去,肾阳仍亏。治宜滋阴补肾,改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枣皮、山楂,服9剂后,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新中医》1982年第8期杨高隆报道)

鲍某,男,55岁。左耳内往外流血1月余。患者近1个月来,发现左侧耳内出血,点滴而出,血色鲜红,耳内不痛不痒,伴有头晕腰酸,手心灼热,舌红少苔,脉数有力。五官科检查未见异常。诊为“耳衄”。曾服清热消炎药物无效。治当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熟地、龟板各20克,生地、知母、黄柏、丹皮、泽泻、怀牛膝、仙鹤草、女贞子、侧柏炭各10克。进服3剂,耳内出血减少。继服3剂,出血停止,头晕腰酸亦减。随访半年,未见复发。(《黑龙江中医药》1983年第4期)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