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从四个方面,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

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会如何去解决呢?本文作者认为,可以先弄清楚问题、症结、解法、表达,再进行具体的做法。文章阐述了解决问题的逻辑,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在设计工作中、甚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弄清楚:

  • 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症结-导致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 解法-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
  • 表达-怎么把成果告诉别人

比如:

  • 问题-上班老是迟到被罚款,不想这样了
  • 症结-出门前要弄头发花时间
  • 解法-戴帽子(还能变成自己的形象符号)
  • 表达-偷偷在这里用文章告诉大家

或者:

  • 问题-app内的购买转化低,想提升
  • 症结-原来是引导设计看不懂啊
  • 解法-改成用户看得懂的语言
  • 表达-沉淀成汇报材料发给老大

这就带出了文章的大架子,接下来我按四个章节解释一下,每一步是如何做到的。

另外,本文的底层原理来源于《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及若干麦肯锡公开的方法论。而我尝试结合UX行业的经验,用更好理解的结构和文字,让同行朋友们能读懂。把偶尔假装高高在上的方法论翻译简单,是我的愿望。

一、界定问题

1. 为什么要界定问题

为了知道问题究竟是什么,也可以说成:“为什么要做?/ 目标是什么?”,因为是第一步,往小说它决定了后面的动作,往大说它决定了生意赛道。

2. 怎么界定问题

1)列出框架

用来界定问题的框架包括5个要素,为了方便记忆,姑且叫「胖次模型」,如下图:

要素1-旧解法

指现在用来达成目标的手段,可能是一个产品、结构、流程等,比如用来查天气的app、用来运作企业的组织结构、用来产出设计的设计流程、用来达成注册的用户注册流程、用来检查是否感染的验核酸流程。

如果我们是从1到N优化产品A,「旧解法」是产品A的当前版本。

如果是从0到1创造产品A呢,「旧解法」是被使用中的其他产品B/C/D。

先讲「旧解法」,就像故事里的“从前”,比如:从前我们都用QQ来聊天。

要素2-症结

指让「旧解法」失灵的原因。它可能是外部原因,比如对手出现了、技术更迭了、政策改变了、用户变心了、设计趋势变了、企业战略改变了、业务逻辑改变了。也可能是内部原因,比如性能差、某个环节没设计好、某条渠道导入的用户不对劲。在这个阶段,原因可能只是一种粗略的认知,要到第二阶段「诊断症结」的时候,才被真正定义下来。

在故事里,「症结」对应的就是“突然有一天”的情节。从前我们都用QQ来聊天,有一天,微信出现了。

要素3-现实结果

或者叫痛点,打不到车、好难用、转化低、门铃不响、测核酸很麻烦、人太胖、太无聊。某些「症结」让「旧解法」失灵,进而导致了不好的「现实结果」出现。因为高峰期打车人多而的士少,让沿路拦的士的「旧解法」不好使,进而导致了打不到车的「现实结果」出现。

要素4-理想结果

或者叫目标,打得到车、好易用、高转化、门铃响了、测核酸很方便、人苗条、太有趣。

关于目标,有这么些特性:

①往往可以层层拆解

上层就是下层的目标,后面章节要细说的症结、解法本身也是一种要去达到的目标。比如企业目标-业务线目标-项目目标-设计目标-设计策略-设计执行-画一颗按钮,全都是相对下一级而言的目标。

②尽量地清楚

因为越清楚,越好衡量是否达成,相关的知识点是SMART原则,暂不展开。

③不是关于“价值”,就是关于“成本”

变成更多、更高、更快、更强、更好啦,要不就是更省钱、更省时间、更力气啦。

此时可以留意两点:

  1. 「旧解法」有效时,「现实」和「理想」是同一个东西。反之,「现实」和「理想」就分开、出现距离了。
  2. 「现实结果」之所以成痛点,是因为有「理想结果」的对比。身高180cm是不是痛点?对社畜来说不是,对篮球员来说是,因为他们的理想是更高。转化低是不是痛点?理想是高转化的时候,就是痛点;理想是把流量转化到新业务去,就不是。

日剧台词:在生物的环境中,会对生活产生影响的东西是什么?——别人。

要素5-新解法

消除「症结」,把「现实结果」导向「理想结果」的新方法(产品/结构/流程)。它约等于界定问题这一Part,最终界定出来的问题,即“新解法是什么”。为什么是约等于呢,往下看。

2)确定问题

5个要素列出来了,要解决的问题就产生在5个要素里。

情况1:前4个要素都是已知,由要素5「新解法」产生的问题,包括:

  • 新解法是什么?(最常见,记这个就行了,后面的问题都是由此衍生的)
  • 新解法也已知,是否对?
  • 新解法也已知,并且有多个,哪个好?
  • 新解法也已知,接下来具体怎么做?

情况2:由其他要素产生的问题,包括:

  • 「症结」是什么?比如数据莫名暴跌,得先确定症结。确定后才到解法,如果症结是服务器宕机,都不需要产生新解法,把旧解法修复就行了。
  • 「理想结果」是什么?比如⽬前正是从不景⽓⾏业脱身进⼊成⻓性⾏业的机会,但不知道进⼊后会到达什么样的理想结果。确定理想后才到「新解法」是什么。
  • 「现实结果」会不会出问题?竞争对手推出新解法,是不是意味着现实有问题。

好的,尾声做个表格用来总结一下,也算是一个界定问题的工具。

二、诊断症结

1. 为什么要诊断症结

无论上一Part最后确定的问题是哪一类,这一Part都要进一步具体明确「旧解法」身上的「症结」。这个过程也可以叫找原因、找切入点、定义机会、确定问题的具体位置。之后,才能推导消除「症结」的「新解法」,从而到达「理想结果」。

2. 怎么诊断症结

1)列出框架

把「理想结果」摆出来,尽可能列出指向结果的要素并结构化,能分组的分组,能分层的分层。要素们等同于嫌疑人,元凶「症结」藏在其中。

如果你预计「症结」来自解法内部,那么列出来的要素均来自「旧解法」。比如影响app营业额的要素等于购物流程的每个步骤,症结可能是某个步骤。

如果你预计「症结」还可能来自外部,那么还需列出「旧解法」之外的影响要素。比如「理想结果」是解决用户的中午饭,而你的「旧解法」是其中一家可选的午饭餐馆,那么影响要素还包括其他的餐馆,症结可能是其他某家新开的餐馆。

延展一下:如果我们的问题不是回答新解法是什么,而是判断某个已知的新解法好不好呢?那么我们就把这个已知新解法也给拆了。

2)确定症结

因为每个要素都指向结果,所以要素都应该是相对积极的。于是,审视每个要素,消极的、对结果不利的、拖后腿的要素,就是元凶「症结」。

因为诊断的过程像破案,为了好记,画了一个模型,姑且叫「柯南模型」吧。

下面举一些例子。

①流程类框架

比如会员注册流程,结果摆出来先,是“成功注册会员”。再列出指向结果的框架,注册会员的流程,每个步骤是一个元素。最后找出消极的元素,原来是“了解权益”这一步没有展示权益的吸引力,用户没动力;以及“了解规则”这一步,规则交代得不清楚,于是锁定症结。

②结构类框架

比如头痛了,理想结果是头不痛,那么影响因素可能来自身体也可能来自精神,两者可以再拆细。最后确定症结是压力大。

比如我们要评估一个界面的视觉效果,同样是把框架(也就是评价指标)列出来,然后逐个元素看看,把症结找出来。

好了,诊断症结的内容就这么多,记得先列出框架元素(把嫌疑人圈出来),然后评估每个元素,确定症结(元凶)。

三、找到解法

1. 解法是什么

就是针对上一步找到的症结的解药,找到解法,执行妥当,问题就解决了。迟到的症结是刷牙太慢了,解法是不刷了。单身的症结是长得丑,解法是去元宇宙求偶。此时我们会问,为啥解法偏偏得是这个,而不是别的,请看下文(又是熟悉的框架)。

1. 怎么找到解法

1)发散解法

针对同一个问题,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么道路有多少条呢?先发散出来。

2)收敛解法

这一步回答:哪种解法比较好呢?此时先列出评估标准,再评估每一种解法,最终收敛出来最合理的那个(是不是跟上一part评估嫌疑人确定症结类似?)。

不同的情况,评估标准都不一样,但往往包括收益和成本。比如不刷牙这个解法,能保证不迟到的收益,但会付出蛀牙的成本,可能就不是一个好解法。

最终决策逃不出对投入产出比的综合考虑,也就是平衡解法的收益有多高,以及付出的成本有多大(时间、钱、数据、学习、选择成本等)。关于这个道理,俞军先生在《俞军产品方法论》一书里有详细的介绍(关于交易模型),此处纯安利不展开。

综合以上两步,大致又有一个模型,说实话,想到好的idea是很难的事情,此时仅仅是说来简单,所以模型叫「简单模型」吧。

在做UX设计的流程中,发散-收敛的逻辑是会发生在不同环节里的,碰到创意-决策点,就会出现这个菱形。下面以常见的工作流举例,每个菱形后面就是决策出来的解法:

进阶一下,来一个复杂一点的例子。延续上一part会员注册这个例子,当时诊断的「症结」是第2步-用户没动力了解权益,及第3步-用户不清楚规则。

加上岗位分工,逐级产出解法的过程是这样的:

在漫长的工作流中,目标就这么被层层分解下来了,逐渐出现的解法本身也是目标。无论如何,都要抬头看看最初的目标是什么,不然会跑题。

好,到这里,本章节就说完了。回顾一下,如果我们把「诊断原因」的柯南模型和「找到解法」简单模型合在一起,有些朋友是不是有熟悉的感觉?你猜对了,不就是双钻嘛。

四、表达解法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原理来表达

直接跳过了「为什么要表达」,因为表达实在重要到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啊。为什么是金字塔呢?因为读者阅读时,会边读边默默归类,以便理解和记忆。如果作者事先归好类了,并且自上而下呈现,能有效减少读者的负担,这个叙事结构就是金字塔结构。

留意三个构成元素,序言、纵向和横向,你可以想象成一个人,她的头是序言,还有纵向及横向的身段。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

1. 序言-引出结论

1)序言是什么

序言是文章的开头,如果你写ppt,那就是ppt的开头。ta作为一个引子,引出塔尖主题思想(也就是通篇文章的终极结论),同时勾起读者往下读的兴趣。从内容范围看,序言的结尾部分往往就是文章结论。读者读完序言,就知道这篇文章结论是什么/是关于什么的,他要不要读下去。

序言有六个容器,分别是必选项「背景」「冲突」「答案/也就是结论」,以及可选项「疑问」「新的疑问」和「要点」。

下面用几个序言例子来说明:

2)序言的内容哪里来

我们这个章节是关于表达的,也就是事情已经做完了,只差表达了。所以序言只是一种前事的表达形式,并没有新增内容。还记得part1「界定问题」的胖次模型吗?胖次模型的5要素,经过整个事件,分别是什么已经都清楚了。序言就是把5要素,以及part1界定出来的问题,装进序言的六个容器里。怎么装呢?跟界定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系。

如果面临的是最常见的问题「新解法是什么」,这样装:

进阶一下,如果界定的是其他问题,用一张表格来举例,其实也就是装进的对象容器有所区别:

2. 纵向-以上统下

金字塔结构从纵向看,特点是结论先行,每个上一级是结论,下一级就是证明上一级的论据。三级证明二级,二级证明一级,全文最大的结论就是塔尖。比如下图的ppt结构,一级是结论,作为标题先说出来,二级是主要问题和优化建议两个子内容,三级是各自的1234。

3.横向-分组递进

现在我们换个方向,横着来看。横向看,是一组一组的思想,要研究的是思想的类别(分组)及排序(表达顺序)。分成「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类。

1)演绎推理

这是一种线性推理,由前一个思想导出后一个思想,推导到最后,最后一个思想就等于终极结论。如果给金字塔内部加上箭头,是这样的:

右边的例子,是一个常见的「三段论」演绎,顺带延展一下:

三段论是什么?

三段论包括了这三段:

  1. 大前提-对某种现象的表述。e.g.所有人都会死。
  2. 小前提-对大前提句子的主语或谓语所做的表述。e.g.对主语「所有人」的表述,苏格拉底是人。
  3. 结论-以上两种表述同时存在所具有的意义。e.g.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举些例子:

所有鸟都会飞,小明是鸟(描述主语),所以小明会飞。

逻辑相关的信息要放在一起,信息a和b相关(描述主语),所以要放在一起。

反垄断法促进生产,行业协会对人力的垄断阻碍生产(描述谓语),所以行业协会违反反垄断法。

吃苹果能长高,我没长高(描述谓语),因此我没有吃苹果。

三段论的两个诀窍:

①肯定主语。

通过肯定主语来肯定谓语,是对的:

所有鸟都会飞,小明是鸟(肯定主语-鸟),所以小明会飞(肯定谓语-飞)。

But,通过肯定谓语来肯定主语,是错的:

所有鸟都会飞,小明会飞(肯定谓语-飞),所以小明是鸟(肯定主语-鸟)。——小明也可能是火箭。

②否定谓语。

通过否定谓语来否定主语,是对的:

所有鸟都会飞,小明不会飞(否定谓语-飞),所以小明不是鸟(否定主语-鸟)。

But,通过否定主语来否定谓语,是错的:

所有鸟都会飞,小明不是鸟(否定主语-鸟),所以小明不会飞(否定谓语-飞)。——小明也可能是火箭。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通过上面的逻辑,你就能明白,他并没有告诉你,如果你反省了(否定主语),人生就一定值得过啊。

连续的三段论:

金字塔横向的思想如果超过三个呢?其实,还是三段论,连接及简化一下,就变成了「连环推理」。比如:

a公司得到大量业务 > 公司的收入将增加 > 公司的股票将上涨。

这里面其实有两个三段论:

  1. 得到大量业务的公司收入会增加 > a公司得到大量业务 > a公司收入会增加
  2. 收入增加的公司股票会上涨 > a公司收入增加了 > a公司股票会上涨

最后以一份材料结构来结束「演绎推理」:

有问题就要改版 > 因为有问题-why > 所以必须改版-how。

2)归纳推理

先把上一张图换个样子:

是不是简单了一点?这就是「归纳推理」。也就是把横向同一级别的思想按共性归类,共性形成父级思想。

「归纳推理」不像「演绎推理」那么伤脑筋,可以用2个结构2个原则来辅助理解。

结构1-时间结构

是一种线性结构,思想之间的顺序是先后的线性顺序,比如「把大象放进冰箱」里的思想是打开冰箱、放进大象、关上冰箱,同理还有「用户购买步骤」「验核酸流程」。

结构2-空间结构

非线性结构,思想之间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可以灵活看情况排序(当然看情况也等于一种逻辑,别乱排)。比如北上广、问题123、解法123、组织结构abc部门,顺序可以是重要程度、位置、更新时间之类的。

原则1-共性词

思想共性/逻辑共同点成立的信号是,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该组思想。比如苹果、香蕉、草莓分成一类,共性词是水果。打开冰箱、放进大象、关上冰箱分成一组,共性词是步骤。我的男友、她的男友、他的男友的共性词是女友。如果有一个思想,用这个词表达不了,那么这个思想就不能归纳进来,比如我的男友、她的男友、他的男友、他的女友,他的女友不能进男友剧组。

原则2-不重不漏

也就是MECE法则,思想之间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相互独立是必选项,完全穷尽个人觉得就看情况来表达,关键点在于记得问一下自己:为什么我只列出了这些思想,而没有其他思想?举例三个MECE的方法,助你过上滴水不漏的人生:

  1. 二分法:我想你-你在身边时想,你不在身边时也想
  2. 过程法:我想你-过去想你,现在想你,未来想你
  3. 要素法:我想你-想你的肉体,想你的灵魂

这个原则在UX工作上,适合于拆解目标,避免漏掉影响目标的因子,比如拆解GMV目标时,就列出公式,尽量把影响GMV的因子穷尽进来。

为方便理解,上面例子的思想多是词语,可我们实际写作中,更多的思想是句子,那接下来就顺着上面习得的逻辑,在句子的世界里进阶一下,分成父级用来概括的句子和子级里的句子。

①父级句子

对于「演绎推理」,父级句子比较简单,就是子级的最后推理结论。

子级:鸟都会飞>小明是鸟>小明会飞,父级句子就是小明会飞。

对于「归纳推理」,如果组内思想是描述性思想,那么用代表共同的含义的句子。

父级:高效演讲的秘诀;

子级:

如果组内思想是行动性思想,那么父级用行动结果。

父级:通过2件事把明年利润提升19%;

子级:

另外,这里有一些建议,让父级句子更有效:

  • 尽量写结论,别写事件,也别写空话
  • 动宾结构降低阅读难度
  • 单字动词增强标题力量

②子级句子

OK,到此,Part4「表达解法」就完结了,把最初的图再放出来,回顾一下:

然后,写了好多字的整篇文章也要撒花完结了,谢谢阅读,希望对你有绵薄启发。

本文由 @Danis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