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对待老师的讲课,以及书本上的内容,这里就我个人的理解,提出一些看法,供同道们参详,也欢迎同道们一起进行探讨!
前天我针对玉虚呈华推出的练法:书上虽然说了,要掌心微向前凸,但是我为什么认为不必要刻意如此呢?这是根据自我的修持经验,以及对功夫的理解来谈的。
一些循经太极拳的书上也有玉环桩的内容 ,这些内容跟老师在办班教学的时候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是如果大家有买真元宝笈一书,可以认真看一下。后面还有很多内容,如《玉环桩行功中足踏九宫演示》,《玉环桩行功武技演示说要》,这里面玉环桩的练法就出现了一些不同。
比如说前期练玉环桩之时,双掌多呈荷叶掌,也就是五指自然分开,呈爪状。但是到了后面则有其他的变化,如玄机手,也就是金锋掌。
在实际演练的过程中,我还出现过紫阳针,剑指,这些都是顺其自然演化而出。
而在老师壮年时期演练玉环桩的视频与循经太极拳中心演放的视频,风格和动作也有所不同。
老师壮年时期拍的视频近于真元宝笈后面的内容,循缠并用。而循经太极拳中心演放的视频则是以循经为主。
以我的理解,则是现代人心性浮燥,元气也不足,如果直接练循缠之法,不易降伏心性,元气也运转不过来,不易见功。所以老师传授的玉环桩才以循经内敛之法为主要教导内容,让大家尽快地把元气和心性都收敛好,从而快速增长功力,这也是应时而变。
在真元宝笈里面,还有低小架玉环桩的练法,后期出的循经太极拳书因为篇幅的缘故,里面已经没有了这方面的内容,直接是大架玉环桩了。
记得在武当山开班的时候,安徽的一位同道在家坚持每天早晚180个低小架玉环桩,并没有练大架玉环桩。老师在看了他练的功夫之后,直接在操场上教了他另一样功夫(似乎是寒山七式的鹤眠拜斗)。
可见老师是认可他的,如此说来玉环桩并不是一定要练大架才能出功夫,要根据自我的情况来调节。
练玉虚呈华时,老师在书中说:“内功精良者,能以气机外注,随行功之自然有气机吞吐开合,往来劳宫之处。气机外注时,感受者众,能以视之者稀”。
讲到这里,说一个我听到的故事。老师在八十年代到广西弘法,那时条件不好,老师是在一位学友家中与之抵足而眠。
然后早上老师练功之时,有开天眼的同道,看到老师双手推出之时,有一个大火球直飞向天际,然后随着金锋返真,又呼啸而收回,这个大家就当作一个故事来听吧。
玉环桩之水撞金轮,有合抱一球掤捋而起,也有双手分化,各持一球而升,还有双手顺腹胸捋之而上,都是随功夫而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
记得在武当山时,老师在操场上让大家练玉环桩之定式,要求大家玉虚呈华之时,要双手推直,但是在大家正式演练动桩时,却并没有如此要求。
按书中之语,玉虚呈华双手推出之时。“身形前移,同时两手臂向前推去,呈伸展状,曲中求直,切不可僵化。
但是老师为什么又要求大家练定式时,双手要伸直呢?我个人理解是在这个特殊的时间和地点,老师通过以形鉴真,通过这种双臂伸直来让大家元阳贯穿周身,以快速生发阳气。
在课上可以这么练,回家以后就不一定能这么练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
我看到有位同道讲,老师说过,玉环桩要动起来,不能练定式。这位同道是陷入了执着,她只看到了老师说的部分话,却因为见识不足而不能全面地认识玉环桩。
玉环桩是动桩,以动为主是不错的。但是在修习的过程中,可以用定式来增强自我功力,这也是对的。甚至当你功夫到了,用某个姿式当作桩功来修炼,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也未尝不可。
玉环桩是太极拳的根,老师在说循经太极拳的时候,说太极拳是由混元球演化而出。而玉环桩属于太乙混元的功夫,混元练气,太乙修仙。
在练玉环桩久后,不仅仅是在双手抱球的时候,有那个球。在其他的动作里面,手分开的时候,球也无处不在。也就是说,两个手中会各有一个球。具体的修为可以详参《真元宝笈》太乙混元球中的内容。
老师的话,老师的书,要认真读,认真思考,要认真对待。因为有时简单一句话,里面有许多真知灼见,可谓微言大义。
但是有时又不能太认真,因为老师说的,写得很多内容,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人的,因此不能以偏概全。
说个最明显的例子,在九十年代初,国术交流里面写了一段老师的话,说大家不要总想当徒弟,当好学生就行了,好多徒弟懂的功夫远不如学生学得多。
但是2000年以后,武当山开班的时候,师父又说了,学生呢,就是学习知识,功夫呢,有时练一下,有时不练。徒弟呢,是要列入门墙的,是能得到真正传承的(注:加引号的,是老师的原话。像这种表述的,不是原话,大致意思如此。具体内容可以看老师的讲课记录,北京循经太极拳中心有视频,有课本)。
老师早年讲课呢,内容整理得很齐全,每一步都讲得很清楚,可是有的人在课上听到了,第二天就传到网上去了,这是乱法。
于是后来老师讲课时,就把很多好内容给掺在课堂里面讲了,你要想学,得认真听。
可能有一些同道是专修太极豢”云手“的,练到一定时间后,就要记得及时进修其他的内容,不能始终只练云手,这样功夫不容易精进(具体内容问教自己的老师,也可以看老师的讲课记录,北京循经太极拳中心有视频,有课本)。
老师出的书,很多该讲的都讲了,没怎么藏。但是呢,有些内容是前后顺序颠倒的,如果有人按照书里的顺序去练,是很难练出来功夫的。比如说真元宝笈里面,元明八戒在小炼形之前,你要是不练小炼形直接先练元明八式,那么就很难练。
同样的,如果练混元球,有人也按书上的顺序练,也练不出来。
更何况有些内容,由于书本篇幅有限,不能详细写,这些都需要老师仔细教导,言传身授,才能更快地取得进步。
所以想学好丹经武学,最好还是交学费,找老师一步步地练,这样才有机会进入正宗的大门。北京循经太极拳中心有固定的教学场所,这是非常好的机缘。如果因条件有限,不能上北京的,也尽量在当地找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在练功之余,也要多跟同道交流,不懂的地方也要多请教老师,只有这样才能更快进步。只有当你进入到潜气内循的境界之后,练功才开始从苦进入到乐。如果练功始终只有苦,是练不下去的。
只有你体内的真气得到启动了,这时多看书,多听老师的课,明白了许多道理,再去练功,体内的真气随着你的动作而产生相应的流动,身体处于一种轻灵暖融的状态,这时练功就有乐趣了。
这样对于功夫,也就不会没有什么大的疑惑,不会老想着,噫,我的的动作对不对啊?姿势哪里不到位?动作的速度合适不?这时都没有了,只管练就是了。
因为以心行气,务令顺遂,只要心中安静下来,气推形动,行功的动作,姿势,速度尽在自我把握之中。
以前我写过的一些文章,说金顶沉锋的时候,可以用两边肾俞穴,或两腿的阳经,或脊椎的自我感受来调节自我的动作,来分析功夫练对没有。
这是有为之法,因为我原来后天的执念是比较重的,动作,功夫已经走偏了,就需要以偏制偏,从而快速地调整自己。这时你不能说,我要无为而练,你的动作已经偏了,形体会引导气机运转,你要是再无为而练,这错误的气机也只会按照原来的轨迹运转,继续错下去,这时就得用有为的意念和方法来调整。
当然,在你把动作基本上调整得差不多了(或者说并不需要在行功中始终这样调整。一般来说每天在练功中有意识地调整几次),然后就可以什么都不想的去练了,这种清静无为的练法才能够让功夫得到长进。
我们读书,持颂功谱,不能读完了就完了。要去思考,去揣摩,并且结合功夫去体悟,这种是有为,但是功夫是从有为进入无为的。
如果一味地只想无为,读书是读书,功夫是功夫,不用书上的内容去指导功夫,不用功夫去难书本上的内容。那么功夫和读书就分开了,就不是丹经武学了。
有的同道,天天讲修心,但是不练功夫,这是向社会上的散流学习。丹经武学为什么要有这么多详细的功夫?因为修心也是要有具体法门的。
不是你坐在那说修心,天天说着就有用。丹经武学的前身又叫真元修真法。在九脉合真里面,有道有儒有释,为什么要以真元为名?因为三教共尊太上,以太上为祖。
包括心性也是以元气为根本,心藏神,修心的根本目的其实是为了修神。神由什么而来,按社会上广传的说法,是神由气来,气由精来(练精化气,练气化神)。
在宗风里面,则进一步提出神生于金,金生于玉。玉是什么?守身如玉,玉就是身体,就是精。如果不讲具体的练形,练气的方法,光只讲心性,那就是无源之水,长久不了。
只修性 不修命,此是候选第一病。但是同时又有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的说法。怎么看?炼神为上,炼气为上,炼形同样为上,这是老师的教导。
形不动,精自固;心不动,气自圆;意不动,神自灵。这是修真图上的警示,也是我们修真的指导。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