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长一段时间来,看了许多汉唐后的方书,觉得很多方子还是很好的,它们都有经方的风范,只不过是当时的作者没有用六经去驾驭它们罢了,我想如果用六经的思路去驾驭后世一些方子,是不是处理一些病人更加得心应手,临证愈久,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伤寒只是给了你一个全是空槽的装备,只是给你定了大法,你还需要去把空槽填上,我见到过许多医家、老师、前辈,他们有时候总是说,自己搞经方的,但是我跟他们交流的时候,总是觉得他们不够单纯,他们学习后世的理论,总是没法用六经去驾驭,内化到六经,在临床上甚至对一个病人的治疗冒出来两种冲突的思路,我目前觉得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所以目前自己在学习后世的理论的时候,尝试将它们并到六经的体系中,目前来看,并不是一件难事。
1.上热下寒
此症上焦火盛,吐痰如涌泉,面赤喉痛,上身不欲盖衣,而下身冰冷,此上假热而下真寒也。方用:
附子(一个) 熟地(半斛) 山萸(四两) 麦冬(一两) 茯苓(三两) 五味子(一两) 丹皮(三两) 泽泻(三两) 肉桂(一两)
水十碗,煎三碗,探冷与服。二渣再用水三碗,煎一碗,一气服之,立刻安静。此上病下治之法也。
这个方子跟金匮肾气丸很像,山茱萸附子肉桂丹皮泽泻茯苓熟地,只不过把桂枝换成了肉桂,去掉了薯蓣加入了生脉饮的方干,桂枝和薯蓣(主治头面游风)都可以解表,那么这个方子就失去了解表的功效,加入生脉饮的方干就可以看做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表证消失,出现了虚热的转归
2.痿症
不能起床,已成废人者,此乃火盛内炽,肾水熬干。治法宜降胃火而补肾水。
方用降补汤:
熟地 元参 麦冬(各一两) 甘菊花 生地 沙参 地骨皮(各五钱) 车前子(二钱) 人参(三钱)
水煎服。
痿症
人有两足无力,不能起立,而口又健饭,少饥则头面皆热,咳嗽不已,此亦痿症。方用起痿至神汤:
熟地 元参 山药 菊花(各一两) 当归 白芍 人参(各五钱) 神曲(二钱) 白芥子(三钱)
水煎服。三十剂而愈。
这两个方子是差不多的,傅青主理解的治痿独取阳明,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总体就是清热补津液补虚,只不过这两个方子在六经下偏阳明,地黄是一个一定要用的药,补虚清热生津液无可替代,类似的在千金方里衍生出很多阳明合并三阴的转归,比如
千金干地黄散
肾气虚寒,阴痿,腰脊痛,身重缓弱,言音混浊,阳气顿绝
生干地黄五斤 苁蓉八两 巴戟天八两 麦门冬八两 五味子八两 干姜五两 茯苓八两 白术八两 甘草八两 牛膝八两 杜仲八两 车前子五两
上药治下筛,每服方寸匕。
阳明和三阴的合病
3.阴虚下陷
凡人阴虚脾泄,岁久不止,或食而不化,或化而溏泄。方用:
熟地(一两) 山药 山萸 白术(各五钱) 茯苓(三钱) 升麻(三分) 肉桂 五味子 车前子(各一钱)
水煎晚服。
此方纯是补阴之药,且有升麻以提阴中之气,又有温湿之品,以暖命门而健脾土,何至溏泄哉?
可以理解为阳明太阴合病,山药白术茯苓熟地肉桂,主要是参考这样的配伍去对治一些疾病,虚热的基础上起来水饮和虚寒,虚热是首位,明显有余的水饮,胃系疾病比较多,阴虚夹湿热,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4.阴寒无火
方用:
肉桂 柴胡(各一钱) 熟地(一两) 附子 白术 人参(各三钱)
水煎服。
二方治阴之中,即有以治阳;治阳之中,即藏于补阴。
这个方子是很有意思的,抛开柴胡不看,全是治三阴的药,加上一个柴胡,就和少阳联系起来了,在跟谢师哥交流后,我在临证中不断体会少阳和厥阴这俩东西,发现有的病人,明明全是三阴的症候群,用药却怎么也不管用,一加进去四逆散,立马见效,他们并不是有所谓的口苦咽干目眩等柴胡证,往往是性格,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让他们的体质逐渐牵扯到少阳,他们或脾气急躁,或过于内向封闭自己,或过食肥甘油腻,或生活压力过大等等,可以参考黄煌老师的体质学说,这里简单提一下,以后有机会再说
5.精滑梦遗
此症人以为肾虚也,不独肾病也,心病也。宜心肾兼治。方用:
熟地(半斛) 山药 肉桂 鹿茸 炒枣仁 远志 杜仲 柏子仁 破故纸 五味子(各一两) 山萸 白术(各四两) 人参 茯苓 麦冬 白芍 巴戟 肉苁蓉(各三两) 紫河车(一副) 砂仁(五钱) 附子(一钱)
蜜丸,早晚白水送下五钱。
此方用熟地、山药、山萸之类,补肾也;巴戟、肉苁蓉、附子、鹿茸,补肾中之火也,可以已矣。而又必加人参、茯苓、柏子仁、麦冬、远志、枣仁者,何也?盖肾火虚,由于心火虚也,使补肾火不补心火,则反增上焦枯渴,故欲补肾火,必须补心火,则水火相济也。
补精温阳,算是个厥阴方吧,适合于阴阳两虚的病人,这样的病人,舌苔一伸出来,舌是偏红无苔的,但是表面又水滑,单纯偏红无苔阴虚(阳明灼伤津液),一水滑就牵扯到阳虚了(三阴)
6.老痰
凡痰在胸膈不化者,谓之老痰。方用:
柴胡 茯苓 甘草 陈皮 丹皮 花粉(各一钱) 白芍 薏仁(各三钱) 白芥子(五钱)
水煎服。
此方妙在,白芥子为君,薏仁、白芍为臣,柴胡、花粉为佐使,老痰无处可藏,十剂而老痰可化矣。
这个很有意思,因为柴胡的存在,这个痰就牵扯到了三焦焦膜,读者可自行意会,可看一些姚梅龄老师对三焦焦膜病的论述,自有鉴别点。
7.水泛为痰
肾中之水,有火则安,无火则泛。倘人过于入房,则水去而火亦去,久之则水虚而火亦虚,水无可藏之地,必泛上为痰矣。治之法,欲抑水之下降,必先使火之下温,当于补肾之中,加大热之药,使水足以制火,火足以暖水,则水火有既济之道,自不上泛为痰矣。方用:
熟地(一两) 山萸(五钱) 肉桂(二钱) 牛膝(三钱) 五味子(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痰下行矣,二剂而痰自消矣。
这个方子傅青主的意思就是下焦真阳不足,真阴上泛为痰,我倒觉得不必这么麻烦,按照傅青主的思路,完全可以肉桂熟地,笔者也曾治一病人,痰怎么咳也咳不净,感觉从嗓子里一直往上泛,让他嚼了几天肉桂就好了,归到六经就是少阴里病,伤寒方的功底
8.中气又中痰
中气中痰,虽若中之异,而实中于气之虚也。气虚自然多痰,痰多必然耗气,虽分而实合也。方用:
人参 甘草(各一两) 半夏 南星 茯苓(各三钱) 附子(一钱)
水煎服。
人参原是气分之神剂,而亦消痰之妙药;半夏、南星,虽逐痰之神品,而亦扶气之正药;附子、甘草,一仁一勇,相济而成。
一个理解思路就是人参体质的基础上起来了痰饮,这样的病人极度消瘦、食欲不振,多表现为消瘦或枯瘦,肌肉萎缩,而且肤色干枯缺乏弹性,没有健康人应有的红光,有皱纹;语声低微。腹部扁平而硬,又兼心下部不适,食欲不振,口干、舌面干,舌质必嫩红而不坚老,舌色不绛,脉象多见沉、伏、微、弱。小腿较细而腓肠肌不够发达或萎缩,并用肌肉较为松软;容易出现头昏眼花、气短或疲乏无力。这类患者大多患有重大疾病,如肿瘤、贫血等,或者重要脏器有损害,或手术、过劳后,大量出汗,反复呕吐、腹泻导致营养不良以及饥饿等诱因。
9.寒邪犯肾大吐
寒入肾宫,将脾胃之水挟之尽出,手足厥逆,小腹痛不可忍,以热物熨之,少快,否则寒冷难支,人多以为胃病,其实肾病也。方用:
附子(一个) 白术(四两) 肉桂(一钱) 干姜(三钱) 人参(三两)
水煎服。
此药下喉,便觉吐定,煎渣再服,安然如故。
太阴少阴合病,我觉得理中汤合四逆汤更好,按照药证吴茱萸
10.寒吐
此症若降寒,则又引入肾而流于膀胱,必变为遗尿之症。法宜散寒止吐。方用:
白术(二两) 人参(五钱) 附子 干姜(各一钱) 丁香(五分)
更上一个方子差不多,药证吴茱萸
水煎服。
此方散寒而用补脾之品,则寒不能上越,而亦不得下行,势不能不从脐出也。
11.胃吐
此症由于脾虚,脾气不得下行,自必上反而吐,补脾则胃安。方用:
人参 茯苓(各三钱) 白术(五钱) 甘草 肉桂 神曲 半夏(各一钱) 砂仁(三粒)
水煎服。
此方治胃病,以补脾者何也?盖胃为脾之关,关门之沸腾,由于关中之溃乱,欲使关外之安静,必先使关中之安宁。况方中砂仁、半夏、神曲等味,全是止吐之品,有不奏功者乎?此脾胃两补之法也。
神曲砂仁白术是可以祛湿的,中焦有湿阻,单纯利水温阳效果不好,这样的病人就是常年的三阴体质,但是呢,又喜欢吃一些不容易消化的东西,是这么一种情况,舌苔是偏白腻的,三阴夹湿,昨天刚刚见到一个这样舌苔的师妹,觉得这个方子加减挺适合她
关于神曲可以参考这个论述
《嘉祐本草辑复本·米部卷第十九》:“曲、味甘,大暖。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癥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令人有颜色。”
12.反胃
人有食入而即出者,乃肾水虚不能润喉,故喉燥而即出也。方用:
熟地(二两) 山萸 茯苓 麦冬(各五钱) 山药(一两) 泽泻 丹皮(各三钱) 五味子(二钱)
水煎服。
此症又有食久而反出者,乃肾火虚不能温脾,故脾寒而反出也。方用:
熟地(二两) 山萸(一两) 山药(六钱) 泽泻(二钱) 茯苓 丹皮 附子 肉桂(各三钱)
水煎服。
13.肾寒吐泻,心寒胃弱
此症由于心寒胃弱,呕吐不已,食久而出是也;下痢不止,五更时痛泻三五次者是也。人以为脾胃之寒,服脾胃之药而不效者何也?盖胃为肾之关,而脾为肾之海,胃气弱,不补命门之火,则心包寒甚,何以生胃土而消谷食?脾气弱,不补命门之火,则下焦虚冷,何以化饮食而生精华?故补脾胃莫急于补肾也。 方用:
熟地 茯苓 人参(各三两) 山萸(二两) 山药(四两) 附子 肉桂 五味子(各一两) 吴萸(五钱)
蜜丸,每日空心白水送下五钱。
12、13可以连起来说,方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核心思想,就是治脾胃要温肾,就是治太阴要温少阴,太阴归到消化系统,少阴归到内分泌系统,激素与消化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皮质激素可以促进消化,性激素也可以促进消化。小剂量质激素是能开胃的,而大剂量皮质激素败胃。性激素与消化的关系,雄激素与孕激素有促进消化液合成的功能,比如雄激素多的男性一顿吃五碗,女性一顿吃一碗,因为原则上男性总是比女性要强壮一点,吃的多一点,长的壮一点,男性的雄性激素高,雄激素能促进消化。孕激素能够改善食欲,所以女性怀孕时特别能吃,孕妇一人吃饭养两个,她肚子里面还有一个,所以孕激素能改善食欲。西医治疗食欲不振就用甲地孕酮或者甲羟孕酮,如果食欲不好的患者,用白术等健脾药不见效时,说明这个人有肾虚,可在白术的基础上加小剂量附子促进雄激素分泌,再加小剂量的甘草,补充皮质激素。类似的方子在《金匮要略》里是近效术附汤
《近效方》术附子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参看原文,自能体会
14.血臌
此症或因跌闪而瘀血不散,或忧郁而结血不行,或风邪而蓄血不散,留在腹中,致成血臌,饮食入胃,不变精血,反去助邪,久则胀,胀成臌矣。倘以治水法逐之,而症非水,徒伤元气;以治气法治之,而又非气,徒增饱满。方用逐瘀汤:
水蛭(此物最难死,火烧经年,入水犹生,必须炒黄为末,方妥) 雷丸 红花 枳壳 白芍 牛膝(各三钱) 当归(二两) 桃仁(四十粒)
水煎服。
一剂血尽而愈,切勿与二剂,当改四物汤调理,于补血内加白术、茯苓、人参,补元气而利水,自然痊愈,否则恐成干枯之症。辨血臌惟腹账如臌,而四肢手足並无臌意也。
瘀血的治法,伤寒已经给出了思路,水血同病的治法
15.中风不语
人有跌倒昏迷,或自卧而跌下床者,此皆气虚而痰邪犯之也。方用三生引:
人参(一两) 半夏(生) 南星(生,各三钱) 附子(生,一个)
水煎灌之。
可以同“中气又中痰”一个理解思路,三生饮古今医家论述众多,笔者提供一种思路而已
16.胸背、手足、颈项、腰膝痛
筋骨牵引,坐卧不得,时时走易不定,此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或令人头痛,夜间喉中如锯声,口流涎唾,手足重,腿冷。治法用控涎丹,不足十剂,其病如失矣。
痰饮水湿的治法,控涎丹治的水湿是无法被诸如茯苓白术半夏调动的,只能去攻逐,类似于水池里的废水再也无法被净化,只能强行扔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
古代剂量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晒干。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疾猛气实,加丸数不妨,其效如神。
凡人忽患胸背、手脚、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俗医不晓,谓之走注,便用风药及针灸,皆无益;又疑是风毒结聚,欲为痈疽,乱以药贴,亦非也。此乃是痰涎伏在心鬲上下,变为此疾,或令人头痛不可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睡涎,手脚重,腿冷痹,气脉不通,误认为瘫痪,亦非也。凡有此疾,但以是药,不过数服,其疾如失。
17.疮毒
方用如神汤:
银花 当归 蒲公英(各一两) 荆芥 连翘(各一钱) 甘草(三钱)
水煎服。
头面上疮
方用:
银花(二两) 当归(一两) 川芎 甘草(各五钱) 桔梗 蒲公英(各三钱) 黄芩(一钱)
水煎服。 二剂痊消。
头疮不可用升提之药,最宜用降火之品,切记之!
身上手足之疮疽
方用:
银花 甘草 蒲公英(各三钱) 当归(一两) 牛蒡子(二钱) 花粉(五钱) 芙蓉叶(七片,无叶用根)
水煎服。
统治诸疮
方用:
花粉 甘草 银花 蒲公英
水煎服。
二剂痊愈。 此方消毒,大有其功,诸痈诸疽,不论部位,皆治之。
这涉及到疮疡的治法,这个很有意思,可以提一下
《青囊秘诀》
阳症之形,必高突而肿起;阴症之形,必低平而陷下。阳症之色必纯红,阴症之色必带黑。阳症之初起必痛,阴症之初起必痒。阳症之溃烂必多脓,阴症之溃烂必多血阳症之收口,身必轻爽;阴症之收口,身必沉重
《青囊秘诀》对外科疮疡的阴阳形候,总结的是最好的。凡是疮疡,高突肿起的厉害,红肿热痛,溃烂而脓液黄稠,愈合收口也很顺利,身体随着收口愈合,逐渐恢复清爽。这个情况,表现的阳证,一般是三阳病多见。而三阴病,表现的正相反,疮疡表现的是不高起而低平塌陷,漫肿而边界不清,疮面惨白或灰黑,一般无局部发热脓水清稀臭败,或多流败血,局部麻痒。不愿意愈合,久不收口,身体感觉沉重不清爽。因为他本身体弱,气血不足,要收口长肉的时候,是要消耗气血的。
《青囊秘诀》
至于变阴变阳,亦以此消息之,断断不差矣。倘见红肿而高突者,乃阳症之痈也,乘其内毒初起,毒尤未化,急以败毒之药治之,可随手而解也。发背而至于横决者,皆因循失治,以至于破败而不可救,阳变阴者多矣。救痈如救火,宜一时扑灭,否则延烧屋庐,不尽不止,切勿见为阳症无妨,而轻缓治之也。
阳证容易治愈,尤其是初起的时候,或者用升散的败毒药,或者用攻下的排脓药,可以立竿见影,应手而愈。如果治疗不及时,耗上了气血,会入里而转阴,就不好办了。还有一种,就是三阴疮疡,经过治疗而转为阳性的,这是好现象,说明脱离了危险,会马上痊愈。
《青囊秘诀》
参芪等补卫气;归胶益营血;金银花等清;荆、防等散:硝、黄等攻
这条很好,指出了用药法要,完全与经方六经吻合
傅青主给出的都是阳性疮疡,在这我再次补充《青囊秘诀》的原文,供读者参考,读者可自行揣摩傅青主的治法
发于阳而作痛,内外俱用泻味,自易成功。
发于阴而作痒,此纯病于阴也,内外俱补。
初肿之时,肿而高突,赤作痛,是阳邪毒盛,病在表实。主散臣补。
如肿而坚硬深痛,亦阳邪毒盛,病在里实。主攻臣补。
表实可散,里实可攻,攻散之中,略兼用补,则在表者不至入里,而在里者必易发表。
倘肿不甚高突,虽掀赤作痛而少衰,此阳邪毒衰,病在表虚。主补臣散。
如肿虽坚硬,痛不甚深,此阳邪毒衰,病在里虚、主补臣攻。
表虚不可纯散,里虚不可纯攻,攻散之中,重于用补,则表虚者力能托外,里虚者力能出内。
若已溃之后,犹然肿硬焮痛,发热烦躁,大便秘结,疮口坚实,此阳毒未化,乃邪实,尚宜补而兼散。
倘脓大出而反痛,疮口久而不敛,发热口干,脓水清稀,肿下软漫,此阳毒已尽,乃正虚,切戒散而必补。
阴症之疮疡,毋论未溃之前与已溃之后,皆宜用补。岂特必宜用补,尤宜大补为急,而不可用些小之补药。
不知道读者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了没,《青囊秘诀》给出的治法,全都是纯阴纯阳的治法,没有三阳和三阴合病的治法,这个其实是有的,而且一些症状很有意思,发于三阳而痒的,这是说明在阳性疮疡的基础上出现了三阴虚寒证;发于三阴而作痛的,说明三阴证中牵扯到了三阳,对于后者,可以参考这个方子
《青囊秘诀》
人有背心发瘰痒甚,已而背肿如山者,隐隐发红晕如盘之大者,此阴痈初起守六经之形象也,最为可畏,非前症阳痈可比。盖阳症有可救之术,而阴岂无可生之理,亦在救之得法否耳。盖阴痛之症,必正气大虚,邪得而入之也。设正气不虚,邪将安入?聘故救阴痈之症,必须大用补气补血之药,而佐之散郁散毒之品,则正旺而邪自散矣。
变阳汤
人参(二两)黄芪(二两)附子(一钱)黑荆芥(三钱)金银花(八两)天花粉(五钱)甘草(五钱)白芍(一两)柴胡(二钱)当归(二两)——笔者补充
水十碗,煎汁二碗,先服一碗后,少缓,再服一碗,服后阴必变阳而作痛;再一剂而痛亦消,再服一剂而痊愈,竟消灭于无形也。
至于前者,读者可根据原文自行参悟,治法颇多
18.吐
此症虽胃气之弱,亦脾气之虚。小儿恣意饱食,不能消化,久之上冲于胃口而吐也。方用止吐速效汤:
人参 白术(各一钱) 砂仁(一粒) 茯苓(二钱) 陈皮(二分) 麦芽(五分) 半夏 干姜(各一分) 山楂(三个)
水煎服
讲到这,我想你大概已经明白我的思路了,这个方子就留给读者思考吧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