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十二经络形成了一张纵横交错、沟通内外的大网,有联络脏腑、运行气血和抵御外邪的作用。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会出现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的反应物。这就是经络养生的神奇之处,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的介绍关于十二经络的相关知识。
目录
1、十二经络有哪些 2、十二经络运行气血
3、十二经络按摩缓解夏季疲劳 4、十二经络腕踝颈按摩
5、十二经络戒指按摩 6、十二经络肾脏保健
7、十二经络拍打法改善睡眠 8、十二经络按摩活血祛瘀
十二经络有哪些
人体经络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十五络脉,以及浮络、孙络等组成,这些部位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临床上就是根据对这些病理变化的检查。来找出疾病的病因、病位及治疗此疾病应找准的穴位的。
人体内的经络有哪些
人体内的经络一般可以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在西藏密宗功中描述的中脉。
其中,十二经脉是指胆经、肝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这十二经脉连接了人体内部心、肺、肝、脾、肾、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等五脏六腑中的正气。
并且使这些内脏能够按照十二时辰的变化,自然而然地进行周天运转。
十二经脉在每一个正常的人体内都是连通的,具有运行气血、连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的功能。
除了十二经脉,人体经络中还有另外一个类别,那就是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这八条经络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既不直属于人体内的脏腑,也没有表里的配合关系,所以被称为 “奇经”。
十二经脉在人体内是与脏腑相连接的,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组合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十二经脉互为表里,生理上联系紧密,相互之间可以影响,在治疗疾病时,要综合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和内脏相连,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
到肝经为止,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无休止的循环系统。
十二经脉的畅通可以让整个身体的气血得到滋养,保持身体血气畅通。
十二经脉在人体内部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灵枢。逆顺肥瘦》中的说法:“手之三阴,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与手三阳经相交;
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相交;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与足三阴经相交;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胸腔,与手三阴经相交。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
同时,如果身体受到外邪或者脏腑功能失调,都会使经络产生病变,影响身体健康。直到现在,医学界还在广泛地应用经络作为诊病依据,对治疗疾病有着积极作用。
十二经络运行气血
各脏腑脉象均在左右寸口按经脉循行路线长短和脏腑位置呈规律性分布。
按照脏腑位置和经脉路线可以准确把握疾病所在脏腑及经脉。
六淫邪气侵袭、脏腑先天禀赋不足,以及气候、饮食、情志等因素均可影响经脉循行,从而影响寸口脉象变化。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五脏六腑各有两条经脉呈对称分布。
根据经脉循行路线的长短及所经上、中、下三焦,各脏腑脉象均在左右寸口按经脉循行路线长短和脏腑位置呈规律性分布。
若脏腑经脉受外邪侵袭、内生病邪或由其他经脉传到本经时,均有相对应的脉象变化。
肺朝百脉,有统帅百脉显于寸口的作用。同时,肺又主气,脏腑经脉以无形之气而循行周身。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面而下络其对应脏腑,五脏六腑经脉都经过肺或肺系,肺统帅诸经脉亦显于寸口。
正常人的脉象,三部均有脉,一息四或五至(相当于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
尺脉沉取而有力,并随生理活动及气候环境的不同而出现相应正常变化。
肺脉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位浅。其经脉从肺走手,在寸口所对应的脉位亦浅,脉位在左右手的寸部。
正常肺经脉象与其他经脉之气在寸部的显现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协调有序。
当肺有病邪传至经脉时,左右手的寸部根据病邪的不同而有相对应的变化。
若风寒袭肺,经脉受风寒而拘紧,故左右手寸部均见浮紧;若风热袭肺,风热邪气传至经脉,经脉受热而动,故左右手寸部脉象均见浮数。
心脉
心居于胸中,在心之下,外有心包,心与心包经均从胸走手,经脉循行路线较短,心虽位居上焦经络,但在肺之下。
正常心和心包经脉象节律一致,和于诸经脉脉搏,协调有序,始于关部,至于寸部。
当心或心包经之病变传至经脉时,在寸口的关部和寸部均有相对应的脉象变化。
由于心肺联系紧密,心或心包的寸部脉象受肺的影响较大,导致寸部和关部脉象有时并不一致。
若寒入心脉,心阳不振,心包经脉阻,左右手关部至寸部则见脉细涩;若心包经有热,左右手关部至寸部则见脉细数;
若心包经热邪传入肾经时,寸、关、尺脉均见细数;若心阳虚衰,鼓动无力时,左右手寸部至关部脉象均较弱;
若心阳虚衰累及太阳、阳明经脉时,寸关尺脉象均沉;若心阴亏虚,虚热内扰,心经虚热而动,则左右手关部及尺部均见细数。
脾胃脉
脾胃居于中焦,胃经经脉从头走足,循行路线经过上、中、下三焦,其经脉多气多血,本经或他经传变时脉象显寸关尺三部。
正常胃经脉象,三部均从容和缓。若寒邪袭胃,邪气入经脉时,左右手寸关尺脉象均沉缓;
若胃火旺盛,热入阳明经脉时,三部脉象则均滑数;若太阳经中风后未治愈,入里传至阳明经,三部脉象均浮缓;若肝经热邪传至阳明经脉,则左右手三部脉象均缓中有弦。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至于舌本,散舌下,经脉路线通过三焦,脉位在寸关尺,太阴脉在内,脉位较深。
若脾气虚弱,经气不足,则左右手三部脉均缓弱;若寒邪入太阴经脉,则三部脉沉迟无力;若湿邪入太阴脾经,则三部均缓。
肝胆脉
肝胆位居中焦,肝经起于足大趾,上行至巅顶与督脉相会。
所行路线经过上、中、下三焦,所对应脉象在左右手三部,厥阴经脉在内,其脉象特征以弦、细为主。
若肝经阴虚火旺盛,则脉象左右手三部均弦数;若肝血虚,则三部脉象均弦细;春至,阳明未升,肝气始发,则三部脉象皆应指如弦。
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行于侧面,经脉路线所行经过上、中、下三焦,正常胆经脉象柔和有力;若胆经湿热,则三部脉象均弦数。
肾脉
肾居下焦,其位深,为人体阴阳之根,先天真气之所系,元阴元阳之所寓,其经脉起于小趾下,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过腹达胸,贯肝入肺,循喉咙,挟舌根。
肾经从下焦至上焦,在寸口脉象始于尺部,至于寸部。正常肾经脉象在内应指较沉,脉位较深,为诸脉之所系。
若肾阴虚火旺时,虚火至经脉,则左右手三部均细数;肾阳虚衰,经脉受寒,则寸关尺均沉细无力;
肾居下焦,故其脉象均以尺部较明显。此外,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行于人体阳面,下行至足。
其经脉循行路线长,覆盖面积大,与督脉分布于背,所对应脉位在左右手寸、关、尺三部。
正常太阳经脉脉象在表,轻微浮滑,和于诸脉,缓中有浮。风寒邪气袭表,经脉受寒,三部脉均浮紧;
风热袭表时,三部脉均浮数;风邪袭肺后,传至足太阳经脉,由寸口浮脉变为寸关尺皆浮。
大小肠脉
大肠,小肠均位居腹部,经脉循行路线较短,覆盖面积较小经络,不易受外邪侵袭,又为空腔脏器,化物而不藏,其病邪多以传变为主。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又下行缺盆入大肠,所行路线经过上中下三焦,脉位在左右手三部。
若大肠湿热,湿热至经脉,则左右手三部脉象均滑数;
因大肠在下焦,若太阳经脉风邪未愈,传入大肠经时,则三部均浮缓;小肠位于下焦,手太阳小肠经从手走头,又下络大肠,其经脉经过上中下三焦,若心火下移小肠,则左右手寸关尺三部均细数。
此外,六淫邪气侵袭或脏腑先天禀赋不足,以及气候、饮食、情志等因素均可影响经脉循行,从而影响寸口脉象变化。
肺在上焦,经脉循行较短,脉象受其他脏腑经气及脏腑病变影响较小,故寸部脉象反应肺部病变比较明显;
肾、膀胱、大肠、小肠位居下焦,脉位虽在三部,但尺部应指比较明显;肝胆、脾胃位居中焦,故关部应指比较明显。
总而言之,按照脏腑位置和经脉路线可以准确把握疾病所在脏腑及经脉。一得之见,与诸君商榷。
十二经络按摩缓解夏季疲劳
用中医经络穴位的方法,将手部三个穴位,合谷穴、内关穴、手三里按一按,摸一摸,就能有效缓解夏季疲劳。
合谷穴
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
就是因为它的位置在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在其中而得名。
取穴:拇指和食指成45度角时,骨头延长线的交点即是此穴。
主治:头面五官疾病、疼痛等。
内关穴
内关穴,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又称为“两筋间”。
俗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内关穴就是这样一个把持人体经络的“关卡”。
这个“关卡”有什么作用呢?内关穴的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还有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
内关穴所处经络叫做心包经,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它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是由体表注入体内,用于疏导水湿。
按摩内关穴能缓解胸闷症状,就连打嗝也可用这个方法止住。
取穴:腕横纹上两寸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胸闷、打嗝等。
手三里
俗话说:“手足无力取三里。”这话是说,如果肢体困重乏力,可以按摩这个穴位来缓解症状。
手三里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金鉴》里有相关描述:“主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等证。”
手三里穴的气血运行是这样的,天部的水湿云气沉降于地,地部的水液一部分渗入脾土之中,一部分气化上行曲池穴。
它有润化脾燥、生发脾气的功效。
取穴: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二寸,按压有轻微痛感。
主治:腰痛、半身不遂、齿痛、喉肿、感冒、乳腺炎。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