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鼓楼经验窦晓坛教授:除菌后胃早癌内镜诊断

鼓楼经验窦晓坛教授:除菌后胃早癌内镜诊断

除菌后胃早癌内镜诊断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

窦晓坛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减少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发生,这一观点已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但除菌后仍有一部分胃癌发生。本文对除菌后胃炎、除菌后胃癌特征、危险因素、白光及图像增强放大内镜下特征进行阐述。

表面覆盖低度异型/正常上皮导致胃炎样外观是除菌后胃癌的典型特征,这一特征使除菌后胃癌发现困难。内镜白光下表现为萎缩区域出现小的、发红、扁平或凹陷性病变,放大内镜下部分边界欠清晰,微结构异型性低。男性、萎缩肠化、晚期除菌是除菌后原发性或异时性胃癌的危险因素。

一、HP阳性活动性胃炎与HP根除后非活动性胃炎内镜下鉴别要点

学习除菌后胃癌内镜特征之前,首先要熟悉根除HP前后胃黏膜特征,养成内镜下判断HP感染状态的习惯。HP未感染胃黏膜被称为正常胃黏膜,典型内镜下表现为胃窦胃角可见集合小静脉的规则排列(RAC),皱襞走行自然,无过多黏液附着;HP感染导致的慢性活动性胃炎表现为弥漫性发红,多发点状发红,皱襞肿大,白色浑浊黏液;HP根除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急性炎症消退,黏膜发红肿胀趋于缓和,表现为色调逆转,中间带的鲜明化。

色调逆转:与地图样发红实为同一个概念,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中,非萎缩区域比萎缩区域红,而在慢性非活动性胃炎中,萎缩区域却要比非萎缩区域要红,呈地图样,该部位常常是除菌后胃癌高发区域。

中间带鲜明化:F线和f线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f线只能通过病理观察方能识别,HP现症感染时F线模糊,根除HP后F线清晰可辨,部分患者出现萎缩范围加重的假象,实则是除菌后F线鲜明化所致。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患者除菌后都会出现地图样发红,主要跟除菌前萎缩肠化状态有关,如果除菌前萎缩肠化范围小,除菌后则不会出现典型地图样发红。当内镜下有萎缩肠化,又没有明显黏膜充血肿胀,内镜下也可以初步判断为除菌后胃黏膜,如果能了解患者的HP除菌史就更加确定了。

二、 除菌后胃癌内镜和病理特征

学会辨别除菌后背景黏膜后,就可以尝试发现和诊断除菌后胃癌了。除菌后胃癌,又称除菌后发现的胃癌。包括“除菌后发生的胃癌”和“除菌前发生的,但是除菌后被发现的胃癌”,需要注意的是,除菌后胃癌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只是在常规癌特征基础上因为除菌出现一些变化。

经过除菌后,胃癌内镜下表现出现一些变化,包括平坦化改变:即隆起型癌的隆起变低平、凹陷性病变变平坦、癌和周围黏膜的边界变得不清晰、放大内镜下微结构异质性不足。这些特征导致漏诊(没有发现)或诊断不足(误判为非癌)。

除菌后胃癌组织学特点:表层癌上皮和非癌上皮像马赛克一样混杂在一起;在黏膜深部存在非癌腺管伸长到表层的现象;低度异型上皮(ELA)覆盖(在癌表面柱形的具有纺锤形或椭圆形细胞核的上皮,存在核极性,与周围的非肿瘤性黏膜分离和区分);非肿瘤上皮覆盖。

鼓楼经验窦晓坛教授:除菌后胃早癌内镜诊断

除菌后胃癌地图样发红

鼓楼经验窦晓坛教授:除菌后胃早癌内镜诊断

在除菌后萎缩性胃炎C3背景上,体小弯近胃角发现的胃早癌:白光下泛黄的扁平病变(黄色在电子染色下呈现红色,即所谓亮茶色),血管纹理不清,有边界

鼓楼经验窦晓坛教授:除菌后胃早癌内镜诊断

幽门前区小弯侧发现的除菌后胃早癌:白光下扁平隆起病灶,电子染色局部边界不清,微结构有异质性,但差别较小

鼓楼经验窦晓坛教授:除菌后胃早癌内镜诊断

鼓楼经验窦晓坛教授:除菌后胃早癌内镜诊断

病理提示病灶表面低异型度上皮覆盖,右图提示癌露头区域

三、除菌后胃癌的危险因素

HP是胃癌第一大致癌因素,除菌能减少胃癌的发生,但一部分患者即使在去除HP这一始动因素后仍不可逆地发展成胃癌,这里面涉及复杂的分子事件,这些患者根除HP时,癌变扳机已经扣下,癌变进程已经启动。

除菌后原发性胃癌的危险因素除菌后异时性胃癌的危险因素

内镜术后延迟除菌,异时性胃癌发生率增加。有报道称,内镜下切除术后5年内,异时性病变的累积发生率在切除前除菌组为14.0%,术后1年内除菌组为12.3%,术后1年以上除菌组为16.9%,因此,对于已经得过胃癌的患者,尽快除菌仍然获益。其他异时性胃癌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肠化,严重内镜下萎缩,吸烟。另外,即使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也应该密切监测胃镜防止异时性癌发生。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