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重证据法是近代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1925年,王国维在为清华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总论》时最早提出二重证据法:“我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这种方法突破了传世文献互证的限制,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

通过这种方法,新材料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旧材料可以得到重新鉴定,而人们有关古史的立论,可以得到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双重判定,从而也就会做到确凿可信。作为一种古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二重证据法具有一定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如认为“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体现了逻辑方法论原理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首要环节的要求;主张“综合贯通以类其同,分析比较以观其异”,不仅体现了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体现出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求在古史研究中对不同的材料“参互求之”,表明了对比较法的重视;强调“由全以知曲,致曲以知全”,则体现和贯穿着对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

(摘编自《逻辑学大词典》)

材料二:

上世纪后半期,史学界进一步拓宽研究路径,注意运用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推动古史研究朝民俗学、神话学及人类学的路向发展。作为古史辨派的成员和顾颉刚的弟子,历史学家杨向奎在新时期学术复兴的语境中提出三重证据法。杨向奎在其所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序言中称:“文献不足则取决于考古材料,再不足则取决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过去,研究中国古代史讲双重证据,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鉴于中国各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民族学的材料,更可以补文献考古之不足,所以古史研究中三重证据代替了过去的双重证据。”

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各自关注的领域对三重证据法做了不同解读,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陈寅恪所言三重证据法是:“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黄现璠所言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结合调查资料或材料中的“口述史料”研究历史学、民族学。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运用“边裔少数民族的,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的史料研究先秦史。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将考古材料又分为两部分——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三重证据便是有字的考古资料、无字的考古资料和史书上之材料。可见,三重证据法的具体内容,不同学者的解读有差异。不过,均为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本方法,拓宽史料范围的学术努力,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

(摘编自龙宗智《法学与史学印证方法比较研究》)

材料三:

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创新与整合对于中国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对于按照文、史、哲、心理、宗教、美术等各个学科的教育范式培养出来的学者,要学会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这虽有相当的知识跨越难度,却代表着未来的学术整合发展趋势,值得在高等教育中加以引导和推广。举例来说,《西游记》研究一直是古代小说研究的大热点。季羡林先生根据印度大史诗中的神猴哈努曼形象,提出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由来究竟属于中国原创还是印度输入的问题,曾引发比较研究方面持久的争论。事实上,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地区,当地居民的口碑文化中至今依然保留着有关唐僧师徒西游故事的丰富地方性叙事,甚至当地的地名中也还保留着“葫芦河”等一批与西游题材相关的古老名号。第三重证据表明:猴的形象,对于自古游牧在河西走廊地区的羌人,包括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人,本来就是其祖先图腾。神猴能够神通广大的观念,不需要等待哈努曼形象从印度传播过来,就早已深入人心。

过去十余年,《西游记》研究再度发生“焦点西移”的现象,其原因就出自敦煌榆林窟的西夏壁画和元代壁画之唐僧师徒叙事。这些图像符号给出的西游叙事题材,要比吴承恩写出小说《西游记》的年代早几百年。这一实例表明,新发现的第四重证据对文字符号材料的时空局限性而言,具有真正的突破意义。这样,文化研究就不再单纯着眼于互证,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

(摘自叶舒宪《四重证据法:符号学视野重建中国文化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研究中国古史的专家,王国维撰写了《古史新证》,并把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所运用方法概括为二重证据法。

B .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区域,当地保留至今的西游故事,属于黄现璠三重证据法中的“口述史料”。

C .结合各自关注领域,学者们重新解读了三重证据法,他们相互借鉴,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拓宽了史料。

D .许多游牧民族曾将猴的形象作为祖先图腾,这些信息证实了神猴哈努曼形象确实在河西走廊出现过。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杨向奎运用了民族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提出三重证据法,认为民族学的材料可以补文献与考古之不足。

B .陈寅恪提出的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地下之实物、纸上之遗文、异族之故书、传世古籍、外来之观念和旧有材料的互证。

C .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吸纳了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少数民族知识来研究中国历史。

D .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根基,他将考古材料分为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第三重证据便是有字考古资料。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的是()

A .宁夏贺兰山新石器时代的角羊岩画B .西安半坡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C .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D .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

4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三,概述四重证据法包含哪四重。

5 .请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实现了哪些理论上的飞跃。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漠人家

红柯

老汉一大早就带着孙子上路了。老汉扛一把铁锹,孙子拎一个“鲜橙多”瓶子。两年前孩子的父亲从一百多里外的镇上带回一瓶真正的“鲜橙汁”,瓶口扎着尼龙绳子,爷爷连剪子都不用,爷爷的手跟熊爪一样轻轻一扒拉,就把尼龙绳子撕掉了,爷爷换上牛皮绳子。家里的牛呀狗呀都拴了一根皮绳子,牲畜和动物都挺喜欢这些皮绳子。有了皮绳子,它们就属于村子了,不用人看着,它们自己会回到村子里来。

爸爸妈妈从镇上回来看孩子。妈妈嘀咕:“该让他上学了,该让他用脑子了。”

“不是明年才上学吗?”爷爷的声音一下子就冷淡下来了。

“明年上小学,今年上学前班呀,都六岁了,城里的小孩两三岁就搞学前教育了。”

“我的孙子嘛,我也要搞学前教育。”

第二天一大早,爷爷带着孙子走出村子。

田野空荡荡的,玉米收了,棉花收了,葵花也收了,该翻的地翻过了,还有少量的玉米秆葵花杆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土地的前方出现沙丘。太阳慢慢升起来,没有光,好像没有睡醒。爷爷去年就告诉过孩子,那是太阳离得太远。孩子一点也不觉得太阳远,孩子一直对爷爷的话保持怀疑。孩子好几次都在嘀咕;“明明是个窗户嘛。”沙丘上的太阳就像刚刚打开的窗户,好像是两个离开村庄穿过田野奔向沙丘的人打开的。他们家的麦地、玉米地、葵花地都在村庄周围,只有土豆远离田野。村庄和大地都还沉睡着,爷爷就把他喊醒了。

好多年以后孩子还能想起来一老一少在黎明的苍穹下奔向太阳的情景,也就是在那天早晨,一双神奇的眼睛从孩子心灵深处一下子跃上苍穹之顶,俯视着大地上匆匆而过的老人和孩子。好多年以后,孩子才知道这是一个多么好的习惯。只有在苍穹之上往下看的时候,沙丘上的太阳就成了一扇打开的窗户。

爷爷说:“太阳离我们还远着呢。”

天亮了,他们到了地头。爷爷在地上挖一个坑,点上火,两三根干梭梭轰轰喷射火焰,驱赶寒气。梭梭是没有烟的,纯一色的火焰,就像地底下奔出的一股子岩浆。孩子守着火。爷爷开始挖土豆。轻轻一刨,沙土底下就滚出结实浑圆的土豆。孩子还记得第一颗土豆露出来时所散发的凉飕飕的带着土腥味的湿漉漉的芳香。爷爷是一把好手,不会伤着土豆的,可孩子还是强烈地感觉到土豆饱满的汁液。孩子被火烤得热烘烘的,鼻梁上都冒汗了,孩子的热手捉住一颗正在滚动的土豆,两只手才能抓住的一个大土豆,刚刚从土里挖出来还带着大地的野性,紧绷绷的,稍一松手它就会跑掉。孩子站在爷爷旁边,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爷爷把这些骄横无比的土豆一个个从大地深处牵出来,一堆一堆的,那种凉飕飕湿漉漉带着土腥味的芳香冲天而起,直上云霄。孩子连打几个喷嚏。爷爷让他去烤火。他蹲在火边。据说动物都怕火,包括狼虫虎豹这些猛畜都怕火,土豆也不例外。在爷爷的侧面,太阳一点点亮起来,那是一支一支从远方射来的箭,一下子扎在爷爷的背上,很快就扎满了爷爷的前胸后背,爷爷就像传说中的英雄,万箭穿身还在挥动手臂,躬着腰,毫不退让,太阳的金箭越来越密,快扎不进去了。爷爷还不住手,土豆一个一个滚出来,大地被掏空了。最后一颗土豆被掏出来的时候,大地长长嘘了一声就瘪下去了,彻底地松弛了。梭梭也燃尽了,没有火焰了,红彤彤的灰烬格铮铮响着一下子碎了,成了松软的火灰。爷爷把土豆埋进火灰里,一共埋了五个。土豆开始吱吱叫,土豆在使它的力气呢。土豆劲大着呢。火灰开始变暗。另一种芳香被唤醒了。孩子呀叫了一声,就朝沙丘奔去。烤熟了的土豆的芳香远远超过它们被挖出来的时候。孩子跑着跑着就停下来了,再怎么跑也跑不过眼睛。远方,天地相交的地方,土豆的芳香跟随潮水般的鸟群一样飞翔着呼啸着。

他们离开的时候又点一堆火,在火灰里埋了五个土豆。他们就回去了。

三天后,爷爷赶着车子运回了土豆。孩子一声不响地帮爷爷干活。孩子还检查了那个火堆,那些烤熟的土豆已经让人掏走了,换句话说已经让人吃掉了,再换句话说,已经到远方去了。孩子真希望大地上最遥远的人到这里来。这个大胆的想法让孩子难以自持,孩子跟发射火箭一样朝远方扔了一个土豆,扔出去以后,还傻傻地保持着投掷的动作,好像他就是一个威力无比的发射架,从准噶尔盆地深处向宇宙向太空发送最了不起的飞行器。

暮色逐渐笼盖大漠,孩子自己挖了一个坑,孩子自己捡柴火点了一堆火。不是爷爷用的干梭梭,是干牛粪。谁都知道牛粪是大漠最好的柴火,过冬的大部分燃料靠干牛粪。孩子把土豆埋进牛粪的火灰里,孩子知道这是比火箭更遥远的一种发射,孩子完全跟一个大人一样从容自如地做这件事。做完了,拍拍手。

第二年秋天,也就是八月底吧,孩子离开爷爷去镇上上学。

爷爷——

村庄消失的时候孩子流泪了,到底是个孩子,绷不住了。

在学校,孩子跟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样谁都不会轻视他,甚至包括老师。而且不是一般的老师,是北京来的大学生,正确的说法是来西部支援教育事业的志愿者。课讲得好,课外活动的时候还放电视,是大学生们带来的光碟。大漠深处的孩子们看到了故宫,看到了圆明园和长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要提问的。孩子第一个被叫起来了,事后想起来这个孩子是整个学校第一个回答北京老师提问的学生。孩子声音不大,但很清晰。

“北京太好了,就是太偏僻了。”

老师不敢相信,又问了一遍,学生们也瞪大眼睛,都以为答错了,可孩子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

“北京好,就是太偏僻。”

(有删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漠人家的牛、狗等都拴着皮绳子,爷爷也给“鲜橙多”换上牛皮绳子,这表明他对城市文明的拒绝与反感。

B .“好多年以后孩子还能想起……”的写法,可能是作者受到《百年孤独》“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影响。

C .爷爷把土豆埋进梭梭火灰堆里,孩子把土豆埋进牛粪火灰里,虽然行为有差异,但体现了大漠人家的精神传承。

D .小说结尾写孩子离开爷爷去镇上上学,并详述了在学校上课的情形,这和前文大漠人家的家庭争论形成照应。

7 .关于文中挖土豆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土豆结实浑圆,散发着“凉飕飕的带着土腥味的湿漉漉的芳香”,作者从外形、气味等方面展示了土豆蓬勃的生命力。

B .朝阳如箭,扎满了爷爷的前胸后背,而他毫不退让,挥动着手臂继续劳动,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讴歌了劳动英雄。

C .所有土豆被挖出来后,大地“长长嘘了一声就瘪下去了”,彻底松弛,作者用比拟的手法写出大漠的无私奉献。

D .土豆的芳香跟随鸟群飞翔呼啸,而孩子“跑着跑着就停下来”,发现“跑不过眼睛”,暗示着他即将离开大漠。

8 .小说开头部分,爷爷说“也要搞学前教育”。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其学前教育的内容。

9 .“北京好,就是太偏僻”,富含深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扬雄辩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世祖即位,征待诏,上书言事失旨,不用。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对曰:“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惑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赛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然后政调于时,而躁人可定。昔董仲舒言“理国譬若琴瑟,其不调者则解而更张”。夫更张难行,而拂众者亡,是故贾谊以才逐,而晁错以智死。世虽有殊能而终莫敢谈者,惧于前事也。又见法令决事,轻重不齐,或一事殊法,同罪异论,奸吏得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出生议,所欲陷则与死比,是为刑开二门也。今可令通义理明习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班下郡国,蠲除故条。如此,天下知方,而狱无怨滥矣。

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B .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土/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C .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D .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常与“四书”并称。

B .“国之有是”与“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C .“所欲活则出生议”与“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两句中的“活”字用法不同。

D .“谶”是巫师或方士预示吉凶的隐语或预言。“一语成谶”中的“谶”则指不吉利的预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桓谭因为父亲的关系做了郎官,爱好音乐,善于弹琴;同时又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

B .世祖登上帝位后,桓谭被征为待诏,但因为上书议事不符合世祖的心意,没有被任用。

C .桓谭认为贾谊因为才高而被放逐,晁错因为智多而被处死,所以时政改革难以推行下去。

D .桓谭反对谶语,引来杀身之祸,后虽被免除死刑,但被贬为地方官,在赴任途中病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2 )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14 .桓谭忧心国事,他从哪些方面向世祖提出了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注】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当时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上句“抽弦促柱”描述弹筝的动作,下句“无限”一词强化了听筝引发的悲怨情。

B .颈联中的“独夜”“空楼”两词,极力描绘出凄清的画面,烘托出诗人灯下独坐的形象。

C .颈联用“谁家”“何处”连续发问,其句式特点与《春江花月夜》里的相关诗句相似。

D .尾联写由听筝引发的诗人与族侄身处两地的离别之恨,照应了第二句的“悲怨”之意。

16 .请比较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点。

五、情景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朴实本质和文采修饰的协调关系指出了成为君子的标准。

(2 )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写出了朝阳光辉下日观峰以西诸峰颜色丰富错杂的特点,更赋予山峰以人的动态,形象生动。

(3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它烟波浩渺、壮阔无边,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写到了湖水景色的诗词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抗战期间,3500多万同胞伤亡、930余座城市被侵占……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卫河山浴血奋战。

侵华战争失败后,日本制定了和平宪法,不允许拥有军队,并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利”。尽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① ,但近年来,日本政坛掩盖、否认侵华历史的右翼保守势力② ,企图进一步掩盖侵华事实,推动修改和平宪法、篡改教科书的举动频频出现。历史本该是最好的教科书,然而,日本却一直捧着一本自欺欺人的“毒教材”。日本右翼势力在处心积虑的谋划下,日本社会对侵华历史的叙事不断偏离历史真相,不断突出日本也是“无辜受害者”,不断洗白甚至淡化日本战争罪行。许多日本年轻人对近代史上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反人类罪行知之甚少。对此,世界各国有识之士发出警示,日本的修宪动向非常危险,全世界应铭记日本发动战争给周边国家带来的苦难,警惕日本军国主义③ 。

警钟长鸣,山河无恙;以史为鉴,砥砺前行。9月18日,是所有中国人必须铭记的日子。虽然91年过去,战争的硝烟也已经散去,但④ 的屈辱我们从未忘记,更不能忘记。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选项中的引号,和例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拿来主义》)

A .“九·一八”事变B .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利”

C .一本自欺欺人的“毒教材”D .日本也是“无辜受害者”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猴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症状持续2~4周。皮疹通常从面部开始, ① ,四肢皮疹尤为显著。

猴痘病毒多发于猴类,也可传染给其他动物,② 。人类被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可能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感染上猴痘病毒。另外,在人与人长时间的密切接触中,病毒也可能通过飞沫传播。

预防猴痘,③ ,外出戴好口罩,接触过可疑动物要及时洗手。宠物爱好者、动物饲养和检疫人员等高危人群更要加强防护,防止咬伤,避免直接接触不明动物的血液、分泌物等。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请用以“猴痘”开头的问句分别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八、材料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有时需要在“直道”上以实力硬拼,全力冲刺;有时需要在“弯道”上抓住机遇,巧妙超越;有时则需要另辟新径,“换道”前行。

以上这三种途径,哪一种更具有启示意义?复兴中学组织了“复兴路上”主题征文大赛,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参赛,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 .B2.A 3.D 4.①一重证据法,“传世文献互证”;②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③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一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增加“民族学材料”,(其它学者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证据法);④四重证据法,主要指增加“图像符号”(从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5.①从一重证据法到二重证据法,主要是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逻辑方法论原理,运用了分析法和综合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②从二重证据法到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础方法,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③从三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主要是创新与整合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等。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 并把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所运用方法概括为二重证据法”错。由材料一中“二重证据法是近代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可知,“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

C.“ 他们相互借鉴”错。由材料二中的“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各自关注的领域对三重证据法做了不同解读,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可知,“他们相互借鉴”于文无据。

D.“ 这些信息证实了神猴哈努曼形象确实在河西走廊出现过”错。由材料三“第三重证据表明:猴的形象,对于自古游牧在河西走廊地区的羌人,包括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人,本来就是其祖先图腾”可知,敦煌地区的调研证实猴曾为党项人图腾,不能证实哈努曼形象出现与否。

故选B 。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 主要是地下之实物、纸上之遗文、异族之故书、传世古籍、外来之观念和旧有材料的互证”错。由材料二“陈寅恪所言三重证据法是:‘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可知,陈寅恪三重证据是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证,外来观念和固有材料互证。

C.“ 吸纳了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少数民族知识来研究中国历史”错。由材料二“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运用‘边裔少数民族的,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的史料研究先秦史”可知,原文主要是指用少数民族史料“先秦史”。

D.“ 他将考古材料分为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错。由“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将考古材料又分为两部分——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三重证据便是有字的考古资料、无字的考古资料和史书上之材料”可知,第三重证据是无字考古资料。

故选A 。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二重证据”是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

A.“ 宁夏贺兰山新石器时代的角羊岩画”,是图像符号,属于四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

B.“ 西安半坡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图像符号,是四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

C.“ 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是出土文物,属于传世文献互证,是一重证据法,故不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

D.“ 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是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的相互印证,故最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

故选D 。

4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材料一中“这种方法突破了传世文献互证的限制,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可知,一重证据法是“传世文献互证”,二重证据法是“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

由材料二“‘文献不足则取决于考古材料,再不足则取决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过去,研究中国古代史讲双重证据,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鉴于中国各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民族学的材料,更可以补文献考古之不足,所以古史研究中三重证据代替了过去的双重证据’”“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各自关注的领域对三重证据法做了不同解读,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可知,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一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增加“民族学材料”,(其它学者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证据法)。

由材料三“新发现的第四重证据对文字符号材料的时空局限性而言,具有真正的突破意义。这样,文化研究就不再单纯着眼于互证,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可知,四重证据法,主要指增加“图像符号”(从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 )由“作为一种古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二重证据法具有一定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体现了逻辑方法论原理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首要环节的要求;主张‘综合贯通以类其同,分析比较以观其异’,不仅体现了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体现出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求在古史研究中对不同的材料‘参互求之’,表明了对比较法的重视;强调‘由全以知曲,致曲以知全’,则体现和贯穿着对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可知,从一重证据法到二重证据法,主要是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逻辑方法论原理,运用了分析法和综合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

(2 )由“三重证据法的具体内容,不同学者的解读有差异。不过,均为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本方法,拓宽史料范围的学术努力,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可知,从二重证据法到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础方法,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

(3 )由“这一实例表明,新发现的第四重证据对文字符号材料的时空局限性而言,具有真正的突破意义。这样,文化研究就不再单纯着眼于互证,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可知,从三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主要是创新与整合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等。

6 .A7.D 8.①劳动教育,如早上带领孩子挖土豆;

②感恩教育,如离开时在火堆里埋下土豆留给陌生人等。9.①“北京好”,主要是指北京有宏伟建筑(故宫、圆明园),先进教育(支援西部教育),发达物质(光碟等),这是大漠缺少的事物。

②“太偏僻”,主要是指孩子的认知中,准噶尔盆地才是世界的中心;广阔的大漠,爷爷的教育引导,丰富的物产等,是北京所缺少的。

③作品通过极度矛盾的话语,赞扬了以爷爷为代表的大漠劳动人民的原始生活样态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的能力。

A .“这表明他对城市文明的拒绝与反感”错误,结合“就把尼龙绳子撕掉了,爷爷换上牛皮绳子。家里的牛呀狗呀都拴了一根皮绳子,牲畜和动物都挺喜欢这些皮绳子。有了皮绳子,它们就属于村子了,不用人看着,它们自己会回到村子里来”分析,爷爷也给“鲜橙多”换上牛皮绳子,牛皮绳子比尼龙绳子结实,他想让“鲜橙多”属于村子,并不是排斥城市文明。

故选A 。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 .“暗示着他即将离开大漠”错误。结合“孩子跑着跑着就停下来了……远方,天地相交的地方,土豆的芳香跟随潮水般的鸟群一样飞翔着呼啸着”分析,土豆的芳香冲天而起,弥漫在天地之间。孩子追寻着香味,发现眼睛所见范围更广,激发孩子亲近自然,热爱土地等。无法推断出“他即将离开大漠”。

故选D 。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爷爷开始挖土豆。轻轻一刨,沙土底下就滚出结实浑圆的土豆。孩子还记得第一颗土豆露出来时所散发的凉飕飕的带着土腥味的湿漉漉的芳香……两只手才能抓住的一个大土豆”分析,爷爷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带领孩子挖土豆,给孩子以榜样示范,孩子也学会了挖土豆。

结合“他们离开的时候又点一堆火,在火灰里埋了五个土豆。他们就回去了”“孩子一声不响地帮爷爷干活。孩子还检查了那个火堆,那些烤熟的土豆已经让人掏走了,换句话说已经让人吃掉了,再换句话说,已经到远方去了”“孩子把土豆埋进牛粪的火灰里,孩子知道这是比火箭更遥远的一种发射,孩子完全跟一个大人一样从容自如地做这件事”分析,他们离开的时候又点一堆火,在火灰里埋了五个土豆,留给陌生人,孩子也学会了烧土豆等,这是感恩教育,时刻想着感恩大地的赐予,努力帮助陌生人。

9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结合“而且不是一般的老师,是北京来的大学生,正确的说法是来西部支援教育事业的志愿者”“课外活动的时候还放电视,是大学生们带来的光碟”“大漠深处的孩子们看到了故宫,看到了圆明园和长城”等分析,说“北京好”,是因为北京有故宫、圆明园和长城等宏伟的建筑,这是大漠深处孩子所没见过的;北京还有光碟等这些物质,这是大漠稀缺的东西;北京还有先进的教育等。

结合“好像他就是一个威力无比的发射架,从准噶尔盆地深处向宇宙向太空发送最了不起的飞行器”“他们家的麦地、玉米地、葵花地都在村庄周围,只有土豆远离田野”“孩子还记得第一颗土豆露出来时所散发的凉飕飕的带着土腥味的湿漉漉的芳香”“他们离开的时候又点一堆火,在火灰里埋了五个土豆。他们就回去了”等分析,在孩子的认知中,自认为自己生活的大漠是世界的中心,即认为准噶尔盆地才是世界的中心。这里有广阔的大漠,爷爷的学前教育,自然界丰富的物产等,孩子认为北京是没有这些的,所以认为北京“太偏僻”。

“好”“偏僻”,认为北京好,但是偏僻,这是极度矛盾的话语。当京城来西部支教的大学生用五光十色的光碟炫耀他们心中神圣的北京城的时候,那个大漠人家的小孙子的话,使年轻的老师恍然大悟。是的,“北京好,就是太偏僻了”。大漠人家素朴的生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等。

10 .D11.C 12.C 13.(1)桓谭爱好杂戏,为人简单平易不在意服饰仪表,而喜欢诽谤诋毁世俗儒生,由此常被排斥和攻击。

(2 )皇帝大怒说:“桓谭诋毁圣人,无视法纪,带下去斩首。”桓谭头以致流血,过了好久,(皇帝的怒气)才得以缓解。14.①君臣共定国是;②统一法度;③拒绝谶言。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主对臣子骄傲,说臣子们离了我就无从富贵;臣子对君主骄傲,说君主离了臣子就无从安身。君主有的到了失国的地步还不醒悟,臣子有的到了无衣无食的境地还不能进身朝廷。君臣不合,国家大政方针就无从定了。

这段是讨论君臣不合国是难定的道理,根据“君臣不合”中“君臣”不应断开,排除BC。

再根据对称法判断,“君骄士”与“士骄君”是对称结构,故排除A。

故选D 。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了解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 正确。

B. 是:方针,政策;句意:国家的大政方针。

是:正确。句意:觉悟到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从前的选择是错误的。

两个“是”含义不同,选项正确。

C. 两个“活”都是使动用法,使……活下来。用法相同。句意:想让罪犯活下来就搬出能活的依据/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了下来。

D.“ 谶”本意指迷信的人认为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语成谶: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也可指戏言成真。选项正确。

故选C 。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述原文内容的能力。

C.“ 贾谊因为才高而被放逐,晁错因为智多而被处死,所以时政改革难以推行下去”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夫更张难行,而拂众者亡,是故贾谊以才逐,而晁错以智死”,意思是:改弦更张难行,而违反众人要求就必亡,所以贾谊因才高而被逐,晁错因智多而被处死。

故选C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 )“嗜”,爱好;“倡乐”,指倡优的歌舞杂戏表演;“非毁”,诽谤诋毁;“见”,被;“排抵”,排斥攻击。

(2 )“非”,诋毁;“无法”,无视法纪;“将下”,带下去;“得解”,得以缓解。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可知,①君臣共定国是。

根据“今可令通义理明习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班下郡国,蠲除故条。如此,天下知方,而狱无怨滥矣”可知,②统一法度。

根据“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可见,③拒绝谶言。

参考译文:

桓谭字君山,沛国郡相县人。他父亲在成帝时是太乐令。桓谭因父亲的关系任为郎,因而爱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把《五经》读遍了,擅长写文章,尤其喜爱古学,多次跟随刘歆、扬雄辩论分析疑难异义。桓谭爱好杂戏,为人简单平易不在意服饰仪表,而喜欢诽谤诋毁世俗儒生,由此常被排斥和攻击。

哀帝、平帝年间,地位只是一个郎。世祖登上帝位,征召为待诏,桓谭上书陈述政事时不合世祖旨意,没有被任用。后来大司空宋弘推荐桓谭,拜议郎给事中,因而上书陈述当时政事应注意的事宜,说:我听说国家的废兴,在于政事;而政事的得失,在于辅佐的人。辅佐的人贤明,那么贤俊之士充满朝廷,而他们的治理能力与世务能吻合;辅佐之人不贤明,那么议论的事不合时宜,举措就多失误。作为国家的君主,都想兴教化建善政,然而政事不能治理好,这就是所说的贤者不同的道理。以前楚庄王问孙叔敖说:“我还不懂得用来治理国家的原则。”叔敖说:“国家的大政方针,如果是大家都厌恶的,恐怕大王也不能独自定夺吧。”楚王说:“不能定只是由于君主呢,还是也在于臣子呢?”叔敖说:“君主对臣子骄傲,说臣子们离了我就无从富贵;臣子对君主骄傲,说君主离了臣子就无从安身。君主有的到了失国的地步还不醒悟,臣子有的到了无衣无食的境地还不能进身朝廷。君臣不合,国家大政方针就无从定了。”庄王说:“好。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家大政方针。”那些善于治理国家政事的人,是根据风俗施教,发现哪里有失误就设法防止,威德兼施,文武交错使用,然后政事调节得切合时宜,而那些焦躁不定的人就可使之定了。以前董仲舒说“治理国家好比琴瑟一样,如调节不过来就应改弦更张”。改弦更张难行,而违反众人要求就必亡,所以贾谊因才高而被逐,晁错因智多而被处死。世上虽有特殊才能的人却最终不敢谈论国是,就是怕蹈前人的覆辙。又看到现在用法令来决定事情,轻重各不相同,或一件事几种法,罪相同而论处各异,这就让奸吏能够借机贩卖权力,收受贿赂,想让罪犯活下来就搬出能活的依据,想陷罪犯于死地就以死罪相比较,这样就为刑法开了两扇门。现在可以让一批通义理熟习法律的人,对法律条文逐条进行分析比较,统一法度,颁发到州、郡,把旧条文统统废除。这样,天下人都知朝廷的政策,刑狱就无滥施怨恨了。

书奏了上去,没有被采纳。

这时,光武帝正迷信谶纬之说,用谶纬决定嫌疑。后来皇帝召集群臣讨论灵台的地址,皇帝对桓谭说:“我想用谶来决定,怎么样?”桓谭沉默了很久,说:“我不读谶书。”皇帝问原因,桓谭再次极力申辩谶怪诞不合常理。皇帝大怒说:“桓谭诋毁圣人,无视法纪,带下去斩首。”桓谭叩头以致流血,过了好久,(皇帝的怒气)才得以缓解。外调为六安郡丞,桓谭心情忽忽不乐,在路上病逝,时年七十多岁。

15 .B16.同:在摹写音乐方面,两处都没有正面写音乐,而是用了侧面描写。

异:

①柳诗此联虚写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用了通感(联想、比喻)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效果,化无形为有形(以形写声),写出了筝声中的悲怨之情。

②白诗这句借环境描写渲染出宁静凄清的氛围,以效果写声,以诗人沉醉于琵琶女的琴声中来体现琵琶女技艺高超。

【解析】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B.“ 烘托出诗人灯下独坐的形象”错误,此联亦是诗人根据筝声而进行的想象,并非是诗人形象。

故选B 。

1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

本诗颔联写“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借柳条随风摇荡、啼鸟围绕落花的视觉描写,来侧面描写音乐带给人的感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的是琵琶女弹完一曲后,周围船只中的人们都还沉浸在琴声中,安静无言,一轮江月映在江心的凄清景象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故而二者都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不同的地方在于,二者的侧面描写方式不同;本诗中,通过描摹柳枝追逐春风,仿佛依依不舍话别;鸟儿绕着落花声声啼鸣,仿佛充满惜花哀情的景象,用视觉画面来展现听觉感受,采用了通感手法,化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写出筝声中的“悲怨声”。白居易的诗句,一是借人人沉醉于琵琶声中,回味无穷,久久没有回过神来的“悄无言”的效果来体现琵琶女技艺高超,二是渲染出“江心秋月白”的宁静凄清氛围来衬托琵琶声的余音绕梁之感。

17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游洞庭五首•其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彬、绛、皓、驳、偻、坼、鉴、袅、撼等。

18 .①铁证如山、铁案如山、无可辩驳、毋庸置疑等(强调事实不可否认的成语皆可)

②蠢蠢欲动等(强调坏人准备做坏事的贬义成语皆可)

③死灰复燃等(强调失势者重新得势的贬义成语皆可)

④刻骨铭心等(强调屈辱之大、深、难的成语皆可)19.在日本右翼势力处心积虑的谋划下,日本社会对侵华历史的叙事不断偏离历史真相,不断突出日本也是“无辜受害者”,不断淡化甚至洗白日本战争罪行。20.C

【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句意可知,此处要表达的是日军侵华暴行无可置疑,而日本还试图掩盖否认,故可填写强调事实不可否认的成语如“铁证如山”“铁案如山”“无可辩驳”“毋庸置疑”等。铁证如山:意思是形容证据确凿,像山一样不能动摇。铁案如山:案情确切,像山一样推翻不了。无可辩驳:意思是没有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形容事实确凿,理由充足。毋庸置疑等: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

②句意是说右翼保守势力打算干坏事,故可填写“蠢蠢欲动”等强调坏人准备做坏事的贬义成语。蠢蠢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

③句意表达的是警惕军国主义复苏,再次给人们带来苦难,故可填写“死灰复燃”等强调失势者重新得势的贬义成语。死灰复燃: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

④此处强调屈辱的深重、深刻,故而“从未忘记,更不能忘记”,故可填写“刻骨铭心”等强调屈辱之大、深、难的成语。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却。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二:

一为中途易辙,首句“日本右翼势力”后没有谓语,后句主语改成了“日本社会对侵华历史的叙事”,可将“日本右翼势力”放到“在”后,整个作状语。

二为语序不当,应该先“淡化”再“洗白”。

最终修改为:在日本右翼势力处心积虑的谋划下,日本社会对侵华历史的叙事不断偏离历史真相,不断突出日本也是“无辜受害者”,不断淡化甚至洗白日本战争罪行。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送来”“拿来”是特殊含义。

A.“ 九•一八”是特定称谓。

B.“ 发动战争的权利”是间接引用。

C.“ 毒教材”是特殊含义。

D.“ 无辜受害者”是间接引用。

故选C 。

21 .①逐渐扩散到其他部位

②偶尔会传染给人类

③要做好自我防护22.第一段:猴痘的临床表现(或病症表现)有哪些(或是什么)?

第二段:猴痘的传播途径(或感染途径)有哪些(或是什么)?

第三段:猴痘的预防措施有哪些(或是什么)?

【解析】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前文“从面部开始”和后文“四肢皮疹”可见,皮疹会逐步扩散,故可填写为“逐渐扩散到其他部位”。

②根据后文“被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可能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感染上猴痘病毒”“人与人长时间的密切接触中……也可能通过飞沫传播”可知,猴痘并不会传染给人类,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故可填写为“偶尔会传染给人类”。

③该空要填的是预防猴痘的方法,根据后文的“戴好口罩”“及时吸收”“加强防护”等可见,主要是“要做好自我防护”。

22 .本题考查学生选用句式和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以‘猴痘’开头的问句”概括内容,注意在提取出主要内容后要依照要求的句式进行概括。

第一段,根据“猴痘……临床表现主要为……”可看出,其主要内容是介绍猴痘的临床表现,故可概括为“猴痘的临床表现(或病症表现)有哪些(或是什么)”。

第二段,从“被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可能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感染上”“可能通过飞沫传播”可见,介绍的是猴痘的传播途径,故可概括为“猴痘的传播途径(或感染途径)有哪些(或是什么)”。

第三段,从“预防猴痘……戴好口罩……及时洗手防止咬伤,避免直接接触不明动物的血液、分泌物等”可见,介绍的是预防猴痘的措施,故可概括为“猴痘的预防措施有哪些(或是什么)”。

23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审读材料需要注意两个提示写作背景的地方,一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二是征文主题“复兴路上”。这就限定了写作内容,思考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我们该如何去做。

其次需要理解“直道”“弯道”和“换道”的含义。“直道”是指正面竞争,正面迎战,需要拼实力;如华为与爱立信、诺基亚、高通、三星等全球主流通信厂商同台竞技,在标准制定和产品研发中凭借强劲的实力,在5G市场的正面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实现“直道超车”。“弯道”是指大家都不太擅长的地方,这个地方充满了危险和变数,但也充满了机遇和希望,如果做的好,很容易超越对手;但“弯道超车”有风险,需要很多储备工作,如要勇气、智慧、技术、之前的蓄势……“换道”也就是避开对方的实力,发挥我们的特长,实现另一个领域的超越。也就是不能只盯着别人有的东西,要做别人没有做的东西。

不管是“直道”“弯道”还是“换道”,目的都是超越对手。“直道”超越以“实力”为基础,还要全力冲刺;“弯道”是暗中蛰伏,抓准时机,巧妙超越;“换道”则是另辟蹊径,迂回出击,发挥自身优势。

写作中我们不仅要分析这三个“道”的含义,更要分析论证在这三种超越形式下凭借什么能实现超越,我们“人”应当做些什么;还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利弊,论述清楚什么时候走“直道”,什么时候“弯道”超越,什么时候需要“换道”。鉴于写作主题和写作背景,考生使用的论证材料应当与国家建设有关,可以从我们的航空航天、基础设施建设、高铁技术、农业发展、扶贫攻坚等领域选取相应的素材进行论证。

立意:

1.“ 直道”靠实力,“弯道”抓机遇,“换道”拼眼光。

2. 利用“三道”,助力复兴。

3. 复兴路上走“三道”,中华梦想定成真。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