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人寒窗苦读十载,就是为了考取功名,一朝高中,光耀门楣。我们也知道,科举功名榜首就是状元。有时候看古装剧,还会看到书生高中状元以后,戴着大红花在街上巡游。而且之后还能入朝为官,那么状元到底可以当多大的官呢?
虽说状元郎可以当大官,但并不是每一个状元都有这样的机会。想知道状元可以当什么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成为状元的。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但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因为周朝时就已经有乡举里选的方式,由周王亲自监考,考查内容是射箭。
到了汉代,出现察举制和征辟制,但贤才都是靠别人进行推举,不过也形成了后世乡试贡试的最初形态。除了察举制,汉代还出现了举孝廉。
因为汉代科目有秀才(茂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孝廉等,考试中还包含对策、试经,所以也有人认为科举制实则始于汉代。
魏文帝一朝,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开始对民间人才进行考核,不过大多还是限于门第出身。所以到了南朝梁时,梁武帝设立五经馆,给予了寒门学子机会,只要学好了考好了,就有机会被录用入朝当官。
隋朝被大多数人认定为科举开创的朝代,是因为隋朝出现了进士科,进士科就是科举制起源的标志。
虽然后来历史学家表明,隋朝出现科举制并没有太多史据支持,但大家都公认,科举发展到唐朝,就已真正成型。
科举制设明经、进士两科,明经考察各部儒家经典。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则为时务策,关于国家现实问题,需要读书人脱离书本,思考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科举从唐代开始,应试者分为两个部分,生徒和乡贡。生徒是官办学校的学生,乡贡则是其余自考人员。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严格的庞大体系,分为了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级别,其中又各有层次。
所以说,要想当上状元,就得过五关斩六将,有的人为什么参加科举数十年仍未高中,很可能就卡在某一个级别的考试之中。
02
最初级的考试是童试,通过了县、府两次考试才能成为童生,有资格进入院试。院试同样分为岁试和科试,成绩为优的人才有可能进入乡试。不过只要被录取为“生员”参加院试,就已经可以被称为“士”了,不是普通的平民阶级。
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从这开始就是千人过独木桥。通过乡试就可以去考取举人,争取做官的资格。
会试则设立于乡试后的第一年,又可以称为春闱、礼闱,考试内容和乡试一样。通过会试就被录入正榜,称为进士。如果是被录入副榜,也还是举人,可以到学校当教官或者担任比较低级的官职,也可以进入国子监当监生。
进士的最后一步是殿试,就在会试后一个月进行。殿试不会筛人,但会排名次,分成三甲。
一甲为考试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也是我们俗话所说的进士及第;二甲和三甲都有若干人,为进士。
一般来说,第一甲的三位进士可以担任翰林院编修等要职,而其他进士或许还要再经历一轮考试才能选出更优者,到翰林院任职,或是担任其他官职。既然状元可以进入翰林院担任要职,这是不是说,只要当了状元,就一定能当高官?
其实这是不一定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科举到了后来已经发展成八股取士,也就是只要你的论文水得好,你就有机会当状元。很多时候,他们只懂得泛泛而谈,而没有实际当官的能力。
而且就算是进了翰林院当编修,又或是著作郎、秘书郎、天子侍讲等,这些官阶大多也只是六品、七品,并不算高。
03
状元想要出人头地,最主要还是看个人的业务能力,其次还有人脉,以及能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就唐代一朝来说,共有状元148位,可是能官至尚书、宰相的,不过二十余人。
而科举制从成型到废除,一共出现了656位状元,真正惊艳世人的也只有十几位,能做到一品大员的只有十多人,大多数只能做到二三品官员。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以前的科举和现在的高考读大学一样,不是名校出身就可以有大官做,有大作为。也不是每一个当了状元的人都可以当驸马,这么多的状元只中,只有大唐会场二年的科举状元郑颢,在当了七年官之后,才被推举给唐宣宗,娶了万寿公主。
除了文状元,其实还有武状元,历史上一共有过185位武状元。而且朝廷虽然也对军事人才进行选拔,但并没有太重视。
历史上最有名的武状元是郭子仪,立下不少战功,才能官至宰相,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例武状元能当宰相。在太平天国时期,还出现过一位女状元,傅善祥。
历史上也只有太平天国时期出现了女子科考,所以太平天国失败之后,女子科考也成为了历史。
总的来说,除了考试要努力,当了官之后更要努力。成为状元当然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喜事,可尽管是状元,也不过一个六七品小官。
想真正地在朝廷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还是要看自己的造化,有实力、肯拼、受赏识,才有可能当大官,这并不是因为一个状元名号所决定的。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