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经》对厥证的分类和命名
《内经》论厥的内容甚多,所论厥证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寒厥
寒厥以手足寒冷,而且向心性发展为主要特征,《素问·厥论》对其病因病机及病候做了颇为详细的论述: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趾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趾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管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由上可知,寒厥的病机关键在于阳气虚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致阳气下衰的原因,按经文所述是因为“秋冬夺于所用”————房劳过度。盖因秋冬阴气用事,“阴气盛而阳气衰”,阳气、阴精俱宜潜藏固密,经常房劳过度则精气溢下耗失,阳气过用衰竭。“阳气日损,阴气独在"而阴寒内盛,阳气衰则"不能渗营其经络",经脉中之气血失于温运,四肢失于温养,故"手足为之寒"。可见寒厥之寒是由于肾精亏耗,肾阳虚衰而致,故经文谓"其寒也,不从外(来),皆从内(生)"。
至于寒厥的病候,经文指出是手足逆冷,亦即手足,特别是下肢冰冷,而且这种冰冷由四肢末端向心上逆,即“从五趾而上于膝”。盖因“阴(经)气起于五趾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寒)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如果阴寒之气进一步上逆入腹,则可致"腹满"。
(二)热厥
热厥是与寒厥相对的另一类厥证,《素问·厥论》同样对其病因病机和病候做了详细论述:
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僳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热厥的病机关键在于阴精亏耗,阴不涵阳而阴虚内热。引起阴虚内热的原因,经文认为是数醉若饱以入房——酒色过度。酒食过度则伤脾胃,房劳过度则耗肾精。脾胃受伤,不仅酒食湿热之气蕴积结聚不得散而热盛于中,而且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滋润、营养四肢。若更加因房劳耗损肾精而致肾阴亏衰,阴不敛阳而阳气独胜偏亢,则手足灼热而为热厥。因此,热厥虽然与寒厥同样都是多与房劳过度内伤肾精所致,但其病机一为伤阳而致阳虚阴盛,一为伤阴而致阴虚阳亢,殊不相同。
经文指出热厥证的主要病候是“足下热”(手足心热),即后世所言的五心烦热。因为“阴脉(六阴经)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阴气虚)则足下热”。此外还有小便黄赤等内热症状,甚则可出现诸如煎厥等神识昏愦、暴不知人的危重病候。
可见,《内经》所言寒厥、热厥,主要针对内伤杂病而言,而以阴阳盛衰为病机纲要,以手足寒热为其不同之病候特征,而《伤寒论》则主要针对外感热病而言,其寒厥手足寒冷之病候及阳虚阴盛病机与《内经》所论基本相同,但其阳虚阴盛乃因寒邪伤阳而致。至于热厥则与《内经》所论有根本的不同:《伤寒论》所言热厥是由于里热炽盛,遏阻阳气,不能达于体表,四肢末端得不到阳气温养而厥冷,故有“热深厥亦深”之说,与《厥论》所言的四肢灼热正好相反。《医确·杂症·厥逆》谓:“仲景所谓厥逆,与《内经》所言不同。盖仲景单就伤寒言,以阴邪直中,寒入三阴而手足冷者为寒厥,热入三阴而手足冷者为热厥,盖主外邪言,不论寒热证皆手足冷者也。《内经》则指内伤言,以上盛下虚,气血逆冲而上,暴仆卒倒者为厥逆,又分热厥者手足热,寒厥者手足寒,其不同如此。"
(三)煎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对煎厥的病机病候做如下论述: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泊泊乎不可止。
由上述经文可知煎厥的病机是阳气亢越,阴精耗绝,阴阳离决。劳力、劳心以及房劳过度,都可使阳气张越,阴精耗损。阳气愈亢则阴精愈伤,阴精愈伤则阳气愈亢,两者互为因果,积渐加甚,若至夏天阳热盛甚,则鼓动人身之亢阳,使之暴张亢越,已虚阴精失其固密而急剧耗亡,顷刻之间阴阳离决而骤发煎厥。
从病机来说,煎厥亦是阴虚阳亢所致,属热厥范畴,但一般的热厥证虽阴虚阳亢而阴阳未至离决,煎厥则已至阴阳离决,精气耗绝,故病情更为急剧危重。经文言其病候为“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都,同“堵”,拦水之堤坝;汨汨,形容水势倾泻之急骤。该两句既说明阴精阳气骤然离决散亡而势不可止,又形容突然间神识昏聩,知觉丧失之急剧病情。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