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巧合还是人为?改变东汉末年走向的三大战役的时间节点

1.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

巧合还是人为?改变东汉末年走向的三大战役的时间节点

官渡之战是曹袁双雄的一次大较量,同时也是曹操的生死之战。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随着衣带诏事件泄露,董承等人被诛,曹操准备亲征另外一个策划者刘备。这时候诸将就劝了: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也就是说,这会袁绍已经逼近官渡,危及许昌,可曹操呢,却依然选择先处理掉徐州刘备这个大麻烦。

虽说在曹操传中曾多次提到刘备是个人杰,但将曹操执意东征的理由按在一个势孤的人杰刘备身上,未免过于勉强。

曹操传:四年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还许,分兵守官渡。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

袁绍传:术死,备杀刺史车胄,引军屯沛。绍遣骑佐之。太祖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

刘备传: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

其实刘备一进入徐州,就已经派出孙乾连和袁绍,袁绍同样也派出骑兵辅佐刘备抵御曹操,加上东海昌霸反曹加入刘备阵营,因此在整个袁绍南下的布局上俨然形成一个半包围圈。

另外三边,孙策不幸遇刺身亡,孙权接任江东之主,内部问题应接不暇,曹操东南面威胁得以解除;南面刘表因为张绣的主动投降,被反客为主,从而使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南阳地区,也成为了阻碍刘表北上的缓冲地段;西面马腾韩遂倒是自己打得不可开交,无心东顾。

所以作为曹操的威胁,主要是袁绍,再来才是刘备。由于袁绍已经援军刘备,加上东海昌豨的背叛,使徐州已然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只要曹操深陷官渡战场,东面必然是要受到侵犯的。

袁绍传: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太祖至,击破备;备奔绍。

可就在曹操亲征刘备时,袁绍竟然选择不作为,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气得田丰举杖击地,大呼贻误战机。

我们试想,袁绍为何选择不作为?无外乎有几点情况:1.兵力准备不够充分;2.身边没有足以领导战事的大将;3.曹操在官渡的守备力量很强大。

显然,这3点都无法支撑袁绍为何不作为的理由。

曹操传: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袁绍传: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不过此事在献帝传中有了不同记载:

献帝传曰:绍临发,沮授会其宗族,散资财以与之曰:"夫势在则威无不加,势亡则不保一身,哀哉!"其弟宗曰:"曹公士马不敌,君何惧焉!"授曰:"以曹兖州之明略,又挟天子以为资,我虽克公孙,众实疲弊,而将骄主忲,军之破败,在此举也。扬雄有言,'六国蚩蚩,为嬴弱姬',今之谓也。 在袁绍临近发兵的时候,沮授曾暗地里散财给其宗族保命,然后面对弟弟沮宗的质疑时,他说道:“曹操有明略,又挟天子。我方虽然击败了公孙瓒,但长年累月的征战导致军众疲敝,而且将士骄纵,主公奢靡,是军队破败的根源。”

因此在沮授看来,袁绍不仅出师无名,且内部问题极多。内部问题谁都有,这不做扩展,关键是在出师无名。曹操手里有天子,袁绍手里起码要有刘备,作为汉室宗亲的刘备成了袁绍举旗的理由。这里的有,不是连和,是拥有。连和有主次之分。那么举旗的时机,就决定了袁绍正式发兵的时间,也就是刘备被曹操击败,正式附庸袁绍的时间。

所以,在刘备集团被曹操正式击溃,北归袁绍,袁绍便让陈琳立即发出讨曹缴文,正式进军黎阳,打响战争。

2.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

巧合还是人为?改变东汉末年走向的三大战役的时间节点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与曹操于赤壁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从历程来看,三方主角:曹操、孙权、刘备,对于这场战争的准备都是很仓促的。

曹操传:十二年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十一月至易水。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十二月,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我们看看时间节点:建安十二年九月平定袁氏,十一月还在易水;建安十三年正月在邺城训练水师,六月进位丞相,七月发兵南下;九月到新野,继而进军江陵;十二月与孙刘交战于赤壁。

曹操这进度太快了,又快又顺利。我们知道,曹操之所以能顺利拿下荆州,一是刘表早一步驾鹤西去;二是荆州亲曹派的助力。从而令南下的曹军一路畅通无阻地追击刘备,也使曹操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偌大的荆州。

反观刘备,从一开始刘琮的不告知,导致其拖家带口地仓皇出逃,还在有关羽跟刘琦的接济,才得以安居夏口舒缓片刻。但此时刘备纵然加上刘琦一万兵力,拢共也才两万左右的兵力,实力依然弱小。

如果没有孙权,或者孙权坐山观虎斗,刘备顷刻之间也就覆灭了。

孙权传:十二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

而看到孙权的时间节点,他于建安十二年、十三年,连续两年讨伐黄祖,终于是击败黄祖,报了父仇。因此对于孙权而言,是完成了他人生阶段的一件大事。那么接下来,理应是进军荆州,实现鲁肃、甘宁所提出的‘国策’。

可是国策的对象从刘表变成曹操,这就让孙权犯难了。刘表还好,不过是州与州之间的对抗;而曹操则大大的不同,乃是州与国的对抗,犹如以卵击石。而且作为曹操的外部矛盾,马腾、韩遂早就成了曹操的附庸,刘璋更是三番出使,出兵补给。只要曹操能在荆州稳定发育几年,天下十三州,也就剩下江东孙权与之匹敌了。

所以跟刘备的情况一样,面对曹操,孙权不打也得打。

曹操传: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

钟繇传: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

刘璋传: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

因此,孙权便答应了与刘备联合,共同抵御曹操。荆州也变成了修罗战场,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方角逐的地域。而这一切皆是从刘表、黄祖的相继离世开始的。试想,倘若刘表尚在,曹操南下不会如此轻松,时下定然是一番好戏。

3.公元221年的夷陵之战

巧合还是人为?改变东汉末年走向的三大战役的时间节点

夷陵之战是刘备称帝后对东吴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是刘备与孙权之间单纯的较量。对于刘备不顾股肱诸葛亮等人的反对,执意发动战争的理由很简单,一是报杀害关羽之仇,二是夺回荆州。可是从时间节点上来看,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关羽是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兵败襄樊,受困麦城,最后于临沮不屈就义。可刘备既然为了报仇,为何没有立即发兵东吴,而是等到了称帝后。

曹操传: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曹丕传:太祖崩,嗣位为丞相、魏王。秋七月孙权遣使奉献。蜀将孟达率众降。冬十月癸卯,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乃为坛於繁阳。庚午,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反。改延康为黄初,大赦。

刘备传: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担之南。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

二十五年春正月,曹公薨,太子丕代为丞相魏王,改年为延康。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於蜀。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

显然,称帝比较重要,这可是刘备戎马一生的夙愿。

更何况,关羽与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在正月相继离世,七月上庸孟达反叛,曹丕篡汉称帝,这一系列事情下来,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即便是计划生育再怎么不管控,刘备仅凭一州之地,是很难实现‘男当战,女当运’的窘境。因此,倒不如后曹丕称帝而称帝,还可以给益州造人增加时间。

再者,孙权知道刘备必然发兵东吴,早早就迁都武昌,向曹魏称臣,等候刘备大驾。因此在面对孙权万全的准备下,刘备自然是得积蓄更为强大的力量。

结语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被后世统称为‘三大战役’,其战争结果导向,一次次更新了东汉末年各大势力的布局。比如官渡之战,曹操称雄北方,成为东汉末年第一诸侯;比如赤壁之战,刘备夹缝中生存壮大,孙权稳定江东,为三分天下奠定基础;比如夷陵之战,蜀汉转弱,孙权稳定荆、扬,跨有三州,成为三国第二强国。

而从时间历程上来看:官渡之战,袁绍有意等待刘备败落,好让他安心归附自己,成为讨伐曹操的旗帜,显然是人为的时间节点;同样还有夷陵之战,即便是刘备错误地、执意地发动了夷陵之战,也是人为的时间节点,他需要时间发展,他想要后曹丕称帝而称帝;而赤壁之战不同,刘表跟黄祖的死巧合地促成了曹操顺利夺取荆州及孙刘联盟的促成,进而引发了双方战争。

资料出处:《三国志》、《献帝传》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