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布拖追寻乡村振兴之路丨卫星之眼见证凉山飞跃70年

封面新闻记者席秦岭 罗石芊 周翼

“生于火塘边,死于火堆上。”火,是彝族人心中最神圣的象征。

2000多年前,彝族先民将神圣火把带到了布拖坝子,此后,火把文化在此积演千年。随着1953年布拖县委建立,再度活跃起来。

“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布拖追寻乡村振兴之路丨卫星之眼见证凉山飞跃70年

夕阳下的乐安湿地宛如鸟儿的天堂 张东摄

凉山建州70年间,脱贫攻坚的火种燃到了布拖,帮助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摆脱贫困,并以“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阿都高腔之乡”等名号吸引无数人的目光。

唱着歌儿,跳着朵洛荷舞蹈,现在的布拖,正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布拖追寻乡村振兴之路丨卫星之眼见证凉山飞跃70年

如今的布拖县城 俄底尔以摄

交通为种

点燃脱贫攻坚之火

过去,布拖坝子上,不便的交通是最大的问题。

“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布拖追寻乡村振兴之路丨卫星之眼见证凉山飞跃70年

2005年阿布洛哈村且沙次干把羊运过溜索 图片来源:林强

2005年,阿布洛哈村村民且沙次干为了将家里的羊卖掉,只能将羊紧紧系在腰间,将身体倒挂在溜索去到对岸。他的身下,汹涌的金沙江宛如群狮嘶吼。这样的生活当地人过了许久。

当脱贫攻坚的火点燃,这个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吉列子日回来了,带领乡亲们一起战胜贫困。2020年6月30日,杨保安开着乡村客运“小黄车”驶入阿布洛哈村,这个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迎来了历史性一刻。

“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布拖追寻乡村振兴之路丨卫星之眼见证凉山飞跃70年

2020年6月30日,“金通工程”乡村客运班线开进布拖县阿布洛哈村,四川提前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客车。 俄底尔以摄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龙潭镇冯家坪村(现沿江村)。2018年7月,几根溜索和“铁笼子”组成的鹦哥溜变身鹦哥大桥,终结了全省的溜索时代。

交通畅,百业兴。

2000余公里公路,为古老的布拖带来新生活。且沙次干来到了西昌务工,每个月收入好几千块钱;一批批建材运到村里,草棚、土坯房变成小洋楼;一辆辆货车将马铃薯、荞麦运到远方。2020年,布拖县成功脱贫摘帽,8.2万余名贫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脱贫奔小康的步伐也由此开启。

“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布拖追寻乡村振兴之路丨卫星之眼见证凉山飞跃70年

布拖县布江蜀丰现代产业示范园 图片来源:中共布拖县委宣传部

产业为炬

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实现了摆脱贫困的历史性跨越后,布拖人民开始寻找致富之路的“火把”。

2018年,四川农业大学马铃薯种薯繁育专家王西瑶带着团队,手捧瓶瓶罐罐,在土地里挑选培育布拖乌洋芋。4年时光,他们将乌洋芋产量提高了30%,还繁育出“中国芯”的马铃薯种子,解决了“卡脖子”的问题。

“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布拖追寻乡村振兴之路丨卫星之眼见证凉山飞跃70年

世界最大特高压换流站——布拖±800千伏换流站矗立在木里镇,建成之后,白鹤滩水电站的清洁水电通过这里就可以送到东部沿海地区。张东摄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振兴,布拖有了照亮小康路的“火炬”。

在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绿色泡沫板、黑色的喷嘴、蓝色的管子,1900万粒从小孔繁育,实现种薯更新换代,帮助农户年增产增收2.1亿元以上。同样在这里培育成功的,还有310亩试验蓝莓。

“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布拖追寻乡村振兴之路丨卫星之眼见证凉山飞跃70年

四川农业大学马铃薯种薯繁育专家王西瑶教授在实验室查看马铃薯苗。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如今,在拖觉镇高原蓝莓种植园里大规模的蓝莓基地已经初步建成,老吉村村民吉力么尔各靠着在蓝莓园打工,月收入可达两千多元。和她一样在这里工作的,还有8300余人。

现在的布拖大地上,500亩附子、川续断等中药材产业化生长,“穿着裙子”的黑绵羊规模化养殖,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领头羊。布拖正高举产业火炬,追寻在乡村振兴之路上。

“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布拖追寻乡村振兴之路丨卫星之眼见证凉山飞跃70年

布拖县阿布洛哈村新貌 王德摄

生态为基

筑起绿色崛起之局

布拖,一个彝语里“有刺猬和松树的地方”,《布拖县志》中,牛羚、小熊猫等珍稀动物曾出现于此。金沙江畔,丰沛的长江源水孕育了四川第二大天然湿地--乐安湿地。

但多年前的乐安湿地,曾上演过一场激烈的“人鸟夺食大战”。20世纪60年代,当地群众为了填饱肚子,扛起锄头将湿地变粮田,湿地巡护员哈马日沙只能眼见着黑鹳伤心离开,无可奈何。

“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布拖追寻乡村振兴之路丨卫星之眼见证凉山飞跃70年

“亚洲第一高溜”布拖县冯家坪鹦哥溜索 张东摄

2001年,四川乐安黑鹳自然保护区成立,一切发生了转机。地上的井字痕开始变淡,水质变得清澈,黑鹳重新飞回了哈马日沙的视野,同时归来的,还有黑颈鹤、红隼等鸟类。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冬天,在乐安湿地栖息的黑鹳近40只。

数据更能展现布拖生态保护的决心,截至2021年底,当地实施天然草原改良3万亩、退化林修复1.3万亩、人工种草生态修复1万亩。布拖,正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布拖县志编纂委员会.布拖县志.【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3.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