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祖国医学的瑰宝,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记载。针灸治疗以腧穴为刺激点,与经络关系为基础。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经络。针灸则是通过对穴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输联络,或深或浅,或强或弱,激发经络气血,以调节整体功能,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疏经活血,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腰痛的机制
所谓“痛则不通,气血蕴滞也,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按中医理论认为疼痛是由于气血不畅、经络阻滞不通所致。针灸则能激发经气、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根据中医对腰痛的分型,一般可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者有:肝肾亏虚型和气血两亏型,实者有:血瘀型、寒湿型,湿热型,(最终因“正虚邪实”而导致经络阻滞,不通则痛。)针灸通过补与泻的手法,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另外,针灸还具有缓解肌肉痉挛、活血祛瘀、消炎消肿,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能够标本兼治。
针灸治疗腰痛的常用穴位
1.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气海俞: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5.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6.八髎: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分别称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7.秩边:第四骶椎下,旁开3寸。
8.委中:腘窝横纹中央。
9.承山: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10.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11.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
12.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
13.阿是穴:腰部压痛点。
针灸治疗腰痛的取穴原则
针灸治疗腰痛疾病,注意远近结合取穴、即局部选穴和远端循经常选穴相结合。局部取穴主要是以“阿是穴”和腰背部穴位为主。“阿是穴”即通常所指的“压痛点”。不同的腰痛疾病,“阿是穴”位置也就不同。局部取穴不仅有明显的镇痛效果,而且有直接的解除肌肉痉挛、活血祛瘀、消炎消肿的作用。远端循经取穴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而得。人体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环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疾病。远端循经取穴有疏通经络,协调经气平衡、祛邪止痛的功效。另外还可采用前后、左右取穴配合治疗,如左侧疼痛取右侧经穴,腰背后侧痛取腹部对应穴位,更能起到意外之功效。
针刺的一般操作方法
针刺的程序是“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身后四肢,”针刺前应准备:①检查针具,凡生锈、弯曲,针尖有钩等均不能使用。②为了使病人放松,姿势保持松驰舒适,尽量采用卧位,以免发生晕针。③找准穴位,可先用按压、以探求患者是否有酸胀感觉。④常规用具75%酒精棉球消毒,再行针刺。针刺方向有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一般在四肢,背部、臀部用直刺(90o),胸部、颈部宜斜刺(45o),面部、额部宜横刺(15o)。深浅则根据胖瘦及肌肉丰厚程度不同而定。
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
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
捻转补泻
提插补泻
疾徐补泻
平补平泻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散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阳阴平衡,而恢复健康的方法。补能鼓舞人体正气、泻能疏泻病邪,临床上常用以下几种补泻手法。
一、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顺时针捻转轻为补,逆时针捻转为泻。
二、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三、疾徐补泻
进针徐徐刺入, 快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进针时疾速速入,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四、平补平泻
“平”即“均”的意思,也就是说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症,得完后可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为平补平泻。
针刺治疗常见腰痛
针刺治疗常见腰痛
急性腰扭伤
腰肌劳损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三横突综合症
腰椎管狭症
一、急性腰扭伤
方一:阿是穴、阳陵泉、承山、委中。
方二:阿是穴、秩边、阳陵泉、关元、承山、委中。
上方采用强刺激泻法,留针25分钟,并嘱患者适当活动腰部,常可一次即愈。若效果不明显,可用多次留针法,并适当配以艾灸或温针。
二、腰肌劳损
取方:肾俞、大肠俞、委中、阳陵泉。
上腰痛加命门;下腰痛加腰阳关。中等刺激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
方一:阿是穴、命门、肾俞、八髎、阳陵泉、委中、承山等,每次取4-6穴、强刺激后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方二:阿是穴、命门、秩边、承山。先针刺阿是穴,得气后强刺激,使针感向下放射至足底。再提插3~4次,出针。再刺秩边、承山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
四、腰三横突综合症
取穴:腰阳关、阿是穴、委中。中等程序刺激平补平泻,留针30~40分钟,隔日一次。
五、腰椎管狭症
取方:命门、肾俞、大肠俞、秩边,缓慢进针;补法为主,刺激较小,留针20分钟,隔日一次。
针刺疗法注意事项
我们在这里介绍的一些针刺法都是比较简便、易操作的。患者可以酌情自行治疗,也可到医院进行治疗。
1.穴位刺激强度以患者情况而定,一般儿童、孕妇、年老体弱神经衰弱者用轻刺激法,急性疼痛患者宜用强刺激法。
2.按证选方,取穴要准。
3.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4.针刺深浅则根据胖瘦及肌肉丰厚程度不同而定。
灸法的分类和操作
灸法的分类和操作
直接灸
间接灸
温针灸
灸法是利用某些能缓慢燃烧的材料,在其燃烧对放出的热力来刺激人体某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温经散寒 ,适应于治疗以腰膝酸软冷痛为特征的虚性和寒性腰痛。临床最常用的是“艾灸”。
艾灸的种类有很多,在方法上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温针灸等
一、直接灸
分为艾柱灸和艾条灸两种。
1.艾柱灸:就是将艾绒捏成上尖下圆的锥形艾堆,大小随需而定,放在穴位上,点着后慢慢燃烧。当病人觉得烫时即将烧剩的艾堆钳去,换穴换新艾堆后再灸。一般灸后以不起水泡为限。
2.艾条灸 :治疗时取艾条一支,点燃一端,放离穴位1寸处熏灸。以感到灼热为度,或固定不动,或左右回旋,灸5~10分钟,至局部皮肤出现直径约1寸的红晕为止。
二.间接灸
隔姜,隔蒜灸:切厚约0.2cm~0.3cm、直径2cm~3cm的生姜或大蒜一片,用针在中央刺若干小孔,上置艾柱一枚,平放于穴位上,从顶端点燃施灸、当其柱燃尽后,可易柱再灸。一般灸5~10柱,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三.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在针刺得完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炳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条施灸,或在针眉上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
灸法治疗腰痛的取穴
一般用灸法治疗慢性、虚性、寒性腰痛,因此主要选穴有:肾俞,腰阳关、阳陵泉、八髎、委中、承山等。
灸法注意事项
1.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2.关节活动部位不适采用“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影响功能活动。
3.头面、乳头、大血管处不宜直接灸。
4.施灸时需防止燃烧的艾绒脱落烧损皮肤或衣
5.灸后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自然吸收。
穴位注射一般介绍
穴位注射法是一种针刺和药物相结合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在腰痛疾病临床治疗上也常采用。按照穴位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药理性能,选择相适合的腧穴和药物,发挥其综合效应达到治疗的目的。
穴位注射治疗腰痛的选穴
选穴一般同针刺法一样,但穴位注射法的特点是常结合经络、穴位、按诊法等,以选取阳性反应点。如在背及四肢的特定穴部位,出现的条索、结节、压痛,以及皮肤的凹陷,隆起、色泽变异等,软组织损伤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一般每次2~4穴,不宜过多,以精为要。
穴位注射治疗腰痛常用药物
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使用。治疗腰痛的常用中药注射药有:当归、红花、复方丹参、川芎、板兰根针等。西药注射药有:维生素B1、B2,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阿托品、麻黄素、骨宁以及糖皮质激素等。
穴位注射操作方法
先选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型号。使患者取舒适体位,一般选卧位,抽取适量的药液,一般宜小剂量注射,耳穴可注射0.1ml,胸背可注射0.5~1ml,四肢可注射1~2ml,腰臀部可注射2~5ml。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缓推进,达到一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如无回血,便可将药物注入。凡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推液可快;慢性病,体弱者,宜用较轻刺激,推药可慢。如所用药液较多时,可由深入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向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穴位注射治疗常见腰痛
穴位注射治疗常见腰痛
急性腰扭伤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棘上、棘间韧带劳损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急性腰扭伤
取阿是穴、委中两穴,各注入当归注射液1ml或2%普鲁卡因2ml,每次一次,三次为一疗程。
二、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取阿是穴、注入丹参注射液2ml,针头顶至横突上,缓缓注入,隔日一次,连续五次为一疗程。
三、棘上、棘间韧带劳损
取阿是穴,注入强的松龙和利多卡因的混和液1ml,每周一次,三次为一疗程。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
取痛侧大肠俞、秩边、承山穴,各注射当归注射液或川芎注射液2ml、4ml、1ml。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一周。
穴位注射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一般药物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3.孕妇不宜用穴位注射法,年老体弱者,选穴宜,药液剂量酌减。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