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小孩过了5岁还遗尿,就是病了,得治

小儿遗尿,俗称尿床,在世界范围内,大约10%的5岁以上儿童患此病。虽然发病如此普遍,但其影响往往被低估。很多人将其归结为排尿系统未发育完善,默认方法是等待自愈,但据调查显示,我国10岁儿童遗尿症的患病率4.8%,16~18岁的人群中还有高达1.7%的患病率。遗尿症不仅对患儿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给患儿带来非常大的心理负担,形成恐惧、急躁、自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是儿童仅次于父母离婚和吵架的第三大创伤事件,因此应尽早进行临床干预。

尿在里面h失禁_儿童尿失禁_被尿进去了 bl失禁

病因复杂

小儿遗尿按病因可分为功能性遗尿和器质性遗尿。引起器质性遗尿的原因包括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心理等,如隐性脊椎、尿崩症等。多数患儿属于功能性,主要指5岁以上的小儿,白天排尿正常,仅在夜间睡眠状态下不自主排尿,每周超过2次,持续6个月以上,同时其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功能均正常。

功能性遗尿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遗传、发育延迟、心理、夜间血管升压素分泌不足、膀胱容量过小以及便秘有关。有研究显示,父母双方或一方有尿床史,有70%的概率遗传给下一代。小儿膀胱容量一般为(年龄+ 1)×30毫升,夜间产生的尿液量超过130%膀胱容量则容易发生遗尿。

还有研究显示,与出生后就开始使用“尿不湿”的儿童相比,未使用过“尿不湿”的儿童功能性遗尿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仅在夜间使用“尿不湿”的儿童,与全天都使用“尿不湿”的儿童相比,遗尿发生次数也更少;“尿不湿”使用时间越长,遗尿发病率越高,与使用到 1 岁的儿童相比,3 岁仍在使用“尿不湿”的儿童,遗尿发病率高了一倍儿童尿失禁,所以,过度使用“尿不湿”可提高儿童遗尿症发病率。

尿在里面h失禁_被尿进去了 bl失禁_儿童尿失禁

非药物疗法

由于我国儿童家长普遍对尿床的认识不足,在5岁后仍有遗尿现象的孩子中,仅有1/5不到的家长会带孩子就诊。更重要的是,很多非专科医生都会认为这是暂时现象,待若干时间相关系统器官发育成熟,自然就会好转,从而延误治疗。

事实上,对于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应该及时积极治疗。目前主要有非药物和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包括:

生活管理。孩子遗尿后,家长的嘲讽、责骂、威胁、惩罚只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症状不但不会减轻,反会加重。而是应该是拥抱孩子或者拍拍孩子,安慰、鼓励孩子,并给孩子换好干净的衣物。睡前,要提醒孩子如厕后再上床;白天充分饮水(10公斤体重/天,20公斤体重/天),尽量延长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并提高膀胱 括约肌的控制能力;睡觉前减少喝水,晚饭后少吃西瓜等含水分多的水果,睡觉前避免孩子过度兴奋或者过度劳累。

尿在里面h失禁_儿童尿失禁_被尿进去了 bl失禁

黑白日记。白日记分别记录从晨尿开始到睡前这段时间内的饮水、排尿的量和时间,并评估孩子的膀胱容量。黑日记记录连续7夜的夜尿量,如果使用尿布,可以用尿布增加的重量来计算尿量(1g = 1ml)。如果掌握了大致遗尿时间,那么可以在遗尿前叫醒患儿,让其起床排空膀胱。

膀胱锻炼。婴儿在3岁前的排尿反射主要通过脊髓控制,随着3岁后儿童大脑皮层的发育,能够在清醒时控制自己的排尿,因此,2岁后可以开始把尿训练。但不要过早(1岁前),进行锻炼,否则经常性把尿会导致膀胱没有储满尿液就排尿,不能刺激大脑皮层形成相关反射。

遗尿报警器。是内裤内的尿液感应器,设有闹铃。当患者尿液滴落时,闹铃便会响。患 儿被叫醒多次后,身体便会形成条件反射,即使尿液充满膀胱时患者也能暂时控制而不会尿床。

儿童尿失禁_尿在里面h失禁_被尿进去了 bl失禁

药物疗法

以往,对小儿遗尿症常用山莨菪碱、遗尿丁、盐酸丙咪嗪等,但副作用大,且停药后易反复。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包括醋酸去氨加压素(DDAVP)、甲氯芬酯、以丙咪嗪为主的三环类抗抑郁药以及中药。

去氨加压素是一种多肽类的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是控制尿液的产生,其在治疗遗尿症方面起效迅速、短期疗效优良,因此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遗尿症的一线选择,被选作为治疗夜遗尿的一级A类推荐药物。对于觉醒治疗效果不佳,尤其是夜间多尿和高膀胱容量的患儿儿童尿失禁,以及一些病情较急、需要对遗尿症状进行立即缓解的患儿,都可以作为首选治疗药物,并且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经过临床研究证实。与遗尿报警器配合使用,成功率在80%左右。

被尿进去了 bl失禁_尿在里面h失禁_儿童尿失禁

但是,目前在我国,由于DDAVP价格比较昂贵,并且容易出现停药后复发的现象,所以未能广泛应用。#遗尿#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