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英 陈冬仿
农业强则国强,农业兴则国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河南省地处中原,农业生产条件好,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产量高,对国家贡献大。河南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供求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负有重要的责任。河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通过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是贡献河南智慧的生动实践,又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
农为邦本,强国必先强农
中华文明以农立其根基,因农成其久远。从“夫民之大事在农”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从“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到“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从“农事害则饥之本”到“农者,天下之大本”,从“仓廪之所以食者,耕农之本务也”到“富民者,以农桑为本”,农业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历代统治者将“农桑”“耕织”定为“主业”“本业”,推行“奖耕战”、“抑商贾”、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以及储粮备荒等“崇本抑末”“重农抑商”的政策,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使古代中国在世界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农村作为斗争主战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将农业置于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坚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河南具有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农业资源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河南具有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农业资源与产业优势。河南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耕地肥沃,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6亿亩以上,其中小麦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稳居全国第一,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农业多样性显著,农林牧渔等农产品种类齐全;河南农业产业规模大,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强,以占全国6.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畜牧业产量和产值、多种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河南建成了以1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创建了17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6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80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农业全产业链不断健全。河南具有突出的农村人力资源优势。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河南2022年常住人口总量9872万,其中乡村常住人口4239万,占比42.93%,为农业生产与培养包括农业企业家、农业技术劳动力、经营专业人才、农业工人、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提供了人员保障。河南具有明显的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优势。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靠科技、靠人才。2022年10月10日,在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乡村振兴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6.6%递增至64.1%,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涌现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122名专家进入39个国家体系,省体系个数由最初的3个增加至17个,专家岗位由39个增加至119个,形成了稳定的农业人才队伍;河南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更是硕果累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CIMMYT-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小麦工程国家实验室、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河南,规划建设“中原农谷”,成立神农种业实验室,推进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实施“一村九园”数字化工程,确保农业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
目前,河南是我国6个粮食调出省之一。2022年河南粮食总产量为1357.87亿斤,位居全国第二,连续六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并再次迈上1350亿斤台阶,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国家把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首先确定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凸显了河南粮食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河南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因此,河南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
河南地处交通要脉,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和口岸等粮食物流基础设施齐全,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枢纽优势显著,有利于建设集粮食仓储、物流、加工、交易、信息于一体的综合粮食储运交易中心和大型粮食物流园区,推动与周边地区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并逐步形成一批区域性粮食物流枢纽,打造辐射全国的粮食仓储物流交易中心,构建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流通顺畅的粮食供应链新体系。
河南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产省,郑州是我国粮食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汇点,综合优势明显,是建立全国粮食交易中心的理想区位。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作为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家规范化的现代粮食批发市场,累计成交各种现货粮油额居全国粮食批发市场首位。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是建设全国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的起点,也是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我国粮食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个别到体系、从单一交易到综合功能逐步完善的发展脉络,从而缔造了中国粮食供求关系的“晴雨表”。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河南农业在全国的重要性。
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河南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意义,更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应有之义。为此,推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农业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农业现代化不能自发到来,也不会自动到来。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激发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精神文化力量,提升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软实力;要以党的“三农”新思想武装乡村干部群众,以共产党人的新担当焕发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精神新状态,以基层党的组织力激发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新活力;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着力抓好农村党建,建设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河南粮食产业亟待在高基点上提质增效,种业“卡脖子”问题凸显,农业全产业链培育难度大,农业科技人才总量和规模与河南农业大省地位不匹配。因此,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力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打造世界性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应用中心,打造“互联网+共享+农业装备”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食品生产基地和贸易平台,建设黄淮平原高质高效农业创新高地,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河南贡献。
三是新型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预计到2035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突破70%大关,达到届时全国平均水平,亟须加快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因此,要坚持“三区三线四级同步”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坚持“一主两副”引领,带动中心城市“起高峰”;要坚持“五区”联动,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要坚持“三起来”为根本遵循,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形成城乡融合发展之势;要不断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羁绊,用好县域比较优势,创新县域乡村振兴建设,释放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洼地效应”,完善农业农村发展的“硬基础”与“软环境”,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县域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县域现代化。
四是农村集体经济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当前,河南农村集体经济在集体企业负担过重、人才缺乏、管理机制不完善、市场竞争力弱、农村土地制度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难题。因此,需要大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经营水平,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推动其集聚式发展、集群式经营,不断提升规模化水平;需要培育联农带农高效能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土地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民分享产业链延伸增值收益;需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集体产权的确认、保护和流转制度与规范,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断完善。
五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近年来,河南各地在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农村资产资源要素仍有待充分激活,特别是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激活。因此,要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农业农村发展工作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强国之路。在新时代的伟大历史征程中,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从“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最坚实的民生基础,为中原崛起谱写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