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虚岁到底是谁发明的??

(来源:西宁城北团区委)

虚岁到底是谁发明的??

虚岁到底是谁发明的??

每到年底,年轻人心中的炮仗,就被虚岁点燃。

“妈,我刚过完21岁生日,别在外面说我虚岁23了。”

老一辈人对虚岁仿佛有种执念,无论强调过多少次,他们总是兴致勃勃地给你的年龄加上一两岁(有时甚至是三岁),紧接着,就是催促你已经一把年纪了,还不快成家立业升官发财......

虚岁到底是谁发明的??

更过分的是,虚就算了,他们还要四舍五入,二十出头正值妙龄的年纪,转头在他们嘴里就已近而立之年。

“不敢说年年十八,但你也不能随便给我加吧?”

不少人对此感到十分疑惑,明明平时那么讲究“显年轻”, 为什么到了虚岁这里就不一样了,非要把岁数往大说?

“图啥?退休难道按虚岁退?”

他们更不理解, 为什么长辈们对自己“不过虚岁”的宣言充耳不闻,每到过年,还是乐此不疲地给自己的年龄做加法。

一句“你已经老大不小啦,该懂事/结婚/生孩子/赚大钱啦”,给肩上的担子又加了几坨提前到来的砝码。

恼虚岁者众矣。网上有许多声讨虚岁的帖子, 其中一篇质问“虚岁到底有什么意义”的帖子中,最高赞的两条回复分别是:显老,逼婚。

虚岁到底是谁发明的??

更有人不服地表示,虚岁的应用场景实在有限,你说虚岁我说实岁,没个统一的标准,很容易造成误解。

那么问题来了,虚岁到底是怎么来的?既然这么不方便,为啥会有虚岁一说呢?

虚岁的来历

有人说,周岁是从妈妈身体里出来的时间,而虚岁则是算上了怀胎十月的时间。

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虚岁的原理,与历法有关。

我们常用的周岁是以公历生日为节点,出生时0岁,每过一次生日添一岁。

而虚岁则是 以农历新年为节点,出生时就算1岁,每过一个农历新年增加一岁。

远古时代的人过周岁还是虚岁,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秦始皇十六年开始,直到清宣统三年《户籍法》颁布之前,官府的户籍和档案都只记载民众的生年和年龄,不记出生的月和日, 到了一定的时间,就给户籍上所有人的年龄加一岁。因此从制度上来说,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古代是没有“周岁”这一概念的。

官方层面如此,民间习俗又如何?

民国教育部1930年颁布的《就旧历虚岁推算国历实足年龄用表》中,第一句话就说“我国旧习,计算年岁,都用旧历,所以所说的年岁,都是虚的,不是实足的。”

尽管古人也有祝寿、庆生的习俗,但当时的人们往往只把生日当作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来庆祝,并不将其视为年龄增长的节点, 而全社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日”,所有人在这一天一起“长大一岁”。

虚岁到底是谁发明的??

上古时代的先民在历法出现之前,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换、农作物的成熟规律来纪岁(时间)的,十月作为丰收之时,被视为农业生产周期变更的节点,所以当时的人们把十月作为一岁之始,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互相祝贺长命百岁,热闹场面恰如后世之春节。

《诗经 · 豳风 ·七月》 :“ 嗟我妇子 ,曰为改岁 ,入此室处 ”,又说此时“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 ,万寿无疆 ”。

直到汉武帝改定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 元旦成为了官方、民间通用的增岁节点,无论是南北朝时期庾信元日赋诗“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时的喜悦,还是白居易除夕夜发出“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的感慨,都是元旦增岁的真实写照。“天增岁月人增寿”的春节对联,也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虚岁到底是谁发明的??

“务实之人,不整虚的”

虚岁的出现,是因为 古人缺乏精确的计时手段,但又存在实际的计岁需 求。

但以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这个问题早已经被解决了,我们对于一个人年龄的掌控,完全可以精确到日常看起来甚至没什么必要的准度。

更何况,年龄问题并非个人私事,它关系到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面临节点的时候,年龄的意义更加突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才能入学,所以教育部规定只有当年8月31日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可以报名就读小学一年级,9月1日出生的孩子哪怕只差了一天,也只能明年再上。

除此之外,结婚、就业、参军、退休等等,无不对年龄有具体要求。

换言之,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虚岁的存在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了。

虚岁到底是谁发明的??

实际上,有虚岁传统的国家并不只我们一个,韩国也存在虚岁的说法,但在他们的法律中,虚岁、周岁和“年岁”三种计龄方法混用,给民众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此,2022年12月,韩国国会修改了法律,除特别情况之外,所有领域将统一按周岁计算年龄。

由于韩国民间流行按虚岁算年龄,这也意味着,韩国人将在法案正式实施后集体“年轻”1至2岁。

要不要取消虚岁的讨论,在我国也一直有着颇高的热度。

尽管虚岁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但在民间,虚岁的应用之广,还是让人无法想象。

相亲时报虚岁是“基操”,身份证登记成农历生日的也大有人在,更过分的是,甚至有人带着孩子看病时也向医生报其虚岁。

虚岁到底是谁发明的??

虚岁到底是谁发明的??

相反,也有人认为虚岁才是“正统”,是不可被湮没的传统文化之精髓, 报周岁的行为,还有可能被视为在“装嫩”。

这无疑触动了一些人的逆鳞。由于我国在现行法律中,对于年龄只有周岁这一种算法,虚岁仅存在于民间,用哪个完全是自己说了算, 于是,过周岁还是虚岁,在人际交往中已然被上升到了“互相尊重”“文化传承”的高度。

慢一点,也没关系

有人说,夹在小孩和老人之间的人,最不想长大,反对虚岁的,往往也是他们。

“我已经不是三岁小孩了”“我今年已经虚岁89了”,和“我虚岁都35了”,个中情绪完全不一样。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虚岁”,大多数帖子都流露出一种焦虑之情,用时间之长衬托出自己能力之短: 我已虚岁几何,却仍一事无成,焦躁也,迷茫也。

虚岁到底是谁发明的??

在很多人心里, 虚岁已经和“年龄焦虑”牢牢地扣在了一起。就像父母在催孩子起床时,喜欢把八点说成十点半一样,用夸大事实的方式,来加深事件的严重性,以期引起重视。

“到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是许多人信奉的人生准则,“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把年龄说大,仿佛就能加速上进的步伐。

可三十而立是孔子对于自己的人生回顾,见贤思齐可以理解, 但若事事对标圣人,一个脚步没跟上就焦虑恐慌,那就大可不必了。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 算虚岁分明就是在吹响焦虑的号角,在年龄的坐标轴上做记号,并不断内卷。

几年前,一句广告语曾引发网友热议:全世界都在劝你早点,却没人在意你还没吃“早点”。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根本不用在乎全世界怎么说,好好吃自己的早点,哪怕只有一杯豆浆,也能吃出无限滋味来。

孔子三十而立,而春秋时期人们平均寿命也不过三十上下。这顿饭吃得快 慢与否不重要,品出滋味来,才能算是吃好了。

着急忙慌地囫囵吞下去,就算吃的是人参果,也难免噎得心慌,不是吗?

虚岁也好,周岁也罢,人生当自在畅快,不该被数字绑架。

壬寅年

腊月十三

2023-01-04

监制:唐小山

编辑:单镜宇

审校:寒冬

原创声明: 本文为央视网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