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潮州古村落
广东省潮州市是一座“宝藏之城”,也是一座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同时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潮州有古城墙、古寺庙、古府第、古民居、古牌坊等文物遗存,古迹众多。俗语有云,到广不到潮,白白走一遭。
“海丝”重镇说潮州
潮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是潮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天下潮州人的精神家园。潮州文化的特质:继承性、开放性、包容性、时代性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潮州话、潮剧、潮州音乐、潮州菜、工夫茶,府城文化、潮汕文化、韩愈文化、畬族文化、华侨文化等都是潮州文化的一部分。潮州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中国潮州菜之乡等称号。它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积淀了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旅游资源在省内更别具一格,人文景观尤为突出,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在粤东各市中居首位,是广东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市。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拥有以广济桥、开元寺、韩文公祠、己略黄公祠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以潮州音乐、潮剧、潮绣、潮州木雕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韩江潮州市区段一江两岸,东起韩山,西至潮州古城。南北堤,北起海角山,南至凤凰洲,以韩江水体为主轴,南北长约八公里,总面积近十平方公里,是一处集自然景观、古今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大型景观带。
滨江景观带自然风光秀美,古树佳木成林,四时繁花似锦,玉树琼楼掩映,广济桥、韩文公祠、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凤凰塔、广济门城楼、古城墙、北阁佛灯、祭鳄亭、青龙古庙,以及金山大桥等新、旧景观布列其间,浑然一体,互为映衬,四季皆有迷人景色,四时皆有醉人景观。徜徉其间,山光、水色、绿意、花香、鸟语和清爽的江风,予人以无穷的舒心与快意,让人获得如洗的心境;灿若繁星的文物古迹,则使人感受到潮州历史文化的厚重与神奇。
人民广场位于新市区中心地带,是集市政、休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大众休闲文化中心,人民广场的设计和建造充分体现地方民俗特色、历史人文积淀与时代性的统一。气势磅礴的旱地喷泉、水池音乐喷泉、五彩缤纷的照明灯饰、悠扬悦耳的背景音乐,以及大屏幕电子显示屏,为中心广场厚重人文氛围增添了强烈的现代气息。每当夜幕降临,乐曲悠扬,绿海花涛、枝叶扶疏之中游人如织,华彩灯光与水幕电影、喷泉、流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人画卷。
广济门城楼原称“广济楼”,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列潮州城七城楼之首,襟江控岳,护邑镇桥,为名城标志之一。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外城门原有“东为万春”门额。楼置于高大厚实的台基上,拱门中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面为木石柱相衔接支撑,并跨出城墙外,成为骑楼。屋面铺双层大青瓦,各层出檐均嵌蓝琉璃勾头滴水,雕栏画栋,四面环窗,飞阁流丹,巍峨壮观。登楼四望,但见韩水北下,长桥卧波,远山含黛。如遇夏秋,水涨潮急,舟帆点点,随波而下。时见江涛拍墩,浪花溅岸,画意诗情,驻足欣赏。楼内有联云:“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正是这一景观的大写意。暮春三月,登楼眺望,韩江水涨,江面开阔,长桥卧波,烟波浩渺,笔锋如画,行船如梭,别有一番景致,故潮州内八景有“东楼观潮”之胜。
古牌坊是尊荣显达、彰扬乡贤的纪念性标志建筑,始于宋而盛于明清。据文献记载,太平路牌坊多达39座,牌坊的种类、数量之多世上罕见。明末清初,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引入广东,太平路、东门街也逐渐改造成骑楼式商业街,与明、清石牌坊共存,构成了国内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晚上,从“十相留声”坊望去,古牌坊连绵、骑楼灯光璀璨,亭楼交辉,夜幕下的牌坊街景色迷人。
太平路的牌坊,多为横跨路面的四柱三门,规模较大,风格独特,气势非凡,故被誉为“牌坊街”。每一座牌坊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每一座牌坊都有坊主,刻在坊上的文字,就是一篇历史人物小传,而这些英杰,即为书写潮州文化的主要人物,这就是潮州古城的文化精华。
潮州滨海渔船
潮州广济门
潮州土楼
潮州土楼
壮观的广济门城楼
潮州牌坊街
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
似乎每一座有大江大河流过的老城,都会有一座声名远扬、满载故事的古桥。潮州也不例外,在这座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里,有一座意义非凡的广济桥,它的历史就是潮州的历史,写满了潮州的人文故事。
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位于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连接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潮州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区著名文物旅游胜地。
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河北的赵州桥、福建的洛阳桥、北京的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桥面古香古色,桥身横跨韩江,并集梁桥、拱桥和浮桥于一体,结构十分特殊,堪称我国桥梁史上的孤例。站在韩江江边便能感受到广济桥的恢弘气势,两边为石墩,桥墩上建有精美的楼台亭阁,中间由18座古浮桥相连,梁舟结合,刚柔相济,在上面走一走,别有一番趣味。
广济桥传说是韩愈(八仙之一韩湘子是其侄孙)刺潮时所建。据悉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该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来到潮州,广济桥是游客们打卡的主要景点之一。
广济桥历经近900年风雨的洗礼,几经修葺,现在的广济桥是按明代风格修复的模样。广济桥分为三段,共有桥亭30个,匾额43块,成为潮汕地区著名的旅游地标建筑。早在清朝时期,坊间就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广济桥历来有“江南第一桥”的美称。
每天傍晚,中段的浮船就会被移开拉走,供过往船只通行,广济桥晚上就成了“断桥”;到次日早上,浮船会再次被接上,重新连接成浮桥,供游人通行。广济桥的桥亭,其中殿式阁12个,杂式亭台18个,桥亭的设计匠心独运,既可以为桥梁和行人提供遮护,使桥身和过往行人少受日晒雨淋,同时也能增加桥身重量,增强桥身的稳定性,提高桥梁的抗风御潮功能,延长寿命。广济桥之美,不仅美在外观造型,还有其出类拔萃的文化内涵。
走在广济桥上,与其说是在渡河,更确切地说是在参观一个神奇的“水上之城”。桥上由一座座亭阁组成,每一座都有一副楹联,一块牌匾,处处尽显潮州人的文化底蕴。当年广济桥的繁华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茶居酒帘闹其上,水榭笙歌喧其下。如今,广济桥虽没有了当年的繁荣商贸景象,但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潮州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海内外潮州人最难忘的回忆、最难舍的乡愁。
潮州广济桥
潮州木雕工艺的殿堂——己略黄公祠
潮州己略黄公祠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原是祭祀潮州望族黄己略的私人祠堂。据《潮州府志》记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佳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
一百多年前,黄姓族人为了修建这座祠堂,不惜重金,请来潮州城里最好的木雕艺人,用当时最流行的装饰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以此来证明家族的财富和地位。己略黄公祠不大,建筑面积为480平方米,格局与潮州传统祠堂基本相同,但其内部的建筑装饰却让人叹为观止——集木雕、石雕、嵌瓷、金漆画、彩绘等装饰艺术于一体,其精致奢华程度,堪称潮州古建筑“三绝”中的翘楚。
大门正中为石结构凹斗门楼,门首横额正面刻有“己畧黄公祠”五个大字,在门簪上刻着“联登”和“甲科”。门楼门面分布着四幅书法石刻,内容是嘉应人温仲和题写的《己略黄公祠颂》和《竹鹿同春》《松鹤同龄》两幅石雕彩绘壁画。门楼马面坡屋架是《封神演义》人物故事石雕作品,细节刻画传神,场面栩栩如生。
进入门厅绕过屏风便来到了天井。天井上方的屋檐横梁上均装饰着精美的木雕及石雕,人物刻画细致,画面生动。天井两边的厢房装饰主题不同,在东厢房的屋架上有两对遥相对望的鸾鸟,西厢房的横截下则有两对凤凰,寓意“风生水起、富贵吉祥”。
通过天井就来到了祠堂的拜亭。拜亭木载下的金漆木雕是整座祠堂中最集中、最精彩的地方,是己略黄公祠的建筑雕刻艺术的精髓之处。拜亭的梁枋两端均饰以形象各异的龙、凤、狮等祥瑞动物,以“铜雀台”“张羽煮海”“水漫金山”等戏曲传奇、民间故事为创作题材,用连环画的形式精彩地雕刻出了系列人物故事。这些精彩绝伦的木雕作品在技艺上使用了圆雕、沉雕、浮雕、镂空等不同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了多层次的复杂内容;在色彩上则充分运用了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等三大手法,使得整座建筑层次分明,因而被誉称为“潮州木雕第一绝”。
己略黄公祠大厅是祠堂的一个重要场所,自然在其装饰设计上更是独具匠心。门楣上装有潮州传统艺术品金漆画“郭子仪拜寿”;抬头可见悬挂于大厅之上的匾额“衍庆堂”寄托了家族繁衍吉庆的愿望。原摆放大厅正中的供案和神龛已被移至潮州市博物馆,但从墙上的大型原图不难看出神龛的雕刻繁杂精美。
潮州己略黄公祠
郡治所在岭东首邑
潮州古城昌黎路文化公园,备受市民关注的镇海楼(旧府衙)复建工程,正在有条不紊的施工中。
镇海楼是明清时期潮州府署的谯楼,潮州府署作为历代潮州主官履职的场所,是古潮州府历史沿革的重要象征。
乾隆时期《潮州府志·署廨》记载:“潮州府署,旧枕金山,宋景炎毁于寇。元至正中,总管丁聚建为总管府。明洪武初,改为卫署,通判张杰移建新街(今昌黎路)。”
光绪时期《海阳县志·建置略》记载:“知府署,在新街。旧在金山之麓,本晋义安郡署,隋唐以来,虽州郡名屡易,署皆因之。”
潮州府署后方,是海阳县署。海阳县建于东晋咸和六年(331),义熙九年(413)分东官郡置义安郡,郡治设于海阳县。自此,海阳县一直是州、郡、路、府之治所,成为岭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文史学者陈贤武说,从地域上,“岭东”是相对“岭南”而言的,岭南在五岭之南,大庾岭之西,岭东则在大庾岭之东侧。明代广东设分巡道五道,其中岭南道辖广州、南雄、韶州三府,岭东道辖惠州、潮州二府。东晋义熙九年置义安郡,郡治所在的海阳县遂为辅郡首邑。雍正时期《广东通志·形胜》记载:“潮郡封域为粤之东偏,东北接汀赣,西南连循惠。首邑曰海阳。”清代蓝鼎元《潮州府总图说》亦记载:“附郭曰海阳,为十一邑领袖。”
清康熙间,海阳知县金一凤在县治前建“岭东首邑”坊作为标识,彰显了海阳县的重要地位。今天的潮州古城,就是海阳县核心区。
郡城濒临韩江,南面就是浩瀚大海。在以水路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潮州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
陈贤武介绍,清代蓝鼎元《潮州海防图说》记述:“潮郡东南皆海也,左控闽漳,右临惠广,壮全潮之形势,为两省之屏藩,浩浩乎大观也哉。”从潮州出发,不论韩江还是海上航道,均上通下达,对外远及东南亚等地。内外贸易经济的良好发展,带动了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日益转变。蓝鼎元《潮州风俗考》曰,“文风之盛,冠于岭南。”所属各县,常有优秀人才,修身齐家效法先贤,“公然与江浙争雄者,即以科名而论,亦当百粤之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因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虽有溢美夸张之辞,但可见本地区文风之盛。
因而,潮州在唐代便称“岭南大郡”,宋代乃有“海滨邹鲁”之誉,明代成就“岭海名邦”美名。
潮州古村落
潮州古城开元寺
潮州牌坊街夜色
潮州牌坊街夜色
活着的古城 潮人精神家园
猷、灶、义、兴、甲,家、石、辜、郑、庵,这是老一辈潮州人朗朗上口的“十大名巷”,是潮州古城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群所在地。
“潮州厝,皇宫起。”在潮州古城纵横交错的老街巷中,随处可见各式各样保存完好的古宅第,明清民国时期遗留下来木雕、彩绘、建筑构件,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而古城最宝贵之处,却在于浓浓的生活气息。这里不仅是远近闻名的旅游区,也是居民区。老宅里的住户勤劳、从容,把宅院收拾得井井有条,他们中许多是世家后代,门额上还嵌着宗族郡望。
“坐,食茶。”这是游览潮州古城最入耳的一句话,也是潮州人的口头禅。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随时可能偶遇一张工夫茶席,随时都会被热情招呼喝茶。极尽考究的工夫茶技艺,对于古城居民来说,是最寻常的生活内容、最诚挚的礼仪之道。
近年来,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潮州古城获评“最喜爱国内游目的地”,潮州牌坊街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随着世人对旅游品质要求的提升,潮州古城的人文价值正逐渐显现。
陈平原教授称潮州为“活着的古城”。他曾表示,潮州古城能够如此完整地保留下来,确实很不容易,与其他地方一些已经彻底商业化、博物馆化的古城不同,潮州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市民平实、日常而又优雅的生活状态,是这座古城最生动的风景。潮州没有蜕变成纯粹的旅游景观,古城仍以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主体。他认为,潮州着重传播的不应是具体的非遗产品或美食,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古城,若此,潮州不仅对潮人有意义,对游客有魅力,对人类文化也有贡献。
著名学者冯骥才到潮州调研后,在《潮汕观艺录》中写道:“潮州老城保存得比较完整,两千多米的老城墙、墙门洞、老街、老树、老屋,叫我吃惊。城里边,还有潮州史上源头性的一座古寺——唐代的开元寺居然还在,古钟还能敲响;然后是己略黄公祠、许驸马府、天后宫,全都依然故我,多处已是国保单位。然而,更让我关注的是与这些历史经典交相辉映的城中的世间烟火。比起各地一些被开发的、经过商业重构的老城区,潮州古城更多保持着原生态,原居民们生气勃勃生活在自己世代相传的社区里……”
今天,潮州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新城区灯火繁华、车水马龙,而古城依旧青砖灰瓦、岁月静好。就像一座温馨的大宅院,家人总会维持原来的样子,让归来的游子倍感亲切。(文/沈海滨)
潮州古城
潮州秀美古村落
美丽的广济夜色
往期回顾
今年,银行业将发力这些领域
三兄妹考上北大,“爷爷,我们回来了!”
脱下警服,穿上军装!“姐妹花”从同学变战友!
中国周刊
《中国周刊》全国发行,每月5号出版。
邮发代号2-11 。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