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战争史上战斗民族和战五渣有时就是一个民族,同样是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物的评价中往往差别很大,德国人、犹太人、江浙居民和古希腊人都有截然相反的评价。
莱茵河奔流不息,但生活在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人是有着不同的评价。在马基雅维利时代,德意志人被看作是差劲的佣兵。在19世纪后期的托尔斯泰和克柳切夫斯基口中,德意志人更是典型的战五渣。托尔斯泰借《战争与和平》一书这样吐槽德国人,“波拿巴是个幸运儿。他有优等的士兵,而且他先向德意志人开刀,只有懒汉才打不过德意志人。开天辟地以来,人人都打败过德意志人。他们打不过任何人,他们就知道内讧……”,你也别以为托尔斯泰是军事上外行,他老人家真的打过仗,外公和父亲都是1812年战争的大人物,对当时的各国军事门清。俄国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则认为德意志人最纯朴,最热爱和平,原因就是他们在欧洲以战斗力差闻名。
但在彼得三世口中德意志人则是战胜的宠儿,他手下的俄军击败了普鲁士人,他的第一反应是在皇宫中大喊报信的人是骗子,“我知道,俄国人永远不可能打败普鲁士人。”沙俄军队攻克了柏林,彼得三世还是不相信德国人会打不过俄国人。沙皇保罗二世也是著名的德军粉丝,让近卫军士兵穿着紧身的普鲁士军服,近卫军士兵的发型还必须是普鲁士风格的辫子。沙俄还批量从德意志进口将军,只是19世纪沙俄长期充当欧洲宪兵,这才让托尔斯泰等人有德国人战无渣的错觉,在一战和二战中,德国人用战绩证明了他们的错误。
和德国人类似的还有犹太人,在托勒密王朝时代,犹太人可是古希腊人眼中的战斗民族,托勒密王朝四分之一的军人都是犹太人。当时的犹太人除了种地,就是到邻国埃及当兵,外出务工杀人是犹太人的主要收入。犹太人反抗罗马人时,还对埃及和北非的古希腊人进行了种族灭绝大屠杀,当时的古希腊人可一点都没有斯巴达300勇士的能耐,被犹太人杀的血流成河,只能靠罗马军团救命。
但到了中世纪和近代,犹太人又成了战五渣的代名词。司各特就在作品中吐槽犹太人:“现在战鼓的声音再也不能使犹大的卑微的子孙振奋起来了,他们只是逆来顺受,对于外族的压迫再也不想反抗了”。这可不是司各特自己的看法,赫以色列国父赫茨尔也认为“犹太人勇武 、刚毅及自尊的品质已经为压迫所腐蚀。”
一个民族的职业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古希腊人以重装步兵闻名于世,古希腊佣兵一度是地中海地区的最著名品牌,甚至连斯巴达国王都经常外出打工创汇。但到了希腊化王国时代,古希腊人在中国各个国家都占据了有利地位,他们到托勒密王朝参军、考公可以轻易得到处级干部职位,可以在战后得到大量土地封赏,拼命的意愿明显不足。罗马军团击败各个希腊化王国后,古希腊人就广泛从事文职事业,成了古罗马人眼中的战五渣,他们也被转职为雇佣兵的犹太人轻易屠杀。
类似的例子在咱们中国也有,那就是江浙居民的战斗力。在春秋战国和两汉时期,江浙居民被认为是强兵的典型。司马迁就认为江浙民众“其俗剽轻,易发怒”,七国之乱爆发前吴王、楚王就征召了封地上的江浙民众组成了西汉政府军都要暂避锋芒的强军但到了明清时代,江浙遍地战五渣,需要挑选才出强兵成了官场共识。胡宗宪就认为“……东南之民,秉性柔脆,兵之懦者十居七八”,关于这一点满清官员也纷纷点赞。原因很简单,早年的江浙居民大多是渔民和猎人,民风彪悍;明清时期的江浙居民大多是手工业者和小商人,战力自然就差。
一个民族、一个族群的战斗力和职业、生产力的关系很大,真不能只看几十年的战绩下结论。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