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秋季,考古工作者在渭南市华州区泉护村遗址进行调查之际,太平庄村民殷思义送来自己在耕地时获得的一件鹰形陶鼎和小口单耳尖底瓶。后来,这件鹰形陶鼎被送往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渭南地区出土最重要的一件文物——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2023年4月14日至4月23日,我利用自己休年假的时间,前往北京市和天津市游览。4月14日上午,刚刚到达北京市,我就直奔中国国家博物馆,寻找陕西省内出土的文物。
在这里地下一层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绕过旧石器时代展厅,走进新石器时代展厅,迎面的独立展柜内便是鹰形陶鼎。作为新石器时代唯一的立体雕塑,作为基本陈列展厅第一件珍贵文物,鹰形陶鼎被观众包围得水泄不通。
这件鹰形陶鼎采用站立的雄鹰造型,高度35.8厘米,口径23.3厘米,腹径32厘米。鹰体健硕,眼睛圆睁,喙呈钩形,双腿粗壮,翅膀贴于两侧,尾巴下垂至地,跟两条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鼎口位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
1993年6月,北京首次申办奥运会时,这件鹰形陶鼎曾经被带到瑞士洛桑新落成的奥林匹克博物馆展览。强壮的身体,健硕的肌肉,不仅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而且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根据殷思义的回忆,在1957年的某一天,他犁地翻土的时候,碰到一个硬物,便将此物挖出,发现这件文物。如今,在鹰形陶鼎的口部,依然可以看到犁头留下的一条缺口。后来,他将陶鼎带回家,当做喂鸡的小盆。
1958年秋季,殷思义将鹰形陶鼎交给考古队。同年12月,在出土鹰形陶鼎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发现一座东西向的墓葬(泉护村遗址M701),长度约2.7米,宽度约0.8米,深度约0.4米。在这座墓葬之中,清理出一具人骨,以及骨笄、骨匕、石圭、石斧、石铲、陶罐、陶钵等物品。
经过研究推断,墓主人是30岁至40岁的女性,仰身直肢,头朝向西。黑陶鹰形原本摆放在墓主人脚下,为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陶器,距今大约6000年。
目前,我在渭南市博物馆工作。在这里的基本陈列展厅内,有一件鹰形陶鼎的复制品,旁边悬挂的展板介绍泉护村遗址M701的布局和出土器物的线图。过去,在渭南地区,出土许多文物,却没有一件文物能够跟鹰形陶鼎相提并论。
2009年初,开始筹建渭南市博物馆。当时,考虑到鹰形陶鼎对渭南的重要意义,打算将它从中国国家博物馆请回来,经过反复协商,最终没能谈妥。但是,经过中国国家博物馆同意,根据鹰形陶鼎实物进行1:1复制,将器物口部的残缺和表面的叶脉纹也进行了复原。
如今,鹰形陶鼎已经成为渭南市博物馆的象征,被运用于馆徽LOGO、文创产品、社教活动等。但是,跟实物相比,这件复制品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