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同名小说改编的连续剧,结构非常紧凑,只有6集。
无论从审美还是心理角度,这都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剧。 从审美层面来说,这部剧把悬疑和文艺结合了起来,无论是叙事方式、镜头、剧名,都非常有风格,也因此获得了73届柏林电影节剧集单元提名。
而在这部剧的前半部分,更能带给我们心理学上的思考—— 一个孩子,在养育环境缺乏滋养的情况下,如何寻找外在的回应和共鸣,最终成长为自己。
01、冷漠的妈妈
小树成长为一个无所事事的叛逆少年,跟父母有很深的关联。
他的妈妈她是一个情感丰富,而行动退缩的人。她无法从关系中获得养料,而只能从书籍和艺术里获得。
她像一面破损的镜面,照不见小树作为一个生命的独特。对于小树来说,这是一个冷漠无力的妈妈。
他更容易把妈妈的退缩和逃避解读为:因为我不够好、我不值得,所以妈妈不够爱我,更没法回应我。
当一个孩子如此诠释妈妈的行为,就会产生很多连锁反应。 他可能自尊不足、人际疏离、内心空洞,对世界无所适从,甚至还可能发展出病理性的自恋。 而小树长期以来的打架斗殴、不学无术, 既像是借此引起妈妈的关注,表达不满……
02、“失能”的爸爸
一个孩子要长成自己想成为的人,在成长的早年时期,需要一个理想化的对象(通常是养育者);这个对象承载着一个孩子未来努力的目标,和一生的价值感。
所以,一个既缺乏母亲温暖的回应,又没有理想化对象的孩子,内心是空洞的。 如果Ta想要自救,只能走到世界中去—— 去听到世界的回响,体验共鸣;去寻找父母之外的理想化对象。
03、“37385”号警员
一个人原来可以活得很有意义,既不必像妈妈一样的疏离退缩,也不必像爸爸一样做个万金油。
他找到了一个能照见内心的人,那同时又是一个理想化的对象。
于是,小树开始想要为自己负责。 他说,我想干点对自己和别人有意义的事。
这是一种全新的、凝聚的、有意义感的体验。 在这种体验里,小树体会到了自尊、雄心和目标。
04、最后:开始一段旅程
在这段旅程里,我们带着力量,带着方向, 时而被满足被滋养,时而失望受挫,交错循环。 我们感到安全,又能够承受失望,体会复杂。 这便是成长。
其实在《平原上的摩西》,讨论的远远不止是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更是时代、苦难、命运、救赎和深情……
但是,小树所生活的家庭,却是成千上万家庭的映照:
许多人都曾像小树一样,在缺乏滋养的环境长大,
有一个不能温暖回应我们的妈妈,或一个无法作为榜样(理想化对象)的爸爸。
又或者,两者皆有。
最终,一些人长期处于空洞和迷茫之中——自我无处安放,时时刻刻都不知如何是好;
而另一些人则发展出了自我,有了自己的方向,能够确认自己的独特性和意义感。
下面是一些网友观影后写的读后感,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有所借鉴,有所警醒……
来自福建的一位妈妈 :
我是个矛盾的妈妈~我对孩子很好。可我内心却没有那么爱她。因为她是我生的,是我的责任我必须去做。
表面看上去我比其他母亲做的更好。我会给她做各种好吃的,让她和她的朋友分享这些美食。陪她和她的朋友一起玩:例如捉迷藏、玩彩泥、扮演植物大战僵尸游戏等等等。给她讲睡前故事,经常性拥抱她。过年还弄了一个抽奖活动给她和她的小伙伴。
但是我讨厌她哭,她哭时候我甚至有想要掐死她的冲动,我会变得特别愤怒。我会打她,凶她,叫她不要哭。和她分开一个月,我也不会想她,甚至视频也不想。
其他小朋友都很羡慕她有个很棒的妈妈,她也很自豪,觉得我很好。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内心对她没有爱和眷恋,有的话也是很少。我只不过在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而已。
来自湖北的网友:
以前内心一直得不到家的滋养,觉得是自己的错,也许成长本来就很难了,得不断的面对生活的迷茫和潮水般的焦虑,又怎么能责怪自己不努力呢,也不用去责怪原生家庭,也许终有一天能在生命的旅途中找到方向,获得滋养,让内心的小男孩成长起来!
一位来自福建的女儿,同时也是妈妈的感悟 :
儿时记忆里的孤独感与被工具化让我的青春期只剩下叛逆,因为不被看到而一直寻求温暖,一直到我成为了母亲,在陪伴儿子的过程中从惶然到面对到看到与接受自己,也接受了过往的一切,最后我与母亲释然了,也更亲近,我与儿子的亲子关系更紧密相连。一切的过往都是值得的。
自幼上学开小差,打架,隔三差五被请家长的,故事的主角小树。
小树成长为一个无所事事的叛逆少年。
一个只注重自己感受的自私的妈妈,很早就已经放弃了家庭,放弃了小树。
“37385”号警员的正义、严肃、认真,和他嘴里所说的“牺牲”和“保护”改变了小树。
小树去考了警校,经过几年学习,成为了一名追求真相和正义的警员,一步步成为了他自己。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