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沈怡然王晓云喜欢用人的成长来比喻中国移动通信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她曾是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移动技术部总经理,她也是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副总师,从事移动通信三十余年。
“当一个年轻人初出茅庐,开会时他只能坐在边缘,很少发言。随着自身实力的提升,他开始发声,做出局部的贡献。逐渐地,他崭露头角,终于承担了一些关键工作,可以说具备了引领和主导能力,这时候,他不再只考虑创新,还要包容、对他人的成果兼收并蓄”。王晓云说,这就像中国移动通信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到5G引领的历程。
她是这个过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过去十年,她在全面管理和规划中国移动科技创新体系的同时,重点开展了5G技术与标准研究,带领中国移动技术创新团队向国际组织贡献技术标准。一代通信技术的周期通常是十年,在每一代通信技术落地之前,产业最重要的任务是制定合适的国际标准。企业争取将自己的技术写进标准,背后是国家话语权和利益之争。
随着王晓云从技术负责人转变为领军者,她也更多地站在移动通信产业发展顶层设计者的角度,参与标准技术方向的规划、实施和协调,对国际标准的争取和产业生态的构建,也有了更高维度的认知。
在她看来,移动通信是信息技术中最体现开放包容的一个体系,为让移动用户能在国际网络之间漫游,产业对标准的通用性和兼容性的愿望始终是非常强烈的。
王晓云称:“创新赢得更多支持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而且技术标准不能只顾自身创新,还要考虑兼容并蓄”。她很清楚,标准的主导者要保证各方利益的开放和均衡,要审视技术方案是否以推动产业发展为初心,要秉持一个开放的、共赢的态度,平等互惠,要赢得博弈,需要更大的智慧和格局。
5G标准关键之争
2013年初的世界移动通信(MWC)大会上,一些通信企业开始表达5G的设想。彼时,大规模的4G网络建设才刚开始。
国际上也开始了5G标准之争。
标准就像一座楼的框架,是产业发展的“指南针”,制定合适的标准,是一代通信技术发展的开端。全球通信产业参与方在统一的国际标准平台上达成共识,制定和发布的标准,是全球产业链发展壮大的基础。
当时,王晓云作为中国5G推进组副组长带领中国移动团队牵头5G需求和愿景研究。通过与产业广泛交流讨论,大家认为5G的移动通信,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更是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他们初步归纳了一句话“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后演变成“万物互联”。后来,他们提出的9大需求指标中的8个都被国际电信联盟(ITU)所接受,成为国际5G标准制定的基础。
2015年左右, 3GPP(3rd )会议开始按照ITU制定的愿景,开展5G标准的制定。3GPP是制定每一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国际权威组织机构,组织的各成员单位根据市场需要和技术发展情况提供提案,并通过协作式的贡献,最后形成技术标准。
3GPP成员包含电信运营商、网络设备制造企业、芯片企业、互联网等企业,也是各国角逐通信话语权的舞台。中国的参与者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华为、中兴通讯等企业,中国移动是重要的成员单位。
王晓云认为,中国企业向国际组织提出了直指核心的突破性技术标准,有力证明了中国的实力,更为全球提供了“中国答案”,可以说5G时期,中国在国际上已经具备领跑的能力。
“但是,中国在国际标准上精进的路是曲折的,创新技术要获得各方支持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艰巨的过程。”王晓云称,印象深刻的一段经历是2016年10月,团队的一位专家孙滔博士代表中国移动向3GPP提交了面向变革的5G服务化新架构提案,但是会上只有少量国内公司支持,其余多是观望和质疑的态度。
王晓云表示,简单说,这是一套系统性、开拓性的网络方案,提供平台化的网络服务,实现差异化定制、敏捷性服务和开放式创新。中国移动认为,5G将不仅仅服务消费者,还要服务更多垂直行业,不同行业流程、需求、痛点不同,网络提供的通信服务要更具备灵活性,这是后来5G SA(独立组网)架构的开始,也是现在流行的“网络切片”“边缘计算”技术的基础。
“这实际上是移动通信网络架构自身的变革,在当时不太被接受”,王晓云表示,把流程刚性的网络转变为灵活柔性的网络,对传统通信技术是颠覆性的变化,很多企业需要系统性的产品重构。
“越是触及核心业务的标准,引发的讨论越激烈”,王晓云对3GPP的规则很熟悉。在她看来,会议上常有赞成和反对的意见,但中国团队的提案带来如此大的争议,还是很少见的。该提案第一次提交后没有通过,修正后的版本又引发激烈讨论。
团队再次修改提案,王晓云带领大家做仿真验证,并拿一些初步的修改方案与各方沟通,听取多方意见。经过几轮修改,2017年5月的3GPP会议上,服务化架构作为5G核心网的唯一基础架构,获得现场全体运营商和主流设备商的支持。
从跟跑到领跑
如果说欧美的通信企业都是百年老店,四平八稳,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企业显得更年轻、奋进。王晓云带队持续攻关、不断进取,打造出国际标准组织中一支奋发有为的中国力量。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已累计牵头5G国际标准项目181个,申请量稳居全球运营商第一阵营。
王晓云从2G时开始参与国际标准工作。她作为技术专家代表公司参会,彼时对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内容很陌生,“中国人不知道怎么做标准,更谈不上话语权,都是国际企业主导”。
当时国内尚未建立完整的通信产业链,只是在通信设备制造方面,为国际企业做代工。到2G后期,中国企业逐步认识主导标准的重要性,同时培养相关的人才。
2G时代,中国尝试提出自己的方案。王晓云表示,受限于技术实力,团队提出的一些方案不具备革新性,只是局部的改良。
直到国际组织征集3G标准时,国内老一辈通信人士看出这是中国的一个契机,并在前期研发的基础上,确定了TDD(时分多址)技术方向,并在1998年,由中国公司主导,联合部分国际企业共同提出了TD-SCDMA技术标准,最终被采纳,成为中国第一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认可的移动通信国际标准,这应该是中国在国际移动标准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但TD-SCDMA在标准体系中仍然属于一个弱小的分支。
4G时代,中国又主导TD-LTE标准(TD-SCDMA演进),并和国际上LTE FDD在技术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融合。为了在国际上推广TD-LTE技术,完善产业链,中国移动联合全球运营商发起成立了国际组织GTI( TD-LTE ),吸引了全球141家运营商、251家设备商的参与,引领了全球TD-LTE和5G sub-6GHz的产业化和全球化推广,成功将中国主导的TD-LTE技术推向全球。
王晓云笑称:“我们在推进过程中就像‘布道者’,让国际接受我们的创新贡献,也受益于我们的贡献,这项技术标准被广泛采用,证明中国的技术能力可以和国际企业‘并跑’,而中国在4G中坚持这一标准,将其大规模商业化,也为5G时期的崛起打下基础。”
有时候,被“技术男”统领的通信世界太过阳刚,女性身上韧性、包容的特质显得可贵。随着角色的转变和参与程度的逐步深入,王晓云认为,技术只是一个基础的实力,还需要关注更多的价值,学习谈判、在国际企业之间合纵连横,目的是联合更多国际运营商和厂商融入中国的技术路线,最终形成的技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王晓云称,历史来看,任何一家独大的技术阵营都无法长久发展,要壮大自身的力量,还要看最根本的初心,过程中能否做到开放合作、利益共享。
6G的开放共赢
5G指向的是一个万物互联时代,随着这一条信息高速公路的搭建,工业物联网、医疗、人工智能等诸多被提前谋划布局良久的技术,将给制造业实体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中国成为全球首批商用5G的国家,三年后,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5G网络,5G基站数量占全球70%。
当前,6G正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的高地,欧、美、日、韩等主要经济体纷纷启动6G研发。王晓云的最新任务是布局6G预研,在王晓云看来,6G是在5G“万物互联”基础上的“万物智联”,6G的通信指标将比5G高10-100倍,6G网络不仅具备高速率、大带宽、低延时,还将在感知、计算和AI赋能等融合能力方面爆发出巨大的作用。
王晓云表示,6G的一些重要潜在技术也成为5G演进的新技术方向,所以6G的设计既要尽可能抛开历史包袱大胆创新,也要充分考虑与5G的协同。
过去二十年,国际上合作开放的环境是非常好的,但如今国际形势的变化,给6G的攻关增加了挑战。王晓云强调现阶段更要秉持一个开放、包容、共赢的心态,在国际标准化平台中不断吸收全球智慧,共同确定6G候选技术,形成6G标准架构,达成6G共识。
下一篇
生产的英语单词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