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男,52岁。1983年3月28日,患者因外伤后头痛、头晕、目眩、耳鸣、左下肢步行无力痿软、视物模糊3月余且逐渐加重就诊。外院曾用中西药物无效,嘱其手术,因畏惧手术而入院。曾于3月前被人击伤头部。初起无异常,稍久日渐加重。头颅CT检查提示:右额颞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中线向左偏移0.4厘米。入院检查眼底: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明显,边界不清,生理凹陷消失,静脉扩张伴出血。下肢肌张力增高,左下肢肌力4级,膝反射亢进,病理征(+),苔薄白质紫边有齿痕,脉细弱。治宜益气活血通络。
方用补阳还五汤:生黄芪120克,当归9克,赤芍9克,红花9克,桃仁9克,地龙9克,川芎9克,每日一剂,连续服用35剂,全部症状体征消失而获痊愈。病程结束复查头颅CT,颅内血肿已吸收,眼底亦正常。2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笔者曾用“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150多例,治愈率98.5%,疗效显著。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公元1768~1831年)创立,用于中风瘫痪症的方剂,载于王氏著《医林改错》,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沿用迄今已170多年。
现代临床常用于脑血管病所致偏瘫以及各种原因所致偏瘫、截瘫、单瘫、面神经麻痹等属于气虚血瘀之患者。也可用于脑动脉硬化、小儿麻痹后遗症、神经性疼痛、神经衰弱、癫痫等;还可用于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以及慢性肾炎、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症等患者。
“补阳还五汤”立法宗旨是以补气为主,化瘀为辅,使用时必须以气虚者为对象。中风患者应神志已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苔白、脉缓者为宜。如脉实而有力,应用大剂性温而升补之黄芪,则可能加重病情,必须慎重。本方需久服,疗效逐渐明显,病愈后仍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功能广泛,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或溶血栓;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增加心肌营养性并有强心作用;对急性脑损伤有预防作用;对神经损伤有修复作用;可降血脂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耐缺氧和抗疲劳、抗炎并可提高免疫功能。毒理研究表明本方无明显毒副作用,使用安全。
【按语】王氏首开补气活血法治疗中风之先河,并指出人体阳气有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如阳气因病亏损,则十去其五致半身无气,可因气虚血瘀而患半身不遂。王氏创立补阳还五汤,大补元气,兼以活血,使亏损之五成元气恢复,是谓“还五”,而阳气重新周行全身回复“十全”,故王氏称此方为“补阳还五汤”。方中黄芪用量可按病状酌情加减,一般初期可由30~60克开始,逐渐增加,气虚甚者可用足120克,目前临床诸活血药每味药用量多在6克以上。《家庭用药》
补阳还五汤
【原方组成与用法】黄芪四两(120克),归尾二钱(6克),赤芍一钱半(4.5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一钱(均3克),用水煎服,如常法。
【功能与主治】功能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等。
【临床应用】王氏认为由于元气亏虚,不能达于血管,使血管无气、血瘀停留,而产生诸多中风后遗症,因此其病机为气虚血滞、瘀阻脑络。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本方重用生黄芪为君药,大补脾胃中气以资化源,固摄经络真气,以节散流,使气旺血行,祛瘀不伤正气。当归尾活血养血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为佐药,以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之力,地龙通络,性善走窜,可增强全方补气通络功效,使药力周行全身。诸药合用,则气旺血行,瘀消脉通,筋脉濡养,痿废缓缓康复。
作者施杞:系上海中医药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教授,如有类似问题,可以与作者联系咨询。愿天下人无病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