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开启本草之旅,妙识各味中药。通过品药味,知化用,悟大道:“闻天下之道,察万物之本,知阴阳之化”。
名药名方万世传。在麦冬组方中,著名成方就有生脉散。
生脉散仅由人参、麦门冬、五味子三味药组成,源出自金代名医张洁古(名元素)《医学启源》卷下(刊于1186年)。脉欲绝,命将危,三味药,助复脉。这首救急古方创制后得到众多名医的重视。元朝《丹溪心法》卷一(刊于1481年)、明朝《症因脉治》卷二(刊于1706年)等书也都有收载。曾有此方出自“孙真人”或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的错误认识,应当纠正。
有人为生脉散编了这样的方歌:“生脉麦冬五味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从急煎它能救“病危脉绝”,不熟悉的人也不难看出它可用救急。因为是一款救急成方,现代就研发推广了其现代剂型——生脉注射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中医医院推荐急诊必备中成药品种。
顾名思义,生脉散最初是散剂,是煮散的用药方式,后来本方发展成为生脉饮,有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或颗粒剂。而麦冬在生脉散中用于救急,更应当与《神农本草经》记述的主“心腹结气”“胃络脉绝”“短气”功效相联系。清代汪昂《医方集解》既解说它的方名生脉散的缘起,又称赞它的功效:“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
生脉散救人无算。若举典型案例,可从《名医类案》卷三治“喘病”门中寻到:
一妇人年五十余,素有嗽病,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脉浮而洪。全似命绝之状。令速用麦冬四钱、人参二钱、五味子一钱半。煎服一贴。喘定汗止。三贴后,痰亦减少。再于前方加瓜萎实一钱半,白术、当归、芍药、黄芩各一钱半。服二十余贴而安。此生脉散之功也。
正因为生脉散能救命绝之状,起死回生,是故清代御医在为皇家决生死之时,竟将其作为临终必用之品。
生脉散曾成为清宫皇帝后妃临终救命药,其用非一。如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卯正一刻,当时已为太上皇的乾隆帝临终之前,太医徐景云、沙惟一请得太上皇“年高气虚”,进生脉散加减抢救,以人参为君药,用量达六钱之多。据太医院的记载:“太上皇圣脉散大,原系年老气虚,屡进参莲饮(即生脉散加莲子)无效。于本日辰刻驾崩。”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申刻,同治皇帝患天花已二十余日,病情危笃,弥留之际,太医“李德立、庄守和请得皇上六脉散微无根。系病久神气消耗,偶因气不运痰,厥闭脱败。急用生脉饮一贴竭力调理。高丽参五钱,麦冬五钱,五味子一钱炙,水煎温服。”“十二月初五酉刻,李德立、庄守和请得皇上六脉已绝,灌生脉饮不能下咽,元气败脱于酉时崩逝。”
恭亲王临终医案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初十日丑刻,太医“庄守和、张仲元、姚宝生诊得恭亲王脉息左寸关数而无力,尺部虚大,右三部软而无根。由戌至丑,汗出不止,喘息抬肩,痰热上壅,精神不固,证势重险,今拟用保肺固脱之法竭力调治。人参三钱,麦冬三钱,老米五钱。水煎浓汁频频饮之。”
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子刻,光绪皇帝临终前,末代太医院院使张仲元、太医全顺、忠勋,“请得皇上脉息如丝欲绝,肢冷气陷,二目上翻,神识已迷,牙关紧闭,热力将脱,谨勉拟生脉饮,以尽血忱。人参一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水煎灌服。”
总之,清代在皇帝后妃临终救治方面,几乎都离不开生脉散。
现代研究更证明了生脉散确实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有效方剂。生脉散对心血管疾病的良好疗效,主要基于其抗氧化、抗炎和对免疫系统的调节等作用。通过动物实验对生脉散还有新的重要发现呢!生脉散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记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血管性痴呆作为人类得痴呆症的首要原因,却又是唯一可以防治的痴呆,早期治疗可能会具有可逆性。其发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脂、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可导致持久性认知损伤,是老年期痴呆的常见病因之一,也是继阿尔茨海默病后的第二大痴呆疾病。如果生脉散在临床上对此老年性痴呆病症有良好的疗效,将为老龄化社会的健康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人参-麦冬,绝佳药对。清代名医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强调,麦冬的清凉润泽之性,其泻肺热宜与补助中气同使,故麦冬配人参实乃绝佳配伍。这在生脉散成方与苏轼麦门冬饮子等都是具体的体现。
“麦冬清凉润泽,凉金泻热,生津除烦、泽枯润燥之上品。然无益中虚肺热之家,率因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胃胆上逆,相火刑金,原非实热之证。盖土湿胃逆,则肺胆不得右降,以土者四象之中气,毂败则轴折,轮辐不转,自然之理。戊土上壅,浊气填塞,肺胆无下降之路,此相火刑金之原也。金受火刑,失其清肃降敛之性,嗽喘吐衄,于是生焉。但服清润,阴旺湿滋,中气愈败,胃土更逆,上热弥增。是以虚劳淹滞,非无上热,而清金润肺之法,绝不能效,以救其标而伤其本也。此宜金土同医,故仲景用麦冬,必与参、甘同剂。麦冬而得人参,清金益气,生津化水,雾露泛洒,心肺肃凉。洗涤烦躁之法,至为佳妙也。”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杂志,文章配图纯属科普,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