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仲庙、齐威王庙、孟尝君庙与东岳天齐庙的嬗变史之六
古迹遗存
古庙,现今仅遗存后大殿庙基与东膳房。大殿庙基为巨石垒砌,旧时高四尺有余,门前正中有四级台阶。
图:薛城里古庙,后大庙东北角残存的庙宇,其西为高台庙,原是奚仲庙
东岳庙大门匾额
东岳庙大门匾额
该庙宇唯一的残存庙门牌额上楷书三字“东岳庙”,以牌额风化程度及字形辨识与洇渍情况看,应该是刻于宋代,即宋徽宗年间增建“东岳庙”时。文革前夕破四旧期间牌额文字被红卫兵凿毁。传说天齐庙的上门槛和南面十八里外的白山(柏山)顶是平齐的,而白山恰恰在薛国故城的正南方,白山形成了薛国城的照山,薛国都城的修建规模定是参考的所在地的山川河流等地理形势,南面的白山应该也在考虑之列。
雕龙构件正面
雕龙构件反面
雕龙构件
另有东岳庙残存的精美的雕龙建筑构件。龙和莲的雕像,形象逼真,应是后期该庙佛道相融的象征。龙莲陶雕的侧肩上阴刻“東三 ”二字,即是“从东向西数,排列第三。”可见该豪华的陶雕为庙宇屋脊或侧山上的建筑装饰构件。
大清道光年间所立的重修东岳庙石碑
大清道光年间所立的重修东岳庙石碑
现在依然存在一块清代中期的庙碑,是被热心的本庙宇所在地的某崔氏村民珍藏了近五十年的一块清代重修东岳庙的功德碑。
此碑是道光十六年(1835年),重修该庙宇的功德记载碑。
重修东岳大殿碑记:“将善士列于后 蒋坦捐钱二十千,李焕彩捐钱二十千,薛德彰捐钱捐钱拾千,杨俊升捐钱拾千,王元□捐钱二千,张自修捐钱二千,叶玉珍捐钱四千。分发河南,试用分县千□。敇授修职即原任庙学典籍,任镇远。东岳神像一堂。
七位信士□□(碑文个别字漫渍不清,但有米字旁,疑是“荐粹”二字,即“推荐的精粹人物”之意)会首:种燦文、崔士贵、渠士清、朱时□、渠士良、渠正常,主持戒僧方朗徒可铸。皇大清道光十六年九月十五日 立”
古庙门外,偏西,一个同样古老的池塘里,曾有一个见方数步宽的方形垒石,有人多高,据说是有祭祀作用的台子,应该是 祭天作用的祭坛,或称作“天坛”。该祭坛建于何时,至今不知。
这个池塘的形成,就是与这座古庙有关,这座古庙曾经高于周围很多,前面已说过,据传门口的台基,就和南面的”柏山”一般高,其实该庙的庙基土方,就来自于古庙大门外偏西的池塘里,古人掘土垫就了庙台。
为什么要在池塘里建有一座“祭坛”呢?或许是天干旱,池塘干涸的时候,用于巫术求雨之用的。笔者曾采访祖辈久居庙旁九十余岁的崔玉汶老先生(已故),他说在文革、大跃进前还见过该石坛的零散的残余碎石,后来生产队重挖坑塘底泥后,就不见了。或许是把石块挪走了,或许是挪了个地方。
天齐庙会
在1987年版《滕县商业志》有记载:“滕县张汪古会,农历三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七,1950年由薛城里尤楼天齐庙会(醮会)迁来。”庙的庙会曾经是鲁南有名的香火会,同时兼为繁荣的乡土特产贸易会。但是该庙会后来迁至了薛城外西南七华里处的原张汪镇政府,也即张汪公社旧时所在地——张汪村。
古庙仙鸟图
古庙仙鸟图
这是庙旁附近遗弃的一块原庙上的残缺画石,其上阳雕一图。
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剥落,漫渍不清,仔细辨认,可见为两只神鸟各衔一束仙草,相对而立。
古庙西南侧,发现的
战国时代的古井
御井
天齐庙后大殿曾有一口御井,传曾为孟尝君洗浴祭祀之用,亦为孟尝君所建。据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载:“御井,在东岳庙后,其井四方,细石甃,砌工緻,传孟尝君建。”据《滕州市建筑志》(1989年编著)记载:“在古薛城里,有一眼石井,相传为孟尝君增筑城垣勘测地质时所凿,后见甘泉,砌石加固,细石砌筑,极为工致,被称为'御井'。”其实该薛地还多商周代时代的水井,其出于该建筑志的“陶甃井”,是我们已知在鲁南地区所发现最早的水井。
该建筑志又记载到:“凿井,最早的凿井多用于饮水,后来也用于勘探地质,今张汪镇尤楼村南,尚有一眼保存完好的商代时期的陶管井。”又据乡亲所提供:前几年,在东岳庙后大殿盖民房时,曾因打地基,挖掘出一井,该井古老无比,灰陶圈甃为井壁,内有大量的烟灰沉积,且厚实。想必这是庙上的香灰所累积,这口井后来成了倾倒香灰的地方了。可见,史志所记不虚。
但是《滕县志》又言“按庙乃宋徽宗时,此殆。一时为之名者御井,其为宋徽宗也。”,且怀疑“御井”是宋徽宗为之名,事实证明这个说法是不恰当的。
总而概之,薛城里尤楼村天齐庙是一个历史很古老的庙宇,它的存在与薛国的历史,及其重要的历史人物奚仲、齐威王田因齐与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等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宋代以后鲁南地区一处很有名气的寺庙。
上一篇
管棚施工工艺工法(上)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