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楤木、红楤木

别名刺龙包、雀不站、鸟不宿、刺老包

来源五加科楤木属植物楤木 L.,以根皮和茎皮入药。全年可采,切段,晒干。

性味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利尿消肿,活血止痛。用于肝炎,淋巴结肿大,肾炎水肿,糖尿病,白带,胃痛,风湿关节痛,腰腿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0.3~1两。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楤木、红楤木

楤木、红楤木

楤木白皮

药材名称楤木白皮

拼音Sǒnɡ Mù Bái Pí

出处《浙江民间草药》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楤木树皮的韧皮部。全年可采。

原形态楤木(《本草拾遗》),又名:鹊不踏(《纲目》),刺老包、仙人杖、刺春头、鹊不站、破凉伞、虎阳刺、刺包头、通刺、黄龙苞、鸟不企草、老虎刺草、鸟不宿、红桐刺、白刺椿、刺杖、白刺桑柴、老虎吊、猫儿刺、百鸟不栖、红虎刺、刺桐、红刺蒙桐、虎椒刺、白塔刺头、黄狼尾巴、飞天蜈蚣、天蜈蚣、雀不站。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达8米。茎直立,通常具针刺。2回或3回单数羽状复叶,长40~80厘米,羽片有小叶5~11,基部另有小叶1对,卵形至广卵形,长5~12厘米或更长,宽3~8厘米,先端尖或渐尖,边缘细锯齿,基部不甚对称,圆形或心脏形,上面粗糙,下面绒毛状,沿脉上密被淡褐色细长毛。花序大,圆锥状,由多数小伞形花序组成,长达50厘米,密被褐色短毛;花梗细,有毛,墓基有膜质披针形小苞片;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瓣5,白色,三角状卵形;雄蕊5;子房下位,5室,花柱5,离生。浆果状核果,近球形。具5棱,花柱宿存,熟时紫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沟、林缘、山坡。分布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干燥树皮呈剥落状,粗糙不平,有纵皱及横纹,并散生坚硬的针刺。外面灰白色至灰褐色,内面黄白色而光滑;断面呈纤维性;树枝上针刺较密。气微香,嚼之带粘液性。

化学成分茎皮及根皮含三萜皂甙,鞣质、胆碱、挥发油。

性味《闽东本草》:"性温,味微咸。"

归经《闽东本草》:"入肝、心、肾三经。"

功能主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①《本草推陈》:"树皮及根皮均有健胃,收敛,利尿及制糖作用。治糖尿病,肾脏病,胃溃疡。"

②《闽东本草》:"补腰肾,壮筋骨,舒筋活血,散瘀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痛风:楤木白皮一两。同猪肉烧食,或配其他痛风药同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跌打损伤:鲜楤木皮,捣烂敷患处。(《闽东本草》)

备注树枝在江苏、浙江作鸟不宿使用,参见"鸟不宿"条。

其变种黄花楤木(又名:狼牙棒、乌郎头)的根皮及茎皮,在宁夏地区亦供药用,功效相同。其不同点:茎刺较少;叶带灰白色,叶面仅中脉上疏生柔毛;花轴主轴近光滑;花带黄色。

摘录《中药大辞典》

楤木、红楤木

楤木根,为五加科植物楤木的根或根皮,有药用价值。祛风湿,利小便,散瘀血,消肿毒。治风湿性关节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肝炎,胃痛,淋浊,血崩,跌打损伤,瘰疬,痈肿。

①治关节风气痛:楤木根白皮五钱。加水一碗,黄酒半碗,煎成一碗,早晚各服一剂,连服数天,痛止后再服三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肾炎水肿:楤木根一至二两。酌加水煎,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肝硬化腹水:楤木根四两,瘦猪肉四两。水炖,服汤食肉。(《江西草药》)

④治虚肿:楤木根皮一两。炖肉,不放盐食。(《云南中草药》)

⑤治胃痛、胃溃疡、糖尿病:楤木根皮三至五钱。水煎,连服数日。(《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

⑥治遗精:楤木根皮一两。水煎去渣,加猪瘦肉炖服。(《江西草药》)

⑦治淋浊:刺老包根一两。煮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⑧治红崩白带:刺老包根四两。水二大碗,煎至一中碗,去其滓,甜酒为引,煎服。(《贵阳民间药草》)

⑨治糖尿病:楤木根一两,银杏四两。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⑩治风热咳嗽:刺老包根三钱,果上叶二钱。水煎服。

⑾治咳喘:刺老包根四两,肉一斤。炖之,服肉及汤。

⑿治痈毒:刺老包根五钱至一两。煎水内服。

⒀治痔疮:刺老包根四两(干的用五钱)。炖猪肉半斤,分三次服。(⑩方以下出馈阳民间药草》)

⒁治跌打损伤,骨折:楤木根、马尾松根、杜衡根、青木香根(均鲜)各适量。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⒂治腰椎挫伤:鲜楤木根皮一至二两,猪蹄一只。水炖,服汤食肉。另用楤木根适量,煎水外擦。(《江西草药》)

楤木、红楤木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楤木

药材名称红楤木

拼音Hónɡ Sǒnɡ Mù

别名棘茎楤木

来源五加科红楤木 Hand.-Mazz.,以根入药。

生境分部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

性味微苦,温。

功能主治活血破瘀,祛风行气,清热解毒。主治跌打损伤,骨折,骨髓炎,痈疽,风湿痹痛,骨痛。

用法用量0.5~2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红楤木

药材名称红楤木

拼音Hónɡ Sǒnɡ Mù

别名红老虎刺、鸟不踏、红刺筒、红鸟不宿(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红毛刺桐、红鸟不踏刺、红射桐、虎椒刺、千枚针、红叶大猫刺、红叶雨伞刺、红刺党(《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茎楤木的根皮。根全年可采,掘起,洗净,剥取根皮或切片,晒干备用。

原形态小乔木,高约3米。分枝密生细直的刺。2回羽状复叶,长30~60厘米,小叶5~7片,基部另有小叶1对;小叶膜质至纸质,卵状矩圆形至撞针形,长4~11.5厘米,宽2~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侧生小叶基部歪斜,边缘疏生细锯齿,下面带粉白色,无柄或有短柄。伞形花序集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花小,白色,花序及柄上均有红棕色毛;萼5齿,三角状卵形;花瓣5,卵状矩圆形;雄蕊5;子房5室,花柱5,分离。果球形,5枝,直径2~3毫米,有5个反折的宿存花柱。

生境分部生于山沟,林缘及山坡土壤较湿润的地方,分布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①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微苦。"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温,味微苦。"

功能主治祛风除温,行气活血,消肿解毒。治风湿痹痛,溃疡病,跌打损伤,痈疽。

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活血破瘀,祛风行气,清热解毒。治跌打损伤,骨折,妇女败血,骨髓炎,痈疽,狂犬咬伤,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风湿性关节炎:红楤木根二两。加猪前蹄一只,煮熟,冲黄酒,吃肉和汤。

②治溃疡病:红楤木根二至三两,长梗南五味子藤(红木香),乌药、枳壳、甘草各三钱。水煎服。

③治外伤血肿:红楤木鲜根皮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伤处。

④治跌打损伤,风湿痛,神经痛:红楤木根、红茴香报、细柱五加根各二斤,虎杖根三斤,甘草半斤,烧酒三十斤。先将药物用冷开水浸湿,再加入烧酒,浸三十天,取出过滤即成。每次成人服10毫升,一天三次。

⑤治坐骨神经痛:红楤木根、凌霄根、山药,石豆兰各一两,虎刺根五钱。水煎服。

⑥治崩漏:红梅木根、胡颓子根、大蓟根各二至四两。加猪夹心肉煮服。有炎症发热者,酌加六月雪、蕺菜、节节草各一两。(选方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