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说,文君然这个人,没啥水平。
你说的,都是别人的医案,你说你有啥水平?
我想说,这种评价很正确,很中肯。
文老师,确实没啥水平。只不过,他愿意把自己看到的、思索到的、感悟到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共同学习也罢,互相交流也罢,谈天说地也罢。总之,就是和大家聊天。
所以,你真的不必期望我,会有什么“水平”。
来,我现在和你讲讲,中医应对干燥综合症的医案故事。
话说在1996年的四月初,有一个50岁的女性患者求治中医。
什么毛病啊?就是“干”。
自从一年前绝经以后,此人就浑身发干。
眼睛干,干得看不清东西,甚至有灼痛之感。
嘴巴也干,唾液分泌明显减少,舌头舔上颚,感觉像是舔树皮。
嗓子也干。干,而且痛,让她连话都不想说。
要命的是,她下阴部位干,而且发痒。这让她寝食难安,又难以启齿。
既然这么干,那喝水不行吗?奇怪,患者喝不下水,只能用水漱口。
另外,此人双侧膝关节酸痛,倦怠乏力,不爱说话。话说多了,感觉气不够用。
这么个状态,你说难受不难受?
难受怎么办?患者到处就医。西医说了,得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有的中医说了,这是阴虚,得滋阴。效果还是不好。
这可怎么办?患者继续四处求治。最后,她找到一位医家,事情终于柳暗花明。
刻诊,见患者舌红,少苔,脉象细软,白眼仁有红色血丝,目眶发黑,肌肤甲错,嘴唇和舌头干巴巴的。医案记载,就是唇舌“干萎”。整个人精神不振,了无生机。
就诊当时,患者就说了,她知道,这个病得滋阴,平时更要喝水。但是,她偏偏喝不下太多水,滋阴的中药,用了等于白用。这是不是意味着无可救药了?
医家没说话,只是提笔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生黄芪、太子参、北沙参、生地黄、熟地黄、赤芍、白芍、玄参、鸡血藤、青葙子各15克,当归、桃仁、川芎、地龙各10克,红花3克,平时则多含服炙乌梅。
所有这些,水煎服,开了10剂。
结果如何?二诊的时候,患者说,眼睛灼痛发干、阴痒、口干咽痛的现象大大好转。
这时候,原方去掉玄参和青葙子,加入麦冬和五味子。
开15剂药。
结果,吃完以后,患者诸症悉平,所有的不适完全消失。
这就是基本的医案经过。我给你复述完了。它最初刊载于1997年的《浙江中医学院学报》上。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看看。
我给你讲讲这背后的道理吧。它十分有警示意义。
你看,这个人的问题,在于干燥综合征。浑身上下,无处不干。
干,说明什么?说明阴津亏少。阴津亏少,在中医看,就是所谓阴虚。
这个患者,舌红少苔,唇舌干萎,下身阴痒,这些都充分提示我们,她处于一个阴虚津亏的状态。
中医理论讲,津液这东西,可以载气。气的载体之一,就是津液。现在,津液这么少,带来的影响,就是气的亏虚。所以,此患者也有气虚的一些表现,诸如脉象细软,精神萎靡、气短懒言、倦怠乏力等。
这个状态,中医归纳起来,就是气阴两虚。既有气虚,也有阴虚。
但问题是,这个患者从前服用过大量的滋阴之品啊。为啥一点都不好使呢?
这是问题的关键,必须搞明白。
我跟你讲,原因在于,此人有淤血。
你看,此人肌肤甲错,眼眶发黑,眼睛里有明显的红血丝,这些都是淤血致病的特点啊。另外,此人喝不下太多水,有时候,只想漱口而不想喝水。请注意,这是典型的血瘀症候。
也许你会问了,前面说气阴两虚,现在又说淤血,两者之间有关系吗?
当然有啊。气为血之帅。气虚,不能帅血,血液当然瘀滞。阴虚,则生内热,内热耗伤阴血,使得脉道干涸、血流凝滞,这也导致淤血啊。
故而,气阴两虚和淤血之间,是有关系的。
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医案里的患者,之所以从前滋阴无效,关键在于没有化瘀血。血通了,津液疏布才能正常,你滋补阴津才会起效果。血不通,淤血不散,这个干燥的状态是不会好转的。血不通,浑身干,就是这个道理。
那好了,我们看看医家当时是怎么用方解决难题的——
生黄芪、太子参、北沙参、生地黄、熟地黄、赤芍、白芍、玄参、鸡血藤、青葙子各15克,当归、桃仁、川芎、地龙各10克,红花3克。
这里头,生黄芪和太子参,能够补气。太子参兼能养阴。
北沙参、生地、熟地、玄参,这些用于养阴生津。
白芍、鸡血藤、当归、赤芍、桃仁、川芎,用于养血活血,化解淤血。
地龙,在于通经活络。青葙子,可以养患者的眼睛,清肝去火明目。
因为医家在这里注重了化瘀血的问题,所以患者用药之后,很快就改善了。
这就是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一则经验。
其实,这个干燥综合征,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多见的。患者的基本身体状态,就是阴虚。
气阴两虚日久,就会引发血瘀的问题。道理如前所述,阴虚则脉道干涸,气虚则血运无力,时间长了,患者脉道一定瘀滞啊。所以,有经验的中医人,往往在滋补气阴的基础上,兼顾活血化瘀。这是很值得借鉴的做法。
上文医案里的配伍,作为成功的验案,值得我们参考。非专业读者,可以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加减。专业的读者朋友,你就拿它当个典型案例,牢记于心,日后把相关经验用于临床。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没啥水平, 也没啥能耐,只不过愿意用文字和你唠叨唠叨。我感谢你的陪伴和阅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