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矶上第一眼
留仙阁
在留仙阁内看到了有刘墉题跋的《东坡笠屐图》及杨守敬所书《留仙阁记》,此阁内最为珍贵的是苏轼所书《乳母任氏墓志》刻石。
二赋堂
二赋堂内景
后赤壁赋
而后参观了二赋堂,堂匾由李鸿章书写,影壁上乃是程之桢所书《前赤壁赋》,背面为李开侁书写的《后赤壁赋》。这位李先生对恢复赤壁景致做过不小贡献,《黄州赤壁志》载:
民国九年(1920),李开先见赤壁年久失修,倡议八属绅商出资修葺赤壁。其间改玩月台为问鹤亭,废御书亭为酹江亭,并拓展坡仙亭。民国十四年(1925),萧耀南(曾任两湖巡阅使)利用修樊口大闸余资维修赤壁,新建挹爽楼和喜雨亭。他还出资购回即将流失海外的国宝——《景苏园帖》全套石刻126块,并镶嵌于挹爽楼下层四壁,名之曰“碑阁”。
感觉是舍利塔
留仙阁前有一古塔,这是我在赤壁看到的最古之物,资料上说这是明代的焚纸炉,但从外观看上去,我觉得它更像个舍利塔。
长江换成了小池塘
留仙阁前就是那朝思暮想的赤壁,赤壁之下有几亩地大小的水面,资料介绍说这是有关部门为了恢复赤壁的景观,特意挖出的水池。当年苏轼陪朋友乘船穿赤壁走的是长江,但因江岸后退,所退之处盖满了房屋,这种杀风景之举,不知令多少追慕东坡赤壁之人叹息不已。
坡仙亭
而今余留下的赤壁矶太小了,不要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就是一些小景区的景致也比这里壮观许多。此时此刻我的失望之情犹如涛涛江水,但却无处发泄。
坡仙亭内景
转天跟司机聊到我登上赤壁矶的失望,陈先生告诉我,几十年前这里曾开山取土,把赤壁矶挖掉了不少,而赤壁前沙滩上的房屋则是二十余年前所建。为了清理赤壁矶周围的住户,相关部门在此前的沙滩上盖了一些房屋作为搬迁房,但那里地势低洼,每年到长江涨水时均被淹。既然如此,若把这些住户迁走,将这片沙滩挖掉,使得赤壁再成长江崖岸,那等壮观想想都令人激动。陈先生告诉我,在长江挖沙是暴利行业,如果允许挖沙之人把这个巨大的沙滩清理出来,说不定能补偿那些住户的搬迁费用。真希望他的所言能够成真。
睡仙亭匾
站在赤壁矶上缓了好一会儿,方让心情略微平和,继续在这里探看,又见到了放龟亭和睡仙亭。睡仙亭很小,属半开放式,后方有一块巨石斜面,据说东坡曾在这里睡过觉。王金海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收有这样一个传说:
朝云、苏迈把苏东坡扶上矾头稍微高一点的处所儿。说来也巧,只见一床被子、一个枕头,好端端地摆在那里。苏东坡就睡在那矶头稍高的处所儿,朝云、苏迈就一直守护在他身边。等到第二天东方发白,苏东坡才苏醒过来。
睡仙亭内景
苏东坡醒来离开赤壁矶后,一夜之间,那床被子和那个枕头竟变成了石床和石枕。传说苏东坡贬到黄州以后,和渔夫、农民同甘共苦,种田为生。这种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正好在苏东坡中秋月夜游赤壁酒醉时,他派仙女送下了被子和枕头,怕他睡觉着凉而坏了身子。
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就在这石床、石枕上面,盖了一个亭子,名叫“睡仙亭”。那床、石枕至今完好地保存在亭内,人们亲热地叫它“东坡床”和“东坡枕”。
这类故事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但却寄托了后人对东坡之喜爱。亭内的介绍牌说睡仙亭始建于北宋,原名睡足堂,“亭内原有石床石枕,相传苏轼同友人游赤壁,酒醉后曾躺卧于此。”显然史实不如故事传说有意思。然介绍牌上说“古时江水即在亭下东流”,真希望早日能恢复当年之景。
碑阁入口
认真清理
而后前去参观碑阁,里面因为工作人员正在用湿墩布拖地,此处的地面已经磨出了镜面感我不好意思在上面留下脚印,他却很和善地向我挥挥手,示意我可以入内参观。如此体贴游客的工作人员,最令人感动。
屏风
此厅正前方有一堵木制屏风,上刻《景苏园帖记》,此文出自杨守敬之手。杨守敬乃著名的大藏书家,他曾在黄州生活过十余年,当时他于此任黄州府学教授。杨守敬到达黄州后,在赤壁旁建起一座房屋,以此作为住所。因为这里离东坡赤壁很近,所以他将自己的房屋命名为“邻苏园”,且自号“邻苏老人”。
《景苏园帖》原石
杨守敬喜欢书法,他对苏轼的书法推崇备至。光绪十六年(1890),四川人杨寿昌来黄州任知县,他也酷爱东坡书体,两人经过商议,决定搜集东坡书法作品及拓片,之后请高手按原迹以双钩法摹刻上石,刊刻出了这套全部是苏东坡作品的法帖。当时杨寿昌在黄州的居所名为景苏园,对于此名的来由,杨寿昌在跋中称:“园不甚广,欲藉公书以传。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为此,他将这套法帖称之为《景苏园帖》,而杨寿昌本人自号“景苏老人”。
而今,《景苏园帖》原石126块嵌在此屋墙上,这些原石看过去颇有气势,同时也让人感念前人对东坡之爱。木屏风的背面刊刻着《景苏园帖流传记》,其中一段提及“杨寿昌卸任后,因生计困难,将碑典当在汉口“张信记”当铺。1925年,当铺拟将碑刻转售给海外商人。时任炳武上将军、湖北省长的萧耀南闻讯,斥巨资将碑刻购回,运至黄州赤壁,嵌于挹爽楼墙壁,名之'碑阁’。”这与《黄州赤壁志》中的所记略有不同,此文称《景苏园帖》乃是由李开侁购回的,也许是李也参与了此事。
东坡祠
东坡祠内景
碑阁为两层建筑,上层为东坡祠,祠堂正中摆放着一尊涂金的苏轼塑像,碑版上刻着“千古风流”匾。左右两侧墙上有几块历代石刻的东坡线描像。
栖霞楼
参观完东坡祠,接着转到了赤壁矶的最高点,此处有复建的栖霞楼,北宋许端夫在《齐安拾遗》中说:“栖霞楼,在郡城最高处,江淮绝境也。”后来迁移到赤壁矶,当年苏轼在黄州时喜游此楼,认为该楼是郡中胜绝,他曾填过一首《水龙吟·黄州梦过栖霞楼》,此词中有:“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空回首、烟波里。”
站在楼上已看不到长江
下视赤壁
果然是红色
站在栖霞楼下,眺望远处,因为楼房的遮挡,完全看不到千米外的长江。但在这里却能看到赤壁矶侧旁的断崖,这里就是当年苏轼乘船观看赤壁之处。而今这里的崖壁仍然呈绛红色,有网文称这段崖壁是用红颜料涂上去的。我拍照后放大细看,绝无人工之痕,我觉得网文所言可能是一种猜测。虽然在这里已经体味不到当年赤壁的雄伟,但目睹苏轼当年亲见之崖壁,顿然有说不出的激动。
应该是东坡所见之雀的后代
参观完毕后原路返回,展馆仍然没有开门,继续往回走,看到有一只大鸟自由自在地在林间鸣叫,那份自由真让人欣羡。《苕溪渔隐丛话》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鹊巢。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石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新曲曰《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疑。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可惜赤壁矶上已看不到雀巢,于是我把看见的这只鸟视作是东坡所见之雀的后代,但这里却没有听到笛声。
一兜绿竹
有一部分涂的是绿漆
穿过一片竹林时,看到有一兜翠竹颜色有些死板,细看之下,却是用油漆涂在了变黄的竹杆上。我突然想到网文上说赤壁是涂的颜色,说不定正是绿竹涂色让人产生了这样的联想。看来无论假与真,保持本色最让人信服。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