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灸法
珍视我们的宝贝——传统灸法
谢锡亮的大名,记者在中医学院念书的时候就有耳闻。他作为近代针灸大师、澄江学派创始人承淡安的亲传弟子,在山西省侯马市默默耕耘,50余年如一日创办“澄江学派针灸医学研究所”,致力于临床医疗和培养针灸人才。知道他的人都很敬仰他,有一位校友曾对我讲:“别看我是针灸系的,在谢老给我们讲课前,我对针灸其实谈不上了解,但是听谢老讲课后,我才真正知道针灸应该怎么学,并深深地热爱上了她。”
灸法,即使是正规中医药院校出来的学生,恐怕对此也知之甚少,说到具体操作,更是没有几个人亲身实践。《内经》上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唐代孙思邈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明代《医学入门》上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自古医圣名贤都很重视灸法,并把灸法作为治疗的重要手段,把“会用灸法”作为医师必备素质之一。
但是,近些年来针灸学界偏重于针法,逐渐减少了灸法的使用。针灸科常常是“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那么,灸法是通过什么来治病的,它与针法有什么不同,它的适应症有哪些呢?就记者的提问,谢老为我们娓娓道来。
“《神灸经论》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为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可见灸法效力之大。虽然针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有共同之处,但灸法独具专长,不能以针代灸。明代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中说:‘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可见灸法治病之广。几十年来据临床上的实践,很多病均适宜用灸法。特别是对免疫性疾病如乙型肝炎,我在临床用灸法治疗数百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不论急慢性均可施灸。患者首先是自觉症状消失,体征改善,逐渐化验指标也会相继转阴,尤其是病毒复制标志转阴,抗体出现,表示传染性减弱或消失。此外,灸法对阳痿、早泄、遗精、遗尿、长期发热、哮喘、眩晕、贫血、胎位不正、子宫出血、经常感冒、小儿发育不良、结核病、胃肠病等效果良好。总之,只要是慢性病、常规医疗没有办法的病,用传统灸法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灸法能有这么好的治疗效果,可为什么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呢?据一些专业人士说,现在灸法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留下疤痕,为近代崇尚美容之大忌,尤其是欧美国家,从来只重针而不重灸;二、艾灸烟雾弥漫,造成空气污染,是今天提倡环境保护人士的大忌;三、灸法操作时间太久,对医师的经济效益来说,并不划算。
但据谢老讲,其实用灸法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痛苦,因为直接灸法的艾柱如麦粒大小,每穴只灸7~9壮,长期施灸,只会出现一个豆大黑痂,停灸后20~30天即可脱落,以后和正常皮肤差别不大,或遗留黄豆大一个浅斑痕。例如灸法治乙肝的穴位主要在背部或下肢,不会影响美容。在临床上他发现,中老年人患疑难重病、慢性病,或是保健,都能接受灸法,而不会在乎小小斑痕。另外,因为灸法用的是极细的艾绒,量很小,不会产生太多烟雾。日本人研究发现,艾绒燃烧之气味芳香,还能净化空气,对人体无害。有人用红外线照射代替灸法,但红外线照射没有艾的药理作用,与灸法疗效不会完全相同,虽未见对比,也可能不会超越灸法之效果。谢老语重心长地说,为了治病,解除痛苦,不能单求方便、省事,而不追求更高的疗效。至于经济效益,灸法治乙肝,每人不过两三穴,4~6个点,每穴不过7~9壮,3~5分钟即可灸完一次,十分方便,同时能大大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治疗所用的时间还短。治病人多了,经济效益自然也会好的。
谢老说,灸法种类很多,但对于大病、疑难病,最好选用直接灸法。就是将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最高只有60℃~70℃左右的热力,能耐1秒钟知大热时即按灭,反复施灸,穴位上结痂,再灸不但少痛,反觉舒服,能够坚持,日久见功。用灸法首先要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解除顾虑,医患合作,安置好体位,取准穴位,打个记号,消毒皮肤,将艾绒制成圆锥形之艾炷,上尖下平,直立于穴位之上,用细线香从顶端轻轻接触点燃,使之均匀向下燃烧。首壮燃至一半知热时,医者即用手指迅速压灭或捏起;第二壮仍在原处燃至大半知大热时,即压灭或捏起;第三壮燃至将尽知痛时即压灭或捏起。每次每穴连灸7~9壮,连灸数日,以后可以隔日一次,若灸2~4个穴,不过几分钟,操作熟练之后就轻而易举了。
灸法简介
谢锡亮
所谓灸法,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概括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近代日本医家有在整个工厂、学校全体施以灸灼,作为一项保健措施,实验结果证明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但是必须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与针师并列。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
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
施灸壮数和疗程
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之一壮,每灸一次少则3~5壮,多则可灸数十壮、数百壮。至于施灸的时间长短原则是:灸从久,必须长期施行方能见功,这是指慢性病而言。一般前三天,每天灸一次,以后间隔一日灸一次,或间隔两日灸一次,可连续灸治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如果用于健身灸,则可以每月灸三五次,终生使用,效果更好。如果是急性病、偶发病,有时只灸一、二次,就结束了,以需要而定,不必限制时间和次数。如果是慢性病、顽固性疾病,间日或间隔三、五、七日灸一次均可。要根据具体情况全面考虑,这样和用药的分量一样,无太过不及之弊。
《医学入门》上说:“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这是说:头面及胸膈以上,均不宜多灸;下肢及肉厚处,多灸不妨。在临床上,凡肌肉偏薄之处,骨骼之上,以及大血管和活动关节、皮肤皱纹等部位,均避免直接灸法;凡肌肉肥厚之处,尤其是背部俞穴多灸长灸无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
灸的程度及用量
至于灸的程度,前人有成熟的经验。如《医宗金鉴》上说:“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这是指外科灸疗痈疮毒而言。更具体地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五壮。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以上说法,使我们领会到,灸法既是一种温热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决不能浮皮潦草,用艾烟薰烤,表热里不热,就算是灸法,结果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还误以为灸法无效,这才真正是“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白吃苦头)。古人多主张用直接灸,如《针灸资生经》上说:“下经云:凡著艾得灸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病不愈。”这是说每灸必须化脓,病才能痊愈。现在我们除有意识地使用化脓灸法以外,一般灸法不要烧伤太重,成为灸疮,只要长期施灸,也同样有效。
总之,一般说直接灸之艾炷,以麦粒大小为适宜,一般成年人,每穴五、七、九壮,小儿灸三、五壮,每次取三、五、七穴为标准。临床上可适当伸缩艾炷之大小穴位及壮数。如用于外科,灸阑尾炎或疔痈初发时,可在合谷、手三里、阑尾等穴,每次灸百壮左右,一日灸二、三次,会使炎症消散,促使其化脓,收到意外的效果。
施灸注意事项
一、要注意空气冷暖的调节和安全:施灸时不免要有烟薰和艾味,艾本来具有芳香气味,有的人很爱闻,有的人则嫌恶,因此在避免风吹病人的条件下,可以开窗调换空气。施灸时要脱衣服,应特别注意室内的温度和内外隔障,尤其在冬季严寒和夏季酷暑之际,更应注意使病人舒适。灸法最易落火,烧灼皮肤和衣服,应小心处理,当心失火。应用物品必须具备,如坐灸之椅,卧灸之床,各种灸料及点火之香等一应用具,务必事先备妥。
二、必须做到姿势端正,体位舒适,穴道准确。《千金方》上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可见对体位非常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应该严格端正姿势,然后施灸。灸胸腹应仰卧,腰及下肢后面应俯卧,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为宜。尤其要注意体位自然,肌肉放松,不要取勉强的体位。因为直接灸往往需经多次反复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础,否则穴位不准,再行更换,则从头灸起,就又要再受些痛苦。临床上在施灸中发现穴位不准,要随时修正。
三、灸法与消毒:在皮肤上施灸,一般对消毒要求不太紧要。不过直接灸时,应用75%酒精棉球消毒,擦拭干净,面积要大些,以防灸后皮肤破溃,继发感染。至于灸的原料不需消毒,只要将艾绒晒干,生姜用时洗净即可。
四、灸疮的处理:凡用灸法烧破皮肤,均可涂紫药水,用敷料保护。尤其用直接灸法,往往发生起疱、结痂、溃烂等灸疮现象,为了防止摩擦,保护皮痂,预防感染,可以用消毒敷料或淡膏药覆盖,再灸时揭开,灸后再盖上。如发生继发感染,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成药)涂贴。内衣要干净柔软,烫晒消毒以防感染。
五、晕灸的防治:晕灸者虽不多见,但发生晕灸时也和晕针一样,会出现突然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晕倒等症状。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等引起。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一般无什么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断留心观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晕灸为好。经灸一二次后,情况就会好转。
六、施灸与保养:灸后调养的方法和针后的调养是一样的,要乐观愉快,心情开朗,精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等。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七、要注意灸料的质量:艾绒之粗细好坏,与施灸之关系极大,务必考究。特别是直接灸,必须用极细之艾绒,最好买成品,久贮之,密藏之。因艾绒最易受潮,用时晒干,以便点燃。生姜要保持新鲜,平时要埋入湿土之中,用时取出洗净。艾卷要坚实、均匀,保持干燥。
八、施灸的程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这里说的是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免得病人反复改变姿势,穿脱衣服,也就省事省时间了。
九、施灸的时间: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失眠症可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随时灸之。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
十、要注意穴位和禁忌的部位:虽然理论上讲身体上任何部位均可施灸,但不经考虑,不定穴位,随便施行艾炷灸,还是不妥当的。必须根据既定的经络经穴而后施行,对于颜面部及后头部,不应使用直接灸,以免残留难看的灸痕。万一非灸不可时,则应用极小的灸炷,或用隔姜灸法,再者皮下静脉也应尽量避开为宜。
十一、施灸的副反应:由于体质和病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但一般不需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以延长间隔时间,如发生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可以服中药加味增液汤。处方:生地15g,麦冬15g,元参15g,苁蓉15g。水煎服。
十二、关于灸后洗澡问题:凡非化脓灸,可以正常洗澡。如有灸疮,则应避开疮面,当心不要洗脱灸痂。如果长期直接灸,有结痂、疮面、渗出物,则应避开这些部位,勿过多洗澡,只可冲洗或擦洗,勿多浸泡。或用创可贴盖上再洗,或用消炎油抹上一层以保护灸面等。总之,可以灸后洗澡。
十三、施灸配穴的原则:凡灸上部以后,必须在下部配穴灸之,以引热力下行。凡是全身性和内脏疾患,或做健身灸,都是双侧取穴。局部病或一个肢体的病,只取局部或一侧的穴位。当然,属于任、督二经的穴位自然是取单穴了。
凡初施灸必须注意掌握刺激量,一般原则是:其壮数先少后多,其艾炷先小后大,逐渐增加,不可突然大剂量施灸。
十四、使用经穴要少而精: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主张:“取穴中肯,精简疏针,灸穴勿多,热足气匀。”也就是说,取穴必须准确,用针要精简,灸穴勿太多,热力应充足,火气宜均匀,切勿乱刺暴灸使人难耐,这是很有道理的。
十五、敢于使用灸法治病:宋代医术《备急灸法》上说:“要之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怒叱去,是盖自暴自弃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当坚壮此心,向前取活,以全肤体,不致枉矣,岂不诚大丈夫?”这是鼓励人们要有勇气,敢于使用灸法治病。灸法的好处,没有经过实践的人是不会知道的,正如陆游诗云:“书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常用灸法及技巧
一、直接灸法
即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温度约达70℃。此法又分为两种,一为化脓灸,一为非化脓灸。
1.化脓灸
也称瘢痕灸、着肤灸、打脓灸。古代多用此法,因艾炷大,如枣核,要求一、二次灸成,令发灸疮,致皮焦肉烂,痛苦不堪,人多畏惧,不愿接受。现代仍有沿用此法者。如有些地方防治哮喘、慢性气管炎,专门在三伏天灸背部腧穴,大炷烧灼,致令成疮,称为打脓灸。效果虽好,但一般医者多不主张急于求成,而改为小炷多次的缓和方法,代替了大炷灸法。徐徐灸之,日久见功。
操作技巧:首先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安置体位,审定穴道,用75%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也可以用紫药水或红药水或用笔点个小点,打个记号,取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小(比麦粒稍大也可以)的圆锥形艾炷,然后把它直立旋转于穴位之上,再用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着,使之均匀向下燃烧,第一壮燃至一半,知热即用手指按灭;第二壮不去艾灰仍在原处,燃至大半,知大热时即按灭。第三壮燃至将尽,知大痛时即迅速按灭;同时医生可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按摩或轻叩穴道周围,可以减轻痛苦。如灸数次,然后再灸就不太痛了。耐心灸至十余壮后感觉一热即过,却无甚痛苦了,连灸多次,不数日即能达到化脓之目的。或不化脓只要这样长期施灸,也同样收效,可免炮烙之苦,现在都采用此法。
临床上灸关元穴可治缩阳症,或遗精、早泄,一次可灸二、三百粒。用小艾炷灸至三百壮时,约有5厘米×5厘米皮肤起红晕,3厘米×3厘米组织变硬,2厘米×2厘米(即中心部)被烧黑。初灸时尚觉灼痛,以后一热即过,没有痛苦,反觉舒服。每次少灸几壮,只要长灸,照样有效。用这种灸法,初灸之后,局部变黑、变硬、结痂。下次再灸就在硬痂上施灸。如果化脓,可以按压,排出脓液再灸,如果痂皮脱落,可以用敷料复盖,等结痂后再灸。
至于灸疮化脓,多属无菌性,勿须顾虑,这和一般疮疖或创伤性炎症不同,未见发生过什么问题。只要溃疡面不弥漫扩大,就可连续施灸。如果化脓过多,溃疡不断发展,脓色由淡白稀薄,变为黄绿色的脓液,或疼痛流血,而且有臭味,即为继发性感染,可以用外科方法处理,很快就会痊愈。一般说灸疮化脓,是属于良性刺激,能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千万不要一见化脓就顾虑重重,影响施灸,通常灸疮不加治疗,约30天左右就自然痊愈了。但化脓灸后要用敷料保护,以防继发感染和摩擦。
化脓灸适应症: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不良,慢性气管炎,肺结核,阳痿,遗精,早泄,缩阳症,其他慢性病、顽固性疾病均可使用,也可以试灸于癌症。尤其适宜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2.非化脓灸
取麦粒大小之艾炷,如上述方法在穴上燃烧,知痛即去掉或按灭,每穴一般灸三、五壮,局部发红为止,最多起小水泡,一般不致化脓,不须处理。如果施灸过重,起大水泡,可以用消毒针穿破放水,如需连续施灸,可在原处再灸,用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必须常灸,每次多灸几穴,才能收效。现代日本医者多用此法,应用很广,凡是灸法之适应症,均可用此法施灸。根据我们临床实践的体会,化脓灸和非化脓灸,只是程度上的不同,酌情使用,亦无需严格区别。
二、间接灸法
也叫隔物灸,间隔灸,即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这样可以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另外还可以借间隔物之药力和灸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此法早已被广泛利用了,常用的有:(主要介绍隔姜灸)
1.隔姜灸法
是用姜片做间隔物。生姜入药,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治风邪寒湿。取新鲜姜和艾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遗留瘢痕的缺点,又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
操作技巧:首先要选择大块新鲜生姜,切成比五分硬币略厚的大片(约一分多厚,太厚不宜传热,太薄易烧伤,厚薄要均匀。用针点刺许多孔,以便热力传导),艾炷不宜过大,如蚕豆或黄豆大即可,艾炷勿过于紧实,过紧则燃烧时间长,热度过高,过于松散,则燃烧太快,易脱掉火星。每点燃一个,尚未烧完就在旁边接续一个,使之引燃,这样对于下一个艾炷就不必再点火了。随着久的面积不断扩大,就产生连续不断的温热刺激,热一大片。否则艾炷过大,先燃上部,下边不热,后来接近姜片则热力剧增,就会发泡。隔姜灸发泡,是技术错误,特别是颜面部更宜避免。
每次可放2~3个姜片,灸2~3个穴道,灸妥后再换新穴,多则忙不过来了。如果灰烬和残艾积累过多,则予以清理,从新放艾炷施灸,在施灸中即便病人不叫痛,也应不时拿起姜片看看颜色,移动姜片,因为有些病人局部神经麻痹,知觉迟钝,最易施灸过度,发生水泡。一般每片姜烧过二、三壮觉热以后,更应当心,专心致志,勤动勤看,以局部大片红晕汗湿、病人觉热为度。
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轻柔的干毛巾覆之,促使汗孔闭合。如灸面神经麻痹则应在灸后一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静休息,以利恢复。
隔姜灸之适应症:呕吐,泄痢,腹痛,肾虚遗精,风寒湿痹,面瘫,麻木酸痛,肢体萎软无力等。尤其对面瘫更为适宜,治疗本病用隔姜灸法,疗效优于针法。但宜讲究技巧,每日温灸一次,将瘫痪部位之主要穴道,灸红灸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隔盐灸法
将纸浸湿,铺脐孔中,用碎盐填平,上放艾炷灸之。觉痛即换艾炷,不拘壮数,遇急病可以多灸。对霍乱吐泻致肢冷脉伏者,有回阳救逆之效,连续施灸,以指温脉起为度,对寒性腹痛,痢疾,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亦有良效,有抗休克作用,但宜多灸。
三、艾卷灸法
此法自明清以来已很盛行了,艾卷有加中药的,有不加中药的。其名称有:太乙针、雷火针、药艾卷、纯艾条等。艾卷灸法手技分两大类:
1.悬起温和灸法
此为常用法,一般有药无药之艾卷均能使用,比较方便易行。
操作技巧:将一、二支艾卷点着,术者左手中、食二指放于被灸的穴道两旁,其任务是通过术者的感觉探知热度高低,可以测知患者受热程度,万一落火便于随时扑灭,患者感觉发痒、发热、疼痛时予以揉、搓、按摩。右手持艾卷垂直悬起,照射穴道之上,约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使病人觉得温热舒服,或微有热痛感觉。如果觉得太热时,即可缓慢作上、下、左、右或回旋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次可
灸3~5穴,每次约10分钟左右,以30~60分钟为度,过多则易疲劳,少则达不到温热程度。
施灸中要注意,要将艾卷垂直直射,这样火力集中。若艾卷积灰过多时,则离开人体吹去后再灸。病人体位要舒适,方能够耐久,并防止冷风直接吹拂。施灸后患者觉温热舒畅,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停灸多时,尚有余温,才算到家。一般病每日灸一次,急病可灸二、三次,连续15~30次为一疗程。灸后要慎起居,节房事。发生口渴可多饮水,此即所谓灸后调养之法。在一室内多人施灸,要调换空气,当心冷暖。
尤其灸后要注意把火闷灭,以防复燃,最好把艾卷着火之一端,插入口径合适之小铁筒或小瓶内,自然就会熄灭,留下焦头,便于下次点燃。
此法可以教给病人自己灸,或带回家里灸,这样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
此法容易操作,但一般人多不耐心,怕费时间,或认为温热一消,平平淡淡,无甚作用,因此就忽略,不予深究了。或者即便灸灸,也是比较浅浮,而没有真正达到灸的目的,这是对温热灸效力不够了解。所以医生和病人都应该对这一方法有正确的认识,耐心细致的长期灸下去,多灸灸好,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艾卷灸之适应症:凡是应该施灸的疾病,大都可以用此方法,不受更多的条件限制。
一般强壮灸:此法自古盛行。作为平常健康灸,可取足三里、中脘、关元,或单灸足三里,也有很好的健身作用。施行健身灸法,一次不过十数分钟时间,既无多大痛苦,又经济节约。长期坚持施灸,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保健方法。
附录:艾条灸
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有一定距离,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此为悬起灸。悬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①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烧,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②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③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
灸法次序
灸法次序要从上到下,如果灸关元和中脘,应该先灸中脘,再灸关元,取火趋下水上即济之意。
灸法的“补”和“泻”:
看到论坛上有朋友问艾灸的“补法”和“泻法”,特写到这里,供大家参考。灸法和针法一样,也有补泻的区别。《灵枢?背腧》篇记载:“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施灸的补法:将艾点燃后,任其自燃,使其热慢慢传至体内,使灸火缓慢透入深层,待其灸火自灭,灸后又快按施灸的穴位。目的是使真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谓之灸的补法。有温阳祛寒,补虚起陷的作用。温和灸和温灸盒灸艾灸架灸也是补法。另外选用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会起到补的作用,如附子饼隔物灸多用于补虚助阳;蓖麻仁敷灸百会穴,治疗胃下垂、子宫脱出、脱肛等,皆能起到补气固脱的作用。
施灸的泻法:将艾点燃后,用嘴不断的吹火,助艾火尽快燃烧,艾热迅速传到体内。使火速燃,不燃至皮肉即便扫除,火力壮而短促,灸后不要按压施灸的穴位,目的是使体内蕴热之邪随艾火之热迅速发散,起到消散作用。雀啄灸、徊旋灸(又叫熨灸)、灯心草灸、线香灸都属于泻法。泻法主要作用是镇静、缓解、促进正常的抑止作用。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会起到泻的作用,如甘遂敷灸多用于逐水泻水;豉饼隔物灸多用于散泻毒邪。
什么时候可以不用补阳了
补阳包括四逆辈,灸法等。如果你出现了以下的恢复以后:
1、睡眠恢复正常,睡到自然醒,没有梦。
2、牙龈重新长出来,色泽淡红。
3、头发变黑变硬。
4、用灸法全身舒畅没有痛感,虽重灸全身不痛,不流脓。
5、大便黄软成形,一天一次,小便淡黄色。
6、舌头红润软,没有白苔齿痕,运转灵活。
7、性欲先弱后强,能抗引诱心不动。
8、一吃寒凉就吐泻。
9、伤口能够快速愈合,不超过半天。
10、精力充沛有余,没有疲惫感。
如果没有达到以上的恢复过程,劝大家姜附常吃,禁用补阴,灸法常用,吃素坐禅,恬淡虚无为上。
灸法原料的准备
艾绒的制备
施灸的主要材料是艾绒,艾绒是艾叶晒干,揉制成绒的,本草说「艾味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阳,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依上说,可知艾作灸料,当可通经活络,袪除阴寒,回阳救逆,预防疾病了。
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曝晒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捣碎,筛去杂梗和泥砂,再晒再捣再筛,如此反复多次,就成为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艾绒按加工(捣筛)程度不同,分粗细几种等级,临床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用。一般若作直接灸,可用细艾绒;若作间接灸,可采用粗艾绒。
艾炷和艾条
①艾炷:以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制作方法制作艾炷的方法,一般用手捻。取纯净陈久的艾绒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形小体,不但放置方便平稳,而且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患者易于耐受。手工制作艾炷要求搓捻紧实,耐燃而不易爆。此外,有条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艾炷器中铸中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将艾绒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中,另用金属制成下端适于压入洞孔的圆棒,直插孔内紧压,即成为圆锥形小体,倒出即成艾炷。用艾炷器制作的艾炷,艾绒紧密,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根据临床的需要,艾炷的大小常分为三种规格,小炷如麦粒大,可直接放于穴位上燃烧(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枣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榄大,常用于间接灸(隔物灸)一般临床常用中型艾炷,炷高1cm,炷底直径约0.8cm,炷重约0.1g,可燃烧3~5min。
内经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由此可知凡针刺不能治愈的疾病,均为灸法所适宜的,故凡阳气衰弱,沉寒痼冷的疾病,如用针治,就不会较艾灸的功效显著,灸法适用阴症,「一切阳气虚陷,久病,久泄,痰饮,厥冷,瘰疠,痿痹等症皆可用灸,因灸法可回阳固脱,所以中风脱症,自汗亡阳,以及一切虚脱的疾病也可适用。」
灸的原料及制法
一、艾的性能
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现代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植物叶子的脉络惟有艾叶最均匀,早在三千年,聪明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为适宜。
艾,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以湖北蕲州者为佳,叶厚而绒多,称为蕲艾。
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二、艾绒的制法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因此,必须用陈久的艾叶,而且越陈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这也确有道理,因新艾含挥发油多,燃之不易熄灭,令人灼痛;陈艾则易燃易灭,可以减少灼痛之苦。
艾绒必须预先备制。取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方可使用。而艾绒又有两种,以上法炮制者为粗艾绒,一斤可得六、七两,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细加工,经过数十日晒,筛拣数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两,变为土黄色者,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现在有机制艾绒成品出售,也是作印泥的原料,用于直接灸法,物美价廉,可以选购。
细艾绒用放大镜一看,好像一堆小毛毛虫,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杂质。日本有传承几百年的名牌艾绒商家,如东京“釜屋会社”,釜屋牌艾绒有三百多年历史了。现在主事者是第十一代传人。还有“三惠贸易会社”等等,他们的货源多来自中国,釜屋一家一年产艾绒就达十余吨之多。
艾炷形状大小及使用的原则
艾叶经过加工以后,称为艾绒。艾绒做成一定形状之小团,称为艾炷,艾炷燃烧一枚,称为一壮。
艾炷之形状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各异。如用于直接灸,必须用极细之艾绒,一般如麦粒大,做成上尖底平、不紧不松之圆锥形,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用于间接灸法,可以用较粗之艾绒,做成蚕豆大或黄豆大,上尖下平之艾炷,放在姜片、蒜片或药饼上点燃。用于温针灸法则做成既圆又紧、如枣核之大小及形状,缠绕针柄上燃烧;用于艾卷灸,做成既匀又紧,如蜡烛之大小及形状的长条,点燃后温灸之。
每次灸之壮数多少及大小,以病人、病程、病情、病位、补泻、穴位、有无受灸经验,是否要求化脓及气候等等条件而定,大致如下:成人体壮、新病、病重病急、实热疼痛、病在脏腑者,用泻法;穴位在腹背四肢、有受灸经验、化脓灸、气候寒冷者艾炷宜多宜大;妇女、儿童、年老体弱、久病、病轻病缓、虚寒麻木、病在四肢头项者,用补法;穴位在头项、手足末梢、无受灸经验、非化脓灸者或在天气炎热时,艾炷宜少宜小。
灸道小虫:
灸道至简,我相信这句话,我的体会是,凡是有无痛的时间很长的瘤子,就是西医所谓的良性瘤,一定是阴邪在阳虚处作怪,都可以灸之,我原来腿上有个瘤子,大约有十几年了一直都是不能侧身睡觉,灸一个星期,瘤子化脓出水,然后挤出烂肉一个茶杯之多,翻开皮,继续灸几次,不用任何外用药,所谓开门放贼也,休息两个月后,完全愈合,其间服用四逆,附子理中类驱寒外出,温里通经也。哈哈,也有副作用,就是食量大增,这是服用四逆等药都没有的效果。
灸的原理很简单,就是用火激发元气,对阴邪聚而歼之,同时艾草的油锯有皮肤保护渗透作用,离中阴也,我两个月没用外用药不感染就是证明。所以艾草灸就是八卦中的离外用火助阳破阴,内阴以培阳。
我再说明一下我施灸的过程,我自己灸的,很简单,拿瓶盖大的艾草捏成圆锥状放在瘤子处,一天4庄,重灸,因为瘤子在大腿处,没啥感觉,刚开始,瘤子变红,变硬,坚持一个星期,忽然变软,继续,化脓而出,没有灸其他地方。
灸的坏处就是皮肤愈合慢一些,花了两个月才愈合,但是和15年比起来,值!花费不超过10元,怪不得每人研究灸法,哈哈。我认为灸应该选择夏天阳气旺的时候,我的瘤子在夏至那一天化脓,很准。一点经验,不敢私藏,愿大家远离痛苦。
1、您给自己灸之前请教过老师吗?我以前请人灸过,虚证,灸了之后立刻感觉有力气,自己也很想学,我去药店买了艾条回来就可以灸吗?
没有请教过老师,找不到,我是个中医爱好者,我想有力气是因为元气激发後往外散,这种感觉有时是不可靠的,应该少火生气。我用的就是普通的艾条,最好用药材艾草更细一点。
2、女性月经期间灸可以吗?
只要元气虚,有寒象,就可以灸。
3、自己灸关元穴的话,够不着,很不方便啊!
灸瘤子是我第一次施灸,还没试过关元,中脘正在试。
四逆汤和灸的区别在于,四逆有甘草可以伏火,使火不至于太盛,所以回阳;灸有点直接,不伏火,容易过,感觉很明显,阳亢用四逆马上困,用灸更亢。如果灸後脉浮,便赤,亢奋,睡不好觉,就是过了,用四逆回阳。灸有滞后性,当时感觉不到,后劲逐渐上来。
元气靠饮食来补,灸只能破阴寒所以加强饮食锻炼是必要的。
受不了苦就不要灸啦,又想轻松,又能治病是不可能的,不起泡永远治不好,皮肤灼伤不要用外用药,只要元气足不会感染,继续就是了。灸过了可用四逆汤,不过甘草多用一些。
灸是激发元气,破除阴邪,所以元气很弱的人应该将元气养到一定程度後或者少量多灸,这样循序渐进,正气渐复,邪气渐弱。
我的体会有时身体状况不太好时,施重灸发现尺脉全无,身体还真有点撑不住。还有施灸期间,绝对绝对禁止房事,本来元气就不足还要泄,真是加速灭亡了。
正邪交战也要讲究战术,比如说,我服用四逆已经有一年多了,但是为何瘤子没有消退?看来是元气没有充足到一定程度,但是在已经有的元气程度下也可以出奇制胜,第一要知己知彼,确认敌人确实是阴邪之气和自己元气的多少,第二要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聚歼(采用重灸),第三要利用天时地利(阴邪在表就在夏天动手)。第四适当休息再战(四逆汤)。
举一反三,对体内的肿瘤,其实道理还不是一样,虽然不能直接对患处重灸,可以灸关键的穴位,方法策略还是一样的,潜龙勿用培养元气,,利用冬天,重灸聚歼,不时休息来备足粮草。
四逆汤有双重作用,能去散寒邪,同时回阳降虚火,关键是甘草的作用,四逆可以放胆去吃,只要不中毒,我吃过一次150克的附子不过制附子效果太差,都没有什么感觉。灸法是单向作用,所以容易壮火食气,感觉灸法的作用和麻附细辛汤类似。
附子和甘草配合真是妙啊,就像唐僧和悟空的关系正龙说得也有道理,关元对附子,中脘对甘草,热对生姜,看来四逆汤可以这样配,我要试试效果如何。
直接熏的话恐怕不管大用,因为艾草油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特别是火渐渐小的时候,有油会渗入皮肤内起保护作用,我的感觉是当脓液出来的时候,有一股艾草的味道,会持续很长时间,直接熏不能发挥艾草的作用,其实告诉你直接放到皮肤上温度反而比直接熏低,因为火的中心温度比较低,外围温度很高。切忌切忌。。不要熏,不要隔物灸,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痛那么两天。
我是先用四逆汤,排病去八九,再用附子理中,当然每个人不一样的。有个例子可以参考。
风湿关节痹痛田××妻,年三十余,某年9月,患风湿痹证,右手关节疼痛发麻,自觉骨问灼热,但又见寒生畏。病已十余日,曾服四逆汤加白术、秦归等剂,未效,疼痛忽轻忽重,固着肩肘,痛甚不休。余审其病情,查其方药,此乃风寒湿邪杂合而至,阻遏经脉,阳不足以运行通利关节,不通则痛。虽应用姜附之辛温以化散寒湿,然杂以归术之壅补滋腻,犹如闭门捉寇,遂使邪气难化。因照前方去归、术加入桂枝、细辛、茯苓治之,一剂显效,二剂霍然。附片60克干姜15克桂枝24克细辛5克茯苓24克甘草10克(转自吴佩衡医案)
就皮肤长瘤子而言,灸法选择在夏天治疗且在患者年龄不大、元气还足的前提下是可行的,也具有一定普遍意义。但对于其他病症,特别是内科内寒者的患者,在夏天用灸法还是要慎重。毕竟夏天阳气走外趋表,而单用灸法又有伤津耗液之虑,很可能用了灸法后内之寒邪无动于衷,表阳又易外散,有弊无利或少益。
在用药上亦是同理,内寒者的少阴病患者,在夏天服用回阳救逆药物往往是事倍功半,即使通过药物的配伍或是量的变化有的也很难作用于下焦,所以有的患者以改善体质为目的或是顽症慢性病者,我是建议等到秋分后才服药或是用灸法。
“哈哈,也有副作用,就是食量大增”——这种情况就我的临证体会而言,并不认为是什么副作用,可以认为胃肠道经脉被疏通的表现,好比淤塞之河道得以疏通后水流加快了或是冰河解冻后复其生机之象,胃肠道的新陈代谢也相应地加速了。且人体是个自我维修调节的高精尖仪器,用灸法要激发人体的元气进行逐邪,所以也相应地要及时进行补充元气,食量大增正是其体现,当然临证还有困倦欲睡的症状,此皆相当于经过激烈的战事后部队进行休整和粮草的补充。关于此点在《不生病真法》中也有类似的论述:“胃肠道的反应在整个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身体疾病的恢复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而能量的来源是靠胃肠道所消化的食物精微来提供”。用灸法和服用回阳救逆药物在体质辨别正确的前提下除了附子的中毒症状外在初期还是以排病反应或是药物的正性反应作用来看待更切合临床实际。在初用附子的初始阶段我对各种各样的排病反应症状多少也有些疑虑,通过临床实践和不断求证于脉象并结合春夏秋冬的应象,才认定大多数情况下是属于排病反应。但在应用一段时间后要注意的是患者的体质状态转入了夏季或是秋冬季,意即要更改方药,否则继用前法就不免有副作用的出现。当然食量大增如果是兼见有舌红瘦脉洪大口烦渴夜不寐等症状,认定为是副作用也是所当必须的。
这是服用四逆等药都没有的效果——服用四逆汤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刚开始,瘤子变红,变硬——这是正邪交争或是阳气在逐渐蓄积的过程,相当于三阴病发热患者服用阳药后热反更高。
坚持一个星期,忽然变软,继续,化脓而出——正胜邪退的表现,请注意楼主用了“突然”二字。关于此点在正龙的讲座中是用了“愚公移山”来比喻元气胜邪气后病症突然消失,或者相当于有的患者所言“就象病症被人突然拿走了一般”。
王正龙先生的经验,重灸关元中脘3对,效果近似于大剂四逆汤一付(附子50克以上)。不知道楼主服用四逆一年多用得是多大的量。我自己的体验,重灸的效果和服四逆汤后的感觉差不多。
前天下午5点左右服用通脉四逆汤一付(黑附片60,干姜30,甘草30),第一煎50分钟,第二煎30分钟。从16点30到18点陆续服完。然后感觉很困,躺在床上明显感觉真气在疏通各处的经脉。跟灸到一定程度的感觉相似。虽然舌尖不发麻,但自己感觉通脉效果比以前吃的煎煮一个半小时以上(附子60干姜70甘草80)的四逆汤要好得多。伤寒论原方用生附子的效果应该是相当好的。
个人理解是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和脉象来决定比例。最好学学内经和伤寒论,多看看郑钦安医书阐释,吴佩衡,范中林医案。没把握的话就多用炙甘草吧。可研究一下伤寒论中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里的用法。
另外四逆汤也不是包治百病的,不可随便乱吃,如果不知道该怎样用,还是先去学习。
灸法是很猛,每次重灸完都很疲倦。价格便宜量又足,呵呵。
如果大家都会用灸,一年要节省多少医药费。穷人也负担得起呀。
我是从立秋前一周开始服用大剂四逆汤和灸的,感觉效果不错。之前怕伤阴一直不敢用。后来想到扁鹊心书里那个淫贼得到的秘诀是每年夏秋之交灸关元300壮,保健尚可如此,我积寒甚重有何不可。试过发现虽然天气非常热,反而口中津液变多,并未出现不良反应。
这几天操心事情太多,累得不得了,腿很沉,夜里累的睡不好,趴着睡觉,昨天夜里睡的也很差,上午的时候,就自己把艾柱烧热,放在足三里,好舒服,今天白天走路感觉没有以前那么沉,下午想再灸足三里的时候,发现竟然起泡了,请各位前辈解释一下这是不是我给自己灸的有效果了呢?
奇怪了,你怎么烧的,我是先把艾草放在穴道的地方,然后点燃艾草。胸腹感觉比较敏锐,恐怕蚕豆大小就很强了,四肢估计两个蚕豆大就可以了。原来我那个瘤子太大,所以重灸用了一大堆艾草。
按照正龙的讲述,皮肤灼热=>四周起泡,中间黑皮=>局部疼痛=>局部不痛到脏腑患处痛=>痛苦消失,灸后热不退=>六味地黄汤结束。
重症病人估计要半年到一年的过程吧。一般的人估计要几个月的时间,马上到冬天了,现在应该是个好的时机。
同时灸关元和中脘体会和四逆汤感觉差不多,气机很强,失气多,犯困,就是灸法痛苦一些,印证了我对此两个穴道的看法,同时灸关元和中腕可以算是四逆汤的替换疗法。
药物,灸疗都是促使脏腑发挥自身的正常功能,达到驱除病邪的目的另外每个人元气多少、体内的寒邪都不一样,脏腑功能强弱不一,经络通畅程度也不同,要想体会灸疗只有亲身实践。我简要说说自己灸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灸至10天,小便次数奇多,灸完短短一个小时有7、8次,每次比平时量略少,色白,大约持续了3天,以后正常。肾阳功能开始恢复,往外排寒邪。灸至30天,食量大增,是以前的2倍,体健,精力旺,每天的午休也可以取消了。脾阳功能开始恢复。灸至50天,每次灸完身上(尤其是膀胱经沿线)出很多粘汗,我认为是体内湿邪外排。注意,湿邪直灸至50天才开始外排,如果你坚持不下来,脾阳没有恢复到一定程度是不可能体悟到这点的。灸的过程中出现的传感现象我体会到两点:1,验证到肝经的支脉确实只到达关元穴,不再往上,关元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学经络的时候只是一眼扫过,灸完之后,才亲身体会到这一点。2,灸的过程中感觉涌泉穴有往外冒凉气,有热流从关元沿脾经直下隐白,停于隐白跳动不止。周楣声灸绳上有详细的灸传感线路,大家不妨参考。有关伤口的护理第一次灸完局部曾黑色,1-2小时后周围有水疱,尽量不要弄破。第二次灸水疱受热膨胀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剧疼,不过也是很有意思的。三四次以后就会出现结痂,痂的厚度逐渐增加,灸柱直径随之加大,痂起到保护创面的作用,不要轻易揭去。痂掉了怎么办?痂厚到一定程度,里面的脓也不断把痂往外顶,再加上内裤摩擦什么的,痂会脱落,你会看到一个恐怖的大坑,深约半厘米左右,有脓液,我一般是把艾柱直接放进大坑,一次10壮灸完,坑里会积有灰,不要弄出来,贴个创可贴,第二天脓和灰又形成了一个大痂,继续灸吧。所以我认为直接灸到了结痂后也相当于隔物灸。另外要注意壮火食气,一次不要灸太多,艾柱不要太大,一次调动了过多的元气反而伤身体。过犹不及嘛。
我的灸法经验:
声明:我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病友,在吃药反复发作的情况下不得于采用灸法,到现在已经用艾叶灸关元、中脘穴位一个星期,病已去大半,忍不住在这儿摆弄一下而已,可供一些参考。
我的病为结肠炎,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只是近一年多发作频繁,基本上是刚好,不超过一个星期又开始发作,每次发作都是很难受,我的病历可在这个论坛上搜到(以我的名字为关键词搜),曾经请三七先生、刘文登先生看过,在服用药期间,症状好转,停汤剂后不超过一个星期,又开始发作(在停用汤剂后服用刘先生开的散剂),又开始服用汤剂,如此反复。我已经有点受不了,自我感觉是药力不够,在服用刘先生开的汤剂中,曾经把黑附子增加到120g,除服药当天腹泻一次,没有其他反应,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灸法,以下是我灸法的经验:
1、灸法材料:入药用的艾叶,我不提倡使用已经压好的艾柱,因为艾柱已经压好,大小已经固定,而用艾叶,大小可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自己捏,另外,压好的艾柱是否加入一些添加剂,我买到的艾柱烧的味道好像有其他气味,不像艾叶味道那么纯正。
2、艾柱的制作:根据自己的需要,用一定的艾叶,用大拇指和食指揉,捏出一个近圆锥状,用指甲压平一头,以便能够在穴位上放稳。
我的灸法反应:
第一天,也是最痛苦的一天,用艾柱在穴位上烧,一直到自己受不了的情况下拿掉,艾柱还没有烧完;第一次每个穴位灸五柱,灸完后皮肤发红,但没有疼痛感,大概半小时后,结肠炎症状缓解,腹部好像有气和水在跑,精神也好;中午再灸时发现穴位上已经起了大水泡,颜色不透明,有点发黑,继续在水泡上灸,仍然是在艾柱没有烧完后就受不了;到晚上依旧。睡到半夜,口渴,想吃有水的东西,一口气吃了一个大梨(有半斤多)和一个苹果。
第二天,发现水泡上已经烧焦,继续在上面灸,一直到艾柱烧完为止,已经能够承受了;不过今天一直很累,灸完就犯困,继续睡觉;还有就是很渴,喝了很多水。
第三天,今天的感觉好多了,嗓子不再干,还有有点回甜的感觉(不是真的回甜,只是那种感觉很好,很多年没有那种感觉),不过还是犯困,继续睡觉;
第四天,今天除灸外,还加了刘先生开的汤剂,其中把黑附子改为60g,其余不变。早上灸完后,喝完药,大概45分钟后,腹泻一次,其他没反应,还是犯困。
以后的几天,反应都基本一样,喝完药后腹泻,然后继续睡觉。直到今天,感觉没有那么困了。
灸法的选用标准:
不要轻易选用灸法,除非是吃药效果不明显,不得已再选用;还需要参考三七先生、刘先生等医生的辩证为阴证才能选用,最好同时服用汤剂。
艾灸实践(治疗痛经)
痛则不通,痛经多半是由于腹冷血行不畅所导致。所以对这种病痛,灸法是相当适宜的。我的这个老毛病已经10多年了,虽说不是太严重,每个月也要折磨我一次。十多天前开始用艾绒隔姜灸关元,每天7壮。腹部有热感,且双腿渐渐转热。十天后月经来了,居然只胀不痛。实在未料到见效如此迅速!
早知道有如此简单有效的法子,我就不必痛苦10多年了。中医到底还有多少宝藏等着我们去认识呢?我几乎不能停止的每天学习着。
具体方法:把艾绒(在中药店应该有买)用手做成1厘米直径的小圆锥体,高约1厘米.把生姜切成0.3~0.5厘米的薄片,放在关元穴上.置做好的艾柱于姜上,用火柴或香点燃.等到皮肤感到烫时,取走,换新的艾柱.另:我在行经的日子中加灸了三阴交,这个穴位对痛经也很有效的.
艾炙的奇迹-22天胆结石排石历程
今年8月份开始到民间中医网论坛浏览帖子,读到了诸多中医“大家”的文章。
好象有缘至此,牛仔的女友(未婚女友,谈婚论嫁、同居中,呵呵),于2006年9月6日凌晨30分左右,突发胃部疼痛,她个人认为是胃疼,历时3个小时。发病时面色苍白,额头鼻尖有冷汗,鼻翼微张,以手握拳抵胃部并弯腰蜷缩于床铺上,最后身体发抖,到凌晨3点10分左右时,牛仔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对她“胃疼”的感觉产生严重质疑,于是将她送往医院。
中间有个服药经历给诸网友交待:女友身体素质欠佳,常年扁桃体发炎,平均每2周感冒一次,各种先锋等抗生素吊瓶和药均疗效欠佳,服药打针不见效果。
本次胆结石发病之前(8月30日),以看胃病的由头,陪女友到新疆中医院看中医,大夫(姓名隐)诊断如下:大便溏滞,纳X(后面这个字看不懂),肢冷畏寒,腹胀,舌汰红边有齿痕,XXX(三个字,也看不懂),脉沉细滑缓。结论:XX(两个字,看不懂),脾虚湿滞。处方:蚕砂2包,党参1包,木香1包,制附子1包,干姜1包,伏苓1包,炒白术1包,菖莆1包,防风1包,生黄芪1包。计7付,水冲付,日1付。发病当天,女友早晨(9月5日)吃了两个白水煮鸡蛋,中午红烧茹子,晚上牛仔下厨做的炖茹子,于是晚上(9月6日凌晨)发病。
回到前文所述:送到医院,挂急诊,女大夫不语,只是问,问完就写病历,女大夫的字更看不懂,在此不再附上了。写完字就让去做化验,做了一个血常规,一个B超,查胆和胰脏。
检查结果是:血常规白细胞10.38(常规参考值4.0-10),嗜酸细胞百分比0.3(常规1-3),单核细胞绝对值0.53(常规值:0-0.45),其它血项均正常。
B超结果如下:超声检查部位:胆、胰,...胆囊长径110MM×28MM,胆囊壁:粗糙,胆囊透声:欠佳,胆总管内径:6MM,后面是胰脏部分,指标正常,然后是阳性所见:胆囊内正聚集状长约14MM强光固体声影。
超声提示:1.胆囊炎急性发作伴积液,胆结石。2.胰腺体积明显增大。
告别睡眼朦胧的检验员,将以上检查结果交到急诊大夫手上,急诊大夫语:你这是急性胆结石,需要肝胆外科主治大夫会诊,要求你们立刻办理住院手续,否则出现胆囊穿孔会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然后吩咐护士叫来肝胆外科主治大夫,他说:你们这个,必须住院治疗,否则后果严重,无论如何,都是要手术摘取的。问之医疗费用多少,答曰:4000至5000元之间。
此时女友几经周折之疼痛已经大为缓解,相视无言,牛仔因刚做“房奴”,囊中羞涩,再加眼前萦绕睡眼朦胧的检查员状态,答复说:我们今天没有带钱来,明天准备充足再来。急诊大夫则立刻开具住院证明并叮嘱一定明天来办理住院手续。
次日(9月6日)上午12点到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专做胆囊检查,结果如下:胆囊大小84×25MM,囊壁毛,内透声可,内见几个强回声光团,测其一8MM,后方伴声影,胆总管5MM。超声提示:慢性胆囊炎并胆结石。执结果见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大夫,大夫言:老朽前几年也患胆结石,后手术去除,1周就完成了,没有手术疼痛,4000元左右就做完了,花不了多少钱。女友问:别人说结石可以吃药化掉,不知可不可以?我现在工作忙,想到国庆放假时再做手术,大夫给开点药行不行?大夫说:化掉石头那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骗人的,不要信,最好是手术,你那个大一点的石头不害怕,就怕你那些小石头会造成胆囊穿孔,到时候你那个胆囊要切掉不说,生命还有危险,你说是赚钱要紧,还是命要紧?我给你开好住院证明,你们办理住院手术去吧。当时我们想:这住院、手术是逃不脱了,要不然这石头是去不掉呀。
我们走出医院大门的时候,手里还握着那住院证明,牛仔难过呀,全部家当算上,也不够做手术呀,除非借债治病了。女友体谅我的难处,一定坚持到9月底放假时,把钱准备足了再入院治疗。
9月6日下午,看了一个小诊所的中医,号过脉后开了一个处方治女友的妇科炎症,拿上药时才告诉他我女友有结石,他不语。女友坚持要将药服用完毕,于是七天服妇科处方中药。感觉无明显改善。
期间为给女友保养身体,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了“民间中医网”的“艾灸”版块,读到种种诊病及网友经历。为尽一份关切之心,从药店买来总计4.5元的艾叶,开始从16号左右,给女友施灸。
施灸选穴参考网上资料选用三个穴位:背部胆俞和腿部阳陵泉足三里,开始隔姜灸,女友不能耐其热,间隔一天,做其思想工作,讲述“牺牲局部利益保证整体安全”的道理,女友终于同意并开始坚持每天接受艾灸(基本上是凌晨30分左右开始施灸,大概1点10分左右结束)。
开始为每穴位3壮小一点的,后来去除姜片,悬浮灸,再后来一个星期用较粗的“艾条”灸,艾条直径大约1CM,长约4CM,每穴位施灸约10分钟,背部灸时达到发热发红即可,并用大拇指按压几次;腿部两个穴位起了两个大水泡并化脓未破(艾条悬浮灸时出现,灸的较重)。
声明:三个穴位我也不是太熟悉,只是根据那个“阿是穴”的道理,在背部胆俞范围用拇指按压,最疼的点用兰笔标记上,腿部两个穴位也大概这样子取的。
期间女友感觉睡眼有改善,经常浮肿的脚后跟不肿了,胆部偶尔隐痛。
日常饮食:从得知有胆结石那天起,开始不再吃肉,并坚持每天晚餐喝南瓜汤,炒东北黑木耳下菜,嗑南瓜籽和核桃做零食。
9月27日到武警新疆医院办理胆结石手术入院手续,因当时女友早晨饮了一杯蜂蜜水而未能做检查化验项目,约定9月29日手术,于9月28日做完全部检查化验项目。化验项目为血液全项目、心电图、B超胆、肝、胰。
9月28日中午结果出来是:没有结石,但有炎症。女友不信,告诉检查员有个8MM的石头,再检查,没有结石,有个息肉。住院部大夫告诉女友:虽然没有石头,但息肉也要做手术,否则会癌变!女友惊喜加害怕,告知牛仔,牛仔坚持要她快到其它医院再做一个胆囊B超检查:结果是胆囊大小77×30MM,囊壁毛糙,内透声欠佳,胆总管4MM;提示:慢性胆囊炎。
胆结石没有了。历时22天。
以上以牛仔30年的人生经历来说不可不谓之人生第一次奇迹!4.5元的艾叶解决了可能要5000元才能解决的问题--进了医院手术台,要花多少钱哪能由牛仔说了算呀。
感谢民间中医网站,感谢提供艾灸方法的诸位“大家”“高手”和勇于将自己施灸经验帖出来的网友,牛仔高兴之余,将自己的经历帖在网上,请网友多多指点,女友的扁桃体炎还没有好,希望有专家指点。附牛仔邮件箱:
两根艾条创造的奇迹
某男,年近四十,司机,为我老家邻居,某日诉说大便泄泻多日,检查为结肠炎等等----一大堆的名词,我懒得听,更未往心里去,所以不能准确说出其西医检查结果。去某几大西医医院求治多时,未见效果。看过其情况后,嘱咐其回去购羊肉炖烂服用,内放当归10克,小茴香10克,生姜多些同煮。-----后来得知服用50元钱的羊肉后,其腹泻止。因怕花钱,未再购买食用。
又过两年,某一日再遇他,发现其面色发黑,黑沉沉而虚浮,很难看,人却胖了很多很多。闲聊中得知其后来又得了痔疮,历时三四月,最后别人教一偏方而治疗好。后来又生腹泻且腹胀如鼓,腹中雷鸣。照样去检查服药等等,仍未见疗效。
忽然想起在针灸类书籍上看到的一个方法:腹中雷鸣灸神阕。于是嘱咐他购买几根艾条试试。-----就那么点钱,还都被西医的检查给诳了去,也就艾条之类他能坚持吧,因为实在不算花钱。
又一年,回老家去,路上意外遇见他。脸上的黑气已完全褪去,代之以红润健康的气色,未再继续发胖,甚至稍瘦了一些。他拉住我说,当时他买了三根艾条,每根一元三角钱。结果用完两根后,腹胀腹泻都止,自此以后,一切良好。现家里还剩一根艾条呢。
亲身实践直接灸法
余自幼禀赋弱,经常的腹泻和感冒,印象中,小时候几乎天天服用“大力克”(好像是一种磺胺药物)糖浆,无论是感冒咳嗽还是拉肚子。厉害的时候还经常的打针。长大以后身体状况稍好,但是不耐劳作,常觉气短头眩,稍食寒凉即泻肚,稍有受寒即感冒,虽不发烧但是缠绵难愈。稍有劳心即失眠,时时感觉精力欠佳。自从学中医以后懂得一点保养之道,但是仍饱受体虚之苦。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民间中医论坛看到各位老师的关于艾灸的帖子决定亲身一试艾灸的疗效,于是自己晒艾叶,将艾叶粉碎、过筛,取得艾绒斤余自己开始治疗。笔者是从去年的冬月开始的,首先在足三里施灸,直接化脓灸法,手捻艾柱如豆粒大小,每次施灸3-20壮。3天以后感觉精神体力改善,饮食知香味,睡眠也改善很多,白天精力较前充足。后来又在关元、气海、阴交、中脘、三阴交等穴施灸。(由于自己施灸,所以腰背部穴位无法施治)大半年来基本上没有间断。笔者最大的感受是自从施灸以后再也没有感冒发生,而且精神体力胜过往昔,睡眠好了,白天精神和心情也好了。
对于每个穴位的具体效用各个穴位又有不同。笔者体会如下:足三里,重在补气,而且对五脏六腑之气皆能调补,这点与中脘穴有别,(中脘穴重在调补脾胃之气偏于固守中焦,而足三里有除了补气还有降气的作用,这点我曾经在一例哮喘病人得到验证,足三里可以双向调理大小便,特别是大便的变化,而腹部穴位如关元和中腕天枢等穴则偏于固气固摄。中脘可以调补三焦气血,笔者感觉对肥胖和气虚、痰湿型的血压异常效果确切,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关元一穴则重在回元气、固元气、补元气。凡是真元亏损、后天斫丧,脾阳久虚、二便失常、慢性病、老年病,皆有良效,最适于重灸,常灸。
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学习,笔者现在遵循下列施灸方法;即每次取2-3穴位,先灸腹部穴位,再灸下肢穴位,穴位组合一般是中脘+足三里,或是气海+足三里,或是关元+足三里,或是关元+三阴交,下肢的穴位只取单侧即可。每个穴位直接灸3-20壮。大半年的艾灸实践证实了宝贵传统医学疗法的神奇功效,后来在几个病人身上也再次证明。
笔者曾单纯应用直接灸法治疗几例病例;一例慢性乙肝,一例慢性肠炎,一例哮喘,一例腰椎键盘脱出,一例高血压颈椎病兼中风前兆的病例,待有时间再写出来。
艾条灸关元的体会
近来用艾条灸关元穴,有奇特感受,公诸同好,供大家参研。
艾条灸关元穴时,后腰两肾部位有明显发热感,如同冬日沐浴温暖阳光,非常舒服。感觉热气自关元穴斜向两侧上方,经腰两侧带脉穴位置,传到后腰两肾部位,传感非常快,关元一热,两肾即热。
初时,右边感觉明显,左边没有此感觉,想来应是左边的经络不通畅。后用艾火来向左边引导,到左侧腰部带脉穴位置时,始感觉左后腰肾部位发热。
现经过多次引导,在灸关元穴时左肾部位也有感觉了,但是还不如右边的明显。应当还是经络似通未通之兆。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