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古苗疆走廊”课题,我去了黔南的三都县。途中我去了丹寨县的卡拉村。
吴明海是卡拉村的村民,我们是家门。非邀请我去不可,盛情难却嘛。说实话,我去过卡拉村多次,同学宏良先生曾到那里接待过我,只记得,曾给那里写过一篇小报道。这次去了,我想也得写一点东西了。
这次我去的时候,时间有一点晚了,但我还是觉得到村了里转一转,那里的农家,那里的院落……都是我感兴趣的地方。
纯净心灵的美丽圣地
我们的车停到了村中的一个不大院子里,我们下了车。这院子已停了不少的小车子,从牌子看出,有浙江的、贵阳的、广西的,有十来辆之多,看得出他们都是来吃农家饭的。
这院子是卡拉村景致确实不错。东南角一片古树吸引了我,我想看卡拉村的景就从这里开始吧。一棵大树有了年头了,有很多的枝丫还枯着,可叶子却很茂盛,在夕阳之下熤熤生辉。古树下还建有一个小小的土地庙。别看这土地庙小,它可是全村人共同供奉的神——因为那块署有二百多个人名的碑可以看出它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苗族人认为,不论你是从何而来,明天或到什么地方去,在每个人的心灵驿道里,人人都希望拥有着这片土地,并从这片土地里获取更多的生活来源。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不论姓吴或是姓杨,都会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那块碑上。
土地庙的下面一块大大的古井,不知深浅,乌黑乌黑的,出水很大。溢出的水顺着一条水沟一直延伸到村前的那片田园里去,滋养着那里的庄稼。一座拱桥横跨溪沟之上,其倒影如一轮朗月一般。井的外面用一石坎隔离着,划出了洗衣的大池。一个老奶奶正在那里洗涤衣物。老奶奶告诉我,那个古井其实不是井,人吃水的井在寨子里。后来,我去探寻才知道,井在寨子的中央,条形的古井四周高,有古树围绕着,旁边还建有两个精美的亭子。有南北两条梯状石级路进入其中,也分成四个小池子,由小到大一字排开,分成水井、洗菜池、洗衣池、洗污池。过完这些池子之后,水一头钻进了地下溶洞,然后又在土地庙下流出。让外面人以为那就是水井了。
这“古井”,当地人叫它“先曼”,也就是“鬼井”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神井”。苗族人没有“神”概念,只有“鬼”的说法。只不过这鬼有好鬼和坏鬼之分而已。“鬼井”是卡拉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地方。天地间的神界在那里居住着,它们或游荡,或娱乐,和人寄居的地方一样热闹。未出事的子孙灵魂在那里玩耍着,打闹着。瞅准好的人家之后,它们投生到某家去。
临近井的地方建有一个大大的芦笙场。从园的中心向外围延伸,镶嵌有各种诡异的图案,我真不知道这些图案什么意思,我想这里面一定有它特有的含意的。这里是村里人开展活动的地方。一旦到了节日或迎接客人时,村里人会穿着盛装不约而同地到这里来聚会。他们在这里吹芦笙、吹茫筒、或唱苗歌、交流感情。2011年冬,我曾到这里参加一次集会,村里也就是以这样的形式欢迎我们的。那一夜,我们都疯狂了。芦笙场的中央燃起了一大堆篝火,然后大家围绕着篝火堆,随着芦笙曲和芒筒声亦步亦趋的跳起舞来。来自黔南的外乡人纵情不小,人人都释放出来了自己的歡樂与娱悦。直到现在,我还在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芦笙场之外隔着两栋木亭是荷花池,是新修建的。外围有行廊,供人参观之用。沿着池子一周还建有护栏。护栏仿木的钢筋的混凝土做成。卡拉人很聪明,他们做出的护栏象真的木栏一样,有木纹,有疙瘩。可能是季节的原因,池子里的荷花没有长出来。深蓝色的荷花池给人一种神秘之感。
村子里也有精品店铺
逛完村子后,我去了吴明海家住宿。他的家在村子的东角,背靠村子,前面还围有古树,古树之外就是田园。有一点桃花园般的感觉。他是个热心肠的人,老腊肉煮了几大埦,还杀了鸡,这是苗寨人最高的礼节了。几杯酒下肚,我们无话不说,他讲述了很多关于村子里的故事。夜深了我们才睡觉。他家的房屋有两栋,一栋有三间,一栋有五间。新修的那栋居然是五柱六瓜,大得很。板壁都是新装修的,还散发浓浓的木材清香味。这是他花了三十多万元建起来的。他说,村子里搞旅游,他用这栋房子来做农家乐的。房子里面还设标准间。一次可供十个人居住。他说,我就是住进这一标间的第一人。这让我这个外乡人感到莫大的荣光。
入夜的村子并不平静,除了偶尔能听到狗吠之外,让人最难忘的就是蛙鸣的声音。那蛙声总“多达达——多达达……”的,你仿佛置身于山野之中。闭上眼睛,那声音总在忽高忽低,忽断忽续,此唱彼和。当麻雀的声音参杂着进来之后,你才知道:天已亮了。
我们起了床,洗漱完比之后,吴明海又带我去村子里转悠去了。在村子里,我见到了一幢木楼,装修得十分的精巧,门楣上还挂着一块大大的牌子。牌子上写着“丹寨县民族文化手工制品展示厅”,这让我惊愕不已。走近展厅看个究竟,才发现这展示精品真的不少。中间放着回字形的展柜,一台电脑面向来者,正放村子里举办活动的各种跳舞场景。柜子里的灯光忽明忽暗,摆放有苗家人的银制饰品,还有丹寨当地的名优特产,什么蜡染、小芦笙、石桥土纸,茶叶应有尽有。卡拉村是鸟笼之乡,鸟笼当然是这个店里的主题。有挂着的,有放着的,大大小小几十个之多,而且染得很铮亮,一看就让人心爱。价格从几十到千元不等。而最让人心爱的是那些只有巴掌大小的鸟笼——当然是不能关鸟的,标价居然到了六七百元。听说销量最好,到这里的外地人和国人十分喜欢。就凭着“工艺”二字,常常被人带上飞机,走进了富豪人家的装饰柜里。
在一个壁柜里,我们看到了很多的证书和奖杯。打开一看,才知道展厅的主人叫吴文军。这些证书和奖杯,是近年来是他在全国各地参加比赛得。什么“原创奖”、“新工艺奖”等等。据介绍,吴文军这几年来,他鸟笼生意的农家乐做得不错,一年下来,纯收入达六七十万元,这让我刮目相看了,谁能说当农民不赚钱,吴文军就是一例。
卡拉村位于贵州丹寨县龙泉镇,是一个苗族聚居且远近闻名的民族文化村,素以编制鸟笼驰名。全村158户人家,其中就有121户从事竹编工艺。由于其生产鸟笼的历史悠久,2007年卡拉村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鸟笼编制艺术之乡”。就是这小小的鸟笼,每年为村里赚回了600多万元的收入。
吴明海原来是村里的老支书,对于他们村的鸟笼他了解得十分的清楚。他介绍说,卡拉村制作鸟笼的历史可有四百多年了,因为工艺好,做工精细,用材又讲究很受外面人喜欢。但是,都是作为礼品送给别人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当上了支书之后,在分析村里的经济发展时,他大胆提出用鸟笼作为全村发展的切入点。当他们的鸟笼走进了市场之后,村里人才知道,原来这鸟笼也是可以赚钱的,于是家家户户都做起了鸟笼来。而做鸟笼这门技艺男女能上,老少皆宜,一个人一天能编出四个来,每天能赚上一百至两百元钱,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卡拉村呈现出家家编制鸟笼,户户都有鸟笼,人人都是艺人的场景。当时间推到了十多年之后,问题又出来,因为生产的鸟笼多了,卖不出去,愁坏了村里人。这可把这位年轻的老支书也急得够呛的。他认为必须给村民找好销路,不然这样一个不出门的好产业将夭折了。经过深思熟虑,他与几个村民一道成立了公司,并放弃了支书这一职务,腾出时间来专门从式外销活动。经过调查研究,他先后到贵阳、凯里等地成立了代销点。又利用网络技术网上销售。就是这一举动,他们的产品从此打开销路。产品不仅销售在本地区,还销到了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有的还远销到了西欧。
村里人都说,还是老支书有办法。如果没有他,可能村里人又到沿海打工去了。
是的,正因为鸟笼,让卡拉出尽了风头。凯里到丹寨的高速公路突然修进了这个村庄,高速路把一个本来不大的村庄分成了东西两半,高速路出口处就离村子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而丹寨金钟工业园区也推到了村后,给这个本来十分宁静的村子,带来了喧嚣。为了保住这个村子的民族文化,丹寨县将卡拉村划出了保护地段。一项新的蓝图正悄悄的在实施之中。环村的街道已修通,征用拆迁的新居民点也在如火如荼的在建设之中。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这里正在建设中国第一座鸟笼博物馆。一个有几万平方米的广场已接近尾声……卡拉,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乡村了。
二0一四年四月十四日于偏桥古镇
作者:贵州省施秉县苗学研究会吴安明(紫夏)
邮箱: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