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惠卿(1939年7月生),首批全国名中医,第一批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荣誉顾问。曾任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赵某某,女,47岁,2015年1月19日首诊。[发病过程]主诉:月经紊乱2年余,反复阴道出血20天。
病史:既往月经规律,周期30天,经期5天,量偏多。近2-3年月经周期、经期紊乱,未系统诊治。孕3产3,已结扎。年10月7日(具体不详),PMP不详。2014年12月31日因“阴道流血量多”于外院行诊断性刮宫术,术后阴道流血量减少,3天干净,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2015年1月17日再次出现阴道流血,量多,至就诊时已用日用卫生巾10片,均湿透,血色红,有血块,伴下腹坠胀疼痛,舌淡苔黄,脉细。
辅助检查:1月18日查B超提示子宫大小正常,内膜厚6mm,双附件区未见异常。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崩漏
西医诊断:异常子宫出血
辨证:肾虚不固,冲任失调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处方:续断30克,山茱萸20克,生地15克,白术15克,生龙骨15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茜草20克,海螵蛸10克,黄芪30克,白芍15克,三七10克,蒲黄10克(包煎),艾叶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饭后1次温服。
[随诊过程]
二诊,2015年2月2日服上药后,阴道流血于1月22日止,面色萎黄,耳鸣,便溏,无头晕,舌暗瘀,苔白,脉细。照上方去白芍,7剂,水煎,每日1剂饭后温服。
三诊,2015年2月14日1月22日血止后一直无阴道流血,白带略多,质稠,汗多,动则甚,夜间盗汗,纳眠好,二便调。舌淡红有齿印,苔白厚干,脉沉细缓。
处方:浮小麦60克,麻黄根15克,煅牡蛎15克(先煎),白术10克,山茱萸20克,续断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20克,茯苓20克,厚朴15克,生薏苡仁30克,陈皮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饭后1次温服。
药后患者诸症消失,3月23日恢复月经来潮,6天干净,量不多,随访3个月,月经周期30-35天,经期5-6天,量色质正常。
[按语]
本案属于西医学中的“排卵障碍型异常子宫出血”范畴,西医一线治疗方案是激素治疗,对于急性大出血者,施以诊断性刮宫术以求速效。但本案患者于诊刮后短暂止血,半月后再次出现大量阴道流血,说明只治标刮宫止血亦无益于病情的扭转,临床总有患者顾忌手术和激素治疗。
欧阳教授细究其因,患者七七肾气衰,天癸竭,任脉虚太冲脉衰少,不能固摄气血,出现崩漏反复,故治疗上应以补肾益气、固冲止血为法。方选《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安冲汤加减。
欧阳教授考虑崩漏日久,气随血脱,元气耗伤,胞宫失于温煦,故方中用续断补肝肾,其性涩,止崩中漏血,却补而不滞,行而不泄,取用宏多;山茱萸以收敛元气、固涩滑脱,艾叶以暖气血而温经脉。且崩漏常虚瘀互结,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正以三七、蒲黄去瘀生新。
后期治疗阶段,欧阳教授考虑诸症皆因阳气阴津亏虚所致,且复旧当重视调补脾肾,兼理心肝气血,故以二至丸养阴津,浮小麦、麻黄根、煅牡蛎以敛阴止汗,白术、茯苓、薏苡仁以健脾补肾,陈皮、厚朴以理气。药后诸证皆消且月经规律。
欧阳教授提到,更年期崩漏高度警惕内膜病变,中医调理止血需通过内膜活检证实内膜为良性病变的前提下进行,并严密随访。■
[来源:全国名中医欧阳惠卿工作室,内容节选自《欧阳惠卿活用安冲汤医案3则》,新中医2018年2月第50卷第2期,作者:欧阳惠卿黄洁明 冯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