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机器人爱上是什么感觉?在人工智能愈发普及的当下,我们最终会与机器人同居甚至结婚吗?
随着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突破,人与机器共生的的话题一直备受瞩目。无论是衣食住行何种方面,我们都能够看到机器与人工智能的身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处理我们与与机器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是日渐被机器同化甚至控制,还是时刻掌握着科技的主动权,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与未来。
赋予情感:“拟人”机器人
亚马逊在不久前发布了“情感陪护型”机器人Astro,它是一款宜室宜家的的小型机器人。处了能看家之外,还能够陪人聊天,为不少孤寡老人提供了陪伴。但很显然,机器人的“情感陪护”源自其内部的程序设置,并非出于真情实感,机器人是没有任何感受的。但人类总是善于给世上的各种事物赋予情感。
亚马逊Astro陪护机器人 图源:Amazon
德国埃森大学进行了一个实验,以便弄清一个普通成年人是否会把机器人当作是有生命的。他们让志愿者按指令与玩具外形的机器人一起完成任务,之后要求其关闭机器人的电源。这时,机器人会大声地说它怕黑,恳求不要关闭电源。在听到恳求声的人中,有30个志愿者犹豫了,甚至有13个拒绝关闭电源,即使他们明白机器人并没有真正的感觉。“正因为听到了意见,人们会更倾向于把机器人看作一个真人,而不仅仅是一台机器,所以他们会考虑是否听从机器人的请求而不去关闭电源。”研究人员表示。
而《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杂志上也曾描述过一个类似的实验,参与者需要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你是否会杀死一个与你有过交流的机器人来挽救一些陌生人的性命?”参与者做出的反应令人惊讶:如果是简陋且不太聪明的机器,那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杀死机器人来挽救人类的生命,但对于更像是人类的机器人,参与者在做出决定的时候就会表现得更加困难。研究人员表示:“我们越是把机器做的与人类贴近,赋予他们更多情感,实验对象就越不会牺牲他们。”
图源:Pexels
显然,人类的大脑还并不适应21世纪的生活。因为从逻辑上,我们理解“机器人不可能像我们一样拥有情感”,但当我们看到一个能够模仿人类情绪,并拥有某种程度智能的机器时,大多数人所做出的反应就好像它们也是某种活生生的存在。南加州大学虚拟人类互动研究教授乔纳森·格雷奇(Jonathan Gratch)这样说道,“当你感到某种东西也拥有情感时,它也就应该受到保护而不应受伤害了。”
人机之恋:数字性恋者
即使今天我们能够制造出来的机器人永远不可能真正关心人类,但这是否意味着人类也同样不可能爱上机器人呢?其实,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爱。
“人们会对各种各样的事物产生依恋(依赖),”英国科学家凯特·德夫林博士(Kate Devlin)这样阐述道,“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在没见过面的情况下,通过网上聊天体验到坠入爱河的感觉,爱并不一定需要双方的互动才能让人感觉是真实的。”
2018年,日本男性近藤明彦就与知名动漫人物“初音未来”举行了婚礼,后来甚至在Gatebox技术下实现了和她的“同居” 。他的新娘是一款名为Vocaloid的声乐制作软件的虚拟化身,外观是一个绿松石色头发扎着双马尾的16岁年轻女孩。作为一个沉迷日本动漫游戏的宅男,近藤明彦多年来一直感到女性的排斥,最终他选择了这个唯一会接受他的女性结婚。当然这是他的权利,只不过新娘恰好是数字的而已。
近藤明彦与“初音”的婚礼
人类和机器人建立浪漫关系的先驱现在已经被称为“数字性恋者”(digisexuals)。上述故事绝非个案,一个名叫莉莉(Lilly)的法国女人也声称和自己设计的机器人订婚了。“我只和男人发生过两段恋爱关系,而这两段关系也验证了我的性取向,”她这样告诉媒体,“我并不喜欢和人类的肌肤发生实质的物理接触。”一个名叫郑佳佳的中国人工智能工程师在找不到合适的人类伴侣后,非正式地和自己设计的机器人妻子结婚了,新娘名叫莹莹,只会说一些最基本的汉语。
图源:Unsplash
塔夫茨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的负责人马蒂亚斯·舒茨(Matthias Scheutz)认为,想要阻止一些人与机器人形成某种情感上的联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此外,特威斯特开办的“家庭与性治疗”诊所里就有几个二、三十岁的数字性恋“病人”,他们想要寻找数字伴侣。
无论机器人是否有能力对人类产生情感,人都会爱上机器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爱上一个机器人,这种选择完全取决于个人。但随着拥有一个机器人作为情人或伴侣变得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更多的人不会在把机器人引入生活时感到尴尬。
图源:Unsplash
很多专家担心未来人们可能会更愿意选择机器人而不是人类作为伴侣,通过编程,我们可以让一个机器人在行为上像一个完美伴侣,适应每个人的个性,还可以承担所有家务,迎合我们的每一次心血来潮,永远不会抱怨。人类配偶似乎很难与它们竞争。
过度依赖:社交逃避与繁衍危机
然而,这些调查没有谈及的是,依赖机器人伴侣存在真实的危险。几十年后年轻人可能会发现与其他人类建立联系太麻烦了,宁愿被顺从的机器围绕。
“人们往往会有一种错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陪伴是不需要相互建立起友情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特克尔这样说道,“涉及友情及亲密感的真正需求是很复杂的,通常需要两个人之间进行多次谈判。而现在很多年轻人在青春期阶段利用各种技术来逃避或走捷径,以便不用面对让他们感到难以处理的情形。”
图源:Unsplash
成长以及与他人建立某种关系的过程,是一种学习如何处理拒绝以及失望的过程,需要与他人进行对话并且做出某种程度的妥协。但当有了机器人所提供的毫无痛苦、毫不费力且令人愉快的替代品后,年轻人或许永远都学不会如何与其他人类建立深厚的友谊。
这可能会导致一种“由机器诱发的隔离状态”出现,当选择几乎完全通过机器与世界互动,并依赖算法作为与现实间的媒介,以至完全失去了与外界的直接接触时,我们就会处在这样一种状态。机器人情人很可能会是这一趋势发展的顶点,因为人类或许正在构筑一个几乎不需要直接与人接触的社会。
图源:Pexels
另外,接纳机器人情人还可能给人类带来繁衍危机。当像真人一样的机器人随处可见时,还会有人想要一个孩子吗?
“我最强劲的一个预测是,将来人们不会再像以生孩子为目的那样繁衍后代,”斯坦福大学教授亨利·格里利(Henry Greely)这样表示,“在20~40年之后,全世界大多数人只要拥有一份很好的健康保险,就会选择在实验室里培育一个孩子。”
图源:Unsplash
那么和机器人生一个孩子有可能吗?或许在将来会有一种将受精卵移植到机器人体内孕育婴儿的服务。无论如何,我们这个物种肯定会继续繁衍下去,但也许会以一种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方式。这是否是一件好事呢?从人性和伦理的角度来看,这似乎不太恰当。
英国德蒙福特大学的教授凯瑟琳·理查德森(Kathleen Richardson)发起了反对性机器人的运动,她表示“这样的机器人源于将人类身体商业化及性行为商业化的非法想法,在这样的商业化行为中,你没有必要对另一方表现出任何同情心。你根本不需要考虑另一方的想法、感受以及体验,而且你还可以将它们完全物化。”
反被利用:引诱和情绪操纵
另一方面,拥有机器人伴侣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人工智能对于如何操控人类的情绪了解得越多,也就会变得越危险。
2015年上映的科幻惊悚片《机械姬》(Ex Machina),讲述了人类主角对人工智能机器人艾娃产生感情,在她的操纵和利用下杀死了自己的老板,最终被关进实验室慢慢死去,而艾娃成功隐身进入人类社会的故事。
电影《机械姬》海报
“这些可以操控情绪的机器人很快就能比人类更好地解读自己的情绪,”印第安纳大学认知科学家弗里茨·布莱瑟普特(Fritz Breithaupt)这样解释道,“它们可以利用人类情绪的弱点。机器人绝不是中立的。”
允许机器人引诱我们信赖它并爱上它,真的是一个好主意吗?或许我们应该限制这些机器的使用,这样它们就不会诱使我们放弃生命,甚至放弃人性了。
图源:Unsplash
而当机器人开始拥有自己的想法,事情又会如何发展呢?我们可能会认为它们永远是卑微的仆从,但当我们把它们制造得越来越像真正的生命时,它们做出独立决定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当有一天机器人与人类的目标产生偏差,如果它们在程序上早已被设定为可以牺牲人类利益来追求它们自己的目标,那么即便一个相当原始的机器人也可能和我们对着干。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已经完全独立的机器人让我们爱上了它,开始向我们索取,因为害怕失去它,人类很可能会真的执行机器人的要求。这对人类来讲将是一个悲剧。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员,是时候开始认真思考后果并寻找建立安全措施的方法了。否则,可能在无意中我们已经成了机器人情人的仆从,而不是相反。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