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一聊息肉。
一谈到息肉,很多人会联想到肿瘤。
息肉和肿瘤有什么区别?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医学上把把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都叫作息肉,如长在声带上的'声带息肉',长在鼻腔内的叫“鼻息肉”,长在胆囊壁上的叫“胆囊息肉”,长在胃壁上的'胃息肉',长在肠腔内的叫为“肠息肉”……一般是根据息肉长在的部位进行命名,若有两个或以上的息肉,则称为“多发性息肉”。
大部分息肉属于良性病变,不必太过担忧,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达到短期治愈的效果,单个典型息肉切除后,一般1-3年内要定期复查。多个不典型息肉切除后,一般半年内定期复查。
其中也有一部分息肉有恶变倾向,所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定期到专科体检,是很有必要的!
肿瘤则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出现克隆性异常增生。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通过手术治疗一般可以治愈,息肉就是良性肿瘤的一种,而恶性肿瘤就是我们常说的癌症,具有过度增殖的特性,肿瘤细胞可出现局部浸润,也可以转移到相邻或远处其他脏器,影响、破坏其他脏器的正常功能,直到脏器衰竭,生命终结。
中医对息肉的认识:息肉即中医所说的恶肉死肌,属于癥瘕范畴,主要是由痰瘀凝结,气血瘀滞引起,有既难收缩变小,又难消散而去的特点。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常用于消散息肉的古方——济生乌梅丸。
济生乌梅丸,出自宋代医家严用和,原本是用于治疗“肠风便血”。而现代常见的内痔出血和直肠息肉出血,其症状特征与古人所说的“肠风便血”较为类似。
陈修园指出:“下血淋漓治颇难,济生遗下乌梅丸,僵蚕炒研乌梅捣,醋下几回病即安。”
但是,中医治病,贵在灵活变通,若对本方进行灵活加减,对多种息肉均有消散之功,先来看看本方有何奥妙?
药物组成:乌梅、僵蚕。
乌梅,味酸,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乌梅因其味酸,酸能收涩,酸能生津止渴,酸能入肝,故有敛肺涩肠、去死肌、蚀恶肉、化痔消息肉之功。
《神农本草经》云:去死肌、青黑痣、蚀恶肉。
《本草逢原》:“恶疮胬肉,亦烧灰研敷,恶肉自消……”
息肉是一种有形的赘生物,按理来说,对于息肉,西医宜切除,中医宜消散,为何要用酸收的乌梅呢?
消散息肉就像一场伏击战,先把敌人团团围住,再集中火力,一举歼灭。
中医把这种治疗思维称之为“欲散先收”。意思就是说,要把这个息肉散掉,你先得把它收伏住,防止它不断长大。
就像张仲景用乌梅丸治疗蛔虫症,蛔虫得酸则静,再配合辛散温通的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等,一收一散,蛔虫就下来了。
所以,乌梅的作用,一是能将息肉收伏,二是能直接消蚀息肉。
如果说乌梅属于收,那接下来将要介绍的第二个药物僵蚕,则属于散。
僵蚕,味咸,性辛平,归肝、肺经。
为什么要用僵蚕?
首先是因为它有散结聚之功。想必大家小时候都养过蚕,放几片桑叶,一会功夫就被啃的一干二净。而且,我们徒手都很难撕开的蚕茧,它却能自己破茧成蝶,可见僵蚕的消散之力有多强。
《本草纲目》:“散风痰结核,瘰疬……痰疟癥结”。
《本草经集注》:“灭诸疮瘢痕”。
此外,僵蚕还有消痰瘀之功。我们知道息肉的形成与“痰淤互结”有关,简单四个字,包含两个病因(一个是痰,一个是瘀血)两个病机(一个是血瘀,一个是结聚)。而僵蚕一方面可以消痰结,一方面可以瘀结。也就是说可以同时兼顾以上两个病因、两个病机。
如黄元御在《玉楸药解》中云:入足厥阴肝经,活络通经,驱风开痹。
所以,僵蚕配合乌梅,无疑是消散息肉的最佳拍档,乌梅将息肉围困收伏,僵蚕将痰瘀破开,一收一散,一阴一阳,可谓是妙不可言。
写在最后的话:息肉是有形之物,不同无形之气滞,消散起来并非短期可效,需在辨证的基础上,以本方为主药,结合其他药物,如声带息肉,可用本方配虎杖、桔梗等;如胆道息肉,可用本方配威灵仙、桑枝等;如肠道息肉,可用本方配红藤、槐花等;妇人盆腔内息肉,可用本方配小茴香、艾叶……具体治法方药,则需因人施治,随证治之。
有话要说...